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48861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docx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docx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题库第四单元第14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记得那时我的父母亲不时带我去旧金山游览著名的日本茶园。

我蹲在那里的一个小池边,为慢慢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五彩斑斓的鲤鱼所陶醉。

这是我最快乐的童年记忆之一。

在那静静的时刻,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我常常给自己提出一些只有小孩儿才问的傻乎乎的问题,比如水池中的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

我想,它们的世界一定奇妙无比!

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

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

它们大部分时间在池底漫游,因此它们只模糊地意识到在水面之上存在有另一个外部世界。

我的世界的本质超过了它们的理解能力。

我喜欢坐在距离鲤鱼仅仅几厘米的地方,然而,我们之间却如距深渊。

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

我曾想:

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我想这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

他们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鱼儿们看得见摸得着的。

水池就是一切。

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场暴雨。

我注意到成千上万的小雨滴轰击在池水的表面。

池水表面变得混乱,水中的睡莲在汹涌不息的水波冲刷下摇摆不定。

在躲避风雨之时,我想弄清楚周围发生的一切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鲤鱼们的眼中。

在它们看来,睡莲似乎是自己在运动,没有任何东西冲刷它们。

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

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由于不能理解在看不见的水面上存在的水波,它们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

它们可能给这种错觉起一个高深莫测的名称(如超距作用,或没有任何接触睡莲即会运动的能力)。

我曾想,如果从池水中抓出一个鲤鱼“科学家”,事情将会怎么样呢?

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随着我的查看而狂乱挣扎。

那么别的鲤鱼又将怎样看待这件事呢?

对于它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可怖的事情。

它们第一次意识到有一位鲤鱼“科学家”从它们的宇宙中消失了。

就那么简简单单,没有留下任何踪迹。

不管在它们的宇宙中怎么寻找,就是没有这条丢失的鲤鱼的踪影。

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

对于别的鲤鱼而言,这真是一个奇迹。

待神志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

它说:

“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池水),投进了一个冥冥世界,那里有令人目眩的强光和我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物体。

最奇怪的是那个抓住我的生物竟然一点儿也不像鱼。

更使我震惊的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它的鳍,但是没有鳍它还是能够运动。

我感觉到熟悉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于这个冥冥世界。

随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们的世界。

”(当然,这个到宇宙之外一游的故事对于鲤鱼是怪诞的,大多数鱼都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1.在第二段中说“在那静静的时刻,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其中“我”遐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二段在节选的这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遐想的主要内容是:

水池中的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

第二段在节选的这部分中起总领作用。

2.作者设想的那个被抓出水池的鲤鱼“科学家”看到了怎样的“我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鲤鱼“科学家”看到我们这种生物一点儿也不像鱼,没有鳍,但还是能够运动。

3.请你总结一下,作者设想的鲤鱼“科学家”是怎样认识鱼池以外的世界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鲤鱼“科学家”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

(2)它们认为雨对睡莲的冲刷是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起作用。

(3)被抓出水池后认识到熟悉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自己的世界。

4.由鲤鱼对人类世界认识的无知,你受到什么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鱼认识外部世界的局限性,可以推知我们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局限性,我们人类对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的学习与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语言运用

5.(2011年高考天津卷)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

①随着各种高效储能技术的成熟和智能电网的兴起,太阳能携手海浪和海风,向我们输送源源不断的电力。

②同时,化石能源的燃烧导致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这已经是公认的全球性头号环境问题。

③说不定人们会用墙体太阳能发电系统为自己的电动汽车充电,我们的住宅和办公楼会更为节能、舒适。

④而新能源在不远的未来会大踏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⑤工业化国家通过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提高了自身的福利水平,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不断提高能源消费水平,存量有限的化石能源其实是在加速消耗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⑤②从反面讲化石能源的消耗现状及其危害,④紧承⑤②说明新能源不久就会走进我们的生活,①③紧承④说明新能源的具体表现。

答案:

⑤②④①③

6.找出下面一段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四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1932年,华沙镭学研究院举行落成典礼,镭的发明者居里夫人被簇拥到主席台上,接受鲜花与掌声。

忽然,居里夫人好像在人群中发现了什么,急急离开了主席台,一直走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弯下腰,深情地吻了她的两颊,随后推着她坐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

是谁,值得居里夫人如此尊敬?

原来是居里夫人小学时的老师,在居里夫人眼里,尽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都应当记住自己过去的老师,是他们为自己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错误

改正

(1)标点错误

(2)用词不当

(3)关联词误用

(4)成分残缺

解析:

这是一个综合性改错题,要对整个语段进行细致梳理,列举的文段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作为提示。

答案:

(1)“小学时的老师”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2)“镭的发明者”改为“镭的发现者” (3)“尽管一个人”改为“不管一个人” (4)“走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改为“走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身旁”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贪婪(lán)      湮没(yīn)

遐想(xiá)撒手人寰(huán)

B.惊诧(chà)杜撰(zhuàn)

踪迹(jī)刨根究底(páo)

C.鄙视(bǐ)威吓(hè)

栅栏(zhà)冷嘲热讽(fěnɡ)

D.浩瀚(hàn)怪诞(dàn)

漆黑(qī)争妍斗奇(yàn)

解析:

选C。

A项,“湮”应读yān;B项,“迹”应读jì;D项,“妍”应读yán。

2.下列词语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空暇 瑕疵 高深莫测 困惑不解

B.波澜 谰言 五采斑斓 截然不同

C.冲刷 神密 微乎其微 汹涌不息

D.漫游 欣慰 自明得意 奇形怪状

解析:

选A。

B项,“采”应为“彩”;C项,“密”应为“秘”;D项,“明”应为“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________的。

②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检验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不可看见的各种________。

③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________。

④在高中阶段,我看完了许多地方图书馆中这方面的书,并且________造访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图书馆。

A.必需 震动 历程 常常

B.必须 振动 里程 往往

C.必需 振动 历程 常常

D.必须 震动 里程 往往

解析:

选C。

“必需”是一定需要、不可缺少的意思,①句横线前带“所”,自然要选“必需”。

“振动”是物理学名词,合乎②句语境。

“历程”是经历的过程;“里程”是路程,所以③句选“历程”。

“常常”除有“多次、多数”意思外,还有“时常”“不断”之意,它既表时间,又表频率;“往往”除有“多次、多数”意思外,还有对以往事情的规律性总结。

④句应选取表频率的“常常”。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社会上确实有一些作家自以为是,心理上高高在上,不愿同体力劳动者划等号,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B.我为能拍到这精彩动人的场面而满足,更为我军在救灾战场上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精神而骄傲。

C.一些经过精心包装、以小资情调自鸣得意的流行曲,其思想性、艺术性都无法与《黄河颂》《红梅赞》《歌唱祖国》等歌曲相比。

D.爱迪生凭着爱刨根究底的热情,凭着勤奋和刻苦,一生获得了一千多项发明的专利权,为人类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解析:

选C。

“自鸣得意”形容极力炫耀自己、洋洋自得的样子,着眼于外部表情的描绘,而这里侧重的是心理状态的描绘,应用“沾沾自喜”。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蹲在那里的一个小池边,被慢慢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五彩斑斓的鲤鱼所陶醉。

B.我对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惊叹不已,书中超维空间旅行的发现导致了一个银河帝国的兴起。

C.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

D.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的原因,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

解析:

选B。

A项,“被……所陶醉”应改作“为……所陶醉”,也可以将“所”字删去;C项,应在“更高维数世界”后补上“的说法”,作“鄙视”的宾语;D项,句式杂糅,应将“的原因”删去;或者将“因为”删去。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童年时的第二件事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八岁时曾听过一个故事,此后它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

记得我的中学老师给班里讲了一个已故伟大科学家的故事。

他们极其崇敬地讲到他,称他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思想,但是他的发现却改变了整个世界和我们周围的一切。

我不理解他们想告诉我们的许多东西,但是最使我对此人感兴趣的是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

他们说他多年潜心于这个理论,但是他死之后,他的未完成的论文仍然摆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

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

对于一个孩子,这是很神秘的。

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

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

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

由于好奇,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以及他的未完成的理论。

我记得,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

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

我读完当地图书馆的书之后,就开始在全市搜寻图书馆和书店,急切地查找有关线索。

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的神秘谋杀故事更加激动人心,也比我曾想象的任何事情都重要。

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不久,我就知道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就是他企图构造的所谓的统一场论。

这个理论能解释所有的自然规律,从细小的原子到浩瀚的星系。

然而,作为一个孩子,我却不能理解,畅游在茶园池水中的鲤鱼和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对于用更高的维数可能是解决统一场论的关键这一点我不理解。

6.选文第二段中说“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这种记忆”是指什么?

为什么会“温暖如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种记忆”是指“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

说它“温暖如春”,是因为作者一开始便被爱因斯坦的故事迷住了,阅读他的书,是为了寻找答案,童年时的作者对科学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并享受到了求知带来的无穷乐趣。

7.选文第二段中说“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的神秘谋杀故事更加激动人心”,爱因斯坦是作者迷恋崇拜的对象,这里作者将爱因斯坦的故事和谋杀故事相比,你认为是否合适?

请说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认为合适。

因为这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在孩子眼中,谋杀故事无疑是最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的,在此将爱因斯坦的故事和谋杀故事相比,更能突出强调爱因斯坦的故事对作者的强大吸引力,所以说用得很合适。

8.结合文章,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兴趣对志向有怎样的影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从文中来看,爱因斯坦的故事引起了作者的强烈持久的兴趣,并促使他树立了研究相关课题的远大坚定的志向。

结合我个人实际来看,我对历史非常感兴趣,它让我树立了一个志向:

做一个历史学家或者考古学家。

因此我认为,兴趣对一个人的志向有着直接的正面的并且是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类文阅读

(2011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

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

他曾多次告诫学生:

“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

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

“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

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

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

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

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

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

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

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

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

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

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

‘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

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

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

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

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

他形象地说:

“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

”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

1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

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

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解析:

选AB。

C项王元是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作报告。

D项,“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说法不正确。

E项,本文并没有描写他刻苦自学成才的经历。

10.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要理解华罗庚的“漫”的含义,分析他的“漫”的具体所指,在数学领域的拓展,分析“漫”对华罗庚取得数学成就的巨大作用,从这几方面归纳总结。

答案:

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可使他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

11.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请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主要结合第3段中华罗庚教学方法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答案:

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12.“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

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目中的条件和要求。

本题中华罗庚新解熟语,是出于他对数学研究的独特理解,强调了他认为数学研究的重要精神。

答题时要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并作出合理的解释,答案不唯一,也不需要面面俱到。

答案:

观点一:

有道理。

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也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

没有道理。

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

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

三、语用创新

13.(原创)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5个字。

自地震和海啸触发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