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09371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docx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每小题3分)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

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    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

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中国人民    ;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

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1.(2015·湖南,1)下列成语依次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坚贞不屈  自强不息  百废俱兴  奋起直追

B.坚定不移自强不息百废待兴奋发图强

C.坚贞不屈生生不息百废待兴奋发图强

D.坚定不移生生不息百废俱兴奋起直追

答案:

B

解析:

坚贞不屈:

形容有节操,坚定不变,绝不屈服。

坚定不移:

非常坚定,毫不动摇。

根据上下文,第一个横线处应填“坚定不移”,对应前文的“梦想”。

自强不息:

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

生生不息:

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不断地生长、繁殖。

根据下文“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可知,第二个横线处应填“自强不息”,对应下文的“精神基因”。

百废俱兴:

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百废待兴:

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等待兴办。

第三个横线处应填“百废待兴”,对应前文的“成立之初”。

奋起直追:

振作起来,紧追上去。

奋发图强:

振作精神,努力自强。

最后一个横线处后面是“困难和挑战”,只能用“奋发图强”。

根据语境,选择B。

2.(2015·湖南,2)下列选项对语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A.比喻   排比

B.对偶比喻

C.排比夸张

D.夸张对偶

答案:

A

解析:

文段中“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梦想的太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面对列强的……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由此可以确定选A项。

此文段没有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

说着,进入石洞来。

只见佳木葱茏,奇花火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桥上有亭。

 

3.(2015·湖南,3)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火闪灼shuò  曲折qǔ  山坳ào  石磴chéng

B.火闪灼shuò曲折qū山坳yòu石磴dènɡ

C.火闪灼zhuó曲折qǔ山坳yòu石磴chéng

D.火闪灼zhuó曲折qū山坳ào石磴dènɡ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形声字、多音字的读音。

“火闪灼”的“灼”读“zhuó”,“曲”有两个读音,“曲折”的“曲”读“qū”,“歌曲”“乐曲”中的“曲”读“qǔ”,“山坳”的“坳”读“ào”,“石磴”的“磴”读“dènɡ”。

4.(2015·湖南,4)下列语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再进数步,渐向北边,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雕甍绣槛

B.渐向北边,再进数步,雕甍绣槛,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

C.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

D.渐向北边,雕甍绣槛,再进数步,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此题可用排除法。

“再进数步”呼应前文“进入石洞来”,“雕甍绣槛”呼应后文“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由此排除B、D两项。

“平坦宽豁”指的是“石洞”,而不是“两边飞楼”,据此排除A项。

注意前后句的照应。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2015·湖南,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9题。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

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

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

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

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

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

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

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纟丽踵也。

呜呼!

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

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

有官君子,(  )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常有是训矣          训:

斥责

B.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牧:

治理

C.相时度力,敝者葺之相:

观察

D.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愈:

更好

答案:

A

解析:

A项,训:

名词,教导的话。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

有官君子,(  )审择焉。

A.之  与  而

B.者与其

C.之所其

D.者所而

答案:

B

解析:

本题可采用代入法。

根据语境,第一空填“者”,翻译为“的人”;第二空填“与”,翻译为“同”;第三空填“其”,用于祈使句,表示希望或命令语气,翻译为“应该,还是,可以”。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答案:

A

解析:

本题可结合文意或句中有标志作用的词语来断句。

如“何预我事”,即“预我何事”,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则”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官如治家,凡事当知,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更应尽心。

B.官吏若对家人侵吞牟利的“侵渔”行为不加禁止,那就会处处受制,祸生几席。

C.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

D.两则忠告观点鲜明,论证方法则有所区别,前者正反说理,后者重在反面论证。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对文章手法的分析。

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加以把握。

“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错误,通读全文,不难发现两段既谈了做人,又谈了做事。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

(3分)

(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4分)

(3)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3分)

参考答案:

(1)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

(2)(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3)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考生要注意落实重点字词,结合文本内容来翻译。

(1)注意关键词“洁”(清扫)、“堙”(堵塞的)、“缺”(缺失的)的翻译。

(2)注意关键词“率由”(大都是由于)、“使然”(导致这样的)的翻译。

(3)注意关键词“使”(如果)、“为之”(做这些事)、“我救”(宾语前置)的翻译。

参考译文:

治官如治家

治理官员如同治理家庭,古人曾经有这样教导人的话。

大概一个家庭的事情,无论是可以迟缓可以急迫要做的,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应当知道。

不知道,就不能治理。

何况治理老百姓的长官,各种职责缠身,像学校,像楼堂馆所,像官仓,像牢房,像沟渠,像道路交通阻碍,所要管理的事物很多。

观察时机,考虑自己的能力,坏了的修葺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旧所没有了的建造起来。

如果说那些事情没有治理,关乎我什么事,我做官一阵子就离开了,何必自己使自己受苦,这个念头一萌发,那么一切普通的公务都完了。

前辈说,公务,一丝一毫不尽心,即使追求了一点点俸禄,所犯的罪行也比天大。

禁家人侵渔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其中得不到供给的,那种情势下一定从别人那里取得。

或者追求利益侵损人民,或者通过打官司索取贿赂,或者名义上借钱,或者委托亲属,在宴会上搜敛,整个家庭没有禁令,致使官员一做事情就有人阻挠,威风无所施行。

自己虽然财运日益昌盛,老百姓却日益衰竭;自己虽然日益欢乐,老百姓却日益怨恨。

因此败落成为被侮辱的人,手脚都被捆绑起来。

唉!

如果为了妻妾来做这些事(贪污受贿),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

妻妾、子孙、朋友都救不了我,哪里赶得上在你的职位上廉政勤政,自己救自己更好!

自己救自己,即使全家永久淡泊,可是安宁光荣延及子孙;为他人(谋利)即使一时喜悦好像值得欢乐,可是祸患就在几席之间产生了。

这两者之间,不是真切深刻感悟的人,不能轻易和他谈论。

做官的君子,还是要审慎地选择。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2015·湖南,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8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虚①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

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目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

①虚:

废墟。

(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

(2分) 

(2)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6分)

参考答案:

(1)春江花月夜

(2)“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

(1)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平时要加强对学过课文的文学常识的记忆。

(2)回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然后抓住题干中“人生感悟的差异”一语,对两首诗中抒发人生感悟的诗句进行分析,然后归纳作答。

第一首以明月的永恒衬托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第二首“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望相似”相映衬,强调人类存在绵延久长,大自然永恒。

11.(2015·湖南,11)古诗文默写。

(5分,每空1分)

(1)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观流水兮潺湲。

 

(屈原《湘夫人》)

(2)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案:

(1)荒忽兮远望 

(2)悟言一室之内 放浪形骸之外

(3)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解析:

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荒”“忽”“悟”“形”“骸”“拨”“弦”等。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

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2015·湖南,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14题。

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体内的葡萄糖发电。

我们在蜗牛壳上钻孔,把覆盖着酶的电极植入聚集在蜗牛身体和壳之间的血淋巴,也就是蜗牛的血液中。

与其他类型的电池类似,我们的电池也是基于化学反应来让电子流动的:

一个电极捕获血淋巴中葡萄糖的电子,之后这些电子会通过外部回路——包括我们想要供电的任何设备——抵达相对的电极。

在那里,电子与血淋巴中的氧反应形成水,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

收获能量之后,蜗牛通过吃喝会恢复体内的葡萄糖水平,就可以再次发电了。

而蜗牛看来并没有受到生物电池的伤害。

电池的输出功率受两个因素的限制:

蜗牛微小身体内的葡萄糖含量,以及葡萄糖向电极扩散所用的时间。

如果医生把类似的某种装置植入人体而不是蜗牛体内,我们就能获得更强更持久的电流,因为人类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要比蜗牛的高,而且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葡萄糖补充给电极(蜗牛没有闭合的循环系统)。

一个想法是用我们的生物电池基于人体的修改版来为植入医疗设备供电,例如起搏器。

蜗牛不能为手机充电,但它能为微型传感器供电,这促成另一个想法——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服务。

12.第一段主要介绍生物电池的  ,第二段主要介绍生物电池的  。

(4分)

答案:

原理 前景

解析:

此题考查信息的提取概括。

抓住第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二段的第三、四句,不难概括出答案。

13.下列对“生物电池”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血液中的葡萄糖来发电,这种电池与其他类型电池类似,也是基于化学反应让电子流动的。

B.生物电池通过植入生物血液中覆盖着酶的电极来捕获葡萄糖中的电子,这些电子可以通过外部设备到达相对电极。

C.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便会因血淋巴耗尽而引起断电现象。

D.生物电池在利用蜗牛发电时——电子与血液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应该没有对蜗牛造成伤害。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整合信息的能力。

C项张冠李戴,原文说“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而不是“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会因血淋巴耗尽而引起断电现象”。

“葡萄糖”“血淋巴”不能混为一谈。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蜗牛没有循环系统,而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电能补充给电极,可利用人体制造大功率的电池。

B.可以为小型传感器供电的生物电池将肩负起为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

C.随着生物电池不断更新,植入人体的心脏起搏器和其他各种医疗设备所输出的电力将更强更持久。

D.人类身体较蜗牛有一定的优势,生物电池若能用于植入人体的医疗设备,将可以造福于人类健康。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项,偷换概念,原文说“我们就能获得更强更持久的电流”,“更强更持久的电流”并不等于“大功率的电池”。

B项,“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属于无中生有。

C项,“植入人体的心脏起搏器和其他各种医疗设备所输出的电力将更强更持久”属于无中生有。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2015·湖南,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5~18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 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

“我”随着在山上待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

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

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

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

“还早。

”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朗朗上口。

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

“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

”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

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

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

“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①,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

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

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

”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

不会一样的。

”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

”母亲的意思是:

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

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

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

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

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

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

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

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

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

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有删节)

注:

①盌(wǎn):

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

也作“碗”。

15.文章以    为叙事线索;第3自然段在文章的记叙顺序上属于    。

(4分) 

答案:

盌(碗) 插叙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

通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的事件是围绕“越窑盌”展开的,故“越窑盌”应为叙事线索。

第3自然段通过作者儿时的经历暗引越窑盌,与进庵—离庵的整个行程无关,即不属于顺叙,故而属于插叙。

16.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

(5分)

参考答案:

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

②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中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解析:

此题考查景物描写手法,涉及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感官角度、选材角度等。

答题时需要从这几个角度回答。

不仅要确认手法是什么,还要回答手法的作用,即这样的手法写了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17.“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

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呢?

谈谈你的理解。

(6分)

参考答案:

①母亲的话含义丰富:

美好的东西要珍惜,但未必要占有;即使失去,也要以平常心对待。

②母亲的话是深谙世事的感喟,这句很轻很轻的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

分析句子的含义,首先找出关键词,然后回归文本分析。

分析时要注意透过句子的表层意思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情感意义和哲理意义。

本题要注意理解“这种事”的指代内容和“多”“很轻很轻”的含义。

本题不是讲具体事物的“沉”,而是讲美好事物的远离与毁灭,这是深层含义;对美好事物的远离与毁灭,要有平常心,这是情感含义;母亲几句简短的话包含着朴素的人生哲理,生活如碗,有远离,有沉浮,要能淡然处之,这是哲理含义。

18.综合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6分)

参考答案:

①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

②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

③失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和把握人物情感。

回答此题,既要简要概括情节,又要简要概括情节引发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文章情节可简要概括为忘碗—得碗—失碗,进而概括作者在这三种情境中的心理特征。

六、选做题(12分。

每小题6分)

注意:

选做题共3道小题,请任选其中2道作答。

19.(2015·湖南,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6分)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原《离骚》)

(魏晋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所作注释中指出)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辞海》“割圆术”条)

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给人以教益和启示,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要点及角度提示:

屈原以方枘与圆凿不相合为喻,主张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刘徽的“割圆”,说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可以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谈两则材料给人的教益和启示,也可以从两则材料的对照谈观察视角乃至认识的多样性。

解析:

此题考查对中国文化经典的理解。

屈原强调方枘与圆凿不相合,做人做事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刘徽强调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我们可以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两方面谈两则材料给人的教益和启示,也可以从两则材料的对照谈观察视角乃至认识的多样性。

20.(2015·湖南,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6分)

请一定别忘记诗歌!

诗是会飞的,会把你带向神秘、自由和解放的语境,带向语言乌托邦。

诗,表达着语言的最高理想和生命的最纯粹区域,其追求与音乐很像。

青春应是读诗的旺季。

这时候的你,内心清澈、葱茏、轻盈,没有磐题要重的世故,杂芜的沉积和理性禁忌,你的精神体质与诗歌的灵魂是吻合的,美能轻易地诱惑你、俘虏你,你会心甘情愿跟她走。

(节选自王开岭《读书:

最美好的生命举止》)

为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