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85210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第1单元负数第1课时负数教材第2~3页例1,例2,第4页“做一做”第1,2题。

  1。

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

初步运用正、负数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据。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初步运用正、负数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据。

  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

同学们,这是中央气象台2021年1月21日下午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什么?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小结: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

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对零上3℃和零下3℃的理解:

师:

零上和零下是一组相反意义的词,零上3℃和零下3℃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因此零上3℃可以用+3℃表示,零下3℃可以用-3℃表示。

  2.填写信息并解释.师: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中央气象台2021年1月21日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情况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

最高气温表示这一天中的气温不会再高于这个气温;

  最低气温表示这一天中的气温不会再低于这个气温.

  三、深入探究负数的含义及读、写法

  1.根据情境再提出问题.师:

图中的四个同学以大树为起点,分别向东、西两个相反的方向走。

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引导观察,主动思考。

  1。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

画直线表示4个同学的运动情况。

  独立探究组内交流.组内交流。

总结:

所有的数都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

从起点出发,朝正方向的射线上的点对应正数,相反方向的射线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而正数都在0的边,即正数都比0。

  负数〈0〈正数在数轴上表示负数时,学生出现了一种错误现象:

把负数像正数排列规律那样进行排列,即:

从左至右排为—1,-2,—3,….这时,要抛出问题“为什么表示正数要从左往右看,而表示负数却要从右往左看?

”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联系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进行理解.让学生初步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从而形成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为后面学习“比较正、负数的大小”时,能够借助数轴、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突破“负数和负数比较大小”这一难点奠定了基础。

  [不足之处]正数与负数的大小比较不清晰。

引出数轴之后,学生虽然知道了“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即负数都比0小,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即正数都比0大”,但是,在实际比较中,仍比较混乱。

而对于负数的大小比较,能凭借数轴进行比较,脱离数轴时,尤其是像13与14这样的分数比较大小,很容易出错.再教学时,要注意先让学生凭借数轴表比较负数的大小,然后找出规律,总结出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可以先比较与其对应的两个正数的大小,对应的正数大的那个负数反而小.第2单元百分数第1课时折扣教材第8页例1及“做一做“的习题。

  1.明确折扣的含义。

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

  2。

会解决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感。

  理解折扣的意义,知道折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找准折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

刚才和同学们聊天,咱们班好多女生都夸王老师今天穿的这件衣服好看,谢谢引出“打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

探究折扣的含义.师:

你们猜得对,后来我又去商场,看见这件衣服打折了,那么打折是什么意思呢?

  组内交流。

  集体汇报。

师:

这件衣服最后是打八五折,“八五折”是什么意思?

  如果打六折呢?

八八折呢?

三折半呢?

都是把谁当单位“1”?

  2.探究原价、现价和折扣之间的关系。

  现价=原价×85%

  三、深入探究,应用新知师:

  五、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习题。

  六、布置作业《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折扣八五折=

  8.510=85%原价×折扣=现价1。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深入理解折扣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折扣并不陌生,每当节假日商场都会有优惠促销打折活动,学生对于打八五折就是计算原价的85%是多少钱,但是对于具体的意义还是模糊。

这节课就是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明确打八五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85%,同时还要让学生区分打折虽然是优惠,但是优惠的折扣与打折的折扣不同,九折虽然表示现价是原价的90%,但是优惠的折扣是10%,也就是便宜了原价的10%。

  2。

明确数量关系,正确解决问题。

在折扣、原价和现价三者的数量关系中,要使学生明确:

原价×折扣=现价,现价÷折扣=原价,现价÷原价=折扣,知道求原价用除法,因为单位“1”未知,知道求现价用乘法,单位“1”已知.个别学生对于优惠与折扣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是特别清晰,还有的对于现价和原价的判断不准确,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再教设计]再教学时,要注意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小棒与算理的结合中体现教师的引导。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探求算理和计算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2课时成数教材第9页例2及“做一做”的习题。

  1.理解成数的概念,掌握成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对成数的详细讲解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认识到成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

培养学生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成数与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转换。

  用成数解决相关问题。

  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

2

  0.759101。

36

  2.李庄去年种小麦50公顷,今年种小麦60公顷.今年比去年多种百分之几?

  3。

小华家承包了一块菜田,前年收白菜41。

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25%。

去年收白菜多少吨?

师:

农业收成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有时也可以用另一种表示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成数。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

在一些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增产两成”

  “减少一成”等描述,这里的“两成、一成”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成数。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成数的意义。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小组探讨,找出改写方法.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1。

引导观察,主动思考,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

  理解题意,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探究节电二成五是什么意思.a。

独立探究.

  b.组内交流。

  c。

展示汇报。

  方法一:

求今年用电量,先求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是多少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即今年比去年节约25%,求出节约的电量,再用去年的用电量减去节约的电量就是所求问题。

  方法

  二:

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即今年比去年节约25%,也就是今年的用电量是去年的,求今年的用电量,用乘法计算。

  乘税率得到应纳税额,问题都会解决了,但灵活运用却还不足.例如在解决购房契税问题上,学生会觉得困惑、棘手。

  [再教设计]再教学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探求与税率相关的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生活中的数学意识。

  第4课时利率教材第11页例4及“做一做”的习题。

  1.了解储蓄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本金、利率和利息的含义,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2。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及利息的计算方法。

  掌握解决有关利率的实际问题。

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

同学们,春节的时候,你们都会收到较大额的压岁钱,你们是怎样处理这些大额的压岁钱呢?

引出储蓄存钱的办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2.组内交流。

  3.集体汇报。

  支援国家建设;

  先计算两年的利息和本金共占本金的百分率,再求到期应取回的钱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读清题目,弄明题意。

  小组合作方式,看看哪种方法获得的利息最多独立探究。

底面: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高:

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四、深入探究,掌握圆柱的特征1。

小组交流研究圆柱的特征。

  这是一个圆柱形的罐头,我们把侧面的商标纸沿侧面上高剪开,再展开。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

引导观察,主动思考。

  组内交流。

  汇报展示。

  3.总结探究结论。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高。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成功之处]在认识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时,把教学重难点化

  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

  的逻辑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致使操作

  没有充分发挥其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效.[再教设计]关于圆

  柱侧面剪开的教学,应该做一些处理。

圆柱侧面剪开后成四种不同的

  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的图形,这是教学的

  重点,虽然课本中没有出现这么多的形态,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进

  行特别处理,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图形都要将它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特别要研究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的圆柱的各部分间的关系。

  第3课时圆柱的表面积组内交流。

  独立探究。

  汇报展示。

  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2+圆柱侧面积.

  五、课堂小结这

  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30cm,帽顶直径20cm,做

  这样一顶帽子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面料?

独立探究。

  根据实际情况,想清楚需算几个面的面积和.?

  六、巩固练习完

  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

  七、布置作业《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圆柱的

  表面积3。

  14×20×30+

  3.14×2=1884+314

  =2198≈2200

  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圆柱的体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思想方法,因此,教学新课前,复习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转化做好了铺垫。

  再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公式的应用,还要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探求算理和计算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6课时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6页例6及“做一做”第1,2题.1。

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容积计算和体积计算的异同,体积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

  容积计算和体积计算的异同,体积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容积计算和体积计算的异同,体积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做物体的容积?

  2。

  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容积?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

同学们,早餐我们最常喝的是牛奶,通常我们要把牛奶倒入杯子里来喝,图中的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

  六、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1,2题。

  七、布置作业《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圆柱的体积3。

14×2×10=

  502.4

  502.4cm3=502。

4mL

  502.4

  mL498mL答:

杯子能装下这袋牛奶.学生对较大的数乘法计算的准确率不高。

  再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公式的应用,还要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第7课时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7页例7及“做一做”的习题.1。

  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问题。

  2.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能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计算。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方法的重视总结,会提炼数学思想,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能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计算。

  利用转化思想,把不规则形状的体积转化为规则形状,发现转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

  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1。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

物体的容积与体积的异同.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

一个内直径是8cm的瓶子里,水的高度是7cm,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部分是圆柱形,高度是18cm。

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这个瓶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无法直接计算容积。

所以我们能不能将这个瓶子转化成圆柱呢?

  集体汇报。

  方法如下:

瓶子里水的体积倒置后没变,水的体积加上18cm高圆柱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也就是把瓶子的容积转化成了两个圆柱的容积。

  四、深入探究,合作解决1。

根据情境再提出问题。

师:

求瓶子的容积就是求哪两个圆柱的容积之和呢?

  2.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独立探究。

  组内交流。

  ?

  六、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27页“做一做”的习题。

  七、布置作业《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圆柱的体积2×7+3。

14×组内交流。

  汇报展示。

  3.测量圆锥的高。

  独立探究。

  组内交流.引导观察,主动思考。

  1.今天我们要学习圆锥体的体积,同学们觉得用什么方法比较好?

  2.同学们打算如何转化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

  独立探究。

  组内交流。

  动手试验,得出结论。

  1.确定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师:

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

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操作比较。

  组内交流。

  汇报展示.3。

总结计算方法.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2题.

  七、布置作业《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圆锥的体积V圆锥=13V圆柱=13Sh

  3.14×422=3。

14×4=12。

5613×

  12.56×1。

5=6。

  286。

28×

  1.5=

  9.422∶3和4∶6;

  3∶

  1.2和0。

5∶

  0.2;

  0。

6∶

  0.8和35∶45;

  23∶15和13∶110。

  2。

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

我们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要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判断比例的新方法,在学习这个方法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介绍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外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内项:

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师:

计算下面比例中的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2。

  4∶1。

  6=60∶40,35=915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组内交流。

  汇报展示。

  方法:

A。

设出题目中要求的未知量为

  x.

  B.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C。

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D。

检查、写答语。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和表中有哪两种量?

  掌握正比例的意义。

  师:

刚才同学们通过交流,知道了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数量扩大,总价随着扩大;数量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

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数量关系式来表示:

总价÷数量=单价。

  小结: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四、深入探究字母关系式

  1.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自主探究字母公式。

  ?

  六、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题。

  七、布置作业《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正比例总价÷数量=单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yx=k[成功之处]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入手,复习一些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打破传统的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探究能力,进而总结出新知的尝试,本节课的教学依据是“自学—-反馈—-探究-—应用”这一课堂基本模式设计,结合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学习,以求在理想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

  学生对已学过的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掌握不准确,也不熟练。

  [再教设计]再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探求已学过的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正比例关系。

  第6课时正比例题。

  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象,帮助学生初步

  认识正比例的图象,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象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3。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象。

  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象解决问题.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师:

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

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

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上表示出来呢?

如果能,那么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正比例关系的图象。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

引导观察,主动思考。

  师:

独立探究.集体汇报。

  4。

小结正比例图象的特点。

  师:

正比例图象是一条直线,这样的直线能反映出成正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数量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

  四、深入探究,应用正比例图象1。

师:

不计算,根据图象判断,如果买9m彩带,总价是多少?

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

  自主探究计算方法.独立探究。

  组内交流。

  汇报展示。

  2.师:

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

  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组内交流。

  ?

  总结:

正比例图象是一条直线,这样的直线能反映出成正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应用正比例图象可以根据一个量估计出所对应的另一个量,从图象中我们也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

  六、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题.

  七、布置作业《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正比例组内交流。

  集体汇报。

  讨论交流得出:

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水的高度是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大而不断变小的,而且水的高度与杯子的底面积的乘积总是一定的。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四、深入探究字母关系式师: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组内交流。

  汇报展示。

  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五、课堂小结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这节课同学们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能够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并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六、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习题.

  七、布置作业《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xy=k再教学时,要注意在让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之后,设计几道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练习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探求正比例与反比例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第8课时比例尺教材第53页上面的内容。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2。

掌握常见的比例尺的形式,会进行比例尺之间的转化.

  3.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亲近数学的良好情感。

  掌握比例尺的意义。

  会进行比例尺之间的转化。

  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

同学们,你们去过首都北京吗?

你们知道坐车从我们这里到北京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吗?

可是有只蚂蚁却只用了6秒钟。

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

引导观察,主动思考。

  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幅地图,它们虽然大小不同,但形状却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思考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比例尺。

?

  总结: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两种形式,改写时要先统一单位,再按照比例尺的公式改写就可以了。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比例尺没有单位名称。

  五、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第1题。

  六、布置作业《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比例尺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成功之处]

  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将导入情境设置在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内,通过让学生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

  “蚂蚁为什么只用了6秒就到了北京?

”利用这样的导入,很快拉近了本节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

  2.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

在将本节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务,而教师的大胆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一些适当的点拨,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自如。

  [不足之处]对于教材的拓展方面还有一些欠缺,所以在这方面还需努力,而且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知识点多,理解起来比较慢,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