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53150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docx

薛金星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问题

薛金星:

中国民营书业发展问题

2008年06月24日11:

14:

00   来源:

中国出版网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薛金星

 

中国民营书业研究是一个重大课题,中国民营书业走过了磕磕绊绊的30年,我个人也伴随着民营书业走过了15年的历程,我个人做得仅仅是教辅的出版发行,只是业内的一员,没有能力和资格对中国民营书业作系统的研究和思考。

今天,仅就个人作为一个民营书业的从业者十几年打拼过程中的所感、所想,向各位领导作个汇报,以求得对民营书业有更多了解、理解和支持。

我是从事教辅图书研发和发行的,汇报中所提到的民营书业也只能是民营教辅这一部分。

 

在我国,民营书业是一个特殊的概念,是相对于国有书业而言的概念范畴,区别于以新华书店为主体的国有书店体系和以出版社为核心的出版系统。

 

中国民营书业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为中国的民营图书发行业,主要是指用于总发行权和批发权的图书批销中盘和市县级中盘下线客户的零售商,业态特点是在店堂里卖书,在固定场所、门店,直接向零售店主或读者推销其从上游出版社或民营文化公司、工作室赊进或购进的图书。

第二部分为中国的民营文化公司,主要是指民营工作室或民营文化公司直接投资参与图书的选题策划、体例设计、编校出版、印制发行全过程,业态特点是通过民营文化公司的业务销售部门向民营、国有图书发行商或大型零售书城卖场推销其借助或依托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话题一  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书业发展回顾

 

从民营资本参与的不同出版环节来看,民营书业主要包括民营书店和民营文化公司,前者活跃在图书分销领域,后者则介入图书编辑出版过程。

民营书店和民营文化公司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也体现出不同的特色。

 

民营书店的发展

 

 

我国民营书店酝酿于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底开始重新起步,其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小书摊到大书店,由零售到二级批发,由个体运营到区域性、全国性网络建立的过程。

民营书店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出版领域内改革开放的相关政策息息相关。

我们以政策环境为背景,可以将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书店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在市场的淘汰中获取生存,发展——占据我国图书发行行业的半壁江山,提高——向现代化、公司化、品牌化提升。

 

20世纪80年代是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民营书店的特点是为分解新华书店的压力,作为新华书店发行渠道的补充,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以集体、个体为主的民营书店迅猛发展。

1982年3月,《国家出版局关于图书发行体制改革问题的报告》提出了“积极发展集体书店,适当发展个体书店”,拉开了民营书店正式跻身于发行领域的帷幕,它分解了新华书店为解决十年动乱造成的“书荒”的巨大压力。

1986年,“逐步形成以新华书店为主体的,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购销形式,减少流通环节的图书发行网”(即“一主三多一少”)的发行体制新格局正式付诸实施,则进一步为民营书店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果说把1989年前作为民营书业的第一阶段。

那么进入20世纪90年代,民营书业与整个中国一起,经历了大约两三年的调整后,开始了又一次崛起,进入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首先是一系列指导性改革政策的出台。

1988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颁布了《关于当前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放一联”:

放权承包,搞活国有书店;放开批发渠道,搞活图书市场;放开购销形式和批发折扣,搞活购销机制;推进横向经济联合,发展各种出版发行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为基本要求的改革新思路。

这为民营书店的迅速成长壮大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引发了图书流通领域的激烈竞争,尤其是所谓的“主渠道”与“二渠道”之间的激烈竞争,一批民营书店乘势脱颖而出。

 

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谈话发表,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闻出版署于1996年6月发出《关于培育和规范图书市场若干意见》倡导图书市场“三建一转”(即建立图书批销中心、建立代理制、建立发行企业集团,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中国图书市场发行体制改革进入了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为基本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

而民营书店也正是在这一阶段,紧紧把握时机,积聚零散资本,形成规模经营,逐步走上联合经营的轨道。

 

这一阶段虽然仍为民营书店的原始积累阶段,但其实已经发展壮大起来,开始出现标志性的民营书店,如北京的风入松书店、万圣书园,上海的季风书店,广州的学而优书店,济南的致远书店等一批颇具实力和特色的书店,称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为大家所关注。

这一阶段表现为两个突出特点,首先是民营书店队伍的扩大,其次是民营书店信誉的形成。

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好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进入到书商的队伍中。

经过身心洗礼的知识分子试图以脚踏实地的文化建设态度和精神投身于社会生活,在新的社会格局中寻找自己的角色定位。

 

这一阶段,针对民营书店普遍规模小、经营分散、资金力量薄弱的特点,民营书店也开始探索合作发展之路。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认“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年后,此条款又写进宪法。

我国民营书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迅速扩张。

组建广域公司的准备工作,开始筹划于1998年,经过几个月准备,1998年5月18日国内首家以中盘为目标的民营图书企业北京广域图书公司成立,由北京国林风、贵阳西西弗和北京万圣书园联合组建,主要业务是图书的全品种配送。

成立之初,它具有三家知名股东店的基本销售力量,以及强大的业内外关系资源,在民营书业中影响很大。

1999年7月15日,由于股权上的一些问题和公司发展方向上的差异,合作结束了。

对民营书业的合作来说,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失败,但并不证明合作之路走不通,这种结束只是暂时的,未来绝不排除继续合作的可能。

 

到了2000年前后,中国入世在即。

在入世的谈判中,外国一致要求中国开放文化领域的分销市场,其中包括出版业、音像、电影等。

谈判的结果为,中国在入世后一年内,在五个城市开放出版物分销领域的零售市场;入世两年内开放范围遍布中国所有城市;入世三年内开放批发环节;入世五年内,统一国际国内市场。

 

进入2000年,面临入世等新的竞争压力,对于民营书业来说,这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一年,它们既要开拓市场还要承受风险,能否守住高品位的底线成了关键点。

在10月份南京举行的第11届全国书市期间,大约近80家全国最大的民营书店老板相聚先锋书店,共商民营书店“横向联合”和成立“民营书店联盟”等合作事宜,反映了当前民营书业的尴尬境地和危机意识。

他们一致认为一个优秀的书店经理人应该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没有理想主义形不成品牌,没有现实主义无法生存。

 

2001年,中央出台了关于新闻出版机制改革文件。

此后,新闻出版署开始研究每年资本准入方面的问题,坚持“凡是对外国人开放的首先对中国人开放”的总原则。

 

2002年十六大召开,这又是一个转折点。

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为推进出版改革提供了依据。

中央把对新闻出版业的思考写进了十六大的《决定》里。

《决定》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加以规定,从党和国家的决策层面对新闻出版改革有了明确的说法,鼓励、支持、引导民营资本投资出版业。

这一年,民营书店朝连锁经营方向发展,北京席殊书屋、21世纪锦绣、北京儒士源、广东学而优、贵州西西弗、海南创新、湖南弘道、内蒙古通辽环哲、厦门光合作用等民营书店都拓展了连锁店,其中不乏速度惊人者。

但真正具有连锁经营管理实力、理顺连锁各个环节、获得连锁经营经验的书店依然不多,成功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

 

在第三阶段的发展中,民营书店有了一个更加开放的政策环境,2003年1月7日,在北京图书订货会前召开的“2003年中国书业高峰论坛”上,时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柳斌杰明确表示,今后要取消所谓的“二渠道”称谓,对个体书商、民间资本应该一视同仁,外资享有的政策条件,国内的民间资本也应同样享有,不存在限制哪一种资本。

 

2003年9月1日,新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正式生效,相对于1999年《出版物市场管理暂行规定》,最大的突破在于对出版物发行单位市场准入的开放:

取消了所有制限制、上级主管单位的限制和行政法规及新闻出版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同时提高了资金门槛和专业资格门槛。

尤其是长期被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垄断的总发行权也向民营书业敞开了大门。

同年9月19日,文德广运发行集团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报刊总发行权的民营企业。

一向为少数几家国有单位所垄断的出版物总发行权,终于打破了体制的束缚。

之后,又相继批准了上海英特颂图书有限公司、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广东天林华翰公司十几家民营书业企业获得出版物总发权和连锁经营权。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为民营书店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200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以及2006年1月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从这么多年来民营书店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民营书店的诞生发展乃至壮大是与中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是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进行的,是中国图书市场竞争与发展的表现之一。

 

民营文化公司的发展

 

民营书业的纵向发展,就是他们不再局限于书刊发行,而是以各种方式介入书刊编辑出版过程,而且已具备相当的策划能力、市场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成为中国出版产业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

部分民营书商实际上已经进入到部分出版社中,比如承包出版社的某个编辑室,或是被出版社聘用等等。

与之相应的图书工作室和民营文化公司应运而生,成为一股重要的民营出版力量。

如何正视这一力量的存在,加以调控与引导,是不能回避的课题。

 

民营文化公司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一些民营团体和科研单位就开始与出版社合作,自筹资金出版科研类图书,在这一时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的《未来丛书》的策划就开始初具民营书业图书策划的雏形。

由24人组成的编委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走向未来》丛书的出版,成为80年代中期中国思想启蒙的重要事件。

在《走向未来》丛书之后,由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丛书,华夏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丛书,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与人》丛书相继问世。

这一系列选题丛书的出版,极大的促进了当时的思想解放和文化传播。

 

民营出版常常以书坊、书架、图书工作室、文化传播公司等形式存在。

由于不具有最终的出版权,他们最终都要采取与出版社合作的方式出书,其特点是较深地介入了图书出版的流程,从图书前期的策划、组稿、包装到后期的宣传制作和发行。

当前他们在给出版社、读者、市场推荐好书、精品书的同时,也借此推出他们自己的一整套理念,与出版社资源共享,同时形成自己的口碑和品牌。

因为品牌的信誉对商品的促销作用非常大,他们希望在形成自己的品牌后,读者可以不必关注出版社,而只认品牌,创出品牌利用品牌优势和出版社竞争,为民营出版在现有的政策条件下定位。

 

目前,民营文化公司情况仍然极为复杂。

有的甚至还不是实体,只是一个概念。

以图术工作室为例,某些工作室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人,没做过工商登记,没有营业执照,只是几个人合伙一起做书。

形式一般比较松散,合作不会长久。

不过多数工作室会以文化公司的名义做过工商登记,在营业执照上,经营范围只有图书批销而没有图书出版业务。

这类公司大多会有一家或者多家先期投资,实行股份制经营,经营者除了获取高薪以外,还可以得到比例较多的股份或者利润提成。

由于这类公司一般都与一家或多家出版社有稳定的合作关系,有人将其称作1.5渠道。

 

上述这些特点使得民营文化公司具有相对于传统出版社而言的优势和局限性。

 

从优势上来说,民营文化公司的经营者大多对图书市场、营销运作有比较专业的认识,图书经营方式也比较灵活,人员构成相对自由,个人的主动性很强。

与出版社相比,这些公司有着明显优势。

他们没有体制遗留下的过剩人员;在决策的机制上,他们可以最简单快捷的方式确定项目和策略;他们没有出版分工的制约,可以随时根据国家政策或市场情况调整经营方向;他们的运作方式比较接近市场规律。

与传统出版社相比,民间出版人的发行渠道广而快、折扣低。

 

实际上,民营书业已经在中国书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到2006年前后,国内民营书店的数目大概是国有书店数目的十倍左右。

民营文化公司的数量更是十倍于出版社的数量,有数千家,这是一个很难统计的数字,只能估计个大概。

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公司忙于作书,即致力于选题策划和编辑出版。

这与那些专门进行盗版活动的违法书商有着质的区别。

据业内人士估计,以民营文化公司为主力的民营书业每年的销售额会达到400亿~500亿元,而全国书业销售总码洋也不过1000亿~1100亿元。

 

在民营文化公司的图书策划力量显示出不可忽视的生命力的同时,其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图书策划者的素质参差不齐,既有精英人物,也有一些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投机取巧的图书策划人,他们为了获取利润,一味迎合公众的阅读趣味,策划了一批在内容上不健康,有粗制滥造之嫌的图书,极大损害了民营书业的形象。

另外他们从诞生伊始就是在政策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难免会有买卖书号、合作出版等违规操作出现,影响出版业的良性发展。

例如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承包制就是民营书业与出版社合作的一种形式,但层层承包的结果是各室为战,各自为战,承包单位为了完成承包任务,不得不向社外寻求资源,这个过程实际上削弱了出版社自身的成长机制,使得出版社在日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时候失去了应对激烈竞争的实力。

 

另外,我国的出版政策允许民营书业进入发行、印刷领域,出版(即选题策划、编辑等环节)领域还没有开放。

由于这些民营工作室没有书号,不得不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

自己策划选题,进行编辑、加工、设计、营销等一系列工作,把制造好的成品或半成品交给或者卖给出版社进行把关,出版社掌握终审权和终校权,这种合作出版在目前是合法的。

但是,民营文化公司在与国有出版社合作出版时也会采用买卖书号的形式,这在目前就是非法的。

国有出版社凭借其对稀缺书号资源的独家占有,在图书市场竞争中客观上处于强势地位,在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保持优势,对民营文化公司的发展造成限制。

 

话题二  近几年民营书业的几大变化

 

过去若干年来,民营书业有“二渠道”之称,整体表现为:

 

低:

从业人员素质低,行业起点低,总体发展水平低。

 

乱、散:

产业布局没有规模,行业松散,出版与发行界定不明显,批发与零售不分,家族化经营管理现象普遍。

 

近十年尤其是近五年来,民营书业在出版发行领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目前整个民营书业已在过去基础上又一次面临大变改的机遇与挑战。

 

(一)近几年的民营(教辅)出版与发行基本情况说明

 

1.民营出版:

 

虽然民营出版没有正式的改策与法律依据,但是仍然通过各种形式获得空前之发展。

 

以教辅图书(文教图书)为例:

中、高端的教育政论、教育实践与师资培训及大量素质教育类图书仍以国有出版社为主体,但中、低端的应试类教辅图书基本上完成了“民进国退”的转型。

民营书业目前正在此基础上向高端介入。

 

2.民营发行:

 

①总发层面:

相当一部分民营出版商借助总发或总发连锁权的主体资格,以总发行商的名义正式介入全国市场。

初步完成了“身份置换”。

②各地发行中盘:

民营书业目前已在全国各省市及部分地级市依托书刊批发市场构建起全国性的批发中盘网络,基本完成了:

全国总发——省市发行商――零售终端的民营分销网络。

③零售终端:

在全国范围内大中型零售终端仍以国有新华书店为主体,但在部分大、中城市民营大型零售终端已独立或通过与其他行业合作的方式在当地据有一席之地。

(例如……)区县的小型零售终端,特别是乡镇一级的销售终端目前民营书业无论是在网点数量,还是发展速度、市场份额等方面已经成为当地区域市场的主体,占领了大部分份额。

 

三小三大(小地方、大市场,小品种、大码洋,小书店、大作为)

 

(二)近几年的民营教辅出版与发行的几大变化

 

1.老板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

2.一大批民企实现了向现代企业的转变。

总体战略意识增强,重视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行业内不同层面的出版、发行主体开始重新选择定位。

3.人力资源:

大批职业经理团队开始进入本行业,对外引进、对内培养,尤其总发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

4.经营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经营管理水平按市场经济规律进入正轨,一些先进的经营思路、经营手段大量出现。

灵活、机动、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万变。

5.社会责任感增强。

 

(三)今后发展的趋势:

 

1.行业内同一经营层面重组、合并、收购拉开了序幕。

2.行业外的战略投资、资本运作陆续引进。

3.民营行业内上、下游的合作模式将在目前普通分销的基础上发生重大变化,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将会出现。

 

话题三  国有新华书店与民营书业的十大比较

 

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共同成长在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市场背景中。

虽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形成了一定的差异性,但都体现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成为中国书业的两朵奇葩。

如何正视现实,与新华书店实现优势互补,双赢互惠,是我们民营书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下面我从十个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

 

(一)在企业整体实力上:

 

1.新华书店具有强大的企业文化。

 

这得益于党和政府多年的教育与规范,其次员工有一种对国企的依赖性所形成的凝聚力。

 

不可否认,与其他国有企业一样,中国的新华书店在其发展成长中打造了很多优良品质,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组织性、纪律性、公益心、大局观念、道德准则,包括企业正常运行的规则,已经作为一种行为文化渗透到员工的人格与工作之中。

而国有企业对员工的优厚的福利保障,也成为员工效忠于企业的自我约束力量。

 

2. 新华书店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最好地段的房产,多年积累的资金和信用等级,教材发行的稳定利润,吸引上游出版商的大卖场……难能可贵的是,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雄厚的经济实力仍具有较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性。

 

3. 新华书店在读者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企业形象。

 

1937年4月24日,新华书店在革命圣地延安清凉山诞生,当时只有7个人,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领导下的图书出版、印刷、发行机构。

至今已有71年。

1951年实行图书出版、印刷、发行分工专业化时,新华书店改为国家发行图书的专业机构,并建立起了全国最大、遍布城乡的图书发行网。

至今也已有57年。

如果能实行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变革,特别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改革,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完善企业执行力,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看,民营书业在若干年内都达不到以上三项,只能靠在经营观念上和执行力上扬长避短。

民营书业只能适应市场需要,拾遗补阙,参与差异化竞争。

 

(二)在社会活动能力上:

新华书店由于自身的实力和历史,一直享受主流待遇,如总发权,教材发行权,融资权(如贷款、上市),原有划拨土地的使用权,及与各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话语权。

 

新华书店的行政待遇,企业待遇,品牌信誉,跟民营企业都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

 

民营书业目前仍是二渠道,只是主渠道的一种补充。

 

(三)经营能力上:

由于现行的行政体制,新华书店对省内所属各网点有绝对的掌控能力和连锁经营能力,甚至省新华书店对下面市县店有经营权、分配权、人事权。

在分省自治经营上做得很出色。

 

而民营书业无论是代理制或者扁平化,都只靠市场机制及销售网点的职业道德来运作,掌控能力相对较弱。

 

与各省新华书店主要面向本省不同,民营总发商面向全国。

 

但各省新华书店和民营总发商都有一个共同弱点:

没有建立起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强大的中盘。

 

(四)在企业的功能上:

新华书店的经营功能与社会功能比较明显。

新华书店在得到本省新闻出版上级部门支持的同时,也承担着某种社会效益方面的义务,必须为本省的新闻出版事业作出贡献,如为本省版新书和重点书共同提供营销支持。

 

而民营书业基本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相对而言社会功能比较弱。

 

(五)在历史积淀上:

公有制的新华书店具有辉煌的历史,继承了优良的传统,积淀了丰富的服务大众的经验。

但经济的转型,读者需求的变化也使惯性思维受到考验。

传统的管理理念也受到了挑战,如在管理模式上和责任落实上。

 

民营书业从改革开放至今只有30年历史,而真正大发展都不到10年,加上人员的流动性大。

既无传统可言,也没包袱可背,在制度、机制的制定和实施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操作性。

同时,民营书业私有化的所有制形式也为各项制度的推行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六)在与出版企业的内在联系上:

省级新华书店能有效参与本省版图书的选题策划,从而做到以需定产。

 

目前民营书业中大的总发商也介入图书策划业务。

 

在图书的整个生产链中,选题策划与产品营销是最需要紧密配合的两个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书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将选题策划与产品营销充分结合起来,更好地满足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七)在从业人员素质上:

新华书店人才济济,从业人员思想文化素质高,业务娴熟,单兵作战能力强。

打个比方,这些员工单个看,好比是狼,却因为体制关系有时只能产生羊一样的生产力。

 

而民营书业的员工都比较稚嫩,整体素质也不高,像羊,但在“狼老板”的领导下,靠组织管理和企业激励机制(包括经济激励、文化激励)有时也能爆发出狼一样的生产力。

 

(八)从网点的分布上:

新华书店实行中心定点,大卖场式服务,相当于以前的百货大楼,地段好,场面大,但店数少。

所以更多地是靠信誉取胜。

 

民营书业零售网点属散点经营,相当于现代社区的便利店。

主要靠产品的适销对路和选购方便取胜。

 

城市的扩大,交通的拥挤,居民住宅区的边缘化,图书替代品(如网络)的出现,使得读者对我们图书市场的卖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能很方便就能买到书。

 

(九)在对产品的理解上:

由于传统观念和特殊商品的思想文化价值,新华书店把图书理解为是神圣的厚重的高价值产品。

 

而我们认为图书并非高价值的大件商品,它只是代表精神文化的小商品,是人人都需要的精神食粮。

大众图书、教育图书、专业图书的生产与销售,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日益变化的文化需求。

所以生产与销售都必须平民化。

 

(十)在顾客的认知上:

新华书店这块金字招牌在读者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认知度。

直到今天乃至以后,我们的顾客相信新华书店的权威、正统、可靠。

但有时会觉得去新华书店路太远,购买不能打折,找书太费劲,排队太费时间。

 

民营书业年轻、实力弱,顾客的认知度不高。

但民营书业强调服务在先的理念,通过把书店开到家门口,把书送上门,代客找书,办卡打折,会员制,及售后服务等手段,有效地填补了以上空白。

 

综述:

 

一、新华书店和民营书业在各自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差异性,在若干年内,这些差异性将继续存在。

面对13亿人口的消费大国,这些差异性正是双方优势互补的合作基础。

任何一个良好的业态肯定是双赢的。

 

二、世界著名的管理行为学权威约翰·科特在他的《新规则——后工业化社会制胜的策略》一书中要我们正视这样的新现实:

“本世纪大多数成功者所走过的道路已不再能保证成功。

”反之,“速度和灵活性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世界中将会获胜。

”我认为,市场经济就是瞬息万变的经济,我们要高度重视产品及经营的速度与灵活性。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才能永立潮头。

 

三、中国是从几千年资源贫乏的小农经济社会过来的,必须精耕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