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498534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docx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

考试内容提纲

绪论部分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2、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的看法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4、如何理解“知识就是力量”

5、哈伯:

天使还是魔鬼?

一、自然观

1、原子论传统、毕达哥拉斯主义传统2、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3、托勒密地心说与哥白尼日心说4、“天空的立法者”

5、清教徒与近代科学的关系

6、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

7、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8、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科学观

1、科学划界的社会政治意义:

伽利略受审、李森科事件、巴尔的摩事件

2、如何看待“一切科学理论都是人为的约定,它们没有真假之分,只有方便与否之别”?

3、波普尔的划界标准:

可证伪性

4、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硬核、保护带、启示法

5、常规科学-反常-科学革命-新范式确立(新常规科学)

6、科学事实的发现有赖于科学理论背景的转换:

以氧为例

7、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P1→TT→EE→P2

8、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9、如何看待科学中的偶然与机遇

10、如何理解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的说法:

“一项重要的科学创新很少是通过逐渐赢得人心和扭转反对者观念来得以普及的……实际情况是,反对它的人逐渐死光了,新一代人从一开始就接受了它。

11、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

汤浅现象

三、技术观

1、如何理解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如何看待技术进步?

3、技术评估的目标与特点4、技术创新的主体

5、技术创新与创新性国家建设:

运十与大飞机项目、苹果公司的创新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

1、科学的体制目标:

增加可靠的知识;实现机制:

优先权

2、默顿的科学规范:

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精神、有条理的怀疑

3、大科学研究的特点

4、科学中的越轨现象

5、科学中的马太效应

6、科学家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绪论部分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它同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因而它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的看法

马、恩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如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刻。

马、恩科学技术与社会观点:

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基础性的和本质性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发展史可以找到理解社会发展的钥匙;科学技术是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革命推进了社会变革,特别是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开放的、进步的工业社会。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科技工作者探索自然界奥秘的需要,提高思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有助于我们不断更新科技知识,自觉提高科技意识,做出科学决策;有助于加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提高人的素质;有助于学习和理解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有助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4、如何理解“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

教育是你能用于改变世界的最强大的武器。

20世纪以来,通过科学技术,人类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范围日益扩大。

但是,单纯依赖科学和技术不能解决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问题。

一切似乎都显得那么美好,但是我们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

科学和技术带来的并不都是我们想要的。

工业化虽然大大增加了我们的生活乐趣,但也打破了社会均衡,使生命不再充实,使人类尊严受到折辱,造成了广泛的心理创伤,并给自然界带来严重灾难。

现代社会把整个人类纳入了一个力量角逐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确立目标、努力实践和实现目标等要素。

它造成了人们为金钱、地位和权力而竞争的局面。

在这种残酷竞争中,科技盲目发展,社会迅速变迁,传统的家庭社会形式以及价值系统陷于瓦解,环境和人口问题日趋恶化,个人因为严重地依赖机器和社会而失去自由和自主性,除了在力量角逐中获得成功的少数精英之外,更多的人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染上了无聊、道德沦丧、失败主义、焦虑等症状。

科学家的动机既不是出于好奇,也不是出于造福于人类的愿望,而是出于对力量进程的实践:

确立一个目标(有待解决的科技难题),付出努力(研制过程),然后是实现目标(解决难题)。

这种力量角逐给他们带来了包括金钱、荣誉、地位和权力在内的巨大报偿,这可能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相当大的驱动力。

以至于出现卡赞斯基事件。

如果我们具体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工作者,只埋头于图表、公式和图纸,埋头于科学理论的建立,而从不考虑我们所研究的科学技术成果的社会后果,我们是不是有可能从事完全违背人类基本原则和良心的事情呢?

5、哈伯:

天使还是魔鬼?

对技术社会后果的批判,科技是双刃剑。

阿拉丁神灯/潘多拉魔盒。

科技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一些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生化、热核)的使用及一些影响全球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人口压力等问题迫使人们对科技给予更多的关注。

这是不仅限于专家的讨论,而且影响到大众,而大众的情绪又反馈到政府的科技政策上。

比如对克隆技术的伦理后果、安乐死的伦理讨论、艾滋病疫苗的争议、人类基因重组计划等等。

一、自然观

1、原子论传统、毕达哥拉斯主义传统

原子论传统:

原子论者留基伯、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由于自身的原因在虚空中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一个漩涡运动,并逐渐构成世界及其中一部分。

这种原子论的观念留存下来构成了影响深远的原子论传统。

毕达哥拉斯主义传统:

他提出整个宇宙结构是一个球体,它是由一系列越来越小的同心球组成,每个球都是一个行星的运行轨道。

宇宙中心火—对地—地球—月亮—太阳—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土星—恒星天。

毕达哥拉斯主义—数是万物的本源,追求数的和谐是探索自然定律的过程中最有力的启发性原则。

2、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与自然的和谐:

1、从采集狩猎社会到原始农业社会

(1)原始农业技术及相应的生产能力对自然系统的稳定性和影响,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自我调节而消除。

人在本质上屈从于自然。

(2)在消费结构方面,饥饿与半饥饿决定了人口增长缓慢。

极低消费结构和人口规模决定了原始农业对自然系统的压力不会超过其承载限度。

(3)传统农业社会使用生物能源、大量利用气候、土地、生物资源,初级社会产品满足基本的衣食往行,生活废物可降解,人服从自然。

(4)传统社会人与自然的冲突体现在消费结构与自然资源不平衡之间。

技术进步和社会经验增长导致人口规模扩大,并未导致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以农业技术的不断改进来缓解人口压力带来的人与自然冲突消费结构方面的调整为:

人均低消费;自然压力最大规模化。

人与自然的对立:

1、工业社会出现的问题:

人口增长和规模过大,人口就业困难和老化、资源短缺、能源危机、水土流失、粮食紧缺,荒漠化、干旱、洪涝、盐渍化、森林减少、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噪声、电磁污染、核放射性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生活垃圾等。

2、技术结构与自然系统的本质对立:

技术结构解决途径: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寻找替代物;降低废物排放及可再生利用;环保消费结构方面的调整:

不是降低人均消费,而是控制人口规模政府的参与。

3、市场失效:

市场是目前资源配置最主要力量;所有权的不完全导致市场失效;所有权的外部性、不可分性、可拥有性和非专有性以及实施完全所有权时遇到的可行性问题;公地的悲剧。

3、托勒密地心说与哥白尼日心说

托勒密地心说:

①地球静止不动地居于宇宙的中心。

②每个行星和月亮都在“本轮”上匀速转动,而本轮中心又在“均轮”上绕地球转动,只有太阳直接在均轮上绕地球转动。

③水星和金星的本轮中心始终位于日地连线上,这一连线一年绕地球转一周;火星、木星、土星到它们各自的本轮中心的直线始终与日地连线平行,它们每年绕各自的本轮中心转一周。

④所有恒星都位于最外的固体球壳“恒星天”之上,并随“恒星天”每天绕地球转一周;日、月、行星也随“恒星天”绕地球作周日运动。

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哥白尼革命。

它是自然科学上的革命:

恢复地球普通行星地位,推翻了地心说;自然观念上的革命:

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哥白尼日心说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它既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天体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在太阳系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

简单的说,“地心说”就是以地球为宇宙的中心,“日心说”是以太阳为宇宙的中心。

4、“天空的立法者”:

开普勒

在第谷·布拉赫的资料基础上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破除了天体必须以完美正圆运行的观念,行星天的水晶天球观念顿时化为乌有;发现了运行速度不均匀的特性。

5、清教徒与近代科学的关系

要点:

一方面,宗教中的多种因素制约了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宗教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近代科学的萌芽宗教对近代科学兴起的阻滞作用;宗教对近代科学兴起的促进作用,近代科学中所蕴含的一些观念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书上)强调了上帝绝对创造的等级观念;强调神与自然地分离,否认自然具有神性,这成了清教徒研究科学的动力;泛神论者认为神既是自然。

6、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

机械论的特点:

人和自然的区分。

在神话自然观中自然是充满神灵的有机体,人与自然没有区分,人本身从属于自然界。

在基督教神学自然观中,人和自然都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赋予人管理自然的权利,人可以照料充满神性的自然物。

自然通过人类的劳动成为人类的所有物,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

主要特点:

坚持人与自然的分离。

坚持去把握自然界的数学关系,认为自然事物之间存在严格决定的因果关系。

在自然界的物质组成上,坚持自然界由坚硬、不可再分的、运动的物质微粒组成。

在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机械的广泛运用使人们更乐意用机器的隐喻取代关于自然界机体的隐喻。

7、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指出过去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强调将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结合起来,走一条资源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兼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次会议不但提高了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把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树立了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找到了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即被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确定了可持续发展观点,第一次在承认发展中国家拥有发展权力的同时,制定了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方针。

这次会议还通过了为各国领导人提供下一世纪在环境问题上战略行动的文件《二十一世纪议程》。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8、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要点: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保护环境能够促进和优化经济增长;保护环境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保护环境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科学观

1、科学划界的社会政治意义:

伽利略受审、李森科事件、巴尔的摩事件

伽利略受审:

1616年,被传唤到罗马的宗教裁判所。

宗教裁判所谴责了哥白尼的学说,并责令伽利略保持沉默。

1632年,伽利略发表《两种世界观的对话》一书,被教会认为违反了1616年的禁令。

伽利略被召到罗马囚禁了几个月,受到缺席审判,遭到苦刑和恐吓,并被迫当众跪着表示“公开放弃、诅咒和痛恨地动学说的错误和异端”,最后被判处终身监禁,他的书也被列为禁书.伽利略受审是地方性的例子。

新科学理论总会遇到科学共同体的抵制,有时会被夸张成宗教的对抗。

就伽利略而言,天主教会虽然显得不智或不谨慎,但并非反对科学本身,而是用其权威来捍卫当时科学共同体的共识.

李森科事件——权力扭曲了科学:

20世纪30~60年代,拉马克和米丘林的获得性遗传观念在苏联成为正统,其代表人物李森科出于政治与其他方面的考虑,拒绝接受受到实验支持的孟德尔和摩尔根遗传学,并把西方遗传学家称为苏维埃人民的敌人,利用政治工具对其对手实行迫害,使苏联的遗传学遭到浩劫,并波及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李森科事件是政治权威取代科学权威裁决科学论争的典型案例。

2、如何看待“一切科学理论都是人为的约定,它们没有真假之分,只有方便与否之别”?

(约定主义真理观)

从马赫的假设主义出发,彭加勒认为科学理论不是客观实在的反映,而是根据简单性原则而制定出来的假设。

这种假设实际上是科学家的约定,从而把假设主义约定主义化。

他反对约定的随意性,认为科学的约定必需受经验的制约。

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亨利·彭家勒认为,科学理论不是客观实在的反映,而是科学家之间的约定。

他说:

“理论自然科学的许多一般的原理(惯性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等),往往很难说它们的起源是经验的,还是先天的。

实际上它们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它们都是以一些假说为前提的,完全是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约定。

”“它们是我们精神上的一种自由活动的产品。

”在彭家勒看来,自然科学的理论都是相对的,取决于科学家们之间的约定。

彭家勒认为,从数学符号到数学规律都是人为的约定,相对论物理学和牛顿物理学也是约定的假设。

这样,科学理论之间就没有真假之分,只有方便与否之别。

彭家勒说,若问物理学原理是真是假,就如同问米制是真是假一样荒唐。

3、波普尔的划界标准:

可证伪性

波普尔不承认经验证据的确定性,它仅仅具有排除理论的作用。

评价标准是理论的经验内容或真理内容的大小,亦即理论的说明力和预测力的大小、和理论是否经受住严峻的检验。

以“逼真性”概念代替真理。

4、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硬核、保护带、启示法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1970年拉卡托斯在《证伪与科学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一文中指出,任何时代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质上都是一套科学研究纲领,它由一个有组织的具有严格内在结构的科学理论系列、由相互关联的“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组成。

其中:

硬核(hardcore)是科学研究纲领的核心部分,包括基本假设和基本原理。

这个硬核是“坚韧的”、“不许改变和不容反驳的”。

地心说是托勒密天体理论的硬核,牛顿力学定律是牛顿理论系统的硬核,一旦它们被反驳了,则整个理论崩溃。

保护带是科学研究纲领的可反驳的外围弹性带,以保护“硬核”免遭反驳而提出辅助性假说的集合。

当纲领受到经验事实的反驳时,通过调整、修改辅助性假说来保护“硬核”。

如本轮与均轮假说,就是地心说的保护带,当天文观测与托勒密学说不符合时,科学家就以修改这些辅助性假说来避免地心说遭受经验事实的反驳。

启示法是形成研究纲领的方法论。

它包括:

(1)保护“硬核”的反面启示法,是反面的禁止性规定,禁止科学家把经验的反驳的矛头指向“硬核”,而把它引向保护带;

(2)完善的发展纲领的正面启示法,鼓励科学家积极提出、修改和完善辅助性假说的“保护带”来消除反常,保护硬核,以发展研究纲领。

科学的发展就是进步的研究纲领通过竞争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的过程

科学研究纲领的进步阶段→退化阶段→新的进步纲领取代退化的纲领→新纲领的进步阶段·进步的研究纲领是能够包含更多经验事实的研究体系

5、常规科学-反常-科学革命-新范式确立(新常规科学)

库恩反对波普尔没有量的进化而不断否定、不断革命的过程。

“所谓‘不断推翻’的增长就是一个怪论”。

在1962《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

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

库恩用范式paradigm来说明科学理论的发展。

库恩的范式并未精确定义,大体指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和方法论上的信念”、“科学的模型“和具体运用的“范例”,还包括指导和联系理论体系与心理认识的自然观或世界观。

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正是范式的运动。

其中:

前科学指未形成该学科“范式”的原始科学阶段。

从事同类学科的研究者对共同研究的问题基本观点很不一致,各种理论长期争辩和竞争,没有公认的理论范式。

常规科学:

指形成了范式的成熟科学。

出现了公认的范式,并依靠共同的范式,组成科学共同体。

常规科学活动的本质是在范式的支配下的“解难题活动”,这种puzzlesolving有确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案,解题技巧的评价。

搁置反常问题。

科学危机:

对旧范式丧失信心的阶段。

主要由“反常”现象引起。

原有范式难以解决的新现象、新事物、新发现。

当反常现象大量出现时,对旧有的范式就失去信心。

科学革命:

新范式战胜旧范式。

一些成员建立新范式并赢得支持者。

不可通约性:

库恩指出新旧范式在逻辑上是不相容的。

科学的发展是“新理论抛弃并取代了与之不相容的旧理论的革命过程”。

“从科学革命中实现出来的常规科学传统,与先前的传统不仅逻辑上不相容,而且两者经常在实际上是不可通约的。

”新旧范式不可翻译,不同的范式支持者,在不同的世界中从事他们的事业。

牛顿理论并不是相对论的一个特例。

因为在牛顿理论中的时间、空间、同时性、质量、能量等基本概念,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都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意义。

原则上讲,只有承认牛顿理论是错误的,才能接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6、科学事实的发现有赖于科学理论背景的转换:

以氧为例

瑞典药剂师席勒1773年首先通过分解硝酸盐、氧化物、碳酸盐等制得了氧气。

由于坚持燃素说,他认为燃烧是空气中的这种“火气”与燃烧物中所含燃素相结合的过程。

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勒独立分解出氧,但命名之为“脱燃素空气”。

拉瓦锡:

摆脱燃素说,认为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发生化合的反应,于1777年正式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

库恩认为,在哥白尼之后的天文学家,由于理论框架不一样,他们实际上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视而不见与先入之见。

7、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P1→TT→EE→P2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

1963年英国K·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一书中突破了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提出富有批判精神的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科学发展理论。

也就是说,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假设和不断证伪的过程:

“科学知识增长不是观察的结果,而是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更使人满意的理论取而代之”。

P1→TT→EE→P2其中P1表示问题,TT表示试探性理论,EE表示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P2表示新问题。

8、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汉森在《科学发现的模式》中认为,持不同的理论观点的人可能会对同一对象形成不同的观察结果。

如开普勒和第谷看到的并不是同一个太阳。

这是因为:

眼睛从观察对象得到光刺激而形成视网膜印象,这是物理过程,而“看到”是一种观察经验,属于心理过程,它已把外来刺激与过去认识(包括理论和经验)溶为一体。

人们对感觉材料首先的反应,是有意无意地以一种概念模式去套,使它适用于自己过去较为熟悉的材料,从而使各人对同一对象的反应有各种程度的差异。

类似于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9、如何看待科学中的偶然与机遇

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科学观察实验是人们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认识未知的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高度的组织性和严密的计划性;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观察只能建立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难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意外性。

而这种意外,有时却能导致重大的科学发现。

机遇即能够导致发现的机会,是一种意外和偶然。

机遇性发现的条件:

有敏锐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判断力;要有严密观察的良好习惯和较强的洞察力;勇于探索、勤于尝试,不局限于传统观念和步骤;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经验。

巴斯德“在观察的领域,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10、如何理解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的说法:

“一项重要的科学创新很少是通过逐渐赢得人心和扭转反对者观念来得以普及的……实际情况是,反对它的人逐渐死光了,新一代人从一开始就接受了它。

”自由作答!

11、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

中心的转移(汤浅现象)

(1)、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意大利(1504-1610)英国(1660-1830)法国(1770-1830)德国(1875-1920)美国(1920-今存在世界科学中心;科学中心是变化的。

三、技术观

1、如何理解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提出技术是双刃剑的观点。

“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但是,仅当人类生存的时间足够长时,我们才有可能进入到这个为人类造福的时期。

新工业革命也可以毁灭人类,如果我们不去理智地利用它,它就有可能很快发展到这维纳提到,技术的为善与为恶不全决定于技术本身和技术专家个人,而是该项技术所处的社会环境。

维纳在《控制论》的序言中提到,科学技术家只能把自己的成果交给自己所处的生活世界,虽然在促进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上科学家有主动性、选择性,但他们对技术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后果却是无力选择和控制的,只有无可奈何地让社会来支配和应用某项社会成就。

2、如何看待技术进步?

埃吕尔要求人们不要过度依赖技术、崇拜技术。

所谓的技术进步包含四种含义:

一切技术进步都是有代价的;技术提出的问题远比它解决的问题多;技术的不良后果与有益影响不可分离;每项技术都隐含无法预料的后果。

3、技术评估的目标与特点

对于技术评估的含义主要有三种理解:

第一、从技术发展水平相互比较的含义上来理解技术评估。

即在两种或多种技术之间,在性能用途等方面进行相互比较,从而揭示它们之间在技术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第二、从技术应用的社会经济效益方面来理解技术评估。

实际上就是现在在工程技术领域中正在兴起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经济分析。

第三、从宏观的、广义的视角来理解技术评估。

技术评估着重探讨技术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技术内部的关系,它通过分析技术和人类社会、自然界诸相关因素(社会政治、经济、生态环境、人的价值观念等)的相互影响,来解决技术发展问题的一种方法,是一种与技术后果评估有关的宏观决策分析活动。

目标:

是社会总体效益的最佳化。

技术评估的特点

(1)系统性或整体性:

以社会宏观系统为对象,技术评估不仅重视技术开发带来的利益,同时更注意那些潜在的、高次级的、不可逆的消极影响。

(2)高度有序性:

技术评估不仅要研究技术的直接的社会后果,而且要研究“后果的后果”。

因此,它的对象形成了一个有序的序列。

(3)跨学科性:

技术评估设计到技术应用的广泛的社会后果和政策选择,其中包括社会、经济、技术、生态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行技术评估,不仅要有与该技术有关的专家参加,还要有其它学科专家参加(4)中立性:

技术评估应当摆脱主观因素的影响,做到以科学分析为依据、以总体利益为目标,从而作出客观的公正的结论。

(5)批判性:

技术评估不是描述性的、辩护性的,它在本质上是批判性的,是对技术的社会的、伦理的批判.技术评估具有批判性,可充分揭露应用新技术时可能出现的负效应,从而为社会提供一个早期预警系统。

4、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家(洞见潜在利润的眼光、勇于冒险的性格、较强的组织能力):

是指从事创新活动,即对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以获得潜在利润的人。

80年代中,缪尔塞指出,约四分之三论文认为:

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性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程序,就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统计手册:

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的显著的技术变化。

如果在市场上实现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就说创新完成了。

其他:

政府是国家制度创新的主体;学术界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5、技术创新与创新性国家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包括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创新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