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52076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docx

千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千阳县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实施方案

 

千阳县财政局

陕西光大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2017年6月

千阳县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

 

审核:

王军

编写:

周建匀张利萍张传刚李文远

冯志霞张嘉钰

 

千阳县财政局

陕西光大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2018年5月

 

第一章综合说明

1.1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情况

千阳县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根据宝鸡市财政局《宝鸡市财政局关于下达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的通知》(宝鸡市财农发[2018]19号)文件,确定建设规模和投资:

新建高标准农田500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669.34万元,其中省市财政投入650.00万元,项目区群众或集体自筹19.34万元(含投工投劳折资14.34万元),计划建设工期为一年。

1.2项目范围

项目区北至千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门前路,南到段坊村北部塬边,东至冯坊河右岸,西至双庙塬村塬边。

1.3项目规模

本次设计拟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亩,其中,段坊村1759亩、侯家坡村790亩、双庙塬村810亩、观明村1641亩。

1.4建设内容

该项目实施工期为1年,在国家下达投资资金后启动。

本次项目涉及水利措施、田间道路、林业措施、农业措施、科技推广措施及其他工作及措施的规划设计。

1)水利措施:

a、项目区涉及4个行政村共完成5000亩旱地灌溉任务,项目区共完成0.63MPaΦ110UPVC管道铺设19837m;新建4000方蓄水池一座

b、新打机井8眼,配套安装200QJ32-234/18潜水泵8台,配套泵房建筑总面积为72㎡;

c、配套出水桩、闸阀井、泄水井及排气阀等建筑物466座;

d、10KV高压、低压电缆3855m,安装63KVA变压器8台,配套安装高供高计等设备。

2)田间道路措施:

建设田间道路7.225km,均为砂石路。

3)农业措施:

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配方施肥2000亩。

4)林业措施:

种植国槐、樱花、杨树、女贞等3613株,树距4米;

5)科技措施:

开展农业技术人员培训1000人次,印发培训资料2400份,优质苹果示范推广500亩。

1.5项目总投资和资金筹措

投资概算主要依据陕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陕西省陕计项目[2000]1045号文"关于颁发《陕西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预)算定额及费用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陕西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和《陕西省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的通知;陕发改项目[2009]821号文"关于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及费用标准(2000版)调整意见的批复",并结合千阳县近几年的相关建设工程建设的投资情况等,进行工程投资概算编制。

项目工程概算总额669.34万元,其中:

水利措施投资467.91万元,占总投资的69.91%;农业措施投资14.00万元,占总投资的2.09%;林业措施投资25.00万元,占总投资的3.73%;科技推广措施8.00万元,占总投资的1.20%;田间道路措施投资129.43万元,占总投资的19.34%;其他工作及措施投资25.00万元,占总投资的3.73%。

项目概算总投资669.34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财政投资433.00万元,省市级财政配套投资217.00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资金19.34万元。

项目区自筹资金主要依靠受益群众投工投劳解决。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2.1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地处千阳县城西冯坊河河口西岸,距县城5公里,北至千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门前路,南到段坊村北部塬边,东至冯坊河右岸,西至双庙塬村塬边,千高路南北向横穿而过,共涉及城关镇段坊村、侯家坡村和张家塬镇双庙塬村、观明村等4个行政村,10个村民小组,3199人,劳动力1919人。

省道212紧靠项目区南侧自西向东而过,千高路从东侧南北向穿过项目区,交通便利。

2.2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共有775户,人口3199人,劳动力1919人。

项目区耕地面积为5154亩,人均耕地面积1.19亩,本次开发面积5000亩。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复种指数1.24左右。

2017年项目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125元,处于全县中低水平。

农业发展仍然缓慢,迫切需要国家财政开发资金扶持。

项目区部分区域位于郝家坡水库灌区末尾,主干渠道已防渗改造,运行正常。

郝家坡水库集雨面积8.0km2,总库容172万m3,已进行出险加固,运行良好,但由于水库水源既要满足人畜饮水需要,还要为田间灌溉输水,不能满足灌溉要求,灌溉水资源严重不足。

项目区已建滴灌区(400亩)位于灌区末尾,设施良好,但由于水资源量不足,常无水可灌。

其他区域目前没有灌溉设施,农作物几乎都是靠天灌溉,农作物产量受到自然天气的制约。

第三章工程规划

项目严格遵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指导意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陕西省灌区方田建设技术规程》、《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及《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技术规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实施。

3.1水利措施设计标准

(一)灌溉工程设计标准

项目区灌溉水源采用地表水结合地下水灌溉,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以及《灌溉与排水渠系建筑物设计规范》(SL482-2011)、《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项目涉及的建筑物均为V级工程,相应建筑物按5级设计;灌溉设计保证率取75%。

埋设干管、支管二级管道(由于每次开启一个出水栓,因此干管和支管采取同一管径),干管水利用系数采用0.97,田间管道水利用系数为0.95,田间水利用系数0.92。

(二)水质标准

项目区灌溉水质较好,引用水源PH值为7.1-7.4,矿化度0.29-3.2g/L,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的规定。

3.2田间道路设计标准

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NYT2148-2012)、《陕西省交通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农村公路技术标准>的通知》,为了方便农业生产与管理,有利于机械化耕作,项目区根据地形及现状田间道路情况新布置一定数量的田间路,与区外公路、居民点的现有道路等保持良好的衔接,主要为农作物生产与运输、机械作业以及为机械加油、加水、加种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

3.3林业措施设计标准

项目区农田防护林网布设按《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GB/T50817-2013)执行,农田防护林造林方法按《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的规定执行,树种选择按《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的规定苗木执行。

3.4工程布局

本项目设计灌溉面积5000亩,均为低压管道灌溉。

在设计时除考虑了项目区周边的环境和原有的道路系统,并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使规划路网与现状路网有机结合,项目区内纵横向道路之间相互贯通,以方便农业生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发挥农田水利工程效益。

田间砂石路应满足农业机械单向通行的要求,一般宜设在连片田块单元的长边。

农田林网工程设计应包括林带结构设计、林带走向设计、林带间距设计和林带宽度设计。

林带结构设计可通过造林树种选择千阳当地的乡土树种,并可适时采用补植、合理间伐和修枝等措施进行调节。

土壤改良:

完成测土配方施肥2000亩。

本次设计科技措施以推广优质苹果、优良粮食品种为龙头,开展田间管理技术培训,举办农民技术培训会20场,印发技术资料2400份,培训农民技术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1000人次。

优质苹果推广500亩,通过良种良法配套,规模化种植,订单式生产,实现高产高效。

第四章工程设计

4.1设计内容

本次设计拟新建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000亩,涉及千阳县张家塬镇的双庙塬村、观明村、城关镇的段坊村、侯家坡村共4个行政村。

设计内容包含水利措施、田间道路、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推广措施和其他工作及措施。

4.2水利措施

依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防洪标准》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有关规定,该项目属Ⅴ等小

(二)型工程,按相应级别标准设计水工建筑物。

4.3水源工程

项目区涉及张家塬镇的双庙塬村、观明村、城关镇的段坊村、侯家坡村共4个行政村,区内地形较为平坦,耕地集中连片,降水以入渗为主,主要满足生态需水要求。

水源的构成主要是开采地下水和郝家坡水库。

郝家坡水库是项目区灌溉的地表水源,位于冯坊河以西的寺坡村的小沟道中,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8km2,设计总库容172万m3,有效库容123万m3,放水洞设计流量1.01m3/s,运行正常。

由于项目区位于水库灌区的末尾,枯水年常无水可灌。

为了满足项目区灌溉的需求,本次设计新打机井8眼,经项目区物探资料显示,出水量约25~35m³/h。

跟据前面章节需水量的计算,项目实施后可以满足项目区的灌溉需求。

机井分布图见规划图。

4.4引提水工程

本工程设计主要针对项目总体布局,采用典型设计与总体设计相结合方法完成。

(1)机井工程

本次设计新打机井8眼,设计出水量32m3/h,采用2#机井作为典型工程进行设计。

(1)工程设计的依据

《机井技术规范》GBT50265-2010;

《井灌工程建设规程》DB61/T225-1996;

其它有关工程技术规范。

(2)工程设计

项目区属于黄土台塬区,塬面平坦,略有起伏,表面为黄土、黄土状土及亚粘土等,该区含水层以中、粗砂砾石层、砂砾卵石层为主,含水层分布广泛,含水层埋深在100—300m之间,根据周围机井现出水量及电测分析,单井出水量30m3/h左右,参考项目区附近其他机井运行情况,成井一般230m左右。

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及地下水较深的情况,机井采用钢管井,井径为De325*7mm,井深230m左右。

布置机井时,根据当地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并与路、林、输电线路和作物布局等要密切配合,所选井位要与周围的机井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相互影响减少出水量,根据当地经验及计算,井间距不小于于200m。

施工方式要求采用上探300型钻机,严格按照《机井技术规范》GB/T50625—2010施工,工序规范,成井质量符合要求。

机井配套工程设计:

根据当地地下动水位及机井出水量,选配200QJ32-234/37潜水泵。

(二)蓄水池设计

1)水池容积设计

容积计算:

本次设计蓄水池按一次最大灌溉面积(6000亩)的灌水量进行设计,V蓄=1000(灌溉面积)×21.65(单位面积最大一次灌水量)÷6(灌溉总天数)=3583.3方,本次设计蓄水池容积取4000方。

设计:

①本次设计蓄水池为正方形结构,水池总深度为4m,设计蓄水深度为3.7m。

蓄水池底宽29m,顶宽为38m,蓄水池边坡坡比为1:

1.5。

②蓄水池边坡防护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

6cm厚C20混凝土六角预制块,4cm厚1:

2水泥砂浆以及PE400防渗土工膜。

坡脚采用50×80cm的C20混凝土(14.5m设一道伸缩缝,缝宽2cm,缝内填1:

2沥青砂浆止水)。

池底从上到下结构为:

30cm厚C15混凝土,20cm厚壤土,PE400防渗土工膜及20cm厚3:

7灰土垫层。

③水池边坡六角预制块间距为2cm,缝间1:

2水泥砂浆填实。

④水池底板混凝土面板中间设置五条纵横伸缩缝,底板与齿墙间设置一条伸缩缝,缝宽2cm,缝内填1:

2沥青砂浆止水。

(三)低压管道工程

本次低压管道工程设计参考《千阳县2014-2016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宝鸡市千阳县2017年第一批5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及千阳近年来有关项目实施经验,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突出重点。

灌溉水源主要为8眼新打机井。

井灌区工程布置原则上以村组为单位,以井为单元,根据井位控制地块,以田间道路、耕作方向,布置干、支管道,支管道一般垂直于作物种植方向布置于地头,支管间距80m左右,大田作物支管上每隔40-45m设一个出水口进行田间灌溉。

工艺流程为水源井→潜水泵→控制闸阀→输水干管→干管控制阀门→输水支管→出水栓→田间。

由于单井出水量不大,为了集中用水,灌水采用轮灌方式,即每次只开一个出水栓灌溉,上一个灌完后再开下一个出水栓灌溉。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设计主要依据《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设计中主要技术参数参考规范要求及经验数据。

低压管道典型设计选择2#机井控制的230亩灌溉面积进行低压管道设计。

(3)附属建筑物设计

A.管道连接采用承插涂粘合剂法,井部接近管道井口处设进排气阀,各级管道进口设置安全控制阀,在离水源较远的出水口末端设置泄水井。

B.管路附件

管道中的三通、弯头等附件应选用与管材相配套的管件,出水口安全阀为标准铸钢定型件。

C.出水桩

每隔40-45m安装一个出水桩,出水桩设计出水量为32m3/h,出水桩间距根据地形可适当调整。

为固定出水桩,周围用C15砼浇筑,为了防止下阀体被盗或损坏,水流冲刷渠岸,上部加盖砼护帽。

D.为了防止水泵突然关闭或其它事故产生水倒流,应在系统首部设逆止阀,同时为防止停泵时管内积水倒流产生负压将管子吸扁,在管道首部最高处设进排气阀(DN40型)。

E.管沟开挖

管沟开挖为矩形,管沟深不小于90cm,底宽60cm。

4.5泵房与输配电工程

1、泵房设计

新打井每处建设井房1座,轴线尺寸3m×3m,房高3.5m,建筑面积9㎡。

砖混结构,墙体为砖砌。

砖内墙面、顶棚采用水泥砂浆抹灰,涂料粉刷两遍;外墙采用8mm厚1:

2.5水泥砂浆抹面;12mm厚水泥砂浆打底拉毛;距离地面1.2m处做分隔条,外墙刷涂料,颜色现场协商确定。

门为1.0×2.1m的焊制铁门,并做好防盗设施。

外墙正立面左侧贴农发标志,顶部与门顶齐平。

挑檐伸出墙外宽度为0.5m,散水宽度为0.5m。

基础:

MU7.5机砖,M5水泥砂浆砌筑,3:

7灰土垫层,砖砌条基;

砌体:

MU7.5机砖,M5混合砂浆;门顶过梁为C25砼;

屋面:

屋面采用现预制板。

防水结构为:

25mm厚1:

2.5水泥砂浆找平,4mm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一道,20mm厚1:

2.5水泥砂浆保护层。

2、配电设计

机井供电设计依据国家《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DL/T499-2001、《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范》DL/T5220-2005、《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7及《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等规范要求。

(1)供电负荷统计

根据公式:

3×线电压×相电流

根据公式:

3×线电压×相电流=1.732×0.38×(37×2.5)KVA

=60.88KVA

本次设计选用变压器容量63KVA。

(2)变压器及高压电器选择

变压器采用S11-10/0.4油浸式变压器,容量根据变压器带的泵站用电负荷及地区经济发展能力综合考虑,通过计算和考量选择变压器容量为63KVA变压器。

整个工程输电线路采用10KV架空线路敷设,配电变压器采用柱上安装方式,高压设备选择均遵循国际按现行标准。

(3)低压配电设备选择

低压侧均为0.4KV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电能计量表装于变压器高压侧配电箱内。

所有正常不带电导体均应可靠接地,包括配电箱外壳等金属导体。

线路由变压器低压侧配电柜内引出,使用YJV型低压电缆引至泵房内控制箱内。

4.6田间道路措施

(一)项目区道路现状

项目区对外交通便利,北侧有观明村-双庙塬村通村路,西南侧有212省道,东部有千高路南北向穿项目区而过,两路在项目南侧交汇连千阳县城,同时宝汉高速公路从项目区南侧通过,组成项目区交通主骨架。

项目区村与村之间均有水泥路连通,但田间机耕路均为土路,田间土路狭窄泥泞,通行能力较差,现状宽度2-4m。

(二)项目区田间道路设计

本次设计对项目区内的11条田间道路进行改造,均为砂石硬化,长度7225m。

(1)路线

平面设计:

本次设计项目区田间道路现状基础上进行布局,部分地段截弯取直,与现状通村水泥公路连通组成项目区四通八达的路网骨架,能够满足农耕机械从主要道路或居民点开往田间作业及农产品的运输。

项目区田间支道路线的布设是结合现状已硬化的道路合理布设,保证两条田间干道之间布设一条田间支道,两条田间支道之间有至少一条生产土路,充分利用现状土路原有路线,尽量少调整土地权属,对设计田间干道路网起到补充作用,真正实现“田成块,路相通”的耕作环境。

本次田间道路共设计有11条,采用砂石硬化,各路平面位置及路线起讫点详见项目区平面布置图。

纵断面设计:

结合现场踏勘情况,本次设计田间道路纵断面以相交的现状硬化道路原地面高程、相交设计田间路设计高程以及两侧地形高程作为控制点,基本顺着原地面线进行设计。

本次道路最大纵坡坡度不大于7%,最小纵坡坡度不小于0.3%。

(2)路基、路面

路基设计:

根据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项目区的地质勘察资料显示,项目区位于黄土台塬区,无不良地质。

本次路基设计对老路路基清楚杂草、整平、压实、调拱,老路外路床顶面清除表面腐殖土。

路床压实度详见下表:

表5-3-1路床土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要求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

填料最小强度(CBR)(%)

压实度(%)

田间道路

田间道路

填方路基

0~0.3

5

≥94

0.3~0.8

3

≥94

路床填料应均匀、密实,路床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mm,路床顶面综合回弹模量值不应小于30Mpa,路床顶面横坡应与路拱横坡一致。

路床加固应根据土质、降水量、地下水类型及埋藏深度、加固材料来源等,经比选采用就地碾压、换土或土质改良、加强地下排水、设置土工合成材料等加固措施。

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粒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土质较差的细粒土可填于路堤底部,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

泥炭、淤泥、冻土、膨胀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

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基填料。

用不同材料填筑路堤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填料。

本次项目设计路基边坡采用直线形边坡,路堤边坡坡度为1:

1.0,边坡植草防护。

特殊地基及填挖方量较大的路段,需与建设方沟通,确定方案后方可施工。

路基范围内的坑洞需进行填平,压实度达到路基压实要求。

田间路面设计:

4m宽道路:

道路宽度4.0m,石末面层宽3.6m。

田间道路采用砂石路面,路面结构组合如下:

磨耗层:

2cm厚石沫面层

面层:

10cm厚3:

7灰土(体积比)(压实度≥95%)

基层:

15cm厚3-7石(压实度≥95%)

基础:

原土基夯实(压实度≥94%)

6m宽道路:

道路宽度6.0m(两侧土路肩各0.5m),石末面层宽5.5m。

田间道路采用砂石路面,路面结构组合如下:

磨耗层:

2cm厚石沫面层

面层:

10cm厚3:

7灰土(体积比)(压实度≥95%)

基层:

15cm厚3-7石(压实度≥95%)

基础:

原土基夯实(压实度≥94%)

注:

1、在铺筑3-7石前,先对1区进行培土,培土完成后进行3:

7石铺筑。

2、2区培土时,与3:

7灰土同步进行。

(具体见图纸)

石沫面层应采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机制砂,且应符合以下技术指标,机制砂单粒级最大压碎指标(%)小于30,氯化物(氯离子质量计%)小于0.06,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小于10,云母(按质量计%)小于2.0,天然砂、机制砂含泥量(按质量计%)小于3.0,天然砂、机制砂含泥块量(按质量计%)小于2.0,

机制砂MB值<1.4或合格石粉含量(按质量计%)小于7.0,机制砂MB值≥1.4或不合格石粉含量(按质量计%)小于5.0,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小于0.5,轻物质(按质量计%)小于1.0,火成岩不应小于100Mpa;变质岩不应小于80Mpa;水成岩不应小于60Mpa,表观密度大于2500Kg/m3,松散堆积密度大于1350Kg/m3,孔隙率小于47%,经碱集反应试验后,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0.10%。

细集料级配要求应符合细集料级配范围表的规定,含泥量应小于3%。

同一配合比用砂的细度模数变化范围不应超过0.3,否则应分别堆放,并调整配合比中的砂率后使用。

细集料级配范围表

砂分级

方筛孔尺寸(mm)

0.15

0.30

0.60

1.18

2.36

4.75

累计筛余(以质量计)(%)

粗砂

90-100

80-95

71-85

35-65

5-35

0-10

中砂

90-100

70-92

41-70

10-50

0-25

0-10

细砂

90-100

55-85

16-40

0-25

0-15

0-10

路面所用机制砂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还应检验砂浆磨光值,其值宜大于35,不宜使用抗磨性较差的泥岩、页岩、板岩等水成岩类母岩品种生产机制砂。

3:

7灰土用的石灰最好选用磨细生石灰粉,或块灰浇以适量的水,经放置24小时成粉状的消石灰。

石灰和土必须过筛。

土的粒径不得大于15毫米;灰粒不得大于5毫米。

须拌合均匀,并控制最佳含水量作为灰土的含水标准。

灰土下入基槽前,应先将基槽底部夯打一遍,然后将拌好的灰土按指定的地点倒入槽内,但不得将灰土顺槽帮流入槽内。

夯实是保证灰土基础质量的关键。

夯的遍数以使灰土的干容重达到规范所规定的数值为准。

夯打完毕后及时加以覆盖,防止日晒雨淋。

3:

7灰土宜在当天碾压完成,最长不超过4d,压实度不小于0.95,碾压时应处于最佳含水率或略大于最佳含水率(1-2百分点),7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0.8MPa。

3-7石为直径3~7cm碎石,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砂石、碎卵石和卵石,并应符合下列技术指标:

砂石压碎指标小于20%,卵石压碎指标小于16%,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小于12%,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小于20%,含泥量(按质量计%)小于1.5,泥块含量(按质量计%)小于0.5,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小于1.0,岩石抗压强度:

火成岩不应小于100Mpa;变质岩不应小于80Mpa;水成岩不应小于60Mpa,表观密度大于2500Kg/m3,松散堆积密度大于1350Kg/m3,孔隙率小于47%,经碱集反应试验后,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0.10%。

不得使用不分级的统料,应按最大公称粒径的不同采用2~4个粒级的集料进行掺配。

基层材料回弹模量不小于200Mpa,采用重型压实标准,压实度≥0.94。

(3)路线交叉

田间道路交叉,采用加铺转角平交口形式,最小转弯半径不应小于10m;与现状等外硬化公路交叉,采用加铺转角平交口形式,最小转弯半径不应小于12m;与现状土路交叉均不作交叉处理。

必要时设置过水涵。

4.7田间道路措施工程量统计

本次项目区内设计田间道路工程量统计分别见表5-3-2:

林带结构设计可通过造林树种选择、千阳当地乡土树种搭配实现,并可适时采用补植、合理间伐和修枝等措施进行调节。

林带走向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有显著主害风和盛行风地区,宜采取主林带为长边的长方形网格,并应与主害风向垂直,风偏角的变化不可超过45°。

副林带方向宜与主林带垂直。

(2)其他地区,林带建设宜与沟、河、路、渠相结合。

林带间距应根据风速、土壤条件、农作物抵御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