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97485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docx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docx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

 

 

云南大长和国时期的中国地图

一、南诏国到大理国之间动荡的过度

 

1.郑氏“大长和”国(902-928年):

南诏立国一百六十五年,唐天复二年(902年),被权臣郑买嗣取代,改国号为“大长和”。

郑买嗣又名(同昶),大长和国建立者,汉人郑回到南诏的七世孙,郑氏世袭南诏清平官。

郑买嗣夺得政权后,被拥斥立为皇帝。

仍定国名为“大封民国”,改元“圣治”,以顺应云南各族当时普遍白化的倾向。

隆舜时便将南诏国自称为“大封民国”,意即白人之国、白民之国、大白国的意思。

这一国名也顺应了白蛮大姓在国内占据优势地位的优势。

第二年,郑氏王朝又定国号为“大长和”国,改元“安国”,其它制度和国都都不改。

表示要调和蒙氏王朝后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安定国内形势。

切政权机构仍按蒙氏王朝旧制运行。

郑氏王朝实质只是通过宫廷政变改变了王朝姓氏。

郑氏王朝大长和国实质仍是蒙氏王朝南诏国的延续。

 

2.赵氏“大天兴”国(928——929年):

大长和国传了三世,被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推翻,拥戴白蛮(白蛮即白族的先人)大姓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

赵善政,南诏时宁北(今茈碧)人,出生“白蛮”贵族世家,南诏时“封民清平”。

唐诏宗天复二年(902年)郑回七世孙郑买嗣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赵善政为清平官。

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7年)十月,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杀大长和国国王郑隆瞌,拥赵善政为国王,改国号为“大天兴”国,又名“兴源”国,改元尊圣,称惠康皇帝(628-929年),翌年改天应。

“善政待干贞恩礼渐衰,凡干贞有所请乞,辄不许。

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六月,“干贞恃功怨望,遂赂诸臣,废善政而自立”,改国号大义宁国。

赵善政在位10个月。

 

3.杨氏“大义宁”国(929-937年):

大义宁杨干贞也是白蛮大姓,拥大天兴国仅十个月,就按捺不住,自立为王,国号大义宁。

杨干贞,大义宁国创建者,白族,原为大长和国东川节度使。

南诏蒙氏统治结束后,杨干贞任剑川节度使,928年率兵杀郑隆亶。

恐下面不服,立侍中赵善政为王,称大天兴国,尽诛郑氏子孙。

后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杨干贞废黜赵善政,自立为王,改国号大义宁国,改元“兴圣”。

杨干贞在位八年多(实际在位只有两年,公元930年被弟弟杨诏篡位)。

至今有部分白族地区仍奉祀杨干贞为当地本主。

杨干贞为政贪狠暴虐,引起内外怨愤。

五代晋高祖天福元年(公元936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率兵来攻。

杨干贞命其弟杨诏(杨明)带兵抵抗。

战争失利,杨干贞败死,逝世后谥号“肃恭皇帝”。

 

二.段氏及“大理国”

从公元902年到公元937年南诏灭亡后的30年间,洱海地区3个短命王朝仓促更替、民不聊生。

在分崩离析的历史背景下夺取政权的段思平建立政权后,“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实行新政,改革旧制,推行礼治。

公元937年,海通节度使段思平率滇东三十七部起兵举事大败,大义宁国末代皇帝杨诏。

诏兵败自杀,杨干贞弃城而逃,为段思平军所擒,段思平建“大理”国。

 

北宋时期大理国与周边国

1.段思平建大理国

段氏作为白蛮大姓,隋朝即已世居洱海周围,南诏时期是贵族世家。

《南诏德化碑》碑阳中有“清平官段忠国、段寻铨等咸曰:

‘有国而致理,君主之美也。

有美而无扬,君子之过也。

’”之碑文。

碑阴题名的第一人即为段忠国:

“段忠国,清平官大军将大金告身赏锦袍金带”。

段家世世是南诏的重臣,担任清平官、大军将、军将等职,南诏设置通海节度使,多由段氏所主。

据统计,段氏在南诏担任清平官的有名者5人,大军将7人,入唐使6人;刻在《南诏德化碑》上的功臣就有10人。

段氏家族的这种渊源是段思平起兵的重要实力资本。

段思平本身是通海节度使,坐镇东方,握有军权。

段思平乃段忠国之后,为白蛮贵族。

937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段思平率领军队,纠合东方乌蛮三十七部的兵力向杨诏(杨干贞之弟)发起进攻,如期到达洱海地区,同当地的白族封建主、村社农民、奴隶配合,很快打挎了杨诏的军队,义宁政权宣告结束。

这一年,即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段思平即位,国号大理,建元文德,仍以阳苴咩城为国都。

 

2.大理国的政治

A大理国的疆域

基本上涵盖原南诏的版图。

据《元史·地理志》记载:

大理国“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省的镇宁县),西至缅地之江头城(今缅甸实阶区东北的杰沙克钦邦),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川省境内黑河两岸的傣族地区),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今四川省西昌地区),凡四千里而近”。

此疆域范围大致与南诏国全盛时的境界相当,比现在云南省的辖境要大得多,它的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B.大理国的政治制度

大体上是与南诏一脉相承。

后期大理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央政权开始萎缩,而以高氏为代表的地方权力逐步膨胀,控制区域呈现日益缩小的趋势。

清平官下的官制初期为“六曹”,后期改为“三托”和“九爽”。

六曹,即兵曹、户曹、客曹、法曹、士曹和仓曹,基本是沿袭唐朝地方官制。

后期改六曹为三托、九爽。

三托是:

乞托,主马;禄托,主牛;巨托,主仓。

九爽是:

幕爽,主兵;琮爽,主户籍;慈爽,主礼;罚爽,主刑;劝爽,主官人;厥爽,主工作;万爽,主财用;引爽,主客;禾爽,主商贾。

在正式的职官之外,对朝廷重臣则加授以“国老”、“太保”之类的荣誉头衔,等而下之的大臣又另有一套赠号封爵制度。

从现有的材料看,大理国的爵位主要有公、侯二等,且子孙可世袭。

地方军政制度:

大理国前期的行政区划与南诏基本上相同,即仿唐制,建置府、郡、州、县,以及节度和都督等.

在此广大区域内设首府(大理地区),二都督(会川、通海),六节度(弄栋、银生、永昌、丽水、拓东、剑川);二都督有时也称节度,因而共为八个,所以有“云南八国”之称。

大理国后期废除了节度和都督的军事辖区,对其他建制略作了调整,曾设置八府、四郡、四镇。

八府是大理首府以外的鄯阐(今昆明)、威楚(今楚雄),统矢即弄栋(今姚安)、会川(今会理)、建昌(今西昌)、腾越(今腾冲)、谋统(今鹤庆)、永昌(今保山);

四郡是东川(今会泽)、石城(今曲靖)、河阳(今澄江)、秀山(今通海);

四镇是西北的成纪镇(今永胜)、西南的蒙合镇(今巍山)、西部的镇西镇(今盈江)、东部的最宁镇(今开远)

各府、郡长官由大理国王任命白族封建主充当。

而这些白族封建主往往就成为了该府、郡的世袭封建领主。

 

3、大理国的插曲(杨高叛乱并建立政权)

大理国的王位继承思平、思良两支系更替的争夺,埋下激烈的权力争斗的伏线。

大理国建立之初,曾对白族中的封建主进行分封,让他们各自都有世袭领地。

在其分封的诸侯中,东方鄯阐府境内以岳侯高方最大;西部洱海地区则以杨氏家族拥有的土地和庄园最多,两者一东一西,随着白族中的封建制度的发展巩固而发展自己的势力。

高氏逐渐成为朝政大权的实际控制者。

杨氏势力也逐渐增强。

滇池地区的高氏家族和洱海地区的杨氏家族,发展成了大理国东、西部的两大霸主,高、杨两家,成为大理国最有势力的诸侯。

1063年,杨允贤发动叛乱,想排挤段氏王族在洱海地区的势力。

当时大理国王段思廉已无足够的力量来压服杨的叛乱,只好借助高氏高智升的兵力才镇压了杨的叛乱。

高氏的领地最初只是巨桥(昆阳),平定杨氏叛乱后,即把鄯阐周围地带土地兼并。

之后,大理国王册封高智升为鄯阐侯,实际上是承认高氏在滇池地区已经扩大了的领地为世袭领地。

大理国王甚至把国王直辖地一部分“赐”给高智升。

结果,高氏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国王的实际力量进一步削弱,国王统治的危机产生。

1080年,杨氏的杨义贞又发起叛乱,杀了国王段思廉自立为王。

杨义贞的篡权,引起了整个大理国的局势的动乱。

东方鄯阐侯高智升又纠合了东方乌蛮三十七部贵族的兵力,发动对杨义贞的讨伐。

杨的力量被打垮后,其家族在洱海地区的势力受到了限制,而高氏势力自东方伸入洱海。

高智升重立段寿辉为国王,他自己到洱海地区作为挟制国王以令诸侯的“布燮”(宰相),而把东部的滇池地区,交给儿子高升泰经管。

高氏遂成为云南东、西部地区势力最强大的一支诸侯,并遍封其子孙于“八府、四郡”,除边远地区和三十七部外,几乎全部控制了大理国政权的辖区。

杨氏势力在遭到两次沉重打击后,难以东山再起,其他如李氏、王氏、袁氏、苏氏各姓势力又还没有发展到能与高氏势力相抗衡的地步,大理国统治集团内部力量的平衡彻底被打破,大理国的重要官员,也几为高氏豪门垄断,故号称“一门之盛,半于大理”,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国权倾朝野。

大理段氏,从此沦为高氏傀儡,段氏统治的危机最后到来,直至大理亡国。

1094年,高升泰便在“群臣请立”之下废弃大理国王段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

高氏篡权之后,其他白族封建主和诸部贵族各据一方,不受高氏的支配,段氏王族更是不服从高氏的统治,迫于形势,在1096年,高升泰临死时叫其儿子高泰明把王位还给段氏。

于是在高升泰死后,其子即将王位还给段氏,立段正明之弟段正淳为国王。

这之后的大理国又称为“后理国”。

段氏虽然复位,但依旧大权旁落,实权仍操纵在高氏手中。

高氏依然世居相国,世袭“布燮”,被封为“中国公”,赏罚政令皆出其门。

高氏还竭力发展自家势力,通过分封及分派职官给子弟,占据了大片土地。

地方上大理划有八府,全部由高氏子孙世守,形成高家集权统治。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大理国灭亡。

在“后理”的150余年中,段氏虽为国君,却基本上有名无实,一切朝政大权仍控制在高氏一门手中,有鉴于此,国人均称高氏为“高国主”。

外国来使,先见相国,后见国王段氏,如缅甸、波斯等国进贡,也是先见“高国主”,然后朝见皇帝段氏。

段氏仅有虚位,地位如同日本幕府将军之于天皇。

 

南宋时期大理国与周边

4、大理国后期各部贵族分裂纷争,政权四分五裂

A、在东方,三十七部的贵族,一方面各自盘踞自己的区域,另一方面又互相兼并,对别部发动战争,夺取城池和土地。

他们也曾共同联合起来几次功入鄯阐府,也几次被鄯阐府的高氏封建主打败。

这样,整个东方也处在四分五裂之状态。

B、在大渡河南、金沙江北的各部中,邛部力量逐渐强大,也据地自雄,并不断攻劫其他部落,同时,金沙江上游两岸么些族的各族贵族也各自盘踞一小块区域,不接受大理国王的统治。

C、西部的金齿百夷中,则有勐卯等四大部落,他们之间除了战争兼并外,时而也联合起来,推举其中一个部落酋长为盟主。

但区域性分裂纷争的现象也很明显。

D、南部的金齿百夷各部落中,则是景兰贵族叭真(帕雅真)兼并了周围各部落,于1180年自称“景咙金殿国主”,并支配了同族大中各部落。

大理国王段兴智不得不承认其势力,并制发“虎头金印”,命其为“一方之主”。

E.自杞国(1100~1260年),是南宋时期滇东、黔西南地区的一个以“乌蛮”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

1100年,自杞建立,至1260年为蒙古所灭,鼎盛时其疆域北至曲靖,南达红河,西抵昆明,东到广西红水河。

 

以上情况说明,大理国后期,段氏国王已失去了实际的统治权力;高氏各封建主到处割据;各族、各部贵族之间纷争不已。

大理国后期的局势正如《大理国护法明公德运碑》赞所说:

“四夷八蛮叛乱,中国路途如猬毛,百姓离散”。

这种局面一直到1253年忽必烈率领蒙古军队平定大理才解决,从此云南的历史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5.段氏年表

由于段氏政权在第十四任皇帝段正明后中断过两年多,故历史上把大理国分为前理和后理,即:

高升泰之前(“大中”国之前)的公元937~1094年,共158年,叫前理;高升泰之后的段氏家族(段正淳)重新继续掌权后的公元1096~1254年,共159年,称为后理。

前理共有14个国王,其中病死6个,弃位为僧的4个,被废3个,被杀1个。

 

6.段氏后续故事(大理总管) 梁段相争

大理国被灭后,蒙哥汗没有杀段兴智,反而是“赦以为摩珂罗嵯(意为大王),领诸蛮”。

段兴智得到蒙哥汗的赏识继续掌管云南,封段兴智为世袭总管,段兴智把政事交给弟弟段实,自己亲自统率人马,协助蒙将兀良哈台继续征讨反抗蒙古军队的各族人民,甚至打到广西、越南,最终在战争中死于“王事”。

段兴智的弟弟段实,又叫段信苴日任蒙古辖下的第二位大理总管。

中统二年(1261年),段实入朝忽必烈。

“袭总管,赐虎符,领大理、威楚、鄯阐、统矢、会川、建昌、腾越等城,自万户以下皆受节制(《滇史》)。

公元1267年忽必烈封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1271年其子被害身亡。

1274年(元朝于至元十一年)忽必烈派赛典赤·赡思丁到云南。

同年,段实见了云南行中书省,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押赤城(今昆明)大理地区设大理路、鹤庆路、云龙甸军民府和威楚路。

政治中心由大理迁至昆明。

公元1276年,元朝已正式建云南行中书省为全国11个行省之一,从此“云南”正式作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段实在大理表现也像他哥哥一样特别效忠,深得元朝忽必烈的赞赏,对他“示至优之渥”,“以彰同视之仁”。

段实一如过往的大理统治者,对十分信仰佛教,史称他“留心内典,崇信三宝”,段实于1282年逝世,死后谧号武定郡公。

自段实之后,终元之世,段家世袭“大理总管”,为蒙古统治者效力。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正月,明军入滇,元朝宗室梁王投滇池自杀。

段氏末代总管段世抵抗到了最后,三月,傅友德进军威楚。

这时的大理总管段世还想效仿前朝,依旧划地而治。

但明军不答应,傅友德、沐英攻克大理,抓获段世,再一次沦为阶下囚。

段家在大理的统治算是彻底结束,以后云南就是沐王府的天下了。

三、宋朝与大理国关系

1.宋挥玉斧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宋灭后蜀,大理国曾派使者到黎州(今四川汉源北)递送过祝函。

灭蜀大将王全斌曾主动要求进攻大理国,但太祖鉴于南诏曾给唐朝造成的麻烦,拿起玉斧(也就是烛影斧声中的那种玉斧),就在地图大渡河的地方划了一线说:

“此外非吾有。

”理由是“德化所及,蛮夷自服”,这就是有名的宋挥玉斧的故事。

此传说的可信度不大,关键还是北宋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北方大敌上,无力征服西南。

2.茶马互市贸易

公元1133年,南宋决定在邕州设置买马提举司。

从高宗绍兴元年至以后五十年间,大理与南宋在邕州横山寨交易。

茶马贸易是双方经济交流的主要内容。

大理国品种优良,可与西北马媲美,北宋在成都设茶马司,所购的主要就是大理马。

南渡以后,宋朝断了西北马的来路,大理国成为补充骑兵坐骑的主要来源,在对金战争中起过相当的作用。

通过横山寨等博易场输往内地的大理马,每年多者四五千匹,少者也达三五百匹,成为边贸的重头戏

有宋一代都将大理国视为异邦,政治上十分疏远,但经济上仍有较密切的联系,主要是进行“茶马互市”。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朝廷命黎州官吏在大渡河上造船,“以济西南蛮之朝贡者”。

为了与北方的辽、金、西夏作战,宋朝不得不在黎州等地设置“博易场”,向大理国及自杞国、罗氏鬼国等购买战马。

宋廷南渡之后,来自北方的威胁与日俱增,宋王朝已不能再从北方获得战马,因此通过与大理国的马匹交易来获得战马,更是至关重要。

大理国在兴盛期“地广人庶,器械精良”。

大理的农业与中原地区水平基本相当。

元初郭松年到大理,见到了“灌溉之利达于云南之野、禾麻蔽野、溉田千顷”的景象。

大理的畜牧业也很发达并产良马,每年都有数千匹精壮的马匹被运到内地贩卖。

大理由于交通四通八达,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十分频繁,边境的互市榷场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大理商人输往内地的商品有马、羊、鸡等畜禽,刀、毡、甲胄、鞍辔、漆器等手工业品,以及麝香、牛黄等药物。

从内地输入的则有汉文书籍、缯帛、瓷器、沉香木、甘草等药材和手工业品。

随着贸易的增多,内地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也被带到了大理。

如1136年5月,大理国派人到邕州卖马1000余匹,随行的有6000余人。

还携带去大批大理国的土特产品、麝香、胡羊、长鸣鸡、披毡、云南刀和各种药材出卖,购回锦缯及诸多的汉文书籍。

民间往来贸易也多,大理刀、细毡、犀皮甲、麝香、牛黄、长鸣鸡等货物都卖到内地。

大理宝刀又称“云南刀”,吹毛即断,最受欢迎。

大理刀的锻造工艺当和东南亚的马来刀(古代世界最锋利的三种刀,大马士革刀、马来刀、日本刀)有相近之处。

1173年,大理商人到广西横山寨售马,购回《文选》五臣注、《五经》广注、《春秋后语》、《三史加注》、《本草》、《五藏论》、《大般若十六会序》、《初学记》等一大批汉文书籍。

 

3.公元1117年宋朝唯一的一次对大理册封

1117年,宋朝封段和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

大理国与北宋之间的藩属关系就正式建立起来。

 

4.1136年,(南宋高宗绍兴六年),大理国王段和誉派遣使臣从今广西西部的邕州向南宋入贡,要求加强1117年建立的关系。

当时使臣入贡的贡品除马匹外,还有训象,是用以表示对南宋臣服的。

但宋高宗却只收下贡品中的马匹,同时按值给了酬谢,拒绝收训象,这就表明不愿意继续公元1117年所建立的政治关系。

 

四、大理国的宗教文化

 

1.宗教:

“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A大理国大力推行汉族文化,用僰(bó)文说话,用汉字书写。

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时石雕仅存的硕果。

大理的壁画和木刻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B大理盛行佛教,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的‘释儒’(又称‘儒释’)。

可说大理国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C帝王为僧:

自公元937年大理国建国开始,一直到公元1253年大理王朝灭亡的22位帝王中,竟先后有10位出家做了和尚。

这10位帝王中,除了第二代皇帝段思英是被迫逊位的,其他9位都是自愿放弃江山社稷出家的。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大理国这些做出惊人举动的帝王分别是:

第8代国王段素隆、第9代国王段素贞、第11代国王段思廉、第13代国王段寿辉、第14代国王段正明、第15代国王段正淳(后理的第一位皇帝)、第16代国王段和誉(后理的第二位帝王)、第17代国王段正兴(后理的第三位皇帝)和第20代国王段智祥(后理的第七位皇帝)。

 

以佛立国:

这些皈依佛门的国王,是在大理国佛教的盛行的大前提下出家的,与大理国“以佛立国”、“以佛治国”、全民信佛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分不开的。

为民祈福: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国家的灾祥祸福,都与当朝的帝王有关,与他们前世今身所作所为有着因果关系。

国家一旦出现某种灾祸的征兆,便是帝王孽障缠身,只有出家,才能消灾免难。

避祸逃杀:

不过他们出家的原因又各不相同,具体原因分为在争权中失败被废为僧、政权不稳被迫出家、人心相背被迫出家。

可以说,这些国王出家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避祸。

如公元946年,在位仅有一年光景的段思英被废为僧,就属于大理国统治集团内部各种势力争斗中一次典型的夺宫之变。

 

2.大理国文化风俗(略)

 

五.大理国灭亡

1.元世祖平滇(元跨革囊)

宝祐元年(1253年),蒙古蒙哥汗命忽必烈率军南征,忽必烈从六盘山迂回经川西大雪山,渡大渡河,辗转山谷二千余里,再以皮筏强渡金沙江,未遇到多大的抵抗,次年就破其国都,俘其国王段兴智。

大理国立国共三百十七年,历二十二王。

忽必烈即位以后,命皇子忽哥赤为云南王,往镇其地,至元八年(1271年),三十七部发生变乱,云南王被毒死。

乱平,至元十年,建立云南行省,从此,云南正式与内地成为统一的行政区划,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掀开了新一页。

  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率士兵用革囊偷偷渡过金沙江,击退宰相高泰祥守军,高泰祥被迫回军,而蒙古大军长驱直入,突袭大理。

大理国各民族的贵族分子纷纷降蒙。

蒙古兵攻入上关,段兴智和末代相国高泰祥弃都城而逃至鄯阐,同年十二月,蒙古攻陷大理城。

大理末代国君段兴智、宰相高泰祥及其弟高和,都弃城而逃。

 

2.公元1254年秋,蒙古大将兀良合台攻下鄯阐,追至昆泽,次年春被蒙古军攻破,段兴智束手就擒,存续了三百多年大理国灭亡。

标志着中国史一个相对独立单元的时期结束了。

从公元937年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大理国共传22代主,历时三百余年。

大理国的灭亡,段氏已无尺寸之土,但大理段氏却没有从此结束,他们继续世袭担任元朝的大理总管一职。

段兴智的总管一职从公元1257年任到1260年。

 

3.公元1253年,蒙古灭了大理之后,对南宋进行了腹背夹击,南宋最后无退据之地,其君臣被蒙古兵赶到海边,陆秀夫只好在1278年背着南宋最后一个小皇帝赵昺跳海自杀,南宋也就灭亡。

 

 

附1:

大理国之谜

1.段思平,大理国的缔造者

2.小说《天龙八部》中段氏人物真相之迷

忍辱负重,复国中兴,段正淳的悲喜人生

段和誉之谜,从明君到高僧

3、大理国帝王出家之谜

4.长和国皇弟郑昭淳的广州之行与南汉增城公主的大理情缘

5.中华历史上唯一以“中国”为国号的政权“大中国”之谜

6.大理:

中华第九大古都暨8~12世纪东南亚第一大古都

7、高氏三公子的抗蒙护国传奇及大理国灭亡时间之谜

8、大理王朝与蒙古帝国的九河之战之谜

 

附2:

武侠小说人物《天龙八部》中的段誉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

 

段和誉,又叫段誉,又名段正严,大理国的第十六位君主(后理的第二位帝王),段正淳之子。

段和誉在位大理国君主三十九年,“勤于政事”,“爱民用贤、思揽政权”,“故远方慕之,悉来贡献”。

段和誉并不像武侠小说中塑造的那样是一位多情的风流才子,从政绩来看,他可以说是一位具有文韬武略的优秀帝王。

段和誉自幼聪明好学,七岁时就到点苍山龙苑拜师于天台山云游到大理的高僧六铉(xuàn)法师。

在学习的过程中,他认真刻苦,为以后的帝王之路铺平了道路。

他二十六岁时继位,年纪轻轻的就曾几次平定三十七部的叛乱。

他还采取了缓和的外交政策,与周边的国家尤其是宋朝保持了十分友好的往来关系。

在他的统治期间,大理国多次向宋朝进贡,献礼献乐,博得了宋朝统治者的欢心,也因此而得到许多赏赐作为回报。

宋徽宗为了表彰段和誉,册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上柱国、云南节度使、大理王。

在对内的政策上,段和誉勤政爱民,十分同情社会底层百姓的痛苦,仁慈治国、减轻徭役赋税。

因此,那时大理境内的人民都十分拥护他。

在经济上,段和誉在国内大力发展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

就这样,大理王朝的统治更加稳定了,国力也走入了最为强盛的时期。

段和誉还是一位十分宽宏大量的帝王。

有一次,部将高智昌在大庭广众之下竟然当面指出他的错误并且辱骂他,可是,段和誉身为一国之君并没有以自己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来惩罚他。

在高智昌死后,段和誉为表彰其功绩,还大办佛事为其超度亡灵。

高智昌手下的两名军官因为怀恨段和誉而趁机刺杀他,但是没有成功,反而被段和誉擒获。

令人佩服的是段和誉并没有雷霆大怒,把这两个叛贼施以酷刑,反而认为他们的举动是忠于主人的义举,释放了他们。

这两名刺客后来自杀,段和誉又下旨为他们修建“义士冢”。

在段和誉的长达三十九年的统治时期内,国家政治稳定,外无战事,经济繁荣,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达带动了手工业的兴盛,用象皮制作的甲胄,形式精巧,质坚如铁与披毡、彩漆器皿、马鞭鞍辔等是大理国闻名天下的特产。

冶炼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闻名天下的云南刀“吹毛透风”。

那么他又为什么会在自己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激流勇退,选择出家作为人生的最终归宿呢?

这与他的儿子们有着重要的关系。

段和誉有四个儿子,这四个人的品性与他们的父亲却相差深远。

为了争夺皇位,他们明争暗斗,甚至会在朝堂之上就大打出手。

这四个皇子每人都有自己的势力集团,把整个朝廷弄得乌烟瘴气,不得安宁。

段和誉对这几个儿子的行为很是失望,萌生了退位的打算。

在他当政的第三十九年发生的一件事坚定了他退位的想法。

那一年,在大理国的上空一颗彗星滑过夜空,整个朝廷都被这件事震动了。

那时,彗星是灾星的代表,一旦出现,国家就会发生、严重的灾难。

段和誉见到彗星之后,也认为这是国家的不祥之兆,就决定退位,把国家交给早就日思夜想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