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思维与世界构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50859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意思维与世界构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创意思维与世界构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创意思维与世界构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创意思维与世界构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创意思维与世界构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创意思维与世界构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创意思维与世界构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创意思维与世界构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创意思维与世界构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意思维与世界构成.docx

《创意思维与世界构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意思维与世界构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创意思维与世界构成.docx

创意思维与世界构成

创意思维与世界构成

  主持人:

今天我们请到的是李晓东教授,他毕业于清华,后留校当教师,在荷兰读完了博士之后在新加坡又教书教了七年。

最近于今年回到清华大学。

现在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工作,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教授。

今天他给大家带来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请大家热烈欢迎。

   李晓东:

这是我在新加坡讲课的一个题目。

一般我们讲创意,指的是发明和创新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发明是以前不存在的东西,创新是以前存在的东西,当你用不同的角度看的时候,有一种新的组合出来。

就好像阿基米德测水银的重量时测不出来,后来他在洗澡的时候得出了新的结论,测体积就可以了,这样通过联想,通过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想法叫做创意思维。

   我们讲的问题是怎么样用一个新的创作状态,用新的视角看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先从一个旁观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思维是怎么运作的,文化和建筑之间的关系。

这个是我在苏格兰,这是一个很漂亮的地方。

我放个照片,我想讲的概念是智者乐山。

山地里边的人和平原的人是不一样,山地和平原成长的人思维不一样,山地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强。

   这个是其中的一步,还有一步,当你在山下的时候,我们讲不知庐山真面目,因为你在山里面,不知道山的真的状况,但是你到山顶上的时候状况就发生变化了,也就是你看的是一群山。

这个时候山与山的概念和你在山底下看山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从个体变成群体了。

这个东西为什么重要呢?

我一会儿举个例子,荷兰是没山,德国是有山的,这两个国家是挨着的。

荷兰人没有哲学家,也没有音乐家,这些东西都需要自然界的逻辑性条理。

德国汽车工业很强,有哲学家,山地的资源给了他们不少的启迪。

荷兰出现了很多画家,因为平原国家的人思维比较不受限制。

不同的山形地貌会对人的思维产生影响,包括日本也是这样的。

   这个是爱丁堡的一张图片,大家看一下这个建筑。

观察塔楼的概念很奇怪,你在地面上,经过一定高度之后,再看出去,从个体到群体的变化会有一种开悟的感觉。

这是一个大的照相机,那个时候没有照片,镜头刚发明,顶上是一个镜头,下面有一个操纵杆,可以360度旋转。

把捕捉到的镜头,通过反射板反射到房间桌子上。

然后你就可以在桌子上看到活动彩色图形。

当时是186几年,当时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说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看到是一个群体,这个时候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再看中国园林,我们必须在里面走过、体验过全过程后才知道中国园林是什么样的概念。

里面有湖、有树,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你要想了解所有的园林的变化需要比较长的一个过程。

   反看日本园林,日本的园林是静态的,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大家看这个图片,这个是黄山,黄山从远看和从近看是不一样的。

你上了山顶之后,你会看到很多妙趣横生的东西。

   我们再看日本的山,日本的山是静态的,它是个火山,所有的山从远看从近看都是一样的。

而黄山是不一样。

所以中国园林是受自然环境所影响的。

环境影响我们的思维,也影响我们的创造。

我们的视觉很容易受到欺骗。

我们刚生下来看到的东西是反的。

但是我们脑子告诉我们这个东西是正的所以我们就觉得是正的了。

我们看这个图片,它其实不是螺旋线。

而是一个同心圆,是因为另外一个系统加入了以后,打破了你的思维。

所以说我们的视觉,我们的眼睛实际上是不准确的。

之所以我们要讲世界观,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从某一个角度去看的。

我以前去丽江,有人问看什么?

这么好的风景在这,但是他不知道你看什么。

这是很奇怪的,我们看东西是很直观的,可是有些东西固化你的看的方式后你就不去思考了,实际上是很有欺骗性的。

如果我们抛开独立思考的方式,长此以往我们的思考就变弱了。

   发明蒸汽机的是苏格兰人,这个人也是苏格兰人,一个艺术家,他发明了万花筒。

万花筒里面的镜片是一个过滤器,你通过镜片看东西的时候一个东西变成了一圈东西,个体意义消失,所看到的是群体系统。

他写了篇论文,说他可以改变世界艺术史的发展方向。

但是艺术并没有向这个方向发展,却影响了很多人的思想,包括很多建筑师。

这是一个随机的墨点。

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可是根据万花筒的概念加以重复,就变成一个有规律可寻的图象。

这张图片表现的东西很熟悉,法国面包大家都见过,篮子也都见过,这种组合是一种新的。

所谓常规的东西非常规的组合。

形成一个新的东西。

用比较新的角度去看它,才能出现一个新的视觉体验。

这个启发了很多建筑师,第一个很大胆地用在建筑上的是这个人,马力奥·伯塔。

这个建筑是他在27岁的时候设计的一个小别墅,设计得很到位。

但大家看这个材料是一个很粗糙的钢架的桥梁,相当于未完成的脚手架。

   185几年的时候建筑师不管这个叫建筑。

钢架是没有的。

但是他在这儿把它用在桥上,这种水泥砌快也是很粗糙没有装饰意味的东西。

但是我们想一想,这个组合和阿尔卑斯山这种粗旷的环境是不是很融洽?

他的目的是什么,是通过材料之间的搭配而不是材料本身的质感,来达到整体效果,也就是系统性,当系统性强的时候,个体就已经消失掉了。

他又启发了另外一个人,弗兰克·盖里。

这个人,用的都是工地上不用的东西,他的目的是造成一种对话。

里面的房子是老房子,外面包一些非常不无聊的东西。

这两个形成对话的时候就形成了很多空间。

所谓的次序和非次序的碰撞在一起时就会出现很多好看的东西。

但同时它也是有序可循的,看前面,你就会知道另外一面和这一面一样乱。

   我们说所谓创意思维,并不是随机的一种说法。

因为发乎于情还要止乎于礼,就是说这个东西还要有理性,还得符合常规性的生活方式。

意大利人就尝试过,他说为什么房子不能是斜的,墙壁也是斜的,玻璃也是斜的,所有的人都搬进去以后,1-2个月后就都搬走了。

那是因为我们习惯看对称的东西,当斜的时候思维会发生混乱,你会不适应。

   创意思维有一个出发点就是对我们常规的习以为常的东西进行批判。

这个人,派瑞尼斯,他既不是建筑师也不是画家,但他用他的笔来画建筑。

他的影响力一直影响到法国理性与哲学,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都直接或间接跟这个人有关系。

他所挑战的是传统,他说现代有很多东西是不合理的。

大家看他画的桥连接的东西是两个实体,没有门。

大家看这幅画,后现代,他把所有罗马的遗迹放在一起,表现出一种绝对的文脉主义和历史主义。

后来一个建筑师,叫埃舍尔。

讲微观的有序和整体的无序相结合,产生非常好有挑战性的视觉效果。

大家仔细看,每个细节都是和逻辑的,但整体是混乱的,让你产生一种新的视觉体验。

   我们看这张图有很常规的中世纪做栏杆方法,包括栏架也是很常规。

但是你会发现这个车为什麽会停在屋顶上。

这是在五十年代,当时汽车工业发展到达顶峰时,设计师希望强调主人度周末时在车里和从车里到房子里的过程的感受,而不是住在别墅里的,所以住宅变成了黑盒子,消失掉了,实际上过程更重要。

为了衬托这个车整个建筑就变成黑颜色了。

   70年代时出现了一种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

讲的是中心和边缘。

所谓中心边缘是什么意思,中国在中间,周边是朝鲜之类的国家,中国是整个地区文化的核心点。

这样你的想法成为所有人照搬的榜样。

边缘为了获取中心的地位会去抄袭它。

但是会发现,边缘的东西为了抄袭有时会放弃自己的东西。

审美过程变成一个选择的过程,这样你不需要独立思考,美学就停顿了。

以前帝国主义也是,是比较极端。

库哈斯就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把所谓边缘不起眼的东西组合起来,来反抗所谓的正确的传统的思维方式。

他认为现实是肮脏的,建筑师不应回避现实而应该回应它。

像这些都是他的设计,他把完全没有关系的要素组合在一起,来反抗这种现代主义的比例、材料的和谐。

他早期做东西都是非常不协调、反思维的东西。

以此来批判我们惯有的这种思维方式。

   “塔”是以前很传统的西方人追寻的。

“塔”是我们讲所谓的前瞻性建筑。

那么塔的高度就成为一个挑战,西方人挑战的一个是技术方面的,一个是精神方面的。

他们认为塔越高,离神就越接近。

所以建筑师不断的挑战高度。

那么有塔建筑的比赛,建筑师都愿意参加。

这个建筑师就想用统一的材料,表现出一种海市蜃楼的效果。

有一个建筑师,他在非洲的时候,他发现非洲的部落很像海市蜃楼,他就想利用这种统一的材料、不同的造型和非常规的组合做出非常奇妙的东西。

   这个是纽约的一个广告公司的办公室。

他的设计很独特,色彩很艳丽。

这里用的很习以为常的材料来作为他的装饰材料。

这里有许多固定的办公桌位。

像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家具,也是楼梯。

你平时可以坐在这里,和客户谈生意。

他在灵活性上,还有色彩运用上,都是在一种新的情况下形成的。

客户去这个公司一看,就会留下一个创新的印象。

   这是一个法国邮递员,他每天往自己的兜子里装鹅卵石,后来越来越多,他就堆积了这么一个东西,但是他堆的东西很精确,很让人不可思议。

我们现在的建筑师先入为主的东西非常多,逐渐地,自我就消失了。

这是一个人盖的房子。

他喜欢回收旧东西,他利用很多窗户盖了一个房子,三年之后烧掉了,之后他又盖了一个。

他实际上在追求一种非常自我的表示方式。

这几个人都是以非常自我的方式。

虽然他们不合乎大众,但是他们至少在追求一种东西。

好的建筑师,追到他内心安逸的感觉,跟他的建筑语言结合起来。

有独立的个性,又能被大家所接受,这个时候他成为一个好的建筑师。

   我们现在反过来看一下历史,也就是传统。

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脸谱,脸谱是一个把人物性格类型化。

我们看到黑脸就会想到张飞。

所以没有沟通的时候外国人看中国京戏看不懂。

这种表演形式也出现在建筑上,传统建筑都是每一种功能,附上一种面具。

   这个图形一看就知道是路易十四,所以这不是内心世界表现的东西,而是外在装饰的。

现代主义是我们要摆脱这个,不要这个,找到建筑本身。

   这是莫奈所画的《呐喊》,他表现的内容的本身并不是很美、很理想的状态,所以他将表现的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在一起。

现代主义基本都是这种状况,里面和外面高度统一,把面具去掉。

   到了70年代出现后现代主义,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就是两个系统并制。

他讲矛盾性和复杂性,世界不是只有一个说法,用现代主义讲的话,我们现在解决的是通用性、普遍性问题。

后现代就说“不对”,你只讲普遍性,特殊性问题怎么办,多样性问题怎么办,文化问题怎么办,而这个问题现代主义不管,现代主义只管抽象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最大的贡献就是把特殊性拿出来,文脉、历史、记忆,再拿回来,再讨论建筑这样的问题怎么办。

   看一下这个图,这个建筑就跟这个很像,是两个系统的并制。

我们看下一张。

这个是新的博物馆的图,老的遗址是这个,砖的钢的两种系统重合。

新的老的放在一起,新的建筑的材料和老的材料是一样的。

但是里面州的时候,当你在这两个系统并制出现在一个空间里面时候,你会发展自己穿梭在两个时空当中,但是是一种新的语言。

   再往后这个情况发生变化。

我记得89年我去荷兰的时候要画电脑图,大概要一顿饭的时间建模,那个时候我们叫纺织世界。

   从88年以后弗兰克·盖里开始建造异型或者说非标建筑。

这个东西你是看不出他原先是在那来的,因为他是动画的,只有电脑能够做到,人是做不出来的。

那么建筑业受到这个影响,传统建筑语言方方正正的概念完全被打破了。

   看这个图,梁应该是实的现在都反过来了,换成了玻璃,屋顶是虚的。

把一个实体放在一个玻璃上面,这个在传统意义上是不存在的。

   看这张图,这是屋顶,也是另外一个房子的屋底。

这个方面走在前面的是一个荷兰人,他把需要的信息输入进去,由电脑生成形象,让人们来选择。

   这个是很有意思的,我认为非常有创意的创作。

在英国伦敦滑铁卢一个广场。

这以前是走车的,人是过不去的。

周边建筑没有特色,建筑师把这个项目拿下来以后,他在广场中间做了这么一个东西,反客为主。

他的办法简单但是非常有效。

他用了圆形的建筑,形式上突破传统正方形,另外他用了很强烈的色彩,打破周边单调的色彩。

另外他用玻璃,周边都是打洞的玻璃。

还有旁边下沉的部分是人走的部分。

周边什么东西不管了,到这里一看中心就是这个地方,视觉有了中心点,本来没有人走,现在变成了很安逸的地方可以供人交谈。

   这是一个画廊。

大家知道光线是从顶上来,而且光新最好是柔光。

所以你看上面是毛玻璃。

二层展廊在这里。

一楼展廊在地下,入口很明显。

你就很容易读懂这个建筑。

你看这个东西跟周边的气氛是不是非常的融洽?

做建筑也很安逸,没有张牙舞爪在这个里面。

   这个也是他们做的,在巴塞尔老区里面,原来都是石头的建筑,很厚重。

他做了一个新的建筑。

所谓的新民居形式上跟老的差不多。

但是他这个“对话”非常的巧妙,他是木头的。

但是做成木头以后你会发现材质不一样,形式也不一样。

但是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你看这些木头没有根的,他是摆在上面。

他的意思是,我这些木头东西都是我新的家具,所以我用木头做,没有根。

所以他就不是房子跟房子对话了,就是房子和家具的对话。

所以他用的非常的巧妙。

   这个很简单,就是远处的山,层次。

他用这个层次启发到这里,做出了这个。

这是我在新加坡教学的时候一个学生做的东西。

这是一个小的研究中心,在公园里。

公园在一个住宅区里面,在公园里面你盖房子,不像传统的盖房子。

所以这个房子做的时候,它是一个桥。

远处看它是一个桥梁,现在还是一个桥。

建筑消失在桥的背後。

上面你看是一个过道,一走下来,建筑隐藏在桥梁的下面。

在公园里做建筑,把整个体量打散,使虚体出现,使得它不太堵的这种感觉。

音乐厅建筑强调流畅曲线,建筑师从整个建筑的构思到细部的处理来强化曲线性。

   这是新加坡的一个地铁站的上方的一个展室,建筑师把这个建筑放在地下,唯一的立面就是屋顶平面,实际上就是一个花园。

私有部分和共有部分共用一个平台,但是并不是说私有的东西就消失掉了。

他在顶上掏了九个洞,九个洞下面是庭院,可以把光线带到地下。

然后底下黑房间突出地面20cm,可以作为地上的座椅。

也就是他这个建筑立面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不断的对话,形成一个新的视觉体验。

   这个是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所在地是在老区的里面,上面是公园,地下是地铁站,它作为连接体,建筑师不希望它很突出,所以他放在地下,但是并没有消失。

这里列开一个口子,下面是展室,光线可以斜向射入,人们从上面可以看见底下的展览品,下面的人也可以通过自然采光看到展品。

也就是说,这个广场不是死的,而是有内容的,而这些玻璃是采光体,也是图书馆的昭示牌。

也就是说他的对话是以一个很巧妙的方式进行。

把室内的空间和室外的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了。

    这是我在荷兰做的一个车库。

不想把建筑搞的很复杂,我当初做这个车库就想可以把这个铁皮拉下来坐雨罩,墙面破开的地方可以开窗,增加建筑的趣味就很特别了。

这是在荷兰的议会,94年我们做的。

处在议会和老街的夹缝中,你要保留的是现有的街道形式,问题是老区的室外结构变成室内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也是刚才讲的时空的变化,两个东西并制。

    这是我最近在丽江做的一个小学,我设计的。

当时做的时候有很多的想法。

我们想用当地最少的资源,最简单的资源。

把当地的文化,整合利用起来后,再往下发展。

小孩有学可以上,也可以受益,我们也可以受益。

但是做这个项目的话,当然不可能有甲方。

所以整个筹资上面是我自己来做的。

   丽江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这个是古城的入口,给大家放一下现场照片。

这个人,学校就是给她盖的,她是一所300个儿童的孤儿院的院长,所有人都管她叫妈妈。

但是她的资金有限,我们就想利用现有资源给她盖一个学校。

   学校的选址就在这片水后面,环境很美。

这个是村子的现状。

材料很简单就是木头、石头、瓦、棉纸。

没有用玻璃,因为地震时玻璃破碎会伤到儿童。

这里面唯一的新的东西是楼梯。

为什么把楼梯拿出来呢,因为大家知道以前当地建筑里面空间很少,没有多余的空间,所以把楼梯拿出来。

我做了一个特别的语言,让他在空间上形成一种变化,刺激你的神经。

我们用一种很强烈的对比的语言。

当时做这个的时候花了很多的心思,因为钢是很贵的。

我们当时筹集了30万块钱,但是我们没有都用在这里。

我们在废品站收购钢板,先用木模板按1:

1比例搭好,再按木模板一块块裁钢板,盖好了之后就是这样的。

去年联合国把文化保护奖创新奖颁给了我,这个奖是为这个项目特设的,因为在古城中的新建设项目是不能得奖的。

然后这个基地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老建筑。

就是这个建筑,是一个美国人,是《国家地理》杂志社的记者,他在这里住20年,在1929年的时候拍了一张照片发表在杂志上。

很多人看了这个照片以后,慕名而来。

这是他的卧室,这里有很多的新的空间形式。

这个院实际上是一个社区活动中心。

比如这是他们的老房子,这种板室外的空间是没有的。

但是我们要表现的内容,因为水是丽江象征的东西,在这里水是一个分割的东西。

所以人们到这里看的时候会感觉到这里的文化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我这个里面是混凝土加钢筋。

这有一个晒青稞的架子,我摆在上面了,实际上这个架子,里面的柱子实际上和架子是分开的。

在地震的时候石头不会散,就不会伤人。

   这是我去年做的少林寺的禅宗酒店。

我所说的反思,就是不要先入为主,所以怎么样根据当地的条件,根据要设计的内容通过新的组合产生一种新的设计的方法。

大家知道竹子是最生态的资源,当地产竹子产的特别多。

禅宗大家知道是一个很静的放松的方式。

立面我用了竹子以后,它是一个自然的材料,作成立面的百叶采光会很柔和,比完全是混凝土、玻璃自然的多。

水在大堂的上面,你登记完了以后,慢慢的走上来后你会感觉到另外一个不同的宁静的世界。

   这是我在北京做的住宅,不是从立面上考虑的,完全是因为现实情况决定的。

因为北京的风沙很大,我这个建筑实际上是为解决风沙问题的,而且很生态。

这是法国的钢丝网。

我就每一个房间都罩一个钢丝网,每一户给钢丝瓦上连上静电。

如果金属网连上静电的话会产生吸力。

这样立面就变无尘的了。

这个房子永远都是新的。

北京的房子过了几年就会旧了,我这个房子永远是新的,而且是每户自我更新。

当然这个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我非常喜欢这张画,这个画很简单。

正所谓厚积博发,我们很多的建筑师,就是想把所有的东西都往里面招呼,实际上有很多东西都越简单越好。

   这张画它表现出,又抽象,又写实,也写意。

希望我们创作也像这样,用很自然的创作方法。

   这是毕加索给他最喜欢的模特画的画。

画完了之后,模特哭了,画得这么丑一点都不像我。

毕加索说,你早晚会像的。

所以这句话说的很好。

“设计明天是由今天开始的”这就是我要讲的主题,谢谢大家,如果有问题的话我们可以探讨。

   我喜欢简单的东西。

    问:

作为一个建筑师,他的建筑有自己的语言。

然后受到大家的公认。

虽然每次都不太一样,但是整体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想法。

每次看他的作品典型就是他的作品,这样从认知度上,都是对一个建筑师一种风格一种哲学的尝试。

每次根据当地的形势做一个设计的话,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

    李:

您觉得我那个有连续性吗?

    问:

可能有,但是如果你不说,我也不会想到是一个人做的。

    李:

我也在找,但是我找的感觉希望跟刚才的画一样,叫做无心做怪。

我觉得如果我们大家都在追求这一点,我们中国建筑肯定很有希望的。

 

     

    问:

我想问题一下,丽江的小学有没有研究当地的结构。

     

    李:

有,当地的建筑结构是很不合理的。

因为纳西是个游牧民族,没有自己的建筑形式,建筑很简单,我现在就把它改进,石墙里设横纵钢筋,地下设圈梁,柱子与石墙脱开,实际上是两种结构。

我这个院落是一个新的院落形式。

老的院落是封闭的,而我的是公共建筑,需要开敞,而且我的院落里有保留的老房子,这是新、旧建筑的一种对话。

当时选这个地方是特意看这个地方很好,因为有文章可以做。

    问:

怎么协调建筑师自己的想法和甲方要求之间的矛盾呢。

 

    李:

这个很难,我也不太清楚。

我们知道文化由穷到富的时候,大众的审美心态会有一些不自信,像我们作欧式建筑。

有的时候甲方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甲方就是这么一种人群。

所以怎么说服他,我也在想招。

因为我是在学校里面比大家所处的位置好像好一点。

我们讲诗人和农民的故事,诗人做的事情和他的生活方式没关系,而农民的思维方式受到生活方式的限制。

如果你不这么做的话,甲方就不给你钱作建筑了。

    

  问:

我看见刚才那副图石墙上面有木头。

 

  李:

那是一个保温层。

大家有空可以去丽江看一下。

谢谢大家。

(讲座到此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