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5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68997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5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5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5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5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5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5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5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5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5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5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5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5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5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5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5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Word版含答案.docx

《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5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5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5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Word版含答案.docx

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5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Word版含答案

第14节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课标要求】

1.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2.简述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举措: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的主要过程及其在流亡国外期间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取得丰硕理论成果的史实。

了解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活动和理论贡献。

探讨列宁结合本国国情探索俄国革命道路的创新精神及其革命品质。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捍卫、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等方面的基本史实,观看相关的历史题材影片,或运用多媒体手段重组历史资料,使学生在再现历史情景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提高对历史人物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列宁不屈不挠、矢志革命的勇气,以及他结合本国实际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列宁为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

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列宁早期的革命活动

1、良好家庭教育形成了列宁坚毅的性格、强烈的责任感和体谅他人的优秀品质

2、大学时代因参加反对沙皇的大会被开除和流放;

3、1888年成为喀山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积极分子;

4、1892年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在伏尔加河一代传播马克思主义。

5、1893年来到彼得堡开始为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思想和组织准备工作。

1887年秋进入喀山大学,结识了一批有革命思想的学生。

年仅21岁就认真钻研《资本论》,并把《共产党宣言》译为俄文。

沙皇不准读进步书籍,列宁带领学生向反动的学校提出抗议

在马克思主义小组中,列宁这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演讲有感人的说服力,它的科学依据给每一个到会的人极为深刻的印象。

1895年列宁被捕,为了防止书写时被巡捕发现,看守刚一开门,列宁就吞掉墨水。

1897年在监狱度过14个月后,被流放西伯利亚东部三年,在这里他也会见了社会民主主义小组成员。

二、列宁的伟大贡献

㈠布尔什维克党的缔造者:

思考:

1、分析建党的有利条件,并归纳列宁的建党准备工作。

2、布尔什维克党成立的标志是什么?

解释为什么不是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一大来作为其成立的标志?

3、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形成了哪两个派别?

他们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哪里?

这次会议有何意义?

1、建党的组织准备:

1895年创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是俄国革命政党的萌芽——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

2、建党的思想准备:

1900年创办《火星报》,并制定了党纲草案,为建立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进一步做了准备。

3、建党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多数派)。

——布尔什维主义的形成,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4、使布尔什维克党成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

1912年在党的六大上,将孟什维克驱逐出党。

㈡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

思考:

1、归纳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和简要经过。

2、列宁是如何从理论上、实践上来指导十月革命的?

3、考考你:

十月革命走的是什么道路?

中国共产党下的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的又是什么道路?

为什么两国的革命道路会有所不同?

这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怎样的工作作风?

4、分析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理论指导

①1912年在党的六大上驱逐了孟什维克,建立起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

这为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组织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②在流亡瑞士期间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号召各国无产阶级打倒本国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③1916年,撰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得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④1917年二月革命后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和策略,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⑤完成《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阐明了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等重要思想。

⑥1917年10月10日主持召开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秘密会议,通过了武装起义的决议,10月24日,列宁来到前线亲自领导起义。

2、过程

①二月革命掘沙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7年的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在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四月提纲》指方向

俄国向何处去?

这成为当时俄国国内的每个政党都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当时,布尔什维克中的一些领导成员也在犹豫徘徊。

在这紧要关头,列宁写了《远方来信》,对形势做了精辟分析。

4月16日,列宁从瑞土回到彼得格勒,在车站广场受到成千上万群众的欢迎。

在随后召开的布尔什维克会议上,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制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路线和具体计划,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③七月流血抛幻想

1917年7月,临时政府用暴力镇压人民。

“七月流血”事件后,俄国政权已被临时政府把持,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它表明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了。

④十月革命现曙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意义

①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②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问题探究:

你认为俄国在一年内接连发生两场革命(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这两场革命的性质是否相同?

你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①决定因素:

俄国社会矛盾的尖锐

②革命性质:

1917年的二月革命属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属社会主义革命

③判断依据:

革命任务和革命成果

㈢巩固苏维埃政权:

1、背景:

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列强武装干涉;俄国地主、资本家叛乱;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迅速联合起来,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了疯狂反扑和武装干涉。

①国内: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俄国仍处于同德、奥交战的状态,沙皇时期的旧军队仍然在交战的前线,当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前线后,反动军人立即掉转枪口,向新生的苏维埃进行反扑。

②国外:

帝国主义国家既害怕俄国退出战争而使战场的格局与态势有利于德国,更害怕俄国革命及其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影响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士兵。

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开始进行武装干涉。

2、政策:

①外交:

与德、奥议和,退出一战;(1918年与德国签定《布列斯特和约》)

②政治:

1918年,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首都设在莫斯科

③军事:

组建红军,参加卫国战争。

④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

余粮收集制;企业收归国有;实行贸易国有化;实行实物配给制等

作用:

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争取战争胜利,但损害农民利益。

㈣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背景:

①四年帝国主义战争,三年国内战争,使俄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危机)

②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农民不满、水兵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③此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合新形势,改革经济政策迫在眉睫。

为了战争。

列宁亲自出任了不久前成立的国防委员会主席。

直接负责一切军务

宣布废除沙皇政府签定的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有独立和统一的权利。

列宁还承诺归还沙皇霸占的,当时被白卫军占领的中国远东领土。

2、内容:

①农业方面:

用固定的实物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方面:

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③商业方面:

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制度上:

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作用:

①调动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国家经济明显好转;

②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为后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实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本国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国家集中分配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工资级别制,按劳分配

影响

积极: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

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思考: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何要过渡到新经济政策?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没有实行的必要性?

3.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该政策后来的命运如何?

提示: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国内战争)条件下实行的,其本身并不科学,执行中存在许多问题

2.确保了军事的胜利和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3.符合苏联国情……。

斯大林上台后该政策被取消。

㈤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

1、从理论上分析了十月革命成功的可能性(特殊性)

2、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理论

3、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如经济文化建设,国家党政机关的改革,民族问题等等

列宁主义的早期思想:

1、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

2、与农民结盟;

3、革命手段:

武装起义

4、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苏维埃)

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

革命思想:

十月革命的特殊性

建设思想:

1、经济文化建设:

建合作社,加强文化教育

2、国家机关改革:

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团结

3、民族问题:

民族平等

列宁贡献的概括: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主义,一大政策

自我测评: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几个关键时期是如何指导革命斗争的?

第一:

创建了布尔什维克党。

第二:

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第三:

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第四:

在中央委员会上坚持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深入斗争第一线,直接领导和指挥革命。

三、评价列宁

1、伟大的思想家: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

2、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①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

•    ②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毕生努力

③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马恩对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测:

(1)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无产阶级数量最多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实现,然后带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

寄希望于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

(2)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具有超越或不经过资本主义完整的发展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

【教材问题解答】

[自我测评]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几个关键时刻是如何指导革命斗争的?

提示:

第一,列宁创建了布尔什维克党。

1898年3月,俄国各地的“斗争协会”共同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但大会未能制定党纲党章,选出的中央委员会不久也被破坏,所以党实际上并未建立,因此各地的“斗争协会”仍处于思想混乱、政治动摇、组织涣散的状态。

列宁提出要在俄国建立—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从思想建党着手。

他所创办的《火星报》为建立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做好了准备。

1903年7—8月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载有无产阶级专政条文的党纲,建立起了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取得了中央委员会的领导权。

1912年孟什维克被开除出党后,布尔什维克成为俄国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

第二,列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他撰写了《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基础;撰写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提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等光辉论断,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马克思列宁主义阶段;撰写了《国家与革命》,为十月革命做出了深刻的理论论证。

第三,列宁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侨居瑞士期间,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分子进行了论战。

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的策略,号召各交战国的无产阶级调转枪口打倒本国的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等光辉思想。

第四,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夜的关键时刻,在中央委员会上坚持武装起义的方针,同时不畏艰险,深入斗争第一线,直接领导和指挥革命的行动。

[材料阅读与思考]

想一想,为什么列宁将这次革命说成是“第三次俄国革命”?

它与前两次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提示:

列宁之所以将十月革命称为“第三次俄国革命”,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将1905年俄国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相提并论。

其中,1905年革命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尽管最后失败,但它锻炼了俄国民众,因此列宁称1905年革命是十月革命的“总演习”。

1917年的“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革命后,工人土兵成立了工兵苏维埃,资产阶级则成立了临时政府,它既是1905年革命的继续,也为十月革命做了准备。

与前两次革命相比,十月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它建立起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新时代。

[自我测评]

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过程中,列宁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为了保障战争供应而制定并执行的非常性政策。

其实质是禁止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它对赢得战争的胜利和保住苏维埃政权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这种战时的经济政策从一开始就暴露出严重问题。

战后这一政策更是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制定新的经济政策,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列宁对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倾听各地农民代表的意见,首先提出了全党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任务的设想,提出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问题。

根据列宁的报告和建议,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做出了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新经济政策实施一年后,国家经济取得明显成效,俄国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材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材料,说一说列宁为什么强调“战时共产主义”“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为了保障战争供应而制定并执行的非常性政策,其实质是禁止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它是由当时客观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政策,它对赢得战争的胜利和保住苏维埃政权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这种战时的经济政策从一开始就暴露出严重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过急地摧毁一切旧的生产关系,过分地实行工业、贸易国有化,取消私商活动,堵塞流通渠道,用国家法令的手段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小农占优势的苏维埃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了广大农民的特点和需要,损害了农民的物质利益,因此长期执行这种政策就将破坏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威胁到工农联盟的巩固。

从这种意义上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能是一种临时性的政策。

1921年初,列宁等苏维埃领导人决定废止战的•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授课提纲

第14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

一、列宁早期的革命活动

1、良好家庭教育形成了列宁坚毅的性格、强烈的责任感和体谅他人的优秀品质

2、大学时代因参加反对沙皇的大会被开除和流放;

3、1888年成为喀山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积极分子;

4、1892年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在伏尔加河一代传播马克思主义。

5、1893年来到彼得堡开始为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思想和组织准备工作。

二、列宁的伟大贡献

1、布尔什维克党的缔造者

①建党的组织准备:

1895年创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是俄国革命政党的萌芽——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

②建党的思想准备:

1900年创办《火星报》,并制定了党纲草案

③建党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多数派)。

——布尔什维主义的形成,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④使布尔什维克党成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

1912年在党的六大上,将孟什维克驱逐出党。

2、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

(1)理论指导

①1912年在党的六大上驱逐了孟什维克,建立起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

这为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组织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②在流亡瑞士期间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号召各国无产阶级打倒本国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③1916年,撰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得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④1917年二月革命后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和策略,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⑤完成《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阐明了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等重要思想。

(2)过程

①二月革命掘沙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7年的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在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四月提纲》指方向:

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制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路线和具体计划,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③七月流血抛幻想:

1917年7月,临时政府用暴力镇压人民。

“七月流血”事件后,俄国政权已被临时政府把持,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它表明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了。

④十月革命现曙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意义

①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②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巩固苏维埃政权:

(1)背景:

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迅速联合起来,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了疯狂反扑和武装干涉

(2)政策:

①外交:

与德、奥议和,退出一战;(1918年与德国签定《布列斯特和约》)

②政治:

1918年,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首都设在莫斯科

③军事:

组建红军,参加卫国战争。

④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

余粮收集制;企业收归国有;实行贸易国有化;实行实物配给制等。

作用:

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争取战争胜利,但损害农民利益。

4、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背景:

①四年帝国主义战争,三年国内战争,使俄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危机)

②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农民不满、水兵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③此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合新形势,改革经济政策迫在眉睫。

(2)内容:

①农业方面:

用固定的实物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方面:

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③商业方面:

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制度上:

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实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本国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国家集中分配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工资级别制,按劳分配

影响

积极: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

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3)作用:

①调动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国家经济明显好转;

②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为后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5、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

①从理论上分析了十月革命成功的可能性(特殊性)

②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理论

③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如经济文化建设(建合作社,加强文化教育),国家党政机关的改革(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团结),民族问题(民族平等)等等

列宁贡献的概括: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主义,一大政策

三、评价列宁

1、伟大的思想家: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

2、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①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

•    ②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毕生努力

③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