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59614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docx

现代西方哲学开卷考试资料

《现代西方哲学》

绪论

一、现代西方哲学概念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

三、现代西方哲学的特点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

1)黑格尔之后的哲学

开始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之后,即从19世纪后期一直到现在的西方哲学。

2)文化和思想史的分期

思想和文化史的分期包含了传统与创新。

哲学基本问题:

关于宇宙最根本性质和最基本法则的形而上学问题;

关于神的世界原理和一切有限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的宗教问题;

关于存在着作为行为主体的人应遵的绝对有效的规范的伦理学问题;

关于人类认识所能达到的范围、可靠程度、和方式的逻辑问题和认识论问题。

——[德]施太格缪勒

近代哲学:

从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

技术理性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权威。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

“几乎二十世纪的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是以攻击那位思想庞杂而声名赫赫的十九世纪的德国教授的观点开始的,这实际上就是对他加以特别显著的颂扬。

我心里指的是黑格尔。

“不谈他的哲学,我们就无从讨论二十世纪的哲学。

他不仅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与工具主义(当今世界最盛行的三大哲学)的创始人,而且在这一时期或另一时期还支配了那些更加具有技术哲学运动的逻辑实证主义、实在主义与分析哲学的奠基人。

”——【美】怀特《分析的时代》

休谟和康德对整个传统西方哲学的理论支柱的责难:

1)传统西方哲学的理论支柱

用理性去追求万物本原

“对理性的信仰在广泛意义上说是希腊时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决定了西方哲学的主要传统。

”——【美】布兰夏德

2)休谟、康德对传统西方哲学理论支柱的责难

休谟:

首先,以不可知的形式,否定了万物本原的存在;

其次,以非理性主义的解释否定了传统的归纳法的理性主义。

康德:

“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问题:

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

就是本原与理性不能统一的问题。

这个问题实质就是:

要理性还是要万物的本原、或要科学还是要形而上学?

3)黑格尔对康德问题的回答

黑格尔的辨证逻辑

4)现代西方哲学的兴起

康德问题就是本原与理性不能统一的问题。

黑格尔回答:

遵循传统思路,但把理性变成辨证的。

但还有两种回答:

要本原,抛弃理性/或要理性,抛弃本原

①科学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

(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科学哲学)

科学主义思潮的基本理论主张:

抛弃万物本原问题,把理性限制在经验的实证的范围内,从一个极端否定了传统西方哲学。

②人本主义或反科学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

(叔本华-祁克果-生命哲学柏格森-存在主义)

要形而上学,而不要科学。

因此,它保留了本原问题,但以非理性代替了理性。

当然,它要建立的形而上学并不是传统的形而上学,而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的形而上学。

三、现代西方哲学的特征

(1)提问方式的不同

(2)思维方式的不同

(3)哲学职能上的进一步分化

(4)不同流派的哲学家之间相互疏远和越来越失去思想联系

(5)流派繁多,更迭频繁

第一章黑格尔之后

第一节叔本华

一、生平

二、主要思想

(1)作为世界本体的意志

意志:

一种求生存的盲目的、无意识的力。

表现在人或自然物中。

(2)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我们看到一对情人焦灼的目光相遇,为什么那样秘密、那样胆怯、那样隐隐藏藏?

因为情人都是叛徒,他们使那些本来会结束的人类的全部欲望和痛苦延续下去。

”——叔本华

“假如我是一个国王,那么我的第一个命令是——别打搅我。

”——叔本华

第二节尼采

关键词:

强力意志、日神和酒神、

上帝死了

一、生平:

1、死的痛苦和恐惧

人生何处是故乡?

生命究竟有什么意义?

2、孤独

“我需要孤独,就是说我需要恢复、需要回到我自己,回到自由的轻扬的爽朗的空气之呼吸。

”——尼采

3、疾病与去世

1879年,辞职

1888-1889年初,寓居都灵

1889年1月3日,精神失常

1900年8月25日在魏玛逝世。

4、影响

弗洛伊德

马克思

尼采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

强力意志反基督教道德

批判现代文明

二.哲学思想

强力意志

A、世界的本体——强力意志

“美在什么地方?

在我必须以全意志去意欲的地方;在我愿意爱和死,使意象不再是意象的地方。

爱和死?

永久相伴。

求爱的意志,这也是求死的意愿。

”——尼采

“最美好的都属于我辈和我自己;不给我们,我们就自己夺取:

最精美的食物、最纯净的天空、最刚强的思想、最美丽的女子!

”——尼采

强力意志的特性——永恒轮回

尼采认为永恒轮回是强力意志的特性。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变化的。

是强力意志的流转易形。

而强力意志是永恒的。

“为了抵制一种全面崩溃和不知将伊于胡底的令人瘫痪的感觉,我提出了永恒轮回的思想”——尼采

2)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是宙斯与女神勒托的儿子。

在德语里,“光明”一词还有“外观”的意思。

尼采利用了这双重含义把光明之神当作肯定外观的象征。

“艺术的最高使命”“使眼睛不去注视黑夜的恐怖,用外观的灵药拯救主体于意志冲动的痉挛。

”——尼采

所以,日神精神就是肯定外观,反对追究本体。

“你站在何处,你就深深挖掘!

下面就是清泉!

让愚昧的家伙去哀叹:

最下面是——地狱!

”——尼采

酒神迪奥尼苏斯是宙斯和凡间女子塞墨勒的儿子。

酒神精神所要解决的正是承认人生悲剧性前提下,如何肯定人生的问题。

既然宇宙生命本身生生不息,个体生命稍纵即逝,那么,要肯定生命就必须超越个人的眼界,立足于宇宙生命,肯定生命的全体,包括肯定其中必定包含的个人的痛苦和毁灭。

这是酒神精神的真髓。

“要真正体验生命,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

为此要学会向高处攀登!

为此要学会——俯视下方!

”——尼采

在尼采的哲学中,迪奥尼索斯是一个比阿波罗远为重要的角色。

尼采自己一开始就强调,酒神冲动比日神冲动更本原,更形而上。

因为酒神精神解决的正是个人与本体,现实世界与本质的沟通。

悲观精神是颓废,乐观精神是肤浅,只有“悲剧式的乐观精神”才是强者的境界。

日神精神教人执着于个体生命,迷恋生命的梦幻,忘掉人生的痛苦。

酒神精神教人超脱个体生命,正视人生痛苦,从痛苦中获得悲剧性陶醉。

前者是一种纯粹审美的人生观,后者是一种悲剧的人生观,两者共同构成了尼采的艺术化人生哲学。

3)反基督教道德

“我不是一个人,我是一种炸药”。

——尼采

尼采重估的范围很广,宗教、哲学、科学、文化、艺术等。

但中心是道德批判。

由于欧洲传统道德是基督教道德,因此道德批判和宗教批判又融为一体。

A)基督教的道德理想违抗了生命意志

基督教之所以应该受到谴责,是因为它否定“自豪、有距离的哀愁、伟大的责任、意气昂扬、光辉的兽性、战争和征服的本能、炽情的神话、复仇、愤怒、酒色、冒险、知识”的价值。

B)鼓吹奴隶道德

主人道德:

健全的生命本能、充沛的强力意志、独特的“自我”、真诚的人生态度、蓬勃的创造精神、以及对人类未来伟大的爱。

奴隶道德:

病弱、怯懦、丧失个性、伪善、守旧、怨恨……。

基督教鼓吹的同情:

是弱者的心理,同情中蕴涵了对他人的不尊重。

第一,最大的帮助是唤起痛苦者的自尊自强之心;

第二,帮助必须真诚,而真诚的标准仍是不伤害痛苦者的自尊自强之心。

基督教提倡的宽恕:

“我宽恕了你对我所做的,可是怎么能宽恕你对你自己所做的!

”——尼采

基督教鼓吹的懦弱从俗、委顺服从

一个“天天听着关于我们的批评,甚至忖度人家心中对我们的想法,——这会毁灭掉最坚强的人”—尼采

C:

“上帝死了”

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并非存在意义上的,而是价值观意义上的。

什么原因导致上帝的死?

“是我们把他杀死的——你们和我!

我们都是他的杀戮者!

”——尼采

因为“上帝明察一切和人类:

所以他不能不死!

这样一个见证人活着,人类是不能忍受的。

上帝之无能、救赎之无效和人类之绝望。

但在尼采看来,重要的不是上帝之死这个事实本身,而是这个事实带来的后果。

后果:

信仰危机——生命的荒谬,生命的意义?

价值危机——为所欲为,道德、什么是善?

“这件大事于我们不是太大了吗?

我们岂不是必须自己变成上帝,以配得上这件事?

没有更伟大的事了——在我们之后出生的人,单为这件事就属于更高的历史,高于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

”——尼采

上帝死后,“一切必随之倒塌,因为它建筑在这信仰之上,依靠于它,生长在它里面:

例如我们的整个欧洲道德。

广浩连锁的崩溃、毁坏、没落、倾覆现在呈现在面前了……。

”这就是全面的信仰危机和价值危机!

——尼采

陀斯妥耶夫斯基:

《群魔》和《卡拉玛佐夫兄弟》

《群魔》基里洛夫:

“人毫无作为,却发明了一个上帝,为的是活下去,不自杀;这就是迄今为止的全部世界史。

“上帝是少不了的,所以他应该存在……可是我知道并没有上帝,也不可能有……难道你不明白,一个人同时抱着这两种想法是活不下去的么?

《卡拉玛佐夫兄弟》老卡拉玛佐夫:

“假如上帝存在,我自然不对;但假如根本没有上帝,我严肃地生活又有什么意义?

“如果没有了上帝,一个人岂非什么事都可以做?

4)批判现代文明

第一,生命本能的衰退——颓废;

第二,精神生活的贫乏——鄙俗。

灵和肉都病了

“一切时代中最勤劳的时代——我们的时代——除了愈来愈多的金钱和愈来愈多的勤劳外,就不知道拿它的如许勤劳和金钱做什么好了……。

”——尼采

(1)《风的故事》,《读者》1999年10期

(2)《三个比索》,《参考消息》2003年4月2日

现代教育培养的是躯体和精神都成了驼背的学者;或听命于国家的公务员;或藉文化知识牟利的市侩;或虚荣心十足的凡夫俗子。

对科学的批评:

“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科学“它不能……指明道路;只有当一个人知道向何处去之时,它才可能有用。

尼采的一生充满了矛盾:

“你去女人那里吗?

别忘了你的鞭子!

”——尼采

第三节祁克果(克尔凯戈尔)

关键词:

信仰、存在、阿伯拉罕

一、生平:

二件大事

1、忧郁不安

“我像一棵孤独的枞树,兀然而上,孤身只影,只有鸟雀在枝杈上筑巢。

”——祁克果

2、二件大事

A父亲的隐秘和报应(死亡的经历和恐惧)

“把生命赠予另一个人是伟大的捐赠!

是的,当然是的!

一个赢弱的色鬼,一个几乎没有什么性功能的老迈的长者——事实上他们不知道克制自己好色的性冲动,却被虚伪地表现为这样一种后果:

他们竟欲施予伟大的捐赠,把生命赠予另一个人。

得啦,谢您了!

那是怎样一种生命呢?

一种可怜的、悲惨的、备受折磨的存在通常成为那些后代们的命运。

”——祁克果

B、恋爱

二、哲学思想:

关于“存在”新概念(人的存在)

生活的辩证法(三个阶段:

美学、道德、宗教)

1)反抗黑格尔(反理性、鼓吹信仰)黑格尔坚持用理性解释圣经

西方文明的理性传统之所以反黑格尔

祁克果观点

祁克果认为信仰不需要理性来证明,因为:

①信仰是非理性的;

“有人因期待可能之事而变的伟大,另一些人则期待永恒之事。

而最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的力量出自软弱,他的智慧出自愚拙,他的希望出自疯狂,他的爱乃是对自我的恨。

……信仰恰好发端于思想所停顿的地方。

”——祁克果

②信仰是主观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在祁克果看来,信仰首先是存在于个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

唯一的决定因素只是主观的,是主观的个人听到了上帝的呼叫。

没有任何客观征兆可以为自己提供依据,也不需要别人的认可,与别人无关。

正因为信仰是主观个人的事,所以祁克果反国家教会。

2)关于“存在”的新概念

祁克果把“存在”确定为“人的存在”,并把它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在这点上,他是最早的,故称其为存在主义创始人。

祁克果的“人”是一个孤独的、非理性、超越性的人。

3)生活的辩证法

人生道路的三阶段:

美学的人生,即贪图享受的人生;道德的人生,即严肃的人生;宗教的人生,即个人面对上帝的人生。

“我来了,却不知道从何处来,我去了,却不知道去向何处,我奇怪,我竟还如此轻快。

”——祁克果

第二章世纪之交的各国哲学

第一节生命哲学——柏格森

关键词:

生成、绵延、直觉

一、生平:

犹太人——音乐与宗教——品学兼优、家庭美满——诺贝尔奖

二、哲学思想:

1)生成的存在

柏格森认为:

实体不是物体。

真正的实在,不是事物,而是运动本身,是生成。

因为一切实在都是生成的,所以也是绵绵不绝的。

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里,提出了他全部学说中最基本的概念——“绵延”。

2)直觉

柏格森的哲学是一种非理性哲学,就这个特征而言,他与尼采、叔本华一脉相承。

第二节实用主义

詹姆士

关键词:

有用即真理

一、生平——性格——教育——身体——婚姻

二、哲学思想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真理是观念的证实过程和有效性。

詹姆士认为拥有真理不是目的本身,只是对其它极其重要的满足的初步手段。

要把理论变成工具,看它效用。

2)信仰意志

假如上帝的存在对你有用,那么上帝存在就是真实的。

杜威

关键词:

哲学应关注伦理实践

一、生平——多学科——来中国——与皮尔斯、詹姆斯比较

二、哲学思想

1)、哲学的改造——关注实际生活的道德和社会问题

“皮尔士是以实用主义阐明科学的哲学家,詹姆士是以实用主义阐明宗教的哲学家,而杜威是以实用主义阐明伦理学的哲学家……。

”——怀特《分析的时代》

2)实验主义———关注结果

“对于一个动物来说,眼睛或耳朵的感受并不是一件消极的信报,告诉它有某件事情在外界无关痛痒地进行着。

它是一种邀请、一种诱导、指引它采取必要的方式去行动。

第三章分析哲学的诞生

关键词:

逻辑、语言

第一节概述

关键词:

危机、语言转向

一、哲学的危机

19-20世纪之交的理论科学危机:

物理学危机/哲学危机

物理学危机说明:

导致反形而上学,分析哲学都否定形而上学;

我们的知识或属于逻辑和数学这种形式科学,或属于经验的实在科学,哲学就没有了地盘。

导致哲学危机。

二、语言学的转向

“当今各种哲学研究都涉及一个共同的研究领域,这个研究领域就是语言。

”他还说:

“今天,我们都在寻求一种包罗万象的语言哲学,来说明人类的表示行为的众多功能以及这些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利科

伽达默尔也认为,语言是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它在本世纪哲学中处于中心地位。

第二节弗雷格

关键词:

日常语言与理想语言

含义与指称

一、生平

二、哲学思想逻辑主义/语言哲学

1)逻辑主义

两种语言

2)、语言哲学形式理论和意义理论

含义和指称

①弗雷格认为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日常语言(自然),一是理想语言(或人工语言)

②语言的形式理论和意义理论

③含义(能指)与指称(所指)

a=aa=b是否同一回事?

名称包含两方面,即含义和指称。

含义指其所表述的内容,指称指对象。

名称、含义、指称之间关系是:

①与某个名称相对应的是特定的含义,与特定含义相对应的是某一个指称,而与一个指称(对象)相对应的可能不只一个名称。

a=a指称一致,含义一致(苏格拉底=苏格拉底)

a=b指称一致,含义不同。

(珊替卜的丈夫=柏拉图的老师)

作为珊替卜丈夫的苏格拉底(含义)珊替卜的丈夫

∣苏格拉底(指称)

名称

作为柏拉图老师的苏格拉底(含义)

柏拉图的老师

∣苏格拉底(指称)

名称

②弗雷格认为区别在于两个名称可用同一指称,但含义不同。

③有的名称有含义却无指称(如上帝),但有指称的名称必有含义。

第三节罗素

关键词:

摹状词

一、生平

“不要跟随众人去作恶。

“我最初对哲学的兴趣有两个来源。

一方面,我急于要发现,对任何可称为宗教信仰的东西,哲学是否可以提供辩护,不管是多么笼统;另一方面,我希望能使自己相信,如果不在别的领域,至少在纯数学里,有某些东西人是可以认识的。

“三种简单但又极为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不堪忍受的悲哀。

”——罗素

“罗素的生活绝非是一种与世隔绝的学院生活。

他的哲学研究仅仅是他曲折复杂的生活中的一个方面。

与其专门的哲学工作相交织、相适应的,还有许多充满波澜壮阔和激情的事件——个人的感情危机和私人问题(几次结婚和多次浪漫恋爱)、在许多国家旅行、与许多著名人士的友谊、为儿童建立实验学校、为倡导和平和消灭核武器所从事的各种活动、许多通俗作品的写作以及许多事情。

”——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

哲学思想――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指称非存在物的难题

“飞马不存在”

“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

摹状词理论

1、“摹状词”的含义

摹状词就是摹仿、描述某种东西的状态、形状等特征的词。

2、摹状词与专名词区别

(1)虽然指称同一对象,但并不总是可以互换的。

(2)专名词所指定的对象是存在的,摹状词就不需要如此。

(3)专名词具有命名功能,而摹状词则具有描述功能。

(4)专名词比较简单,它就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摹状词则比较复杂,它是一个复合词,即由一个以上的词复合而成的词组。

(5)摹状词是“一个不完全的符号”。

3、从专名词位置上去掉摹状词

“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子”

修改为:

有一个人,对于他,下面几点是适当的:

(1)他是当今法国国王;

(2)除他以外,没有任何别的人是当今法国国王;(3)他是秃头。

或:

“存不存在飞马”

修改为:

有一种动物,对于它,下面几点是适当的:

(1)它是飞马;

(2)除它以外,没有任何别的动物是飞马;(3)它存在。

第四节早期维特根斯坦

一、生平

“他的一生完全献给了智慧和精神的事业,毫不迷恋物质财富、权力和地位而受其干扰。

”——穆尼茨

“他温和而有同情心,相当和蔼。

但他有点神经过敏,容易发火。

……他对待人和问题,甚至是理论问题的观点和态度,与其说象个科学家,不如说更象一个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也几乎可以说,象一个宗教的先知或预言家。

……好象他是通过一种神圣的灵感而达到了洞察,因此我们不禁感到,对它进行任何冷静的理性的评论或分析都是一种亵渎。

”——卡尔纳普

二、哲学思想图像论/神秘主义

1933年为界:

早期维特根斯坦哲学:

代表作:

《逻辑哲学论》——研究的问题:

人工语言

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

代表作:

《哲学研究》——研究的问题:

自然语言

《逻辑哲学论》七个主要论题:

①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

②那发生的东西,即事实,就是原子事实的存在;

③事实的逻辑图象是思想;

④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⑤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

⑥真值函项的一般形式是[P,∑,N,(∑)];

⑦凡是不可以说的,对它就必须沉默。

“这本书从整个意义可以概括如下:

凡是能够说的东西,都能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东西,就应该保持沉默。

“我的著作由两部分组成:

写在这里的再加上所有我没写的。

正是这第二部分是重要的部分。

1)、图像论①语言是世界的图式②名称、基本命题、命题之间逻辑关系

所谓图像论,即命题是描述事实的图像。

语言是关于世界的图式

简单名称基本命题命题

∣∣∣

简单物体事态事实

∣∣∣

张三、李四张三要死人都是要死的

(2)名称、基本命题、命题之间的逻辑联系

名称对应事物,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是事态(张三要死的,李四要死的……),事态按照特定逻辑结构组成事实。

基本命题:

张三要死的

张三是人

命题:

人都是要死的

神秘主义⑩人类生活中所有真正要紧的恰恰是我们应当对之沉默的东西。

第五节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

历史背景

二、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理论

1)、证实原则

2)、排斥形而上学

第四章现象学运动

第一节现象学概论

一、什么叫现象学

现象学是研究现象的学说,是关于显现的事物的科学。

“现象学家也想这样开放地面对显而易见性,而不管从古到今人们对意识和世界作了什么样的思考,说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

这就是现象学家们的雄心。

他们期望找到一种新的方式,使事情本身得以显现,而无需与已知的东西相一致。

人们必须给现实以自身显示的机会。

事情本身显示的内容,以及它们显现的方式,被现象学家称之为‘现象’。

”——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

二、现象学的诞生是哲学的一个转折点

现象学的产生实际是对实证主义的一个反抗。

另外,现象学试图帮助科学克服“危机”。

克服传统哲学关于个别与普遍、现象与本质的分裂。

三、现象学方法

四、现象学运动

第二节胡塞尔

关键词:

意向性、现象学还原、生活世界

一、生平:

“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放弃永恒。

”——胡塞尔

“我为自己选择的课题,走自己的路,这么做不是为了殉道,而是出于不可违抗的必要性。

”——胡塞尔

“胡塞尔的伟大从根本上带有这样一种特征:

他能够长达数十年地以一种顽强的精神并且在一种宁静退隐的状态下一再地献身于新的问题。

……他始终如一地忠实于自己。

任何外在的东西都未能够动摇过他。

他的泰然自若的开朗和他的毫无所求的诚挚使得每一个能够接近他的人都感受到他的形象的金碧辉煌。

人们经验到,什么才是伟大!

”——斯基拉奇

严格科学的理想

二、哲学思想意向性理论

现象学还原

生活世界

(一)、严格科学理想

一方面追求严密科学;另一方面又批评科学。

科学蜕变为一种对于纯粹事实的研究,这样,科学就不能解释和指导人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

科学没有能力处理绝对真理这样一些问题。

(二)、意向性理论

①物通过意向性活动显现

②意向性活动分析:

任何意识活动都具有性质和材料两个方面

(三)、现象学还原

所谓现象学还原,就是在意向性活动中,摆脱一切常识性的先入之见,终止对客体存在的信念,回到起源上去,即回到纯粹的真正的现象上去,只接受在意向行为中直接地给予的东西。

回到事物本身。

现象学还原是通过胡塞尔所说的“悬搁”或“加括弧”来实现的。

“悬搁”或“加括弧”包括二个方面:

一是历史的加括弧;二是存在的加括弧。

(四)、生活世界

是一个非课题的世界;

是一个奠基性的世界;

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世界;

是一个直观的世界。

“生活世界”可定义为一个“非课题性的、奠基性的、直观的、主观的世界。

结论:

现象学给现象、给显现世界恢复了名誉;凸显了意识的重要作用;消除了主客对峙。

第三节海德格尔

一、生平:

“为人和外表都不足以说明他对学术界和非学术界所起的巨大影响!

海氏的影响主要是他的思想,之于他,或许如同他之于亚里士多德一样,关注他的思想,而不是他的经历。

”——施皮格伯格

“海德格尔显然是这样一个人,在他的思维的热情中,没有生长出道德的敏感性。

”——阿伦特

二.哲学思想:

(一)、存在者与存在者

存在是什么——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此在

此在

(二)此在

1、为什么从此在入手?

(1)人才使他物彰显;

(2)人才对存在发问。

2、此在特征:

(1)是一个过程;

(2)属我的存在。

3、在世之在和与他人共在

在世之在和与他人共在——“应手之物”与“现成在手之物”——与他人共在——烦忙烦神烦

(1)、在世之在(心理学双解图)

在世之在:

从事、制作、安排、照料、放弃、耽搁、浪费、询问、谈论……

(2)、“应手之物”与“现成在手之物”

为什么从此在入手

存在与存在者—此在——在世之在

此在的特征

处于某处、与什么有牵连(此在)

在世之在意味

人介入其中、与世界打交道、融身于世界、同一过程成其为所是

应手之物(不在场)

—和物打交道海德格尔目的是挽救应手之物世界

现成在手之物(在场)

(3)与他人共在

与他人共在:

互相关心、互相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