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写作之素材积累及范文点评专题三玻璃罩外的世界张爱玲.docx
《高中语文写作之素材积累及范文点评专题三玻璃罩外的世界张爱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写作之素材积累及范文点评专题三玻璃罩外的世界张爱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写作之素材积累及范文点评专题三玻璃罩外的世界张爱玲
玻璃罩外的世界——张爱玲
学习目标:
1.素材积累:
从人物的人生经历深入人物内心,感悟其情感,体会其对人生的态度;
2.掌握并运用素材:
范文及点评。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运用素材:
范文及点评。
教学课时:
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陌生人。
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
”
——张爱玲《倾城之恋》
好多人都听说张爱玲,但是都不懂张爱玲。
恰如她在《倾城之恋》里的这段文字,我们也在玻璃罩外,远远地望着张爱玲,而她却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一段传奇。
我们这节课,就是试图让你懂点张爱玲,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些。
二、走进张爱玲
1.简介:
初名:
张瑛出生地:
上海婚姻:
胡兰成(1944—1946)赖雅(1956—1967)
主要作品:
《流言》、《张看》、《传奇》、《倾城之恋》、《十八春》……
2.生平
1920.9.30出生上海麦根路(今太兴路),取名张瑛。
原籍河北丰润。
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外孙女。
1924母亲黄逸梵与姑姑张茂渊赴英留学;开始私塾教育,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
1927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
1930改名张爱玲,父母离婚
1943与胡兰成相识
1944-1946与胡兰成由结合到分手,一段不能用幸或不幸来形容的婚姻
1952赴香港定居,写作电影剧本
1955离港赴美,定居于纽约。
期间,与好友炎樱拜访胡适
1956得到麦克道威尔文艺营提供的为期2年的写作奖金,与赖雅相识,半年后在纽约结婚
1960正式成为美国公民
1967丈夫赖雅逝世,爱玲开始独自一人的异国生活
1969任职于柏克莱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从事《红楼梦未完》的研究
1989上半年遇车祸,右肩骨裂
19959.8中秋节,于洛杉矶所租之寓自然死亡9.19火化9.30骨灰撒于太平洋
3.情感
第一任丈夫:
胡兰成生于1906年浙江嵊县人从小家贫,吃过很多苦曾在燕京大学学习汪伪政府的要员
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的一座庭院的草坪上,有一个躺在藤椅上翻读杂志的中年男人胡兰成读到《封锁》对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向苏青索要地址。
第二天去了张爱玲家,未见。
遂从门缝里递进去一张字条,写了自己的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并乞爱玲小姐方便的时候可以见一面。
第二天,张爱玲打了电话给胡兰成,说要去看他,不久就到了。
后来胡兰成经常造访张爱玲的家。
张爱玲送胡兰成自己的照片,背后写道: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
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仅仅这一个“懂得”,也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
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
很快,他们恋爱了。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
结婚,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
。
“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
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前两句是胡兰成所撰,后两句出自张爱玲之手。
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接编《大楚报》,开始了与张爱玲的长期分离。
到武汉不久,他便与汉阳医院一个17岁的护士周训德如胶似漆。
1945年8月15日,胡兰成逃到了浙江,化名张嘉仪,称自己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后人,与斯家范秀美以夫妻相称。
已有半年未曾见面的张爱玲,一路寻着来到了温州。
离开温州的时候,胡兰成送她,天下着雨,这场雨,也冲刷了他们曾经的“倾城之恋”。
此后的八、九个月时间,两人偶有通讯。
张爱玲也会用自己的稿费接济胡兰成,只因怕他在流亡中受苦。
有一次,胡兰成有机会途径上海,在危险之中,他在张爱玲处住了一夜。
当夜,两人分室而居。
第二天清晨,胡兰成去张爱玲的床前道别,俯身吻她,她伸出双手紧抱着他,泪水涟涟,哽咽中只叫了一句“兰成”,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这就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几个月后,1947年6月,胡兰成收到了张爱玲的诀别信: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
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
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
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此时的胡兰成已经脱离了险境,在一所中学教书,有了较安稳的工作。
张爱玲选择他一切都安定的时候,写来了诀别信,随信还附上了自己的30万元稿费。
三、张爱玲的方方面面
①童年的张爱玲
童年虽然不幸,总也还有快乐的时光。
这样的笑容,我们此后再难在张爱玲脸上见到。
②学生时代的张爱玲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③高傲的张爱玲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
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
“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
④去国时的张爱玲
中国人喜欢法律,也喜欢犯法。
所谓犯法,倒不一定是杀人越货,而是小小的越轨举动,妙在无目的。
路旁竖着“靠右走”的木牌,偏要走到左边去。
《纺棉花》的犯规就是一本这种精神,它并不是对于平剧的基本制度的反抗,只是把人所共仰的金科玉律佻地轻轻推搡一下——这一类的反对其实即是承认。
⑤中年的张爱玲
1968年48岁时摄于波士顿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
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b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⑦张爱玲自画像
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如果我最常用的字眼是苍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
⑧胡兰成眼中的张爱玲
胡兰成晚年回忆起与张爱玲在一起的无数美好时光,引用了李商隐的两句诗,表达了他的无限懊悔与感伤: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四、走进张爱玲经典篇章:
1.张爱玲名篇:
爱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地说了一声:
“噢,你也在这里吗?
”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
“噢,你也在这里吗?
”
赏析:
补充资料:
张爱玲曾在《自己的文章》里阐述她的创作理念:
“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这是典型的张爱玲的调子,张爱玲的苍凉。
爱是人生极其重要的章节,不能不追寻又难以遭遇,不能不遭遇又难以遭遇,不能不追寻又难以追寻,它是千万人、千万年中的“刚巧”——潜伏的是落花流水的偶然,莺飞燕过的渺茫啊!
尽管张爱玲在前面故事的叙述中保持着冷静,最终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她的悲音。
(周茜《名作欣赏》2002年第四期)
2.《倾城之恋》经典片段:
从浅水湾饭店过去一截子路,空中飞跨着一座桥梁,桥那边是山,桥这边是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拦住了这边的山。
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就靠在墙上,一眼看上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
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
她的脸,托在墙上,反衬着,也变了样──红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张脸。
柳原看着她道:
"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
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谁知道呢?
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
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赏析:
张爱玲借助“墙”这一意象,通过范柳原的叙说,表现自己内心的渴望,渴望人与人之间能有一点点真正的感情,互相之间能有一点真心。
作者把自己对人性人情的感悟和理解,放在《倾城之恋》的主题上,后来,象征文明毁灭的战争终于使他们有了一点真心,但并不觉得是这是命运的必然,而完全是偶然而不可靠的。
五、自由发言:
今天这节课,给你的最大感触是什么?
六、作业:
读一读张爱玲的小说,并写读后感。
七、结语:
我们总是觉得传奇,是可遇不可求的,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
而当我们稍微懂点张爱玲后,你会发现,其实我们能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些,只因人生的传奇,只靠我们自己去书写。
八、补充资料:
张爱玲语录:
1.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2.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藐视的意味,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难言的恋慕。
3.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4.“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
我不喜欢壮烈。
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5.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人生在世上,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6.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7.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还长的很。
8.你是到底不肯。
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
我将只是萎谢了。
9.最可厌的人,如果你细加研究,结果总发现他不过是个可怜人。
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一点染成一枝桃花。
10.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滴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11你年轻么?
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
12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13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唯有那满地狼藉的瓜子壳。
14我回过头去看自己成长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观望,我站在路边上,双手插在风衣的兜里看到无数的人群从我身边面无表情地走过,偶尔有人停下来对我微笑,灿若桃花。
我知道这些停留下来的人终究会成为我生命中的温暖,看到他们,我会想起不离不弃。
15我一直喜欢下午的阳光。
它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任何事情都会有转机,相信命运的宽厚和美好。
16孤单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的。
17我以为爱情可以克服一切,谁知道她有时毫无力量。
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的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
阴晴圆缺,在一段爱情中不断重演。
换一个人,都不会天色常蓝。
18爱情,原来是含笑饮毒药。
19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范文:
朱门红漆落——读《倾城之恋》
叩开半掩着的柴门,无情的岁月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薄暮冥冥,我在草地上一遍又一遍读你的《倾城之恋》。
心灵的底片便慢慢地烟染上一层殷红,渐深的暮色也仿佛笼上一层悲戚的色泽。
总有逃避的浪子,总有苦命的才子。
不忍读你,那灵动的文字背后,是怎样一颗千疮百孔的心;不忍读你,那干净的微笑背后,承受了怎样伤痕累累的苦痛;不忍读你,那高贵的灵魂背后,埋葬了多少荒凉的岁月。
读你,乱我心;
懂你,湿我眼。
顷刻间,朦胧了双眼。
都在夸你的书,都在赞你的美,都在叹你的才情,却极少有人,为你逝去的青春点一炉香,虔诚祈祷。
白流苏与范柳原这段情大概是一段传奇吧。
霓虹灯下,万人璀璨,唯有她,被黑暗孤独包围着。
嘈杂的白公馆里,每个人都在匆匆地走,没有谁会为了谁停留、驻足。
人人都关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白流苏撞破了头,也没能挤进去。
什么都没有,仅留下头破血流的自己。
独倚门边,手执灯笼,听取蛙声片片,低吟、浅叹。
一滴泪,化作祝福,埋葬在离你最近的地方。
手脚如何安放方显从容,怎样的姿势可以掩饰我的伤悲。
阳光洒下光辉,明媚而不忧伤。
无边落木荒芜了整个秋天,发出声声脆响,惊醒了神游中的我。
“有活路,我早走了……我这辈子,早完了。
”或许吧,正如萧红所言,女性的天空是低矮的,想飞,但同时又担心自己会摔下来。
“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
”趁自己还不算老,走吧,走远点,到别的地方去。
范柳原,一个路过她世界的路人,却因爱而为她驻足。
人群中多看了彼此一眼,便成就了这一段传奇。
笔落,动人心;声止,催人泪。
合起书来,星星月亮也已爬上天空,各执其责了。
圆满的结局还是没能将我从伤感的沼泽中拉出来,确是越陷越深了。
突然想起贾平凹先生的话,“中她的毒已经日深。
明明知道读她只会乱我心,却偏是要读。
”大概这也是我想说的吧。
读你的书,读完了就如逛完了一个大的园子,弄不清从哪里进门的,又是如何穿径过桥走到这里的。
又像是醒来回忆梦,一部分清楚,一部分无法理会,恍恍惚惚。
回头望,地上的影子,歪斜着,我好像懂得了什么,不觉释然地笑了。
对啊,每一个光芒万丈的身影下,都有一个黯淡的影子。
胡兰成给了你轰轰烈烈的爱,却给不了你一个未来,你付出了整个青春,却等不来一个暮年。
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
风雨能同船,天晴却各自散。
可你无从诉说,也不知道如何诉说,更不清楚向谁去说。
空虚的灵魂只有在文学中,才能找到慰藉。
一执笔,文字便有了生命,直钻进我的心里。
不停地写,不停地走,写到手麻痹了,走到脚也麻痹了,却无法让心也麻痹。
曲径通幽,岁月里,我看不清你,分不清我,空有迷茫。
当所有年华都褪去了灿烂,他留给你的,只不过是累累伤痕。
记得也好,遗忘也罢,谁都无法许你一个不变的未来,你只有你自己。
你的一生,顶着灿烂夺目的光环,压得你快要窒息。
又常年浸泡在极度的孤寂中,被黑暗一点点包围、侵蚀、吞并。
穿越历史而来的你,只留给我一句话:
“放过自己,才能高飞。
”
放下已经被我捂热的书,拍拍裤脚上的尘土,贴在上面的树叶掉落在地上,过去的种种伤痛,就让它随风而去吧。
放过自己,才能高飞!
教师点评:
本文从范柳原与白流苏之间的情感写到了张爱玲与胡兰成之间的情感,从虚构的小说写到了人生的真实,末尾升华了主题“放过自己,才能高飞”,让本伤感的基调多了一分开朗与积极。
文辞优美,情感真实,不失为一篇优秀的文章。
教师下水文:
玻璃罩外的世界
——读张爱玲
“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陌生人。
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
”
——张爱玲《倾城之恋》
白流苏十来岁时,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里人挤散了,举手无措之际,也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觉得眼前这世界,似乎近在咫尺,然而,当自己刚伸出手去触摸,才发现,原来这世界离自己那么远,只剩自己孤零零的一个。
每每,我总是惊叹着张爱玲那揣摩情感精准的文字,然而,在如此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她学了两年待人接物还是不知该怎么与人相处,往返了三个月的路还是不认识,长到十六岁,自己的母亲把她审视了一番,竟懊悔从前小心地看护她的伤寒症,“我宁愿看着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自己处处受痛苦”……原来文字中的她是在玻璃罩外,生活中的她也怎么撞也撞不进去。
兜兜转转,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一个自以为懂得自己的人,满心的欢喜,就算自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还要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然而“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美丽誓言,最终竟抵不过两年的匆匆时光。
找与不用找,见与不再见,都只化为一句,“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不管他负心了多久,不管自己付出了多少,一段短暂的爱恋或许只是为了完成自己最华丽的蜕变。
“她一直是知道的。
是她说的,他们回不去了……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
今天从这里走出去,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一样”,《半生缘》中顾曼帧与沈世均诀别的最后一个画面,是悲凉中带着凄楚的。
是的,不是诀别了,而是永别了。
当倾尽一生的努力最后都只能化成一场凄美的飞蛾扑火,你终了然,蝴蝶不管多美,终是飞不过沧海。
终于,你还是恍然大悟了;终于,你还是精心较量了;终于,你还是冷眼看透了……所有的不经意与不用心,都化为你脸上那凄清的笑意,未上眉梢,却下眼角。
揿灭了香烟,抿了口茶,易先生终究还是把视自己为知己的王佳芝,理直气壮地杀之灭口了;三十年来戴着黄金枷的七巧,终究还是在互相算计中,慢慢地耗尽了别人的命,也耗尽了自己的命;游离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之间,振保于袅袅的热气中,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白白地糟蹋着自己……
你说,你还不致寻短见,但是你终究是萎谢了;你说,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你说,爱情,原来是含笑饮毒药;……
然而,你也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你也说,晒着午后的阳光,让你相信命运的宽厚和美好;你也说,在如此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里,你应当是快乐的;……
当36岁的你携风带雨飘洋过海,我终究不肯再去探究你那段漫长而又艰辛的婚姻生活。
正如你所说,“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一点染成一枝桃花”。
而你是传奇般的一生呀。
47岁的你却开始一个人在异国他乡,过着深居浅出的生活。
似乎之前在上海文坛时的大红大紫,只成了午夜过后的一场绚烂的烟火,很快的,就转眼即逝了。
“1995年9月8日夜,中秋节,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于洛杉矶所租之寓自然死亡,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了一个星期。
”我从未见过有这么一行文字,是如此地让我不忍卒读。
玻璃罩外的世界,那里,草色自绿,却闻不到清新的气息;花朵自开,却听不到生命的声响;阳光自照,却感觉不到一丝温暖。
熙熙攘攘的人群,热闹着他们的热闹,而你只能孤单着你一个人的孤单。
咿咿呀呀的胡琴,在万盏灯的夜晚里,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多少苍凉的故事呀。
蓦然回首,远远的,依稀还能看见你仍在比划着那无比苍凉的手势,我却怎么琢磨也琢磨不透它其中的涵义。
教师写后语:
本文侧重在把张爱玲传奇的一生浓缩在一篇文章里,让学生读完后,对张爱玲的一生有更深刻的了解,从了解作家到品读作品,都从作者的用心出发,从作者的视角出发,更容易融入到作品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