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精品学习指导.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32940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雀东南飞》精品学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孔雀东南飞》精品学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孔雀东南飞》精品学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孔雀东南飞》精品学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孔雀东南飞》精品学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孔雀东南飞》精品学习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孔雀东南飞》精品学习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孔雀东南飞》精品学习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孔雀东南飞》精品学习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孔雀东南飞》精品学习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孔雀东南飞》精品学习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孔雀东南飞》精品学习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孔雀东南飞》精品学习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孔雀东南飞》精品学习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雀东南飞》精品学习指导.docx

《《孔雀东南飞》精品学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雀东南飞》精品学习指导.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孔雀东南飞》精品学习指导.docx

《孔雀东南飞》精品学习指导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标】

 1、充分理解诗中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两大艺术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注意把握本诗以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3、学习体会本诗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知识讲解】

  一、关于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乐府,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

  乐府诗,是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

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

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

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

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

两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多收入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中,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风格质朴刚健。

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

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

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二、关于五言诗

五言诗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

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

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

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三、赏析诗歌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民歌的行文一般比较通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很难。

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上,以培养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

这首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

特别是刘兰芝,她的身上集中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不幸命运,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很具有典型性。

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哪些主要言行表现出来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1、理清结构

  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

全诗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层展开叙事,以大量生动具体的对话和行动及一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将情节推向高潮。

  全诗共33节可分为六大部分,结构如图:

一.①托物起兴,以物喻人;

二.②兰芝自诉,妻贤母恶;

③-⑥仲卿求情,贤夫孝子;

  三.⑦-⑧决心自遣,自珍自爱;

⑨-⑩拜别阿母,有理识礼;

11-12夫妇明誓,情深意重;

13.兰芝见母,得母同情;

四.14-19兰芝拒婚,忠于爱情;

20-24.阿兄逼嫁,见利忘义;

25-27.生人死别,两情不渝;

五.28-30.仲卿别母,忠孝难全;

31-32.两人殉情,生死相约;

六.33.化鸟双飞,美好向往。

2、分析课文内容,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明确:

不能删。

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

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

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

不烦琐。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

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

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

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

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

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

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

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

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

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3、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

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

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

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

”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

“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

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

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

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

当时的背景是: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

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

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

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

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4.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休兰”和“合葬”。

刘兰芝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丈夫与她情深似海,而焦母为何一定要休掉她。

按焦母自己所说,因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然而,纵观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找不到刘兰芝“无礼节”“自专由”的依据,恰恰相反,刘兰芝“有礼节”“不专由”的例子倒比比比皆是。

例如:

当刘兰芝看出“大人故嫌迟”,自知“捷留无所施”,顺从母意,主动向仲卿提出“及时相遣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一言一行,有礼有节。

可见,焦母令儿休妻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俗话说: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什么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

查阅《礼仪•丧服》,上有“出妻”之说,贾公彦解释为;旧时无子、淫逸、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做丈夫的可根据其中一条,命妻子离去。

对照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问题就很清楚了。

“共事二三年”,“贱妻留空房”,刘兰芝是中了“出妻”的首款,犯了“无子”的大过。

焦家令儿休妻,忌讳出说的理由是“焦家不能断香火”,查我国第一部婚姻法典《汉婚律》,“帝王诸侯之妻无子不出”,刘兰芝作为庐江府小吏之妻,显然够不上这个条件。

所以,尽管她“勤”,“昼夜勤作息”,也难逃“被遣”的厄运。

  4、分析人物形象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

焦仲卿和刘兰芝

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

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

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

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如何理解刘、焦之死?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

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

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

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

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

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载:

“妇有七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

“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

没有。

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

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

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

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

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

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

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

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

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

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

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

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

《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

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实现和完成的?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

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

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

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

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

诗中写到兰芝与仲卿死前,兰芝假意同意再嫁,仲卿见兰芝后回家与母亲诀别,他俩这时的话语,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与处境。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曾作过这样细致的分析:

“兰芝不白母而府吏白母者,女之于母,子之于母,情固不同。

女从夫者也,又恐母防之,且母有兄在,可死也。

子之与妻,孰与母重?

且子死母何依,能无白乎?

同死者,情也。

彼此不负,女以死偿,安得不以死?

彼此时,母即悔而迎女,犹可两俱无死也。

然度母终不肯迎女,死终不可以已,故白母之言亦有异者,儿今冥冥四语明言之矣,今日风寒命如山石,又不甚了了,亦恐母觉而防我也。

府吏白母而母不防者,女之去久矣。

他日不死而今日何为独死?

不过谓此怨怼之言,未必实耳。

故漫以东家女答之,且用相慰。

然府吏白母,不言女将改适,不言女亦欲死,盖度母之性,必不肯改而迎女,而徒露真情,则防我不得死故也。

”试想,兰芝如果直说要死,这个弱女子势必会遭到暴力的约束,被强迫成婚。

而仲卿的情况自然与兰芝不同,诚如上述引文的分析。

又如: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于此可立见焦母的蛮横:

“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由此可见刘兄的势利。

即使次要人物如媒人、府君的简短对话,也各各符合其人的身份、特点。

诗中,简洁的人物行动刻划,有助于形象的鲜明;精炼的抒情性穿插,增强了行文的情韵。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

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

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姑嫂关系不易相处,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

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

另外,辞焦母不落泪,而辞小姑落泪,也可见兰芝的倔强。

焦仲卿的形象刻划也是如此,他送兰芝到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表现了一片真情。

闻知兰芝要成婚,“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诗篇用马悲渲染衬托他内心的强烈痛苦。

临死前“长叹空房中”、“转头向户里”,对母亲还有所顾念,这里愈见他的诚正与善良。

在整篇诗中,类似上述的动作刻划还有一些,笔墨虽不多,却极精粹。

兰芝死时,一无反顾,“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仲卿死时,顾念老母,“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这些不同的动作细节,都切合各自的性格与处境。

同样是母亲,焦母“捶床便大怒”的泼辣,刘母见兰芝回家时惊异而“大拊掌”的温和,对性格的描绘来说寥寥几笔已极传神。

抒情性穿插较之动作刻划更少,但也是成功之笔“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情不自禁的感叹,增添了悲剧气氛。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这画龙点睛的穿插,更激起了人们对焦、刘遭遇的同情。

即使那教训式的全诗结尾,也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充满了作者的同情与期望。

这些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的抒情性穿插,对人物形象的塑具有锦上添花的妙用,增加了全诗的感情色彩。

5、欣赏本诗的艺术结构

  《孔雀东南飞》结构完整、紧凑、细密。

其情节的组织,采取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

其中,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夫 焦母刘兄之间展开。

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

仲卿求母一段,是第一次冲突,刻画了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

兰芝辞婆一段,是第二次冲突,反映了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

兰芝拒婚,是第三次冲突,在兰芝与其兄之间展开,突出了兰芝宝贵不能淫的坚贞品格及其兄的卑鄙。

仲卿别母一段,写出了阿母的顽固与仲卿的守约。

这四次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

特别是主角兰芝,她的坚决抗争,影响与决定了仲卿的态度与斗争。

  兰芝与仲卿的感情纠葛是在上述矛盾冲突的基础上展开的。

第一段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

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不舍、兰芝的温情。

第二次冲突兰芝辞婆后,仲卿的送别,充分抒写了他们夫妇之间的真挚感情。

第三次冲突兰芝拒婚一段,仲卿的怨怼,兰芝的表白,他们之间的诀别,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生死不渝的爱情。

由此可见,上述两条线索,有主有从,互为因果,交替发展,完整紧凑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人物命运的交代。

  此诗在结构上的细密还表现在呼应映衬上。

《采菽堂古诗选》曾指出:

“凡长篇不可不频频照应,不则散漫。

篇中如十三织素云云、吾今且赴府云云、磐石蒲苇云云及鸡鸣之于牛马嘶,前后两默无声,皆是照应法。

然用之浑然,初无形迹故佳。

乃神化于法度者。

”诗中在不同场合中两次出现的蒲苇磐石的比喻,的确加深了读者对刘焦夫妇爱情坚贞的认识,也加强了阅读这篇作品时浑然一体的感觉。

此外,兰芝别仲卿时对其兄“性行暴如雷”的担忧,焦母“东家美女”的引诱,也在诗中有暗伏、有照应,显示了结构上的精细和诗思的缜密。

  《孔雀东南飞》细针密线的结构特色,得力于繁简得当的剪裁。

刘兰芝、焦仲卿的故事,头绪纷繁,若不加剪裁,使之集中,就会散漫无所所归统。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道:

“作诗贵剪裁。

入手若叙两家家势,末段若叙两家如何悲恸,岂不冗漫拖沓?

故竟以一二语了之。

极长诗中具有剪裁也。

”《采菽堂古诗选》看法更深入:

“两家闻二人之死,仓皇悲恸、各怀悔恨,必有一番情事。

然再写则沓拖,故直言求合葬,文势紧峭,乃知通篇之缕缕无一闲语也。

前此不写两家家势,不重其家势也。

后此不写两家仓皇、不重其仓皇也。

最无谓语而可以写神者,谓之不闲;若不可少,而不关篇中意者,谓之闲。

于此可悟裁剪法也。

”裁剪中最易引人误入迷途的就是这些所谓若不可少却不关篇意的材料。

其实,一些表面看来必不可少的材料,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材料和最需花费笔墨的材料。

有些只需略作交待就行了,如诗中两家家势、死后家人悲恸后悔等等。

这里,关键是抓住“篇中意”对诗材加以选择,组织,突出主要线索、主要情意。

  

 

【巩固练习】

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汝岂得自由古义:

今义:

可怜体无比古义:

今义:

千万不复全古义:

今义:

奄奄黄昏后古义:

今义: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是错误的一项: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派遣)    ②多谢后来人,戒之慎勿忘。

(告诉)

③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引、伸出)  ④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违背)

⑤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转折连词)  ⑥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美好)

⑦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靶子)    ⑧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赂)

 A.①②⑥⑧B.①④⑤⑧ C.②③④⑦D.②③⑤⑦

3、偏义复词是两个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来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词作陪衬。

例如现代汉语口语中的“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办!

”中的“好歹”实际上偏在“歹”字上。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全都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①勤心养公姥     ②其日牛马嘶

③狡捷过猴猿     ④昼夜勤作息

⑤性本爱丘山     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⑦我有亲父兄     ⑧逼迫有弟兄

 A.①②④⑦⑧ B.①③④⑤⑧

 C.②④⑤⑥⑦D.③④⑤⑥⑦

4、《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相”字出现比较多,下列对“相”字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相见常日稀     ②及时相遣归

③嬉戏莫相忘     ④久久莫相忘

⑤枝枝相覆盖     ⑥儿已薄禄相

⑦誓不相隔卿     ⑧怅然遥相望

 A.①④⑤/②③⑦⑧/⑥

 B.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C.②③/①④⑤⑦⑧/⑥

 D.②③⑤/①④⑥⑦/⑧

5、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地方有几处?

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1.“建安”指___________

  2.“遣”意指___________

  3.小序的作用是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即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1.第一段采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

  2.“公姥”是什么词?

作何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大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新妇谓府吏:

“感君区区怀!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认我意,逆以煎我怀。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1.“区区”意为___________

  2.“磐石”“蒲苇”的用法是___________

  3.“逆以煎我怀”的译文是___________

  4.最后的两句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1.“彷徨”意为___________

  2.前六句分别采用了什么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汝岂得自由古义:

自作主张今义:

自由自在

可怜体无比古义:

可爱今义:

同情别人

千万不复全古义:

无论如何今义:

再三叮嘱

奄奄黄昏后古义:

暗沉沉的今义:

气息将尽

讲析:

中国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好多古汉语中两个单音节词到现代汉语演化为一个双音节词。

书写形式虽然相同,但含义区别很大,要注意其区别。

如“自由”“可怜”。

此外,古代白话(口语)的一些词汇和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书写相同但含义不同,也要能区别。

如“千万”等。

2、B(2分)①“遣”的意思是“休”,即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

④“逆”应解释为“逆料,想”。

⑤“却”的意思为“退,退出来”。

⑧“贿”,财物。

3、A(2分)“公姥”偏在“姥”,“牛马”偏在“马”,“作息”偏在“作”,“父兄”偏在“兄”,“弟兄”偏在“兄”;其余各项中加点词语为并列结构的名词短语。

4、A(2分)①④⑤读xiàng,副词,表示互相,彼此。

②③⑦⑧读xiāng,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如⑦)“我”(如③)“他”(如②⑧)“它”(如“登即相许和”)等等。

5、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装束和仪容,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一处是在刘兄逼婚后,着力写迎娶的排场,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