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66310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word.docx

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

2019-2019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一、单选题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1.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A. 个体最大的种群         B. 个体差异最大的种群         C. 个体最小的种群         D. 个体差异最小的种群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2.某同学拟在一个面积为100hm2的草地上调查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A. 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 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 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冃          

D. 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3.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 “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 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定数量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D. 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发生竞争的结果

4.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当种群达到K值后,增长率为0                   

B. 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K值之后

C. 对于害虫的防治应在K/2之后进行                 D. 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5.将100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并在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样品

数量/(个•mm﹣3)

pH

1

1210

4.8

2

820

5.4

3

1210

3.7

4

1000

5.0

A. 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                          

B. 可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

C. 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滴加样液     

D. 表中样品取样的先后顺序为3、1、4、2

6.关于群落的结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7.以下生物群落的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 弃耕的农田慢慢变成森林                                    

B. 森林大火后仍长成森林

C. 火山喷发后重新生长成森林                                

D. 水域污染后经治理,各种生物种类逐渐增加

8.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 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 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D. 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

9.研究人员调查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图曲线,根据该曲线,为充分利用草鱼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应从哪一年进行捕捞,每年最多捕捞草鱼的量是多少(  )

A. 第三年 捕捞量为(K/2-O)                                

B. 第四年 捕捞量为(n-K/2)

C. 第五年 捕捞量为(m-n)                                   

D. 第六年 捕捞量为(K-m)

1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为被捕食者,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 稳定状态时,乙种群个体数量约占甲种群个体数量的10%~20%

C. 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D. 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灭绝

11.一个学生估算一块木头下面鼠妇的种群数量。

她捉了40只鼠妇,将它们标记后放回,并与该种群中的其他个体混合在一起。

24h后,她又捉了40只鼠妇,在新捉的鼠妇中,只有16只是有标记的。

假定在24h内,鼠妇无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则鼠妇的种群数量为(  )

A. 60只                                 

B. 100只                                 

C. 80只                                 

D. 无法确定

12.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 猞猁和雪兔                     

B. 水稻和杂草                

C. 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 人和蛔虫

1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比在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历程短

B.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生物多样性降低

C. 人类活动会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

D. 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低等生物演变成多种高等生物的过程

14.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其基本步骤是(  )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③提出合理的假设       

④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A. ①④③②                           

B. ③①④②                           

C. ①③④②                            

D. ①③②④

15.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演替的开始是早期出现的生物逐渐改变了该地区的环境,而环境的改变不能够影响生物群落

B. 早期群落以物种多样性高,营养结构复杂等为特征

C. 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

D. 群落演替是自然发生的进程,人类不能够影响其顶极群落

二、填空题

16.研究发现,田鼠的内分泌水平明显受到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高会抑制种群的增长,为确定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同样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了专门研究.实验简要过程如下:

取地形特征和植被类型基本一致两样地(距约30km),样地1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35只/hm2,样地2密度繁殖初期高原鼠兔为12只/hm2.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 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 ,从其颈部取血4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

表:

不同密度种群高原属兔血浆皮质水平(μg/mL)

繁殖时期

种群Ⅰ

种群Ⅱ

种群Ⅲ

繁殖时期

0.09

0.11

0.09

繁殖盛期

0.10

0.08

0.09

繁殖中期

0.06

0.06

0.06

繁殖末期

0.07

0.08

0.09

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请补充实验简要过程空白处:

________ .

(2)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________ (是\不是)同一种群,原因是________ .

(3)为实验需要,另增加面积为10hm2的样地3,在繁殖初期首次捕获高原鼠兔26只,全部做好标记,适当时间间隔后再次捕获到17只,其中2只带有标记,则该样地密度约为________ (取整数),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为________ ,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________ .

(4)机体对有害刺激表现之一为皮质酮分泌增加,以启动逃走或搏斗,可推测皮质酮对细胞代谢具有________ 作用.

(5)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 .

17.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 ,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 .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 ,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 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 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_ 型增长.

(4)若实验结果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 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 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 稳定性将降低.

18.在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生长着大豆、杂草和田鼠.杂草中的菟丝子通过蔓状茎扎入大豆茎中吸收营养,而后菟丝子的根退化、叶子黄化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回答下列问题:

(1)杂草和大豆的关系是________ .

(2)该生态系统中的大豆、杂草、田鼠及细菌、真菌等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 .一场大火将该农田烧毁,一段时间后农田中又出现了杂草、田鼠等生物,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 .

(3)调查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应采用________ 法.为模拟该调查方法,生物小组同学使用玻璃球进行实验.小组同学先从布袋里的白玻璃球中随意抓出一把(经清点共15个),并换成相应数量的红玻璃球放回布袋,摇匀后再抓出一把,经清点共12个(其中红色球4个),则布袋中原有玻璃球________ 个,其中将白球换成红球相当于________ .

三、解答题

19.试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的问题:

(1)群落是指________,因此,研究生物群落要以________研究为基础.

(2)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主要与________有关.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________,导致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统计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四、综合题

20.如图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请回答:

(1)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________.

(2)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

(3)图中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________型曲线,表示K值的一点是________.

21.如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一种类型

(1)此图表示年龄组成为________型的种群,年龄组成类型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类型两种.

(2)种群中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等.

(3)该种群中________年龄个体多,________年龄个体少,出生率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死亡率.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种群生存能力的大小。

种群的差异性越大生物体在各个时期的种类就越多,也就是说由它们组成的种群的结构越复杂,适应能力的可能性越大,生存的几率就越大;而各个年龄阶段的种类越少,生存的几率就越小。

【点评】理解难度高,一般常考。

种群的差异性越大生物体在各个时期的种类就越多。

2.【答案】C

【解析】【解答】解: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样方法.该草地上全部个体数全部统计难度较大;只选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进行调查不具有代表性;一般随机设置1m2的样方为宜,并且尽量选择多个样方求平均值.

故答案为:

C

【分析】样方法:

确定样地——取样方——计数——计算样方的种群密度——求平均值

常用的取样方法:

①五点取样法:

调查总体为非长条形时;②等距取样法:

调查总体为长条形时

计数原则:

取上不去下,取左不取右。

(两边和夹角)

适用: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密度)。

3.【答案】D

【解析】【解答】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是种群内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故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4.【答案】A

【解析】【分析】种群数量达K值后,数量达到最大值,维持相对稳定,所以增长率为0,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在达K/2时,对于害虫的防治通常在数量很少时,而不能达到K/2时或后,这时种群增长率较大,K值是波动,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所以A选项正确。

【点评】考查种群数量变化。

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解答】A、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A正确;

B、可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B正确;

C、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滴加样液,C正确;

D、将10mL酵母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可根据培养液pH值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的pH值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值不断下降,因此正确的取样顺序为2、4、1、3,D错误.

故选:

D.

【分析】从图中数据分析可见,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呼吸作用产生CO2导致pH下降,故样品取样先后次序为样品2、样品4、样品1、样品3.达到稳定时期时,随着环境条件的相对恶化,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值,环境负荷量为1210个/立方毫米.

6.【答案】A

【解析】【解答】A、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A错误;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

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B正确;

C、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C正确;

D、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

故选:

A.

【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7.【答案】C

【解析】【解答】1、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过量砍伐的森林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水域污染后经治理的演替.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喷发后的演替.

故答案为:

C.

【分析】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8.【答案】B

【解析】【解答】A、t1~t2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A错误;

B、t3~t5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表现为稳定型,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表现为增长型,故B正确;

C、甲、乙种群密度最小是t1,甲种群密度最大是t3,乙种群密度最大是t5,故C错误;

D、t4时种群增长率最大,防止害虫应选择种群数量最少时,即t1时,故D错误.

故选:

B.

【分析】据图分析,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都为S型曲线,甲种群t2时达到K值,乙种群t5时达到K值;t1~t2时时间内两种群的种群数量都在增加,所以两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t3~t5时甲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可能为稳定型,而该时间段内乙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属于增长型.

9.【答案】B

【解析】【分析】曲线图表示草鱼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对S型曲线而言,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可充分利用草鱼资源,而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即捕捞后剩余量为K/2。

种群数量大于K/2时即可以进行捕捞,所以理论上应从第4年捕捞,捕捞量为(n-K/2)。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规律,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10.【答案】A

【解析】【解答】D点时甲种群的数量相当于K/2点,增长速率最大,A符合题意;稳定状态时,输入到乙种群的能量约占甲种群同化量的10%〜20%,B不符合题意;C点之后,甲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可判断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在C点时属于增长型,C不符合题意;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短期内会使甲种群的数量减少,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段时间后甲、乙种群数量可保持相对稳定,但不会使甲种群灭绝,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分析】图示曲线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

11.【答案】B

【解析】【分析】设种数数目为N,则有:

40

N=16

40,N=(40×40)

16=100。

12.【答案】B

【解析】【解答】A、猞猁和雪兔属于捕食关系,A错误;

B、水稻和杂草属于竞争关系,B正确;

D、细菌和其细胞中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噬菌体利用宿主细胞内原料、能量和酶进行繁殖,C错误;

D、人和蛔虫是寄生关系,D错误.

故选:

B.

【分析】1、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2、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3、寄生:

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13.【答案】C

【解析】【分析】裸岩上发生的初生演替比在弃耕农田发生的次生演替历程长;错误。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生物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错误。

人类活动会使演替偏离其自然的速度和方向;正确。

群落演替的过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错误。

14.【答案】C

【解析】【解答】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其基本步骤是: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③提出合理的假设;④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②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故选:

C.

【分析】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

观察并提出问题.要构建一个数学模型,首先我们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弄清楚对象的特征.

第二步:

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