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28224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林黛玉进贾府 教案4.docx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4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中的地位。

2.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掌握初步鉴赏古代小说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一般特点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鉴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三个主要人物形象,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

2.理解小说的典型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3.对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慎态度的深入理解和对《西江月》词正文反作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自学、点拨、讨论相结合。

2.读、赏、写相结合。

媒体设计

1.《正定荣国府示意图》投影。

2.《贾府人物简表》投影。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1.解决阅读障碍。

2.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的录音,营造学生学习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兴趣。

在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的历程中,《红楼梦》是我国举世公认的光辉顶峰,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勘称现实主义的创作的最巍峨的丰碑。

这部120回的长篇巨著,以贾府为中心背景,真实地反映了我国18世纪中期的社会生活;贾府是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及其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林黛玉一起走进这座富丽堂皇的荣国府,结识生活在这里的主要人物吧。

板书课题:

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二、了解预习自学情况

1.作者简介及《红楼梦》的创作

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

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龚江宁织造的官职。

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

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

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

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

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

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

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

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

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裤”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

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

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

但也反映了作者为封建制度“补天”的幻想和某些虚无主义思想。

作品在写作艺术上,语言洗练、自然、优美生动,描写人物血肉饱满,个个鲜明,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写作规模宏大,结构谨严。

该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

 

世人研究曹雪芹,认为他应当是有两个妻子的。

一位原配,一位续弦。

  原配妻子姓梅,是曹雪芹的表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交往中暗许心意。

两家大人也看出来了,乐得成全,便给他两从小定了媒。

可是后来曹家破落,到了成亲的年纪,曹雪芹前去堂姑家商量婚期。

哪知道堂姑家此时变了脸,推说请批阴阳八字的先生算了,两人八字不合,男的“妨”女的,女的克男的。

若是勉强成亲,定会有血光之灾。

世人都嫌贫爱富,阴阳先生的说法自然只是悔婚的借口。

纵然有再多不满,可是自己跌落尘埃,表妹高门大院,见不了面,他也毫无办法。

  后来他将此事给自己的朋友说起,本想请朋友帮忙想想办法。

哪知过几天,却听见自己的朋友要成亲了,娶得正是自己的表妹。

曹雪芹愤怒极了,正想却找人讨个公道。

却在此时收到了朋友下人传来的书信,只见里面“内有隐情,请一定要赴宴,否则后悔终生。

  成亲当日,思索再三,曹雪芹还是去了。

一到朋友家里,就被拉进屋里换上喜服,就这样在朋友的帮助下,曹雪芹最终还是和自己的表妹成了亲。

而梅家呢,知道这件事后,也没有再多说。

毕竟这件事是自己家做的不地道,如今兜兜转转,还是让自己女儿嫁了曹雪芹,也便如此了。

据说《红楼梦》中的“掉包计”,宝钗替黛玉,就是从这儿来的呢。

曹雪芹和梅氏成亲后,恩恩爱爱的过自己的日子,虽然生活并不富足,但想来两人还是满足的。

两人后来还生了个儿子,可惜早夭了。

  儿子死后,不久梅氏也染病身亡。

梅氏死后,在亲友们的劝说下,曹雪芹娶了个续弦。

娶了新妇不久,曹雪芹自己也生病去世了。

这位续弦没有留下太多的资料,还是后世人从一些遗留上推断出的。

  若是按照历史来说,曹雪芹虽然和原配生了个儿子。

可是当时京城天花病毒泛滥,“燕中痘疹流疫,小儿殄此者几半城,棺盛帛裹,肩者负者,奔走道左无虚日”。

曹雪芹的儿子年幼,抵抗力不强,在曹雪芹的忧虑关怀中,还是患了痘。

当时民间没有治疗天花的良方,就算有曹雪芹也无钱看病。

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孩子,因为生病去世。

按照正史记载,曹雪芹只得了这么一个儿子,孩子去世后,曹雪芹也绝了后。

可是后来有人提出了新的说法,曹雪芹实际是有后代的。

  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的《文采风流第一人:

曹雪芹传》中,提供了线索。

在一位叫尚养中的老人的讲诉下,让今人看到了痕迹。

按照老人的说法,大意就是幼时家中有一客人了暂居,家里人都叫他“曹大哥”。

在家人一次无意谈及《红楼梦》时,曹大哥不愿提及,后来在追问下,这位曹大哥开了口。

“我何以不愿谈这书的事?

因我即是雪芹的后代,但因是与一个丫环之所生,族中不肯承认‘,被摒于外,只得隐姓埋名,不欲与世人多言家事。

书是写自家事,世传诸说如纳兰等等,均非事实。

  我们看书中,有“贾宝玉初试云雨情”,若是此书真为曹雪芹自身经历写就,那么曹雪芹可能真有可能和一个丫鬟“初试云雨情”。

那么这位大哥,就是曹雪芹和那位丫鬟所生。

只不过他不被曹家承认,因而没有被记入族谱中。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就题材内容而言,《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继《金瓶梅》之后一部伟大的世情小说。

《红楼梦》是了不起的。

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一个全新的空前未有的东西。

就是把女人当人看,对女性的尊重。

2、着重介绍《红楼梦》课文内容和前五回的内容。

3、学生自读全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第二课时

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清情节,把握结构

教师提问:

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①):

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荣国府。

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②─

):

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

第②─④段:

写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第⑤─⑥段:

写林黛玉见王熙凤。

第⑦─

段:

写林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

段:

写写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

第三部分(

):

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以一定的事件为中心,沿着一条线索,一步步开展故事情节,条理层次十分清楚。

二、林黛玉进贾府后的活动顺序和地点:

1.拜见外祖母、二位舅母、表嫂

2.会见王熙凤         贾母居处正房

3.会见三春姐妹

4.拜见大舅父----------------------贾赦邢夫人居处

5.拜见二舅父---------------------贾政王夫人居处

6.晚餐----------------------------经凤姐居处回正房

7.会见贾宝玉-----------------------贾母居处正房

三、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第三题。

2.试着结合课文分析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等的人物形象。

3.朗读课文。

第三四课时

一、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1.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祖母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

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①行动上。

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

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

②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

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

“只刚念了《四书》。

”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

“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③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

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可以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这里只作初步勾画。

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

这里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

凤姐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

王熙凤的话说得那么中听、得体,不仅投合贾母的心意,说得老太太十分受用,而且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

③宝玉眼里的黛玉:

“厮见皆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病如西子胜三分。

”经过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

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

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不但照应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

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节选部分以四个层次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①写出场:

——性格泼辣、深得贾母宠爱

这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难怪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实在是“放诞无礼”,正说明她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通过贾母介绍,更证明了这一点: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管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的人实在不多,除了说明她性格泼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②绘肖像:

——贪婪、俗气、刁钻、狡黠

不但具体细腻刻画人物外部特征,而且透露出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头饰

集珍宝珠玉于一身──贪婪与俗气(内心世界的空虚)

服饰

肖像描写“三角眼”

“吊梢眉”

容貌美丽外表刁钻狡黠(本性)

“粉面”

“丹唇”

提问1:

观察王熙凤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明确:

打扮与众姑娘不同,浓妆艳抹、遍体锦绣、光彩照人,恍若神妃仙子。

提问2:

众多女眷为何只让王熙凤如此着装呢?

能看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

明确:

对她的这种描写表面是褒,实际是一种贬责。

清代言妇女美,在娇羞媚态,服饰“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

(李渔语)着极为华丽的衣服,满头翡翠,环鬓金珠,过于修饰包装自己是俗气而不是美丽。

老舍也说过“真正美丽的人是绝不多施脂粉的,不乱穿衣服的。

”她把自己包装得如此妖艳凌人,气势如火如荼,不正表明了她生性奢侈,对荣华富贵无餍的追求吗?

同时,以这身服饰来见初来乍到的黛玉,又何尝不是为了在黛玉面前表现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呢?

应该说她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就连并非少见侯门金贵的黛玉都对她服饰惊诧不已,可见其辉煌华艳的程度。

不过,她的文化修养太低了,虽然聪明能干,但她太缺乏文化情调的熏陶,不懂什么是高雅。

除了衣食享受和权力之争外,并无多少精神生活可言。

其风度气质与出身书香、受过教育特别是经古典文学陶冶的林黛玉的诗人气质大相径庭,因此,她的炫耀也是低品味的,显得俗不可耐。

我们以前学过作品中的人物如相府千金崔莺莺、太守之女杜丽娘都不是如此着装的,只有《项链》中那个爱慕虚荣的玛蒂尔德是喜欢高贵的服饰的。

可见穿戴服饰与人格志趣、情操修养是密切相关的。

曹雪芹深知这一点,他如此描写王熙凤的服饰正是欲借此提示这一反派角色风骚庸俗的性格和空虚贪婪的性格。

 

提问3:

中国古代写美女的容貌通常都是“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红”。

作者是怎样写王熙凤的容貌的呢?

明确:

果戈里说:

“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她的眉目: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丹凤眼”、“柳叶眉”本来是很美的,而作者偏偏在“眼”和“眉”前分别加上定语“三角”、“吊梢”,这就不尽美了,即便仍可以称得上漂亮,也决非温柔敦厚善良的形象。

中国传统相面术《麻衣神相》讲,“三角眼”、“吊梢眉”乃为“狡黠、狠毒、性巧、通变、邪淫”之相。

曹雪芹不一定真迷信相法,但他把王熙凤的眉目写成这般形状,似乎在依循这种普遍流行的唯心主义哲理,借以提示王熙凤“胭脂虎”的性格为人。

美艳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丑恶的灵魂:

奸诈、冷酷、阴毒。

“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初与王熙凤相见,就一眼看穿了这一点。

③见黛玉——语言描写:

——察颜观色机变逢迎

通过她的言谈举止表现她的感情的变化,反映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恭维(因为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儿,不惜恭维到了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继而拭泪(提到黛玉母亲,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掉泪,抢先“以巾拭泪”)

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这个感情的转变)

小结:

入木三分描绘了王熙凤“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得宠原因。

(1)她的第一句话是赞美林黛玉的相貌。

说: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这样说,效果好在哪里呢?

请看: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以前还从来没见过!

这哪里是一般的赞美,是赞叹,再确切一点说,是惊叹,叹中有惊。

而且似乎还是由衷的惊叹,因为她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

“真”、“才”,将这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谁也不会觉得空洞肉麻。

活脱脱一个语言学家!

(2)她的第二句话是: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读者“听”了这话,可能要纳闷:

明明是外孙女,为什么说不像?

而硬要扯成嫡亲的孙女?

这样说不是见外了吗?

看来这语言学家也并不厉害。

可如果我们联系到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会发现她这句话的巧妙之处了。

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祖母——贾母,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

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又讨得了贾母的欢心,因而不至于扬此失彼。

可见其用尽心机,刻意恭维,八面玲珑,从而收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

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

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

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

日常生活中的一句话,竟深含了心理学、社会学意义。

(3)第三句话,则转悲为喜了:

“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讲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转喜为悲呢?

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

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喜为悲,并且还要配以动作——用帕拭泪,以表心诚。

可是,她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一次“大哭”,一次“呜咽”,此时“方略略止住”。

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笑道”:

“我才好了,倒来招我。

”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

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

“正是呢!

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

”真是一个天才的表演家!

只是错把生活当成了舞台。

真的忘了老祖宗了吗?

当然不是,恰恰相反,她一心都在老祖宗身上,唯老祖宗是从。

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4)下一步,是“忙携黛玉之手”,问她:

“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细细琢磨这句话,会发现两种口气在里头,一是热情,在贾母面前向林黛玉大献殷勤;二是炫耀身份,与林黛玉虽属同辈,口气却极像一个主人在对一个怯生生的孩子说话。

④回王夫人:

——果断能干

一笔带过,进一步说明由于她的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已取得王夫人欢心,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体现了她办事圆熟干练,善于机变,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欢心,从而独揽了荣国府大权。

•一是讨贾母的欢心,二是使黛玉感到温暖,三是让邢、王二夫人感到愉悦,四是让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觉得内心平衡。

概括王熙凤的形象

王熙凤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

外表美丽,为人却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善于阿谀奉承,深得贾母欢心,独揽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3.贾宝玉

在黛玉眼中,他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

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以下分三个描写重点来分析:

①出场前的侧面勾勒:

侧面介绍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贬斥态度)。

王夫人:

“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黛玉:

(听母亲说)“衔玉所生”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小结:

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②出场后的肖像描写

反映黛玉的客观观察:

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

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③两首《西江月》的总结

怎样理解这两首《西江月》?

⑴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思想性格:

生活“潦倒不通世务”,却钟情于女孩子,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行为偏僻”,常常“有天无日”地批驳不合理的现象,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却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的书视如珍宝,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

可见“顽劣”“乖张”──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宝玉形象:

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是封建时代的忠臣孝子,而是“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贰臣。

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

⑵该词之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

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④宝黛初会

宝黛初会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通。

黛玉一见到宝玉就感到: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了黛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

”两人初会就产生了一种互相熟识的心灵感应。

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感情上为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在初会时,宝黛虽然感情相通,想法相似,但表现却不一样,黛玉见宝玉是一“惊”,而宝玉见黛玉是一“笑”,一存于中,一发于外。

这不同的表现来源于他们不同的地位所产生的不同心理。

黛玉是听惯了别人对宝玉的评论:

惫懒、懵懂、顽劣……可是今日一见并非如此,自然“便吃一大惊”;再说黛玉初到贾府步步都要留心,所以虽然一“惊”,但只是“心下想”,不敢轻易说出口来。

而宝玉则不同,在贾府中他是娇纵惯了的,所以直言不讳,即使贾母说他“又是胡说”,他毫不在乎,仍然说下去。

二、课堂小结(点拨)

1、围绕中心描写。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

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