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46905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4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思想史背诵.docx

中国思想史背诵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考点分解】

考点一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流派的涌现和相互诘难和争论,彼此吸收和融合。

一、春秋时期的思想

1、孔子:

春秋晚期,被尊为“至圣”,核心是“仁”和“礼”。

⑴政治思想:

①“仁”:

即“爱人”,相互爱护,融洽相处,要遵循“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已欲立…”(在政治上的表现“为政以德”;内在修养的表现“杀身成仁、君子坦荡荡”)

②“礼”:

即周礼,“克己复礼”,人的行为要符合“礼”的要求,实现“礼”就要“正名”。

③“为政以德”:

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滥杀;“节用而爱人”。

⑵哲学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⑶教育思想: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方法举例:

因材施教、学思并用;全面发展“六艺”)

⑷文化典籍:

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⑸评价:

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2、老子的思想:

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号老聃。

①哲学思想:

世界本原是“道”(客观唯心主义);事物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朴素的辩证法)。

②政治思想:

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原因:

⑴经济:

井田制瓦解崩溃,封建经济发展;(物质条件)

⑵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⑶阶级: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希望通过自己的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⑷思文:

学术逐渐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5)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

(当时战乱争霸、阶级矛盾尖锐)

2、诸子百家:

A、儒家:

孟子和荀子

⑴孟子:

继承并发展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①政治思想:

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观:

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③价值观:

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⑵荀子:

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政治思想:

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强调人民的力量巨大

②伦理观:

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③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唯物主义)。

B、道家:

庄子:

战国时期,继承发展老子的学说

①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②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C、法家:

集大成者——韩非子(汇集早期法家思想)

⑴思想:

①主张以法治国,以权术驾驭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思想。

②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③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⑵作用:

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D、墨家:

创始人——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本质区别在于阶级属性)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六艺技术教育)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3、实质:

政治经济的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必然反映。

4、影响:

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⑵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⑶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思想的创立——孔子

2.儒家思想的发展——孟子和荀子(战国时期)

考点二汉代儒学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汉代的大一统,急需一套适应强化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发展的思想理论。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董仲舒整合出了一套以“外儒内法”为显著特征的新的儒家理论体系。

2、特点:

把道法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加强中央集权。

②哲学思想:

提出“君权神授”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以加强君权(核心)。

③伦理思想:

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为人处世标准,以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

4、评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以思想的统一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但也限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形成了思想专制局面。

二、汉武帝儒家思想独尊的措施

1、措施:

(1)思想上:

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政治上:

起用儒学家参政;儒学成为选官标准:

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

(3)教育上:

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用儒家经典教育子弟。

①教材:

《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教师:

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③学校:

A.中央:

设太学,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得非贵族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太学的地位。

B.地方:

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评价:

①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②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考点三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

(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它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1、代表:

北宋的程颐程颢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2、二程的主张:

①强调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

(理学的核心思想: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

②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发挥孔子“仁”的学说)

③仁者的孔颜之乐(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3、朱熹的主张:

(1)“理气论”(客观唯心主义)。

主张先有理后有气,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就是“太极”。

(2)理学的修养论:

①区分教育“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学习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②“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

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所以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

②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设法“正君心”即做有道之君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治国、平天下。

4、实质: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5、程朱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③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陆王心学:

1、心学的内涵: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主观唯心主义。

2、陆九渊的观点:

(心学的开创者,把理学发展到心学)

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强调的名言是“宇宙是我心、我心是宇宙”。

②反对埋首书册,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即“发明本心”方法论)

3、王阳明的观点:

(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4、心学的影响:

(1)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明朝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

(3)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5、与程朱理学的比较区别与联系:

理学

心学

理学思想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修养论

(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通过外物求”理”)

“心即理”,“致良知”

(通过内心的反省)

代表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心学是理学的发展)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

内容

①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②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③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影响

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②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积极影响

考点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一、背景:

1、经济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政治原因: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专制制度走向顶峰;清军入关,阶级矛盾尖锐。

3、思想原因:

宋明理学的禁锢和西学东渐的影响;

4、阶级原因:

工商业阶层扩大,要求反对专制,发展工商业经济;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二、代表及其主张

1、明朝中期的李贽的离经叛道

(1)著作:

《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2)主张:

①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做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非万世之至论;

②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③提出童心说,以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④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⑤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肯定农民起义。

(3)评价: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著作:

《明夷待访录》

(2)主张:

①思想最精彩之处,敢于批判君主专制,他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②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③在具体制度方面,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认为学校是判断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

④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3)影响:

政治主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著作: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2)主张:

①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后来梁启超把上述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在三人(顾、王、黄)之中,最重实学,并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3)影响:

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著作:

《船山遗书》

(2)主张:

①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②政治思想的主旨“循天下之公”,猛烈地抨击“孤秦”“陋宋”,深刻的揭露了秦始皇以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③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3)影响:

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共同主张(经历上:

都参加过反清斗争)

①政:

都批判君主专制②经:

重商主义③思想:

经世致用

三、影响:

1、对君主专制发起强烈冲击,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给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2、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3、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根本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早期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决定了其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有限。

四、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

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2、具体表现是:

①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

②顾炎武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

钻研学问,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

③王夫之虽然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

他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小结:

古代儒家思想在继承、吸收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1)春秋时期,孔子结合时代的特点和个人的认识,创立了以仁为核心儒家思想;

(2)战国时,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法家、道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是儒家思想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3)西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揉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在三教合一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6)两宋时期,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内容,构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7)明朝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8)明末清初,黄宗羲等思想家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儒学就是在这种的继承、吸收和创新中不断呈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高考考点分解】

考点一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概述:

1、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是被马克思称之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被弗朗西斯.培根称之为“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和状态”的伟大贡献。

2、古代中国科学思想重视经验总结,忽视理论概括。

一、造纸术:

1、书写材料的演变:

⑴秦汉:

竹木简牍和丝织品。

⑵西汉;最早发明纸。

帛、竹、木、纸并存。

⑶东汉:

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造纸(蔡侯纸)在元兴元年(105年)呈献给汉和帝。

2、外传:

唐朝时传入阿拉伯,随后传入欧洲和北非。

作用:

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3、意义:

⑴地位:

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⑵作用:

使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

⑴战国: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出现,在《韩非子》中提到“司南”。

⑵北宋:

①军事学著作《武经总要》中,提到一种指南鱼。

②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⑶南宋:

《事林广记》中介绍民间流行指南装置——木刻指南鱼和指南龟。

2、外传:

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3、指南针技术的应用和意义

(1)对于军事和经济有着重要作用(方向测定、寻矿采矿、看风水迷信活动)。

(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①北宋《萍洲可谈》和南宋《梦梁录》都有中国海船使用指南针航行的记载。

②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③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推动了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开拓,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火药的发明:

与古人炼丹制药有关

⑴实践经验:

①炼丹制药;②冶金实践:

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

⑵知识积累:

①春秋战国:

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②汉代:

《神农本草经》中,硫磺、硝石被列为重要药材,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认识,为火药发明创造条件。

③东晋:

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2、火药的应用

⑴唐末至宋初:

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出现火炮。

⑵北宋广泛使用:

①发明家康福将发明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献给朝廷;

②石普用火球、火箭为宋真宗表演。

③《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3种火药配方。

⑶明朝时:

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3、外传:

宋元时期经过阿拉伯人外传。

(13世纪蒙古西征时)

4.影响:

⑴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

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⑵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四、印刷术的进步

1、印刷术的进步:

⑴雕版印刷术:

唐朝(686年)《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⑵活字印刷术:

①发明:

北宋平民毕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作用:

节省雕版费用,提高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传播。

②改进:

元代:

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明代:

中期铜活字在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应用。

清代:

《古今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印刷的最大一部书。

2、印刷术外传:

宋元时期由波斯传到欧洲。

(12世纪传入埃及,14世纪影响欧洲)

3、对欧洲影响:

⑴推动文教发展:

14世纪末出现木版雕印印刷品。

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金属活字印刷书籍。

⑵推动社会进步: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条件。

促进欧洲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重视人文,轻视自然。

2、讲究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3、重视总结实践经验,忽视理论概括。

三、明清之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

我国古代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2、政治因素:

大多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重视和组织。

3、文化政策:

统治者重视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4、交往政策:

历代王朝大多实行开明开放政策,民族融合,中外交流,兼收并蓄。

5、人的因素:

科学家的努力、刻苦钻研、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四、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

1、政治:

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现代科技的产生。

(根本原因)

⑴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⑵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⑶“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阻碍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2、经济:

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

3、科技结构自身的缺陷(如重实用性而少理论探讨)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考点二汉字与书画

一、汉字

1、演变过程:

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按照甲骨文、金文、小篆(秦朝)、隶书(盛行于汉代)、楷书(盛行于隋唐)的脉络演变。

2、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

二、书法艺术

1、发展脉络:

(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2、古代著名书法家及其作品

(1)小篆:

创始于秦代,书法家:

李斯。

(2)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盛行于汉魏时代,亦称“汉隶”。

(3)楷书:

也称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

书法家:

①初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法度森严,清峻刚健”;

②盛唐:

颜真卿《颜氏家庙碑》,“雄秀独出,一变古法”;

③晚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遒劲丽健,气质高雅。

(4)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书法家: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盛唐张旭、怀素等。

(5)行书:

经过东汉至西晋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书法家: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明朝文征明、董其昌;

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蔡京);元代赵孟頫《汉汲黯传》

三、中国画

1、中国画的起源和演变:

(1)新石器时代萌芽,有彩陶画《颧鱼石斧图》、岩画、壁画、地画。

(2)夏商周以人物肖像为主,壁画和帛画。

(3)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从萌芽走向成熟。

(4)秦汉时期,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等,《夫妇宴饮图》。

(5)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又称国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2、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1)文人画:

①追求抒怀与写意的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②特点:

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表现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③代表人物:

唐代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人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2)山水画: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转折点,崇尚写意的文人山水画形成潮流。

(3)商品经济发展,又使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4)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高,元代王冕《墨梅图》、明代徐渭《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墨兰图》

考点三古代文学成就

一、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

1、《诗经》

①概况: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

以四言为主,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②内容: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③地位:

《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2、楚辞:

①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

②《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

3、汉赋:

①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在骚体诗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的

②特点是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③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东汉张衡的《二京赋》等。

4、唐诗:

(1)辉煌的原因:

①政治上:

国家的统一

②经济上:

国力的强盛;

③文化:

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

④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

(2)唐诗的四阶段:

①初唐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

②盛唐是唐诗繁荣的顶峰。

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山水诗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

成就最高的当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③中唐白居易的成就最高,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④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

合称“小李杜”。

5、宋词:

(1)繁荣的原因:

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2)宋词两流派:

①婉约派词人代表是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其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②豪放派词人以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为代表,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6、元曲:

由散曲(元代出现的新体诗)和元杂剧合称而得名。

元曲中许多作品抒发了汉族文人愁闷的情怀,也表达了下层文人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

7、明清小说

(1)繁盛的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文化的普及。

(2)明清小说的特色:

①通俗文学蓬勃发展,出现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②浸染着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的对象加以描写。

③带有批判现实的色彩。

这类小说多采用影射、嘲讽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以曹雪芹的《红楼梦》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