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36926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docx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

滨水空间划设计方法研究

1.滨水区概述

1.1研究对象

1.2研究范围

2.国内外滨水空间设计研究

2.1国内滨水空间探究

2.2国外滨水空间探究

2.3小结

3.滨水空间形态设计要素

3.1空间形态

3.2水体尺度

3.3其他物质影响

3.4小结

4.规划方法探讨

4.1.不同用地类型与滨水空间设计研究

4.2不同开发形式与滨水空间的研究

4.3生态保护与景观处理

4.4小结

5.结论

1.滨水区概述

1.1研究对象

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

”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惑距离为l~2km,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

根据毗邻水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滨江、滨海、滨湖等。

城市滨水区笼统地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称”,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

美国学者安妮·布里恩和迪克.里贝根据用地性质的不同,将城市滨水区划分为商贸、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环境、居住、历史、工业港口设施六大类。

另外,按其在城市中的功能及其与城市关系来分,有旧工业区改建的滨水区、与居住区相连的滨水区、与市中心相连的多功能滨水区、旅游休憩的滨水区、新开发的滨水区、生态保护的滨水区等。

1.2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以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概念的理解和范围的确定后明确研究主要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滨水空间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和规划设计方法的浅析,具体以多伦多中央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方案案例分析,对比总结出国内外优缺点,并归纳总结出城市滨水空间可借鉴的设计手法和规划思想。

在滨水空间形态要素研究方面,把握空间形态、水体尺度对设计的影响,同时联系景观环境、建筑体量、滨水界面、场地特征。

总结以上的内容,深入对不同用地类型的滨水空间设计方法研究。

包括滨水商业空间、滨水居住空间、滨水休闲娱乐空间。

结合生态保护与景观处理,研究滨水景观设计。

2.国内外滨水空间设计研究

2.1国内滨水空间探究

时期

发展阶段

主要内容

空间特征

水畔聚落

时期

自然形态的

依存

满足人类饮水灌溉及生存等基本需求;

航运和农垦的便利成为聚落形成的首要条件;

成为聚落门户。

自然特征明显,生存需求为最主要社会功能,公共空间多为自发形成而非规划。

农业社会

时期

自然形态的

发展

扮演水源供应,排水,运输,防御等多重角色;

聚落逐渐兴起商业活动,航运发展使水运更具便利性。

城镇范围逐渐向陆地发展。

自然需求本能和社会活动需求的结合,空间的社会动能和社会价值得到提升,规划建设重点为滨水美化和水道利用。

工业社会

时期

江河湖海的

航运和生产

原料功能占

主导地位

码头,仓库,工厂占据城市滨水区的大部分岸线,生活岸线少;

城市用地开发急剧扩张,防护护岸隔绝了人与水的关系,工业及生活污水使水体污染严重;

岸线环境恶劣,进入了治水,弃水阶段。

生产需求占较大比重,空间的社会属性忽略了人对自然的需求,空间处于有意识的人为状态,以满足经济利益的获取,多将滨水空间作为工业区。

工业社会

中后期到信息社会

现代滨水区

发展

(亲水再生)

针对过度开发,对城市发展及规划观念反省问题;

致力于公共开放空间营建,更注重人工

空间的生态价值和文化内涵重新得到重视,人们自发性地赋予其社会性,使呈现

2.1.2发展趋势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人工化。

城市滨水空间在物质环境方面人工化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

与此同时,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载潜在经济价值所驱动的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和建设。

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理念是滨水空间建设的基础。

物质环境的人工化正呼唤着非物质环境的理性化,管理的现代化是非物质环境理性化的一个具体体现。

因此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依赖非物质环境的建设来保障基本功能的实现。

(2)结构复杂化。

结构复杂化不仅表现在不同层次空间数量的增多,还表现在相互作用的频度、强度和广度的增加。

城市滨水空间的整体结构是一个由自然生成要素和扩展生成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这其相互作用决定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存在状态和运行演化模式来以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各方面不断变化的要求,其结果就是结构的复杂化带来的系统稳定性。

(3)功能多元化。

未来城市滨水空间在继承了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其特色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商业功能和旅游功能。

国内关于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研究较为丰富,诸多学者分别从用地配置、空间布局等总体层面对此进行探讨。

根据城市滨水空间用地的存在问题,提出滨水空间的更新设计应强调岸线的共享性、立体化设计和多功能利用的用地模式。

从区域空间结构、用地结构、道路交通、实体景观、开敞空间方面研究城市滨水空间的形态整合。

从历史文脉、自然梯度开发、生态系统以及水上旅游体系对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四要素(文化、空间、生态和载体)进行阐述。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基准线”法则,即水系景观轴、沿岸线视觉走廊和交通廊轴线以及垂直岸线向外辐射角度视觉走廊和交通轴,可作为滨水区规划组织空间秩序的基本骨架。

城市滨水区是自然水域和城市空间双向渗透的区域,其设计应从社会、经济、环境及历史文脉等多角度进行系统分析,依据遵从自然过程的系统化设计途径,对滨水区进行多目标的,包括水系、土地利用和历史文化解释系统的规划设计,主要集中在河道疏通、防洪设施、空间形态整合、交通组织、绿化及开放空间体系、度假旅游及重现历史人文景观等方面。

滨水建筑的风格应是轻盈的、通透的,具有海韵建筑、亲水建筑品味的,但具体的建筑设计处理手法则应从具体的城市大环境、大风格中去寻求协调。

遵循滨水城市天际线的特性,塑造滨水城市天际线的以及注重群集效应、节奏韵律感、层次感、屋顶形式和色彩等创作手法。

2.2国外滨水空间探究

国外(主要为西方国家)城市滨水区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资源经济时代、工业化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

城市滨水区作为紧邻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地块,经历了兴起、繁荣、衰败以及复兴,由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转变。

时期

发展阶段

主要内容

空间特征

工业革命以前的资源经济时代

自发的

发展态势

满足灌溉功能、生活供水与排水功能、便利舟楫往来功能;

影响城市选址;

成为人口集聚和商品交易的中心,并在国内长距离贸易和对外贸易体系中有重要地位

形成港口与城市生活混合的空间形态,同时也作为贸易枢纽、军事要塞发挥作用,兼具港口功能和公共空间

工业革命后的工业化时代

资本集聚地,生产和交通的核心,内河运输和铁路运输占主导

交通运输功能、工业供水和排水功能;

工业污水、废气和垃圾的排放也使滨水地区出现严重的污染

产业空间存在形式,工业区向滨水区聚集,确立了产业资本对滨水空间的控制,生活功能受到排斥。

如美国的纽约、波士顿、巴尔的摩以及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等城市

后工业化时代

滨水地区改造与再生

游憩和景观功能。

随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滨水地区已成为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共活动核心区域。

生态环境、旅游休闲,及文化的重新重视,使得空间层次上更具丰富化和理想化

1.治理污染水源一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关键

干净的水源是现今大多数城市滨水区再开发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要使滨水地区成为城市经济、文化、娱乐中心,成为城市最有活力的地带,首先取决于滨水环境,而构成滨水环境最主要的是水域及邻近水陆域的环境状况如何,所以不管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其它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对河流及陆域环境的综合整治。

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治理水体的成功经验。

2.滨水地区科普娱乐设施的逐渐增加

在当今的城市滨水区开发中有一个明显的倾向:

新的水族馆等科普娱乐设施日益增多。

其中波士顿(1969)和巴尔的摩(1981)开了这方面的先河,这些设施对于全世界新建水族馆的风格和内容都有重要的影响。

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滨水区将世界博览会留下的法国馆、魁北克馆改造成赌场,将美国馆建设改造成为“水生态馆”。

与此同时,私人投资运作的娱乐设施也在悉尼和巴塞罗那得到实现。

3.文脉继承的观点日益受到重视

滨水地区考古资源的保护也许没有水的保护那样来得迫切、那样明显,但是历史古迹和古建筑的再利用正日益收到重视。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对城市滨水区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提出有关“真实性”的问题一一即城市历史文脉的继承。

他们认为,如果缺少“真实性”,今天的滨水区开发建设就是一种空洞的浪漫主义。

这种理性的认识对一些重要的特色历史地段和建筑景观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

通过多伦多中央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方案来探讨国外滨水区规划方法。

该方案是2003年6月对多伦多中央滨水区进行的最新规划,其中着重构建了整个中央滨水区公共空间的框架。

方案将中央滨水区分成:

一条贯穿东西的滨水步道:

16个城市节点:

和14个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的公共开敞空间(以及93个小空间,由此形成了发便、快捷、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空间网络。

对今后的细部设计和实施工作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规划目标

1.定义具有特色、尺度相宜的公共空间网络;

2.在以往滨水公共空间的基础上,根据TWRC的发展计划和城市二次规划的方向再增加500英亩新的滨水公共开敞空间;

3.为下面的分区规划和细部设计提供一个总体的纲领;

4.确保整个滨水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繁荣和相互协调;

5.作为公共空间设施行动的开端;

6.推荐合理的公园和公共空间的投资分配,健使有关机构认识到这些公共空间。

指导细部设计的10个原则

1.设计一个连续的、公众易达的、精彩的水滨;

2.要求所有的滨水公共空间都经过精心的设计;

3.设计能很好地利用我们城市的历史古迹,体现多伦多特有的文化:

4.所有的公共空间都要有很高的环境标准;

5.加强滨水地区东西部的联系;

6.将已存在的社区和即将出现的滨水社区、滨水公共空间有机地连接起来;

7.提高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同时促进水质的提高;

8.在设计中运用多种因素和手段;

9.调整水的运用,使之配合经济、娱乐和环境的发展;

10.创造一个吸引世界和多伦多市民眼光的公共空间网络。

详细规划

1.滨水步道在现有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高质量、安全、连续的、多功能和经过精心设计的连接整个中央滨水区的滨水散步道。

如图1

2.城市节点。

16条南北向的道路和滨水步道的节点构成了一系列与众不同的公共空间。

通过利用各具特点的文化、考古遗迹建立起一条条通向水边的绿色走廊。

公众从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乘坐公共绿色交通或步行到滨水公园和散步道,具有很强的可达性。

同时,这16个城市节点也是举行滨水文化活动的极好场所。

如图2

1

2

3

3.公共区域整个公共开敞空间的框架是以区域观念为出发点,共有13个相对独立的滨水公共区域。

一些地方,例如约克城堡,侧重于挖掘其潜在的资源,吸引有效的公共投资。

另外一些区域,如中央沙滩则主要依靠扩展新的地界。

为了更好的进行细部设计和后续发展,每个区域都规定了一些相对的领土范围。

在此基础上,还确认和命名了93个现有或新挖掘的公共空间,并对每一个具体的地点提出的整改或重新设计的基本意见,为进一步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如图3

从加拿大多伦多滨水地区的规划理论和相关实践中,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如何营造个性化滨水空间的启示:

1、遵循一切水域(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的自然规律,确保其新陈代谢功能的正常进行,维护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是一切滨水区开发的根本;

2、应该结合与水域相关的科学原理来制定开发计划;

3、滨水地区是城市的一部分,在规划时,强调滨水地区与城市的连接性,力求用有效的规划设计手法来加强城市和滨水之间通畅的视觉联系和便捷的可达性。

4、滨水地区的开发首先要解读该地区的自然特征、社区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别包括当今滨水地区在开发前的工业及航运文化)。

在本地区真实的历史基础上,来形成记载历史发展过程的滨水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滨水地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自然

2.3小结

当今,我国的滨水开发活动日益频繁,但毕竟由于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欠缺。

所以,在立足于挖掘当地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即应从本地区挖掘内在性质特点,这样才能形成富有个性的滨水空间。

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和自然演化进程。

即使在国内不同的地区,经济和文化背景也有较大差异,世界上成功案例的经验彼此并不完全相同。

因此,不能轻易照搬和移植国外开发建设模式,而应因地、因时、因具体对象而发挥规划设计和开发运作的主观能动性,并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内在的特质,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

优点

缺点

国内滨水空间设计

1突出滨水区在城市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2注重亲水空间的创造,重建市民与水体的联系;3

重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

4保护与再开发滨水历史地段;

5强调滨水空间环境的整体性

1滨水区的空间尺度把握方面。

处理不好私密空间和开放空间的空间感,以及对滨水空间与整体的关系处理不好。

2景观概念规划方面,缺乏对滨水区改造和发展的整体研究。

3历史文化遗存方面,没有发挥出来它应有的价值。

4滨水景观面貌方面。

现在城市的滨水景观面貌都是千篇一律,没有思想,没有中心,缺少整体概念、自然美感和地方人文特色,目标单一、手法单调,无法展现水滨特色和城市风格。

国外滨水空间设计

1.恢复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

2.修缮历史建筑,保护传统文化

3.优化交通组织,实行人车分流

4.重组用地功能,开拓公共空间

5.精心设计滨水景观,构建城市亲水区

1.用地功能混杂问题,新旧企业混杂公共活动空间不足,高楼大厦造成实现不通畅,空间轮廓线平淡,抢景败景现象严重;

2.特色文化的失落问题,人们已很难再找寻到历史文化的踪迹;

3.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城多数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向河内倾倒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环境恶化,影响群众生产生活;

4.城市滨水空间的交通问题,滨水空间与城市区的道路网没形成系统,缺乏市区交通与滨水空间交通的联系,缺乏交通可达性;

5.防洪技术与景观不能很好的融合起来,形成技术上和景观上的双赢。

6城市滨水空间界面处理问题,城市沿江轮廓线平淡,缺少层次变化,缺乏城市特征,建筑物将整个滨水区围合起来,景观渗透不进城市。

1.恢复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

要想使滨水区开发成功,治理水体、改善水质、美化环境是基本的保证。

首先是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改造介质,恢复退化的陆生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持生物和生态多样性,形成滨水绿色植被景观;综合设计生态驳岸,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同时具有一定抗洪强度。

建立、完善城市污水和废水处理系统,对水体清污治理,利用引水冲污、疏汲底泥、充氧曝气等综合性治理措施,恢复退化的水生生态系统。

滨水区生态环境的整治,促进了新的滨水区开发投资。

例如,在伯明翰,直到中心运河疏浚洁污之时才有人去投资开发。

2.修缮历史建筑,保护传统文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以文化旅游为导向,重新审视历史建筑和景观保护改造。

例如,悉尼邻近港湾的岩石区,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历史遗存,而且还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物质景观有效地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而伦敦则将泰晤士河畔一处正对着圣保罗大教堂轴线的热电厂改造成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

在当今滨水区开发中,水族馆等娱乐和科普设施日益增多,波士顿和巴尔的摩开了这方面的先河,而蒙特利尔滨水区则将世界博览会留下的法国馆、魁北克馆改造成赌场,将美国馆改造成为水生态馆。

3.优化交通组织,实行人车分流

鼓励步行者,建成连续的开敞空间系统。

尽量减少穿越滨水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对滨水区的影响,通常的做法是将其地下化和高架处理。

同时,创造一种宜人的幽雅的滨河步行系统正成为一种时尚和共识。

只有吸引更多的步行人流,沿街的商店和广场才能增加人气,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例如,奥斯陆滨水区把繁忙的交通干道用隧道方式穿越用地,目前上海外滩交通改造也是采用地下分流的方式。

4.重组用地功能,开拓公共空间

在滨水区开发中,对用地功能进行重组,注入一系列新功能,包括公园、步行道、餐馆、娱乐场,以及混合功能空间和居住空间。

在巴黎,塞纳河的滨河位置曾经被工业、交通所充斥,而现在的西段已经建成雪铁龙公园,东段则将原先的铁路站场用于国家图书馆建设。

纽约甘特里广场州立公园,19世纪50年代曾经是居住区,后来围绕轮渡码头和火车站发展商业,1950年以后逐步改造为公园。

5.精心设计滨水景观,构建城市亲水区

城市滨水区临水傍城,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滨水区多数是展现当地特色建筑文化和城市景观的窗口,许多城市的滨水景观本身就是城市的标志和旅游形象,因而城市滨水区的景观在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中备受重视。

如旧金山的渔人码头一带,就是步行绿带、商业广场、节日广场等公共空间。

大量案例说明,滨水区的开发体现了人们对亲近水的一种共同要求。

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原则:

创造系统的城市空间一一整体性原则

地域、视觉和文脉的交融一一延续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是公众的空间一一共享性原则

灵活的功能布局一一多样化原则

便利的交通及各类辅助设施一一可达性原则

营造和谐自然的生态空间一一自然性原则

美好景观的形成一一审美性原则

营造可接近的滨水空间一一亲水性原则

3.滨水空间基本元素组成

3.1水体形态

根据城市板块与水体的相对关系,城市滨水空间一般有以下3种类型:

1.沿水

沿水型的滨水空间:

该类滨水空间主要特点是城市板块位于水面的一侧或两侧,陆地与水面的边沿呈带状展开。

根据水的性质不同,又有沿河、沿湖、沿海以及夹江等类型。

例如:

纽约炮台公园区、上海沿黄埔江两岸地区、三亚亚龙湾地区、沈阳浑南新区滨水地带等;

2.环水

环水型的滨水空间:

即城市板块包围水面、或者接近包围水面,陆地与水面的边沿大致呈环状。

根据水的性质不同,又有环湖、环海湾等类型。

例如:

巴尔的摩内港区、杭州环西湖地区、北京什刹海地区等;

3.水网

水网型的滨水空间:

即大量水道呈网状相互交错,将城市板块切割成若干块,陆地与水面的边沿也呈网状分布。

例如:

水城威尼斯、苏州古城等。

3.2水体尺度

1.大尺度——临水

大尺度水面的滨水空间:

河道较宽,基本没有滨水两岸之间的视觉联系,水面起到隔离的作用,如果陆地被水面包围的话,则可以营造私密、安静的孤岛氛围;如果在城市中,由于防洪、水运等原因,一般会修建硬质护堤,河岸的亲水性差,仅可称之为“临水空间”;范围从水面至防洪堤,其空间形态为顺护坡跌落伸向江面的开敞空间,具有水陆互动的特征。

以创造人为的亲水戏水空间,常见的是亲水步道,景观形态除了大量的水滨岸线林带和岸边绿篱、护岸垂直绿化等植被形态以外,还要包括适量的休闲坐椅、亲水平台、护栏活着在水位稳定的水滨设置滨沙滩等。

2.中尺度——亲水

中等尺度水面的滨水空间:

河道宽度适中,滨水两岸之间有视觉联系、但没有对话交流,水面的隔离作用不明显,可以修建一定的亲水设施,营造“亲水空间”;水边给人的感觉不同于城市其它区域,因为水域存在一种视觉的愉悦感、舒适感,看到水总是令人开心的。

人具有亲水性,人一般都喜爱水,和水保持着较近的距离。

亲水性是滨水空间特点与优势,突出亲水性是滨水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滨水区必须吸引人,而吸引人原则是满足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人在滨水环境中行为心理总的特征就是亲水性,当然这是以自然、清洁的水体为前提的。

亲水空间创造了人的活动与水环境全方位、多样化的接触(可视、可感、可触、可闻)。

形成多样的滨水生活和亲切的滨水岸线。

在滨水区开发中要尽可能做到“可见”、“可近”、“可触”水。

3.小尺度——乐水

小尺度水面的滨水空间:

河道较窄,滨水两岸不仅有视觉联系、而且可以进行对话交流,水面成为两岸联系的纽带,可以修建较为丰富的亲水设施,形成“乐水空间”。

3.3其他物质影响

植物是滨水空间重要的造景元素。

要使植物配置达到完美效果,应注意:

植物种类的选择。

植物的尺度应适于人的近距离观赏。

植物的配置,植物的组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滨水景观的效果。

水生动物在水中养殖具有观赏性的鱼类和禽类,可以形成专门的观赏动物的主题景区。

构筑物设置亭廊,以及一般的基础设施,如坐凳,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小品的尺度要与整体的环境相适应。

景观桥分为钢制桥,混凝土桥,原木桥,仿木桥等。

小尺度空间一般以木桥,仿木桥和石拱桥为主,体量不宜过大。

水景上的桥多是装饰性的景观桥还要特别具有诗情画意,设计上做出许多变化,如拱桥、折线桥。

雕塑在小尺度空间水景中,单单通过水体自身来营造景观效果的很少,大部分水景都会与山石,植物以及各式各样的雕塑组合成景,这样才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滨水区的建筑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商贸、金融、办公、会议、旅游服务设施功能为代表的大中型公共建筑;另一种则以庭园住宅、公寓、别墅为代表的小型居住建筑。

一般来讲,高层建筑对整体空间会产生吸纳和排斥的影响。

因此,对于滨水风景旅游区的旅馆、酒店等公共建筑,结合视线组织和构成景观轮廓的需要,可以利用局部区域点缀高层公建来加强滨水整体环境空间的形态特征,使之成为视觉焦点和空间构图中心;而其他区域更适宜采用以多层或典式建筑表现水平伸展特点为主。

此外,度假别墅本身是低层且体量小,设计应注意顺应地形和观景的需要及组织形式与密度的分布。

值得注意的是,滨水大道周围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体量布置应体现紧凑与疏朗相结合,尽量避免过大的面宽形成高墙而封闭滨水岸线,以保持滨水与陆域间彼此眺望的视野。

滨水建筑界面要针对高层布局分别确定高层建筑界面线、多层建筑界面线及底层的控制界面。

滨水建筑界面控制总体上应表现连续感,但在重要的视廊区间应断开,应防止形成一排封闭感很强的墙。

结合巧妙的滨水手法和空间的穿插变化及细部处理而取得良好的空间景观效果,是滨水建筑界面控制的主要目的。

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是滨水空间景观地域性设计的基本元素是连接景观中物质元素和空间关系的主线。

景观设计与地形地貌密不可分,巧妙合理的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适当的处理原有地貌会有不同景观特色,合理选择和利用地形地貌特征也是表达滨水空间景观的手段和方法。

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应在遵循和合理利用原有土地的基础之上,安排布置其他景观元素,并对其加以改造,做到理解自然,尊重自然环境,注重本土。

3.4小结:

滨水的空间形态的研究主要研究空间形态三个种特征、水体的三种尺度级及有关的其他影响因素等方面,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可以从以上这几个方面着手,根据建筑与滨水的关系合理的利用水体。

4.规划方法探讨

4.1不同用地类型与滨水空间设计研究

城市滨水区空间类型按照土地使用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城市滨水住宅区、城市滨水商业区、城市滨水文化区、城市滨水工业区、城市滨水综合活动区、城市滨水历史文化保护区、港口区、城市滨水公园区,城市滨水自然风景区等。

而本次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滨水商业区、滨水住宅区、滨水公园区的空间设计。

1.滨水商业区的概述:

定义:

滨水商业区是指临近水域的以商业、餐饮娱乐为主包含旅游、住宿等多种功能的商业区,且商业区与水系之间没有城市交通道路阻隔,在区域内活动的人群能步行在无车辆交通干扰的情况下到达水岸。

界定:

滨水综合性商业区的范围应该在人步行到达水边感到疲劳的最大行走距离200到300米内,考虑到购物行为以及环境设计的良好效果,将步行环境变得生动、令人愉悦,可以使步行最大距离达到500米左右。

所以500米应当是商业区最远点离水岸的大致距离,超过这个距离人到水岸的步行可达性会变差,从而影响商业效益。

商业区界限的界定大致应遵守距水岸500米的距离,具体边界根据项目和基地的具体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