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52130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生理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生理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生理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生理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生理学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生理学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生理学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生理学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生理学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生理学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生理学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生理学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生理学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生理学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生理学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生理学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生理学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生理学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生理学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资料.docx

《生理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学资料.docx

生理学资料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

  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异化作用

  可兴奋组织、细胞对有效刺激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与特性。

3.阈值

  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4.负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5.反射

  指中在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规律性反应的过程。

6.自身调节

  指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易化扩散

  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帮助,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2.受体

  受体是细胞膜上一类特殊蛋白质。

其的功能是可以识别并特异性结合作用于它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并转发化学信息,改变细胞生化反应,增强或减弱细胞生理效应。

3.去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变小或消失的现象,称为去极化。

4.超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的现象,称为超化。

5.静息电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一般表现为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

6.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7.局部电位

  阈下刺激也可使膜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局部,只能作电紧张扩布,故称为局部电位。

8.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9.强直收缩

  骨骼肌在接受连续的有效刺激时,由于刺激频率高,若刺激落于前一次骨骼肌兴奋收缩的收缩期,形成的强而持久的收缩,称为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是机体骨骼肌收缩做功的主要形式。

第三章血液

1.血清

  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2.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容积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3.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对抗低渗容液的抵抗力。

抵抗力大的脆性小,反之则脆性大。

4.红细胞凝集

  相同的抗原、抗体相遇时,通过免疫反应使经红细胞相互凝结聚集在一起的现象。

5.溶血

  红细胞膜破裂后,血红蛋白溢出,溶解于血浆中的现象。

6.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可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7.血型

  血型特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它是血液中的一种特殊标志物。

第四章血液循环

1.自律细胞

  指心内具有自动节律性兴奋的细胞,其生物电特点是复极4期自动去极化。

2.窦性心律

  由窦房结为起搏点所控制的心动节律。

3.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它与心率成反比关系。

4.心输出量

  每分钟一侧心室收缩射入动脉的血量。

它等于搏出量乘以心率。

5.自动节律性

  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6.中心静脉压

  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

7.微循环

  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8.收缩压、舒张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室收缩时,使动脉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由于心室舒张,使动脉血压下降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9.减压反射

  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这一反射过程引起的效应是使血压下降,故称减压反射。

10.血脑屏障

  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形成的纤维膜,可阻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液中,这对维持中枢神经的内环境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呼吸

1.呼吸

  呼吸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进行的O2和CO2气体交换过程。

2.胸式呼吸

  胸式呼吸是指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主要表现为胸部起伏明显的呼吸运动形式。

3.潮气量

  潮气量指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正常成人约为500ml左右。

4.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物质,它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使肺泡之间处于平衡扩张的状态。

6.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至肺泡的气体量,它是真正可以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气量。

从数值上等于(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7.血氧饱和度

  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8.呼吸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呼吸调节的神经元群。

它们分布于大脑皮层、脑桥、延髓、脊髓各中枢水平。

9.外周化学感受器

  外周化学感受器即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处的可感受血液中化学物质浓度变化的感觉神经周围突。

10.肺牵张反射

  由于支气管、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1.胃的排空

  胃的排空是指进入胃的食糜在胃的运动作用下,不断从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胃肠激素

  在消化道粘膜层散在着大量的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所分泌的化学活性物质称为胃肠激素。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促胰液素。

3.化学性消化

  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完成,特异的消化酶将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化学性消化。

4.吸收

  吸收是指被消化为小分子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5.胃粘膜屏障

胃上皮细胞膜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也形成一道屏障,防止H+侵主粘膜细胞及防止Na+从细胞内向胃腔弥散,称为“胃粘膜屏障”。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1.能量代谢率

  以单位时间机体的产热量来代表机体的能量代谢率。

2.食物的卡价

  1克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食物的卡价。

3.氧热价

  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O2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4.呼吸商

  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一定是时间内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5.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6.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在进食后1-8小时左右,机体即使处于安静状态,其产热量也会比进食前提高。

这种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7.体温

  体温是指体内深部的平均温度。

临床上通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它们的正常平均值分别约为36.1℃~37.1℃、36.6℃~37.6℃、36.9℃~37.9℃。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1.排泄

  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带到排泄器官向体外排出的过程。

2.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的量,即肾小球滤出的滤液量或原尿量。

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min。

3.渗透性利尿

  因为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使渗透压升高而引起的尿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4.水利尿

  由于大量饮清水,通过对血浆的稀释,导致晶体渗透压下降,反射性引起ADH释放减少,造成的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之为水利尿。

5.肾糖阈

  通常将尿中刚刚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正常人的肾糖阈为8.88~9.99mmol/L(160~180mg%)。

6.尿失禁

  高位截瘫的病人,因骶髓排尿中枢失去与大脑皮层的联系而出现排尿不受意识支配的现象称为尿失禁。

第九章感觉器官

1.瞳孔对光反射

  当眼受强光照射时,瞳孔缩小;光线变弱时,瞳孔放大的现象,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此反射呈交互效应,即光照一侧瞳孔可引起双侧瞳孔同时缩小。

2.视力

  视力又称视敏度。

是指眼能识别物体两点间的最小距离。

主要表现视网膜上视锥细胞对物体形态精细辨别的能力。

3.视野

  视野是指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这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白色视野最大,其次为黄蓝色,红色,最小的是绿色。

正常人人鼻侧和上侧视野较小,颞侧和下侧视野较大。

第十章神经系统

1.突触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并且传递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

2.突触延搁

  突触传递需要轴突末梢释放递质,经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才能产生突触后电位,因此耗费的时间较长。

称突触延搁。

3.牵涉痛

  牵涉痛是指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身体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4.脊休克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5.肌紧张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地牵位肌腱时发生的缓慢、持久的肌肉紧张性收缩的反射。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6.胆碱能纤维

  凡神经末梢释放递质为乙酰胆碱的称为胆碱能纤维。

7.去大脑僵直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将出现全身伸肌紧张亢进的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角弓反张状态,称为去大脑僵直。

8.特异性投射系统

  经典的感觉传导道(除嗅觉外)上行到丘脑,在丘脑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换元后,点对点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产生专一的特定感觉,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

9.第二信号系统

  对抽象事物的信号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功能系统,称第二信号系统。

 

第十一章内分泌

1.激素

  由机体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具有传递信息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2.下丘脑调节性多肽

  下丘脑调节性多肽是指由下丘脑促垂体区释放的9种调节肽。

即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抑素)、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3.激素的允许作用

  某激素不能直接引起某种生物效应,但该激素的存在,可以使另一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调节起支持作用激素,这就是激素的允许作用

4.促激素

  促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的合称

5.应急反应

  当体内外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如畏惧、剧痛、失血、运动、创伤、寒冷等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加强,血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显著增加,发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这一过程变化称为应急反应。

6.应激反应

  机体当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时,即感染、饥饿、创伤、疼痛、手术、寒冷等,血中ACTH量大大增加,糖皮质激素分泌相应也增加并产生一系列全身反应,这一过程称为应激反应。

7.激素的生物放大作用

  激素在体内的浓度很低,但作用显著,它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逐级放大作用,即具有高效生物放大作用;

第十二章生殖

1.月经

  女性从青春期开始,在卵巢激素周期性分泌的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剥落,产生从阴道流出经血的现象,称为月经。

2.月经周期

  从月经第一天到下次月经来潮的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为28天,包括月经期、增生期、分泌期。

3.妊娠黄体

  若从卵巢排出的卵子受精,形成受精卵,则黄体继续发育形成妊娠黄体。

妊娠黄体可继续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以维持受精卵的发育。

4.排卵

  卵泡成熟后靠近卵巢表面,卵泡破裂,成熟的卵细胞和它周围的放射冠等一起被排入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

5.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由胎盘绒毛组织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它一般在受孕6~10天在血中出现,是维持受精卵发育,生长的主要激素。

二、简答题

一.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极其作用

答:

1.主要成分:

盐酸、胃蛋白质酶黏液和内因子

2.盐酸的作用:

(1)激活胃蛋白质酶原、并给胃蛋白酶提供活动所需的酸性PH;

(2)杀菌(3)使蛋白质变性,利于消化;(4)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5)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等。

胃蛋白酶原的作用:

在盐酸的激活下成为胃蛋白酶,具有活性,能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粘液的作用:

黏液在胃粘膜表面形成凝胶层,起润滑食物和保护胃粘膜的作用

内因子的作用:

内因子可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体,保护B12免遭肠内水解酶的破坏。

二.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答:

1.小肠长度长,黏膜上具有环状皱褶,并拥有大量的绒毛和微绒毛,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

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3-8小时).3.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4.小肠绒毛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纤维网等结构,进食可引起绒毛产生节律性的伸缩和摆动,可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的流动,有助于吸收。

三.肾小球虑过滤率的影响因素

答:

1.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个因素中任意因素发生变化,均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在其他条件相对不变的情况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于肾小球滤过率成正变关系2.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在正常情况下,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都比较稳定;在病理情况下,具有滤过功能的膜面积较小肾小球的滤过率亦减小,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小,滤过膜通透性增大。

3.肾血浆流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肾血浆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呈真正变关系。

四.抗利尿素的作用极其分泌调节.

答:

1.作用:

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使水的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

2.调节: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和血压降低均可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增多,反之,则抑制其分泌和释放。

五.简述眼视近物的主要过程及意义

答:

1.晶状体前凸:

增强折光力,使辐射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2.瞳孔缩小,减小入眼光量,减小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3.双眼球向鼻侧汇聚,产生单一视觉。

六.主要体表感觉区的所在部位及其感觉投射规律

答:

1.第一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投射规律:

(1)交叉投射(头面部为双侧)

(2)呈倒置安排(头面部是正立的)(3)投射区域大小与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

2.第二感觉区:

在中央前回和脑岛之间,投射规律:

双侧、正立、定位性差,切除人脑第二感觉区并不产生显著的感觉障碍。

七.下丘脑的功能

答:

1.对体温的调节。

2.对水平衡的调节。

3.对腺垂体及其他分泌功能的调节。

4.对摄食行为的调节。

5.对情绪反应的影响.6.对生物节律的控制。

八.什么是自主神经系统,他的结构和功能有何特征

答:

自主神经是指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结构特点:

1.自主神经由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组成2.交感神经起自脊髓胸腰段灰质的侧角,而副交感神经的起源比较分散3.交感神经在全身分布广泛,几乎所有的内脏器官都受它支配,而副交感神经的分布较局限

功能特点:

1.双重支配:

大多数内脏器官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2.功能相互拮抗:

当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时,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相对减弱,反之亦然。

变现为协调一致的外周作用3.紧张性支配:

自主神经对于所支配的内脏器官经常发生放低频率的神经冲动,使效应器经常维持轻度的活动状态.4.作用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5.对整体生理功能的意义:

交感神经系统是一个应急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等

九.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答:

作用:

1.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作用:

幼年时缺乏患侏儒症、过多患巨人症,成年时生长素过多患肢端肥大症。

2.对代谢的作用: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脂肪分解,抑制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升高血糖。

3.参与应激反应

十.甲状腺素的主要作用

答:

1.能量代谢:

提高机体组织的耗氧量和产热量。

2.物质代谢:

生理剂量甲状腺素促进蛋白合成,大剂量促进蛋白分解促进糖吸收和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的同时又增加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

促进脂肪酸氧化和胆固醇分解。

3.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和骨骼的发育4.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5.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十一.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答:

1.每搏输出量:

搏出量增大,射入动脉中的血量增多,对管壁的张力增大,使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反之,搏出量减小时,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搏输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

心率增大时,心舒期缩短,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液减少,故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心率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增大,心舒期内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

4.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好,使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小,脉压减小,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差,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系统足够的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十二.组织液的生成过程(机制)/因素

答:

1.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在动脉端,有效滤过压=10mmHg,组织液生成;在静脉端,有效滤过压=-8mmHg,组织液回流。

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有效滤过压;

(2)毛细血管通透性;(3)静脉和淋巴回流等等

十三、CO2对呼吸调节效应和机制

答:

调节效应:

CO2在呼吸调节中最重要的化学因素,在血液中保持一定的浓度,可以维持呼吸中枢的正常兴奋性。

在一定范围内,动脉血PCO2的升高,可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但超过一定限度则气压抑和麻醉效应。

机制:

CO2刺激呼吸是通过两条途径是实现的,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的使呼吸加深加快,增加肺通气,两条途径中以前者为主,当中枢化学感受器受到抑制,对CO2的反应降低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就起重要作用。

十四.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答:

1.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影响肺换气。

气体的扩散速率与呼吸面积成正比,与呼吸膜厚度成反比。

2.气体分压值、扩散系数、、温度各因素与气体扩散速率成正比。

3.通气/血流比值。

比例适宜通气/血流比值才能实现适宜的肺换气,无论该比值增大或减小,都会妨碍有效气体的交换。

十五.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

静息电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表现为膜个相对为正而膜内相对为负。

形成机制:

1细胞内高浓度K+.2静息时细胞膜只对K+有通透性,则K+受到浓度差的驱使动力向膜外扩散,3.扩散后形成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差成为对抗浓度差的作用力,当达到平衡状态时,K+不再有跨膜的静移动,此时的跨膜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膜内外K+浓度差值可影响静息电位水平.

十六.易化扩散的类型以及特点

答:

易化扩散:

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称为易化扩散。

类型:

1.载体易化扩散2.通道易化扩散.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

(1)特异性,一定的载体只能选择性的转运一定的物质.

(2)饱和现象,载体和载体上结合位点都有一定的数量;(3)竞争性抑制;两种结构相似的物质的竞争性地与同一载体上的位点结合,从而出现相互竞争现象。

经通道易化扩散特点如下:

(1)转运速度快;

(2)离子选择性,每种通道都对一种或几种离子有较高的通透能力,其他离子则不易或不能通过;(3)门控性,通道的功能状态有“开放”和“关闭”,通道可分为化学、电压、机械门控性通道。

十七: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

答:

1、单纯扩散,如O2、CO2、N2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2、易化扩散,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K+、Na+、Ca+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3.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K+、Na+、Ca+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

4.出胞(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入胞9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

十八:

Na+、K+泵的生理意义:

答:

1.Na+泵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是细胞内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2.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3.Na+泵活动形成膜内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细胞内PH值的稳定4.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1.何谓内环境和稳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答: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成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成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动态平衡。

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的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过程中得以维持和进行的。

一旦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疾病就会随之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简述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答:

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通过神经系统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通过反射来完成。

神经调节具有迅速、准确、短暂的特点。

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其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是指体内的某些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各体液因素的作用,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具有调节范围局限、调节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的特点。

3什么是易化扩散?

其特点是什么?

答:

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有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易化扩散可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主要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经通道的易化扩散主要转运各种离子。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①特异性;②饱和性;③竞争性抑制。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①特异性;②通道具有开放和关闭的“闸门”特性。

4简述主动转运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答:

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需要泵蛋白的帮助;②物质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③需要消耗能量。

生理意义:

①建立细胞膜内外Na+、K+的不均匀分布,形成浓度差;②维持细胞的兴奋性。

6血浆渗透压有几种?

是如何形成的?

各有何生理作用?

答:

血浆渗透压有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种。

①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NaCl、葡萄糖、尿素等,主要是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

其作用是调节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②由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

其作用是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分交换,维持正常血容量。

7简述红细胞的生成条件及生成调节。

答:

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①前提条件是红骨髓造血功能正常。

②造血原料有铁和蛋白质。

③成熟因子为叶酸和维生素B1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因素。

机体缺氧时,刺激肾脏释放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