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54721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

《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docx

06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Ⅱ卷分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安徽

江西

贵州

四川

 

北京

浙江

江苏

天津

广东

上海

 

图1

1.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A:

无关答案。

绝对人口数量与相对增长率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B:

无关答案。

同上。

C:

正确答案。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浙江与江苏应该差不多,而人口的机械增长两者差异极大——人口的迁出比重基本相当;人口的迁入比重相差大约10%左右,浙江明显高于江苏。

D:

干扰答案。

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率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A:

无关答案。

省内“域间”的人口迁移不会影响省级单位整体老龄化的进程。

B:

正确答案。

题干的信息明确指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对直辖市人口老龄化影响深刻。

C:

干扰答案。

省内“城间”的人口迁移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

省内“城间”的人口迁移也不是城市化水平的唯一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D:

无关答案。

加快了直辖市城市化建设水平的速度。

试题感悟

第一,基本概念的内涵没有夯实,没法调动运用。

其实,概念层面的应用是最基础的调动与运用能力体现。

这样的一组试题丢分实在不应该。

现在想想盲目地多做题,梦想多得分,而大量地丢失基础题和中档题的分数,这叫得不偿失啊!

当然,还有陷入题海忽视基础的考生恐怕肠子都悔青啦!

任课教师应该面壁三日。

第二,新背景下的统计图表分析是考生的基本功。

第三,主题为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A:

正确答案。

信息中的“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和“我国大部分地区”规定了不仅要考虑保温,还要考虑保湿和保土;不仅要考虑华北地区冬季使用地膜保温,还要考虑春季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保湿和保土。

B:

干扰答案。

考试中心命题组太狠啦!

由教材一点到现实一片地区。

现实与书本的差异就在这里。

C:

无关答案。

谁选择了此项答案了,课间到地理办公室找我。

D:

无关答案。

同上。

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A:

无关答案。

无语。

B:

无关答案。

同上

C:

无关答案。

同上。

D:

正确答案。

“保湿、保温、保土作用”和“最”显著的信息已经指明了春季的西北地区。

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A:

正确答案。

不易降解,危害作物根系发育;再经纵向筛选方法可以判断①③的正确性。

B:

无关答案。

没有依据证明会加速表土流失速度。

C:

无关答案。

残留后还如何保温?

D:

干扰答案。

同上。

试题感悟

第一,我们的教学何日才能够不照本宣科,开放性地了解生产生活的真实过程。

第二,高中原理与初中区域差异相结合是我们科学备考的必由之路。

第三,像保温作用原理的具体应用是本组试题命制的能力目标,非常基础的应用。

考生如选错,应该是心服口服吧!

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

 

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台风B.海陆分布

C.地形D.大气环流

A:

无关答案。

台风是影响降水分布特征的因素。

B:

无关答案。

海陆分布是原因之一,不是主因。

C:

正确答案。

空间定位后确认是台湾省中部地区;而东部的台湾山脉是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这从等温线的走向和递变规律可以验证。

D:

干扰答案。

大气环流是影响降水分布特征的因素。

7.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A.①地B.②地

C.③地D.④地

A:

正确答案。

依据等温线的疏密可以判断本地地势平坦,位于台西平原,背风坡。

B:

无关答案。

迎风坡降水多。

C:

无关答案。

同上。

D:

干扰答案。

虽也为背风坡,但等温线相对密集,反映了还可以接受冬季风(经台湾海峡时增温加湿),形成一定数量的迎风坡降水。

此外,本地点附近(北部)两条河流的孕育,也反映区域内降水比较丰富的状况。

8、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A.①地B.②地

C.③地D.④地

A:

无关答案。

台西平原嘛!

还有更重要的利用方式。

B:

正确答案。

山地面积广,坡度明显较缓;海拔高度不大,热量比较充足。

C:

无关答案。

地势太陡峭啦!

D:

干扰答案。

同上。

试题感悟

第一,空间定位是很多考生不能够准确掌握方法的专题,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第二,不论是自然和人文因素,主因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思维过程,我们专题学习过吗?

第三,风的干湿性质应该依靠下垫面的状况来判断,不能死记硬背冬季风永远是寒冷干燥。

第四,樟树的信息暗示了台湾省的定位。

第五,不是山区最适宜植树造林或种草,而是平原区有更重要的利用方式。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图3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9—11题。

 

9.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A:

无关答案。

暖湿空气充足不一定产生雾。

B:

无关答案。

夏季,受陆地影响,水温应该较高。

C:

无关答案。

无理!

D:

正确答案。

寒流经过的海域,沿海地区降温,沿海水汽充足,降温减湿多雾。

请参看文字信息。

10.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

A:

无关答案。

无直接关系。

B:

无关答案。

气温高就云开雾散啦!

C:

正确答案。

题干中的“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否真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无风和阴天是笼罩的前提。

D:

无关答案。

光照强就云开雾散啦!

11.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

A:

无关答案。

空间定位方法不过关。

B:

无关答案。

机械记忆的结果。

C:

无关答案。

大气环流的基础接近于零。

D:

正确答案。

考虑到风带气压带的移动,此时正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之下,也是无风的原因所在。

试题感悟

第一,大学的教材比中学的教材更加贴近现实,如热带沙漠气候的亚类——热带多雾型沙漠气候,我们有时还真的需要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过程。

第二,夏季风带气压带及洋流系统北移约10个纬度。

第三,我们平日练习中比较重视雾的成因,考试中心的设问角度还有大雾长时间笼罩、不易扩散的成因分析,听过我本人2013高考备考讲座的师生此组题绝对不会丢分。

第四,探究过程清晰准确。

第五,没有地球运动、没有时间计算、没有高难度的等值线判读,11道试题真实、丰满、基础,照样产生很好的区分度和选拔效果,这就是功力和水平。

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对难偏怪异的题海最好的打击与教训。

这背后还有深刻的政治因素在指导着命题方向。

第Ⅱ卷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筑。

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6分)

参考答案:

(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风沙在此沉积。

(1分)

试题分析:

第一,空间定位为北京西北方向的京张(张家口)线上的官厅水库附近。

第二,确定“沙源”和“裸露”的基本思路。

第三,沙源的关键词是“黄土高原”和“永定河”及“冬季风沙”,这关乎到得分效率。

第四,试题巧妙地设计出沙源如何裸露的思维探究过程。

试题感悟:

第一,永定河从黄土高原带来的沙体与冬季风带来的沙体同为本区的沙源,参考答案中不应割裂。

第二,沙体裸露既有河流水位季节变化的原因,也有区域内降水因植被减少而减少的原因。

第三,植被覆盖率不断降低、降水总体递减、水域面积不断缩小,沙丘群层出不穷,这对湿润区或半湿润区的环境影响极大,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本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北京和天津等城市的空气质量等级。

这是命题人研制本题的核心价值。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了狭管效应)(3分)

试题分析:

第一,宏观上先指出冬季风的影响。

第二,微观上再答出河谷地形的影响。

第三,设问信息的关键点是分析“强劲”的原因,而不是“冬春季多风的成因分析”。

第四,估计“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的思路与学科语言考生很难答好,原因是图像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严重缺失。

试题感悟:

第一,高中一般成因(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与初中具体区域事实(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了狭管效应)相结合是命题人重点考查的地理思维能力。

第二,此问的区分度极大。

第三,试题设问是否应该控制成因的范围,因为除自然原因外,还有植被破坏的人为因素存在,考生都知道植被有防风固沙的功能。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8分)

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参考答案:

观点A:

扩大

论据:

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

不会扩大

论据:

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2分)

试题分析:

第一,不论A或B,考生都需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入手收集证据。

第二,因为没有数据的定量分析,所以考生可以各说各的定性证据。

第三,依托图文信息,并运用其深入探究分析是双方都必备的能力。

第四,围绕着地形因素,参考答案十分细致,学科语言运用精准。

试题感悟:

第一,试题给出了高中新课程研究性与探究性学习过程的经典样板。

反思我们高一入校时各学科还做做样子,搞些学习方式的变革,但到了高二和高三文理分科后,哪所学校还搞过像样的课改,导致了课程改革与课改下的高考备考严重脱离,还是传统的低效课堂教学。

第二,言之有理或言之有物即可得分,遵循一个论点展开论据研讨与论证,这样开放性的探究性试题我们平时做过几道?

得分高低似乎考前是命里注定的啦!

第三,制造矛盾冲突、自主选择试题方向、参考答案控制标准有效,这样的试题我们是否也该尝试着命制一下,做题破万道,下笔未必如有神呢!

还要看考情方向对不对啊!

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6分)

参考答案:

原因:

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2分)

过程:

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4分)

试题分析:

第一,参考答案的原因好像只说了半句话,还应答出林地源源不断地向沼泽区提供水体。

第二,过程的答案与热力环流的过程如出一辙,学科语言和地理逻辑思维过程清晰。

试题感悟:

第一,我记得在很多学校讲过地形坡度和植被覆盖率及降水特征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当时特别强调河谷东西两坡的补给过程与差异,想必考生们正确率应该不低。

第二,主题是速生桉及其影响,本小题是深入探究的铺垫,手法老道。

(2)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8分)

参考答案:

植被变化:

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2分)沼泽萎缩。

(2分)

原因:

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4分)

试题分析:

第一,回答此问之前,再次阅读文字信息中的“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成为重中之重,再配合图像,答案不难得出。

第二,沼泽萎缩会导致水生植物数量递减或退化。

试题感悟:

第一,当我看到这道题目的时候,十年前北京春季高考的一道相同的题目又浮现在眼前。

第二,记得当时考试中心的相关人员曾指出此题放在北京春季试卷略显遗憾。

第三,经重新开发,速生桉再次以逐层探究的形式呈现在考生面前,真是感慨万千。

我们基层教师研究高考试题的价值不言而喻,不是为了押题猜宝。

有时间同行们看看来两道题目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第四,可悲的是,当我结合西南干旱讲到03年桉树的生物入侵试题时,那些不屑一顾的表情历历在目。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选纸业的理由。

(6分)

参考答案:

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

(3分)发展造纸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分)

试题分析:

直接粘贴文字信息即可。

试题感悟:

命题者的老道体现在多个方面,张弛有序的节奏、准确把握适度的区分度、利弊兼收的评价都值得我们深思。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4分)

参考答案:

(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2分)(有旱、雨两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2分)

试题分析:

第一,设问信息中的“就降水条件”显示出答案范围控制的技巧。

第二,参考答案不仅要讲清楚必修1所学的气候类型和降水特征,而且要说明初中所学的旱季较长,气候大陆性特征突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特殊年份旱情严重。

试题感悟:

第一,我们是否可以常识性地改造高考试题的设问和参考答案。

第二,就地形地质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技的原因。

第三,我国的西南地区卡斯特地形发育,地表石灰岩渗水严重,地下溶洞发育,速生桉大面积的种植,不仅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而且破坏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系统。

42.(10分)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吸引了大量游客。

图9示意神农架及其周边地形,图中山峰为神农架主峰神农顶。

说明神农架夏季、冬季均吸引游客的自然原因。

参考答案:

神农架地处亚热带,(2分)山地海拔较高,(2分)植被繁茂,(2分)夏季凉爽,(2分)冬季有积雪。

(2分)

试题分析:

第一,应从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及土壤五大自然要素入手分析,这就是自然地理线索。

第二,山河相依及水系发达也为吸引游客增色不少。

第三,考生应注重旅游试题文字信息中的答案思路——夏季凉爽,冬季积雪。

试题感悟:

面对这样的试题,我沉思了许久。

第一,自然地理到底包括哪些要素,这是部分考生真的不清楚的问题。

为何?

第二,这样的试题最后没有时间白拿分数。

可惜!

如何修补修补基础知识和答卷用时策略是个问题。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全和质量。

2013午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10天。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东北(农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

(2分)春播推迟7—10天,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了7—10天;(3分)错过适宜的播种期,扰乱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节律。

(3分)所以,农作物的产量会减少,质量会降低。

(2分)

试题分析:

第一,逻辑清晰是学习地理的基础能力——作物生长的条件、延迟播种的影响及问题导致的结果。

第二,学科语言恐怕是本题丢分的主因之一。

第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在我们四月份苦苦读书之际,窗外却产生了命题的源泉。

试题感悟:

第一,我们是否可以继续改造高考试题的设问和参考答案。

第二,低温叠加上大量雨雪,分析导致农用机械无法进田工作的原因。

第三,参考答案——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四月份的低温致使地下的冻土未能全部融化,大量降水导致土地积水泥泞,并且无法下渗,呈现沼泽状况,机械自然无法正常入田耕作。

第四,四月我从哈尔滨到绥化,从哈尔滨到黑河,听到几位农民谈起了此事,并提及了国家播种早熟的作物补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的收入损失。

收获颇丰,其中最先与我交流的是黑河市张地营子乡农民李学武。

没有想到此事竟然成为全国高考试题的素材,而且他讲的更实际更多彩!

想起毛主席老人家的教诲——知识青年应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无比英明正确!

44.(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0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

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

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

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参考答案:

危害:

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2分)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2分)

原因:

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2分)(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2分)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2分)

试题分析:

第一,危害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参考答案思路异常清晰。

第二,农产品污染物超标问题教材里没有体现,而媒体常常提及,学习途径是存在着新旧课程的差异的。

第三,难以治理的成因说明实在是“难为”了我们苦读或死读的考生,课本里没有这些应知应会的常理啊!

试题感悟:

第一,本题的解答难度明显大于旅游和灾害试题。

第二,图像是否可以给出比例尺和周围的山区分布。

第三,恐怕还有更多的人为因素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