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26797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docx

地理精校版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解析版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地球只是其中的一颗,结合下表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包括()

①同向性②共面性③近圆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2.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在运行时不会相撞,是因为它们()

A.轨道在同一个面上B.轨道接近圆C.公转方向相同D.轨道不交叉

【答案】1.C2.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特征。

1.由图表可知,规则倾角与地球差异很小,可见它们的运动轨道具有共面性;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运动轨迹都几乎接近圆,具有近圆性,因此本题C正确。

2.太阳系中得八颗行星在绕日公转时各自沿自己的轨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在运行时不会相撞,所以本题D正确。

3.2010年1月,美国发射的“勇气”号、“机遇”号探测器先后登陆火星。

读下表相关资料,说明火星表面温度比地球表面低得多,其主要原因是(   )

A.距日远,太阳辐射能密度小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C.大气无保温作用D.昼夜更替周期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考点:

该题考查影响天体表面温度的因素。

2012年最后一次日全食于2012年11月14日上午,从澳大利亚北部开始,经过澳大利亚东北部、大洋洲南部、南太平洋,在南太平洋东部结束。

下图为该次日全食时太阳的“贝利珠”照片。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4.图中被遮挡住发黑的圆面属于太阳大气层中的(  )

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太阳内部

5.图中闪亮主体部分呈圆环状的主要太阳活动是(  )

A.黑子B.耀斑C.太阳风D.极光

【答案】4.A5.B

【解析】试题分析:

4.光球层是太阳大气中最亮的部分,因而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实际上是光球层部分.而只有当发生日全食时,我们才能看到其它部分,故A正确。

5.日全食时,图中闪亮主体部分呈圆环状的是色球层,主要太阳活动是耀斑。

故B正确。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中。

考点:

考查太阳活动类型及太阳大气分层。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6.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①昼夜的更替②四季的更替③运动物体偏向④地方时差异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7.图中P地 ()

A.位于晨线上B.位于昏线上C.当地时间6时日出D.当地时间8时日出

【答案】6.C7.A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6.从“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可知为地球自转,结合实验它只能演示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异问题。

因此本题C选项正确。

7.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可知P点从黑夜变为白昼,应位于晨线上。

A选项正确。

8.下图中阴影部分为河流堆积物,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正确表示南半球河流自西向东流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偏向北岸,北岸冲刷,南岸堆积。

据此B正确。

【考点定位】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012年4月12日,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再一次喷发,大量熔岩迸发的景象蔚为壮观。

据此回答9、10题。

9.埃特纳火山是十分活跃的活火山,其火山熔岩主要来自 (  )

A.岩石圈B.地壳C.下地幔D.软流层

【答案】D

10.埃特纳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流凝固以后直接成为(  )的一部分

A.岩石圈B.地球外部圈层C.上地幔D.下地幔

【答案】A

【解析】火山熔岩凝固以后变成岩石,成为岩石圈的一部分。

因此本题A选项正确。

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

A.正相关B.负相关C.成反比D.没有相关性

12.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  )

A.太阳活动影响地球降水的变化,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树木生长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会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答案】11.A12.A

【解析】试题分析:

11.由图可知,太阳黑子相对数越多,树木年轮宽度就越大,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故A项正确。

12.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而地球气候是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3.指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四种辐射中的()

A.AB.BC.CD.D

14.图中箭头C的意义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D.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5.影响上图中箭头C的强弱的最主要因素是()

A.太阳高度角的大小B.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路程的长短

C.云量的多少D.臭氧含量的多少

【答案】13.B14.D15.C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

13.由图可知A为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为大气辐射。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辐射,图中应为B。

14.C是大气逆辐射,它能把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弥补地面损失的能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15.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同时大气逆辐射也能被地面吸收,这就使地面以长波形式辐射所损耗的热量得到一定的补偿(特别是大气中云层较厚或水汽含量较多时),即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因此影响大气逆辐射的主因是云量的多少。

16.下图为“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读后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30ºN附近

B.乙点位于30ºN附近

C.a是冷性气流

D.b盛行西南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性大气环流。

图为“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因此甲地应为副热带高圧帯,位于30ºN附近,A正确;乙地位于90°N,B错误;a是盛行西风带,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是暖性气流,C错误;b是极地东风带,D错误。

下图表示某一等高面。

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回答下面小题。

17.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A.⑥或⑦B.②或⑥C.④或⑧D.③或④

18.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答案】17.A18.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风向判断及影响风向的因素。

17.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应考虑两种情况,近地面为⑥,高空由于忽略摩擦力的作用,风向向右偏转至与等压线平行,即为⑦。

A选项正确。

18.在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和风速。

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与另一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成180°角。

D选项正确。

19.某学生设计如下实验:

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三十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结果发现甲比乙高3℃。

该实验所模拟的地理原理是()

A.热力环流B.温室效应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反射率差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两个玻璃箱内的差异在于里边分别为土层和水,这个实验反映了土层和水的吸热能力差异,模拟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考点:

大气的热力作用。

20.下图中各点的大气运动和气压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A.A点上空的空气运动方向向下

B.B点气压大于D点的气压

C.近地面大气由A点流向C点

D.A、B、C、D四个点中C的气压最高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则“”高高低低“”,判断B点为高压,D点为低压,而对于地面相反,A点为低压(受热,上升运动),C点为高压(遇冷,下沉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为高压指向低压,排除A、B、D。

考点:

本题考查大气运动。

21.图中的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画法正确的有()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垂直方向上,热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图①错;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气流上升,④错,正确为C。

【考点定位】热力环流

【方法总结】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垂直方向上,热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而近地面则形成低压;冷的地方空气就会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压。

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向低压扩散,就形成了热力环流。

下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图中数据表示纬度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23.下列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A.

B.

C.

D.

【答案】22.B23.B

【解析】本题组考查气压带和风带。

22.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此图是南极俯视图,E位于30°S—40°S之间,应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圧帯,B选项正确。

23.由图可知,D位于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圧帯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应为西北风,B选项正确。

24.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与分布。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最大的特点是雨热不同期。

图中A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5.冬至日时,下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北京B.上海C.莆田D.海口

【答案】D

【解析】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选项中四个我国城市海口纬度最低,距南回归线纬差最小,正午太阳高度最大,D选项正确。

26.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

A.北半球B.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C.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D.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答案】B

【解析】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B选项正确。

27.我国目前采用的时间是

A.北京的地方时B.北京所在的经线的时间

C.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区时D.我国领土所跨5个时区的各个区时的平均值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时区和区时。

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时区东八区的区时,其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不是北京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28.元旦这一天,太阳直射点正处在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B.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D.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3月21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正值北半球的夏半年;9月23日—次年的3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正值北半球的冬半年。

1月13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太阳继续向北移动,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下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据图回答下面小题。

2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B.Q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C.MO为晨线D.NO为晨线

30.此时北京时间为(  )

A.6日12时B.7日12时C.6日24时D.5日12时

【答案】29.D30.B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时间计算和日期计算。

29.由图可知,此图是南极俯视图,晨昏线MON与南极圈相交。

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P点所在经线就只能是0时经线,Q点所在经线就只能是180°,B选项错误。

由此可判断,南极圈内应出现了极夜现象,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A错误;MO为昏线,NO为晨线,D正确。

30.有上题可知,此时P点所在经线就只能是0时经线,Q点所在经线就只能是180°。

图中所以PQ两地经度差为120°,结合地球自转,可推知P所在经线为60°W,则120°E地方时为12时,120°E位于非阴影7日范围,所以B选项正确。

二.综合题(4题,共40分)

31.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

(2)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    态。

(3)地球的岩石圈是指    和    。

【答案】

(1)横 纵 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

(2)消失 突然下降 固 液

(3) 地壳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

难度较小。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A在地幔传播速度快于B,A、B均在F古登堡界面速度降低且A消失,因此A为横波,B为纵波。

(2)根据示意图,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速度突然下降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P波为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传播,S为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液态。

(3)地球的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32.读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甲图)和地球的光照示意图(乙图,阴影部分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表示的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为甲图中数字_______所代表的位置。

(2)地球由④向③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______半球,并向_______运动。

(3)乙图所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图中A、B、C、D四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按由小到大的次序排列,依次是____________。

(5)当地球公转由①到③的过程中,A地昼长变化规律为_______________,当地球公转由③到①的过程中,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

(6)乙图所示日期,B点的夜长为_________小时。

【答案】

(1)夏至①

(2)南南(3)23°26′N90°W(4)B

(5)逐渐变短逐渐变小(6)16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综合分析。

(1)乙图的光照图特征: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

根据甲图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判断,①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为北半球夏至日。

(2)④表示秋分日,③表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南移至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

(3)根据乙图的节气,夏至日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为北回归线。

图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位于180°经线,时间为6时,则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经线为12时所在的经线,为90°W。

(4)乙图表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为:

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距北回归线的纬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也可根据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计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因此正午太阳高度排列顺序为B

(5)甲图中①到③位置表示从夏至日到冬至日,由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故A点(位于北半球)则昼变短;而从③到①位置表示从冬至日到夏至日,由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故B点(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则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6)图示B点位于晨线上,为当地的日出时间,地方时为8时,昼长=(12-日出时间)×2小时,故计算出B点昼长为8个小时。

33.读“亚洲季风”图,回答问题。

(1在甲、乙两图中,表示亚洲一月季风图的是图,此时南半球为季。

(2)图乙中低气压中心名称是,被其切断的气压带是。

(3)B表示季风,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4)C表示季风,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5)季风气候在亚洲东部最显著,而分布在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

,其气候特征为。

【答案】

(1)甲夏

(2)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

(3)东南(或东亚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4)西南(或南亚夏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或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的)

(5)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温暖湿润)

【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

(1)在甲、乙两图中,甲图亚洲大陆为低压控制,东亚和南亚分别吹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说明亚洲大陆比同纬度海洋气温高,为夏季;乙图,东亚和南亚分别吹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大陆上应是高压控制,是因为亚洲大陆比同纬度海洋气温低,陆上形成高压。

所以乙图表示亚洲一月(冬季)季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此时为南半球的季节应是夏季。

(2)图乙中低气压中心位于亚洲偏南(30°N附近),称亚洲低压,也叫印度低压。

该纬度位置按气压带、风带分布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由于夏季陆地强烈升温,因热力作用而形成低压,切断了本该分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陆上被低压所替代。

(3)图中B季风形成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季风为东南季风,是从夏威夷高压吹向亚洲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

如上题分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亚欧大陆强烈升温,亚欧大陆比同纬度太平洋气温高,因热力作用而形成强大的低压(亚洲低压),切断了本该分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并得到加强而形成夏威夷高压,夏季实际影响亚洲东部的气压中心主要就是夏威夷高压和亚洲低压。

所以图中B季风形成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4)图中C为西南季风。

是由于风带、气压带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右偏变成西南季风。

从图中风向、亚洲大陆为低压可判读。

(5)分布在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因常年受来自大西洋上西南风影响,沿海还有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形成了终年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

34.读下图回答:

(1)该图表示北半球季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

(2)A点比B点降水量,原因是

(3)极锋是哪两种风带的气流交汇而成的?

只考虑大气环流影响,C点的气候类型应为气候。

【答案】

(1)冬气压带、风带南移,赤道低气压带移至赤道以南。

(2)大(或多)A处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B处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3)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热带沙漠

【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等知识。

准确判读图中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及图示季节是解题的关键。

(1)由图中赤道附近上升气流(或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可知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季节为北半球的冬季。

(2)A点位于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气流上升,形成降水;B点位于副热带高圧帯,盛行下沉气候,天气晴朗,气候干旱,A点比B点降水量多。

(3)极锋是来自较低纬度的暖湿气流盛行西风和较高纬度冷干气流极地东风气流交汇形成的。

C点位于南半球30°S,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