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64449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docx

文化生活知识点更新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三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技、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注意: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2.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之分。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使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的是阻碍作用。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A.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B.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行强权政治。

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注意: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5.文化与综合国力

(1)为什么要提高文化竞争力?

补充: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助于促进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②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在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提高文化软实力,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国应如何应对文化竞争(如何提升文化竞争力?

①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④加强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增强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①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②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的。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A.优秀的文化能过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B.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①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

②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应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如果是问答题只需要回答划线部分即可)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但是,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每个民族文化都有自身的价值;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各民族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4)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4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5、文化交流与传播

(1)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文化传播的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

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此外,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3)媒介: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4)大众传媒:

标志: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意义:

现代大众传媒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要求:

在当代社会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成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①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②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4、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如何继承:

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①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如何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是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的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5、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6、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

④教育对于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7、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①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文化工作者:

应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只有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3)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基本途径: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我们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坚持正确方向,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辉煌的历程,即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代、隋唐时期、宋元明时期、明清时期,每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都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古代中华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宋元明延续着隋唐文化的辉煌,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明清中华文化走向衰微。

3、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从历史上看,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历史资料的保存,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世界所仅有。

(3)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4、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①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

衰微的原因就自身来讲,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阻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就外部原因来说,则是由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巨大冲击。

②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A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B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1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A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B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C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D意义: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层含义。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意义: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7、中华文化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丰富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①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②爱好和平:

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把握中华民族的爱好和平精神。

历史上,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上。

③勤劳勇敢:

主要把握三点即勤劳勇敢精神的表现、作用和发展。

A.表现:

中华民族历来所具有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等精神都是勤劳勇敢的具体表现。

B.作用:

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④爱国主义:

A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B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C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

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D.地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2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2)新中国成立后,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3.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赴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

(2)第一,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第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第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4)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4.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

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⑤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⑥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一.文化市场的现状

(一)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特点:

面向大众、受众广泛,具有强烈的商业性,变化快,被称为“快餐文化”。

(二)文化市场呈现斑斓色彩的原因:

①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文化产品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

②大众传媒的发展。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二)文化市场的喜与忧:

1.可喜的变化: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可以

(1)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3)提高思想道德素质(4)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2.让人忧虑的现象:

(1)原因: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2)例如①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③热衷于“新闻炒作”,传播“绯闻轶事”。

(3)怎样解决:

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人们对文化的需求:

(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2)如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①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②无论什么类型、什么风格的文化,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4.阳光下的阴影——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是什么:

落后文化:

1含义:

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2表现形式:

传统习俗。

③态度:

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

①含义: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②危害:

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③态度:

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2)为什么:

我国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