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45387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6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docx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

2019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附答案

爱国忧民类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第一句写到了哪些景物?

所描绘的情境渲染出怎样的氛围?

写到了轻烟、寒水、淡月、细沙四中景物,渲染出迷蒙清冷的氛围。

2.“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上看是批评歌女,其实是在批评(纵情声色、不知国之将亡/不理朝政的统治者)。

“犹”字表现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之情。

3.下面对杜牧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B.杜甫创造了盛唐诗歌的巅峰,杜牧增添了晚唐诗歌的瑰丽。

为肯定杜牧在诗坛的地位,后人称其为“小杜”,以此区别于杜甫。

C.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D.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江南逢李龟年》《阿房宫赋》等。

D(《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的诗)

4.请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朦胧的烟雾笼罩着寒冷的秦淮河水,冷冷的月光覆盖着水边的沙岸。

5.诗歌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古讽今。

陈述南朝陈后主因追求享乐导致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能从中汲取教训,反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前两联写景。

首联写(国都破败)的景象,为全诗营造了(凄凉悲哀)的氛围。

颔联移情于花鸟,衬托自己(感伤怅恨)的感情。

2.颈联中“抵万金”极写家书的(难得/珍贵),表现了作者(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尾联描写了诗人(衰老憔悴)的情状,表现他(极度忧愁)的感情。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城春草木深(长安城)

⑵家书抵万金(值、相当于)

4.从诗的题目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从题目中可以得到两方面的信息:

一是这首诗所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二是这首诗写了诗人眼前所看到的景物。

(这首诗的题目即诗眼,通过对题目所包含信息的理解和把握,学生能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5.你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

示例一:

春天的花、鸟本是娱人之物,因诗人感时恨别,见之反而落泪惊心。

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悲伤心情。

示例二:

这两句诗运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分析。

6.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头发稀疏苍白,内心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

(既有对诗人形象的分析,又有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

7.诗中作者借花鸟抒发悲痛之情的诗句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8.根据内容,本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春城颓败景象),后四句写(思念亲人境况)。

9.仔细赏读前四句诗,说说诗人的视野与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诗人的视野由山河到城,再由城到花草;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自然过渡到后半部分。

10.末尾两句诗画面感很强,请你描述一下在阅读时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回答此题,不仅要明确这两句诗的内容,还要结合全诗,揣摩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诗人想念远方失去消息的亲人,担忧国家此时的颓败气象,不觉唉声叹气。

他用手理一理凌乱的白发,稀疏的头发已经挂不住一支小小的簪子了。

(抓住“搔”字,明白诗人因前几句诗描写的状况而忧愁,想通过“搔”头解愁,“更短”可见愁的程度;“浑欲”是简直就要的意思,“不胜”是挂不住的意思。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念家悲已。

1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示例一]这里的“花”和“鸟”既“溅泪”又“惊心”,诗人用互文修辞使诗句整齐和谐,文意交错渗透。

[示例二]“花”“鸟”有人的“溅泪”和“惊心”的情感体验,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感叹时事,表现人世间离别的痛苦。

1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现实?

诗人借此表达的深层含意是什么?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百姓妻离子散,书信不通。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动乱和忧思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

剑门关之外,泛指蜀中地区。

②蓟北:

今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4.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B)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

虽山河仍在,但国破城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

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15.【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裹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及迫切希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16.【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

【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本诗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

2.诗中写农民劳动辛苦的句子是: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全家上阵的句子是: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3.请就“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谈谈你的理解。

形象地写出了农民割麦子时的矛盾心理——在炎炎烈日下抢收麦子非常辛苦,他们却不怕热不怕累,反而清醒夏天天长,可以干得久一些。

用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农民劳作的辛苦。

4.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两个画面?

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个画面是农民全家抢收麦子的情景,写出了农民劳作的辛苦;第二个画面是贫妇人抱着孩子捡拾麦穗的情景,写出了租税的繁重。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繁重租税的不满。

5.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观刈麦(割)

⑵妇姑荷箪食(肩挑)

6.对“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中“惜”字的表达效果做简要分析。

“惜”字用得非常好,反映出劳动人民在笼蒸火烤般的环境中,忍受炎热,珍惜时间,竭力苦干;诗句通过描写违背人之常情的心理和行为,突出人们的矛盾心情,表现“田家”劳动的艰苦。

(“惜”这个字体现了诗中人物的矛盾心理,具有深层含义,类似的写法还有《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愿”。

7.造成“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原因是什么?

(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8.最后几句诗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最后几句诗的议论表现了诗人愧疚的心情和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官僚贵族的委婉批评。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本诗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词的谐音,表现了诗人(惊惶恐惧、孤苦无依)的处境。

2.尾联是千古名句,句中的“丹心”指的是(红心,比喻忠心),“汗青”指代(史册),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为国献身,宁死不屈)的感情。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辛苦遭逢起一经(遭遇)

⑵干戈寥落四周星(稀疏,稀少)

4.简要分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叹”字的表达效果。

诗句中的“叹”字,表现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不幸被俘而孤独痛苦的心情。

5.“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现出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

6.文天祥是(南宋)(朝代)抗元名将,著有《文山先生全集》,《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其中的名篇。

7.诗歌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风飘絮”比喻(因外族侵略而山河沦陷的国家),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漂泊无依)。

8.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文天祥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表现出了他高贵的民族气节。

9.诗歌的前六句为第一层,后两句为第二层。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种结构在表达上的效果。

诗的前六句从自身谈到国事,又从国事谈到自身,反复渲染忧愤悲苦之情,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心志,格调高亢悲壮,充满激情。

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揭示主旨。

这样的结构使诗歌感情基调有变化,收到了震撼人心的抒情效果。

10.诗的第二联用“(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11.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3分,“经历”1分,“思想感情”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的酌情扣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本词风格豪放,上阕以“狂”字统领,试分析“狂”表现在那些方面。

⑴太守出猎场面壮观;⑵全城的老百姓都跟随太守出猎;⑶太守要猎杀的是猛兽老虎;⑷太守自比孙郎。

2.下阕抒写的是(报国),“射天狼”指的是(抗击辽和西夏的侵略者,为国家铲除敌人)。

3.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B.“亲射虎,看孙郎”一句巧妙运用典故,表现作者斗志昂扬,兴致很高。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者以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明自己报国杀敌的愿望。

D.“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明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心。

A(“酒酣胸胆尚开张”没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词的上阕主要写此次出猎的情况。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景象。

随行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勾勒出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作者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6.概述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作者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

下片借出猎表达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7.这首词是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联系词作谈谈他的豪放体现在哪里。

①韵调铿锵;②气势雄浑;③感情奔放;④境界开阔。

8.“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概括作者“狂”在哪些方面。

①狂在动作上,如“亲射虎”“挽雕弓”“射天狼”;②狂在外表上,如“牵黄”“擎苍”“锦帽貂裘”;③狂在神态上,如“酒酣胸胆尚开张”;④狂在壮志上,如“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苏轼是(宋代/宋朝/北宋)(朝代)文学家。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愉快的样子/喜悦的样子)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只/仅)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

略。

围绕“空明澄澈”回答即可。

12.“千骑卷平冈”中“卷”字有何妙处?

略。

围绕“神速”或“声势浩大”回答即可。

13.从《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

请结合诗文内容回答。

略。

围绕“苏轼‘有闲情逸致’或‘诗意地生活’心胸旷达’壮志难酬’‘英武豪迈’有报国之志等”,回答出两点即可。

3分,两点每点1分,结合原文1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上阕中“醉里挑灯看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表现出诗人急切地想要杀敌报国的情感。

2.根据对词句意思的理解天空。

⑴全词描写了闻角、(点兵)、奏乐、(分炙)、杀敌等军中生活的情景,勾勒了一个爱国志士驰骋沙场、志遂功成的全过程。

⑵下阕中“(可怜白发生)”这一句,与上阕中的“(梦回)”一词相呼应,表明又回到了现实,与中间的梦境形成(对比),有力地表现了词人(因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悲愤)的感情。

3.本词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并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4.诵读本词,体会“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的“秋”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秋”字既点明了季节,有渲染出战士们出征时的肃杀气氛。

5.本词的题目中有一个“壮”字,请探究一下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这个“壮”字的。

(应从内容、情感、语言风格三方面来谈。

⑴词中表现了豪放的军旅生活,设计听角声和塞外曲、连营分炙、沙场点兵等军营场景,骑快马、挽强弓等战斗情景;⑵表达了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⑶从语言风格上看,本词词风豪放,不纤巧。

6.认真阅读这首词,概括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贞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

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7.这首词的上片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

[示例]虚实结合。

实写“醉里挑灯看剑”,虚写梦里军营的情景。

8.有人说这首词既有“壮阔”的景,又有“豪壮”的志,还有“悲壮”的情,请你结合词作内容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品析。

[示例一]“壮阔”的景。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给我们展示的是将士们在军营里饱餐烤牛肉,奏起战斗乐曲,个个斗志昂扬、整装待发的壮阔场景。

[示例二]“豪壮”的志。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作者想要为朝廷收复失地,从而为自己贏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的豪情壮志。

[示例三]“悲壮”的情。

“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壮志难酬的悲壮之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这首曲从山、(川/水)、形势三方面着笔,突出潼关地势(雄险/险要)的特点,再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来表现(战祸造成灾难之深重)。

2.结尾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揭示了历代王朝无论兴亡,最终受苦遭难的都是劳苦百姓的社会现实。

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强烈愤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第一、二句中“僵卧孤村”写的是诗人的(处境)、“不自哀”和“尚思为国戍轮台”分别反映了诗人的(心情)和(志向)。

2.“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指(风声雨声),又指(南宋朝廷风雨飘摇、随时可能覆亡的处境)。

3.“铁马冰河”四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场景?

“铁马冰河”闯入诗人梦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诗人骑上披着铁甲的战马,跃过北方冰冻的河流,奔赴战场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4.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尚思为国戍轮台(还、仍然)(守卫)

5.简要赏析“僵卧孤村不自哀”这句诗。

这句诗写出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

“僵卧孤村”是作者罢官回乡后悲苦凄凉境遇的写照,而“不自哀”三字使作品表达的情绪急转,表现出一种豪放的气概。

(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的情绪变化,颇有深意,答题时要把两个方面的情感都表达出来。

6.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矢志不渝的精神,展示了作者的一片赤胆忠心。

(答题时不可遗漏要点。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首句中的“墨云”一语双关,请解析它的双重含义。

“墨云”既指黑色的浓云,也喻指敌军。

2.第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渲染了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

3.尾联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怎样的决心?

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4.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角声满天秋色里(号角)⑵半卷红旗临易水(抵达)

5.“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中“压”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诗句中的“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6.这首诗多处运用表现色彩的词语,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做简要分析。

这首诗多处写到鲜明的色彩,如黑色、金色、紫红色、红色灯。

这些色彩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生动画面,形象地描绘了秋季塞上的战争场面。

(重视描写色彩是这首诗的重要特色之一)

7.诗的末两句有什么特色?

表现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诗的末两句引用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销国家的决心。

(用典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言近而旨远,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8.李贺,字长吉,是浪漫主义诗人,与唐代的(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

9.本诗从声音和色彩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的句子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0.诗歌的前六局写了不同时段的三个画面,请加以概括。

这三个画面分别是:

白天,官军在城中戒备森严;黄昏,战士们奋勇杀敌;夜里,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11.有人说,本诗描写的色彩太浓艳,与战争场面不协调。

请你就这个观点发表不同意见。

(抓住诗歌中描写色彩的词语,并强调这些色彩组合成画面之后表达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独特的想象力。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

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不宜用艳丽的色彩来描绘,作者却巧妙地把金色、胭脂色、红色、黑色及白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

这些色彩加重了作品惨烈、悲壮的战斗氛围,使全诗意境浑厚、浓郁、奇诡、新颖,表现了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力。

12.本诗借助色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情感。

联系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开头两句中,诗人用“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用“金”表现守城将士正严阵以待。

诗中的“黑”与“金”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守城将士在悲壮的战斗中的披坚执锐、英勇无畏的形象。

13.这首诗用的典故是什么?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了燕昭王建黄金台招揽天下贤才的典故,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愿和捐躯报国的决心。

怀乡思人类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首句中的“暗”字有什么含义?

请加以分析。

⑴说明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⑵“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一致。

2.有人认为,第三句中的“折柳”为全诗点睛之笔,你是怎么看的?

“折柳”既点明了吹笛人所吹曲子的名字,有令人想起了折柳送别的风俗,因此引起了诗人的客愁乡思,所以“折柳”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⑴这首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⑵落梅花:

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在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3.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首句中“暗”字的妙处。

“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在宁静饿夜晚嘹亮笛声传来得突然,像是悄然无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4.下列句中的“望”与“西望长安不见家”中的“望”情感相近的一项是(C)

A.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C.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毛泽东《沁园春·雪》)

5.这两首诗都写了听笛,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春夜洛城闻笛》紧扣“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是按先闻笛声后生思乡之情的顺序写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先有情后闻笛,前半部分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部分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

王湾《次北固山下》鉴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中的“正”字有什么妙处?

“正”字准确地表现出了风“顺”与“和”的特点。

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如果风顺而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2.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描绘了昼与夜、冬与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乡。

(意思对即可)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

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第一问: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dié。

第二问示例一:

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第二问示例二: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分别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6.

(1)律诗讲究押韵。

该诗押(an)韵,韵脚有(前、悬、年、边)等字。

(2)律诗一般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hàn联、颈联和尾联该诗中的对仗句是(首联、颌联、颈联)。

7.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

A.本诗妙用形容词。

品析颔联中“平”“正”的妙处。

B.本诗巧用动词。

品析颈联中的“生”“入”。

[示例一]选A题。

“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与岸齐平,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宏阔大。

“风正一帆悬”中,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