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体育技术教学改革新思路.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78967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教育体育技术教学改革新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体育教育体育技术教学改革新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体育教育体育技术教学改革新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体育教育体育技术教学改革新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体育教育体育技术教学改革新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体育教育体育技术教学改革新思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体育教育体育技术教学改革新思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体育教育体育技术教学改革新思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体育教育体育技术教学改革新思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体育教育体育技术教学改革新思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教育体育技术教学改革新思路.docx

《体育教育体育技术教学改革新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教育体育技术教学改革新思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体育教育体育技术教学改革新思路.docx

体育教育体育技术教学改革新思路

体育教育体育技术教学改革新思路

摘要:

本研究以系统思维为指导思想,针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教训并重,以赛引领,赛考结合”的体育技术教改新思路。

教训并重是指改变原来体育技术教学中“有教无训”的教学模式,把训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要素,作为体育技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使体育技术的教学和训练有机结合,做到“教中有训,训中有教”。

以赛引领是指改变原来体育技术教学中“有教无赛”的教学模式,把竞赛同训练一样视为教学的有机组成要素,作为体育技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使竞赛和课堂的教学、训练有机结合,以竞赛来引领学生的体育技术学习。

“赛考结合”是指将竞赛和学生课程技术成绩挂钩,完善教学管理。

学生课程技术考核总成绩由基本技术考核成绩、参赛考核成绩、组织赛事考核成绩等三部分构成。

关键词:

体育教育;体育技术;教学;训练;比赛对中国高等教育而言,1999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中国高等教育拉开了大众化教育序幕,中国高等教育从此由精英化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

熟悉教育的人都清楚,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其人才培养目标、任务、方法和手段等也必然存在差异。

然而,中国高校在走大众化教育之路上,除了取得培养人才数量增加、学校地盘扩大、教育经费上涨等硬实力功绩外,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大众化教育所需的软件实力上,明显缺乏相应的跟进或者提前植入。

这就导致人们不时地用精英化教育的人才标准衡量大众化教育培养的人才,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一代不如一代。

可以说,这样的质疑或者评论曾经充斥着教育界内外,在教育界内尤甚。

伴随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浪潮,作为高校培养中小学校体育师资人才的体育教育专业也不由自主地被卷进了这一浪潮之中,走上了大众化教育之路。

面对质疑,它不可能置身事外。

毋庸置疑,体育教育精英化也好,体育教育大众化也罢,它们在师资人才培养上均为中小学体育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近十几年来,体育教育专业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人才培养实践均存在轻视体育技术教学现象,导致培养的体育教育人才在体育技术上质量下降,中小学用人单位对此产生非议。

体育是一种身体文化,体育教育是一种身体教育,需要教育者具备高于常人的体育技术。

尤其是中小学体育教育,需要体育教师身体力行地去示范、讲解和指导。

可以说,没有体育技术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是一个不合格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的摇篮,面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下滑的现实,如何根据中小学体育教育规律培养合格的体育师资,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思路决定出路。

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教训并重,以赛引领,赛考结合”的体育教育专业技术教学改革新思路。

它对解决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丰富体育教育理论、解答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管理新问题、实现教学和管理一体化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1体育技术教改新思路的缘起首先,近年来,我们时常听到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质疑声音,有的来自基层中小学校用人单位,他们非议现在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技能不足问题;有的来自体育教育专业的执教教师,他们指责现在的大学生学风差,体育技术学习素养是一届不如一届,培养的学生质量在下降。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近三十年来,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以及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全面下滑,已成为国家及社会关注的重点”[1]的现实。

作为大学体育教育者,身在体育教育专业第一线教学近20年,笔者认为,以体育教育大众化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托辞,很难令人信服。

因为不管精英化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体育教育人才都应该以能够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为最基本的人才衡量准则。

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的非议,教育者对自身培养人才方式与效果的不满意,这些均或多或少地说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问题。

其次,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体质连续下降几十年。

尽管影响体质的因素很多,但是谁也不会存疑,体育是青少年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最有效手段。

体育教师是影响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以说,青少年体质连续几十年下降,中小学体育教育难辞其咎。

那么,作为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的摇篮———体育教育专业又怎么没有责任呢?

再者,纵观当前学术界已有的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研究范式,已有的文献遵循和形成了两个主要范式:

一是从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等方面以宏观视角研究学校体育教学,如《泛体育教育观———基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学生体质问题研究》(李全生等,2016)[2]提出的“泛体育教育观”,旨在将提高学生的体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对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政策监督反馈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的优化,实现包含体质健康水平在内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历史嬗变与反思》(陈万红,2015)[3]认为,运动技术是体育教学的永恒主题,同时也是确立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最基本的出发点;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从“以政治为中心”的工具价值到“以人为本”的本体价值转变。

二是从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微观要素层面探究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路径、策略。

如,王伟(2016)的《新时期的体育教学实践———评〈体育教育学〉》[4]指出,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要从传统的以竞技体育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运用符合新时期学生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体育学习。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制度改革的路径研究》(林霖,2015)[5]认为,从课程改革视角来看,我国体育课程制度的改革呈现出外源性路径、内源性路径、过渡性路径、课程要素平衡发展路径、本土化路径五个路径形态,这五个路径形态呈现出互补性特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零散的没有形成范式的研究,如《新形势下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策略研究》(康建敏等,2015)[6]、《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育文化的融合研究———评〈体育教育与文化〉》(谢培山,2016)[7]等。

毫无疑问,这些研究文献对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技术教学改革研究的文献却是凤毛麟角,忽略了很多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如体育技术教学改革理念、大众化教育时代的体育教育精英人才培养等。

面对上述语境,我们不得不琢磨和反思作为培养体育师资摇篮的体育教育专业,如何突破当前的困境,为中小学校输送合格的高质量体育师资人才?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前提是要明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

笔者通过文献检索,查阅到最新的《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

《标准》规定,体育教育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是: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训练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和较强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能胜任学校体育工作。

”[8]培养规格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素质要求(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知识要求(素养类知识和专业类知识)和能力要求(获取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分析,笔者认为,除了思想品德素养外,体育技术素养应该是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核心,是衡量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体育教育专业所有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应该围绕培养学生的体育技术为核心展开。

当然,这不是说体育理论课程不重要的意思,因为体育技术和体育理论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上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两者应该是化合物,不是混合物。

基于上述认识,研究认为,突破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下滑困境的主要切入点是,以系统思维看待体育技术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并以此为抓手,变革体育技术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于是,提出了“教训并重,以赛引领,赛考结合”的体育技术教改新思路。

之所以说是新思路,是因为在体育教学领域用系统思维将教学、训练、竞赛、成绩考核视为教学的有机组成要素,把教学、训练、竞赛和成绩考核作为一个系统,形成体育技术闭环式教学模式(链条式模式),通过系统化、一体化的实践培养学生的教学、训练、竞赛乃至科研创新等能力,打破教学领域旧有的以教学为主导、鲜有训练和竞赛的观念和线性教学模式。

这是本研究的缘起。

2体育技术教改新思路诠释2.1体育技术教改新思路的立论依据。

2.1.1体育技术教改新思路的理论依据。

系统思维就是将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各要素间以及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全面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

系统思维的本质就是以系统论来思考和把握认识对象[9]。

从系统思维角度来说,体育技术的教学、训练和竞赛是一个整体。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体育技术教学是体育技术训练的基础,体育技术训练是对体育技术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同时对体育教学具有反哺作用,促进体育技术教学的进一步完善。

基于体育技术教学、训练和竞赛之间的这种交融关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技术培养必须将这三者作为一个能力系统给予整体考虑,全面把握。

2.1.2体育技术教改新思路的现实依据。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为中小学输送体育师资。

换句话说,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体育师资,应该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考虑的问题。

如果说,过去体育教育精英化时代,计划经济模式,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包分配,体育教育专业可以不关注或者少关注中小学对体育教师的能力需求,那么今天体育教育大众化时代,市场经济模式,自由竞争择业,则客观上迫使体育教育专业不得不改变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

中小学校对体育师资人才应具备的能力需要应该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一种根据中小学对体育教师的能力需求、为中小学量身定做培养体育师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必将诞生。

对中小学体育而言,核心任务是传承基本的体育技术知识,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并掌握一至两项能作为终身体育健身的体育项目。

在实践中,它通过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路径完成。

这就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具备基本的体育技术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竞赛能力和适度科研能力。

体育技术教学能力是指体育教师能够胜任中小学校体育技术项目教学的能力。

如田径类项目教学、篮球教学、足球教学、武术教学等基本项目教学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体育技术训练能力是指体育教师除了能胜任中小学校日常的体育基本教学外,能够根据中小学校实际情况,从事中小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能力。

如田径队、篮球队等队的业余训练所需的基本训练理论和方法。

应该说,中小学校业余体育训练,既是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又是选拔和输送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源头。

体育竞赛能力是指体育教师既要有能带队指挥各种学校体育竞赛的能力,又要有组织、编排各种小型体育比赛的能力。

如组织学校运动会等所需的裁判和竞赛等理论和方法。

适度科研能力是指体育教师要具备基本的对教学、训练和竞赛等实践中问题展开探究并解答的能力,对解决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任务有反哺作用,能促进教师更好地解决和完成这些任务。

然而,当前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在体育师资培养上和中小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能力需求不一致,存在脱节。

这倒逼着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模式。

2.2“教训并重,以赛引领,赛考结合”的新思路内涵。

教训并重是指改变原来体育技术教学中“有教无训”的教学模式,把训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要素,作为教学中让学生内化、巩固和提高体育技术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使体育技术的教学和训练有机结合,做到“教中有训,训中有教”。

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精湛的体育技术。

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未来体育师资人才的专业,它所培养的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技术学习时,就不能以“健康第一”作为学习目的,而应该着眼于未来,掌握精湛的体育技术为目的。

体育技术是他们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

不以“健康第一”作为学习目的,并不意味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需要健康。

恰恰相反,他们更需要健康的身体,才能满足学习、掌握精湛的体育技术需要。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否则,他们无法满足将来走上中小学体育教学岗位的身体需要。

更何况,体育教师具有良好健康的身体,对激发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无疑具有榜样的力量。

教训并重并不意味着教学与训练平分秋色,各占比50%,而是聚焦于把训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要素,根据不同技术教学情况,将训练理念灵活地贯彻于技术教学之中,把训练作为教学中让学生内化、巩固、提高体育技术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教训并重”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熟练地掌握体育技术,一是满足将来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等需要,二是满足指挥、组织、参与体育竞赛的需要。

从而体现出教学和训练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关系。

“教训并重”的教改思路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体育技术的整个过程之中,既包括体育技术学习的普修阶段,又包括体育技术学习的专修阶段,即体育技术专项化阶段。

在体育技术学习的普修阶段,以大一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基本技能的普修学习为主,“教训并重”应采取传统课堂体育教学模式(学习知识在课内,巩固、提高知识在课外)为主;在体育技术学习的专修阶段,以2~4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进入体育技术专修阶段,“教训并重”和“以赛引领”并存,应该采取翻转课堂体育教学模式(学习知识在课外,巩固、提高知识在课内)为主。

以赛引领是指改变原来体育技术教学中“有教无赛”的教学模式,把竞赛同训练一样视为教学的有机组成要素,作为体育技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使竞赛和课堂的教学、训练有机结合,以竞赛来引领学生的体育技术学习,以竞赛来内化、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技术。

反过来,又以竞赛反哺、激励学生的体育技术学习。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赛手段既培养学生内化、巩固、提高乃至创新技战术的能力,又培养学生指挥、组织、编排比赛的能力。

“以赛引领”的教改思路主要是针对学生体育技术学习的专修阶段。

这阶段要从整体着手,把“教训并重”和“以赛引领”统筹考虑,统一安排。

这阶段的“教训并重”主要采取翻转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学生体育技术学习中只起到指导、答疑、协助解决问题的作用。

围绕竞赛所需的知识,都要靠学生课外自主钻研学习,然后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竞赛、课堂中展示、实践。

具体做法是:

(1)按照系统思维,以体育项目为立足点,从大2年级开始,以大2年级、大3年级、大4年级为基本要素单位,成立某项体育教学联赛赛事联盟及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确定教学联赛轮次。

(2)每个年级学生依托所专修的体育项目,按照项目建队原则,成立运动队参赛。

如,篮球项目,10人为1队。

同一年级、同一个体育项目,专修人数较多时,可以组建多支运动队。

(3)教练员、裁判员、竞赛组织、编排、记录等工作均作为学生专业教学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负责具体工作并作为考试内容之一。

“赛考结合”是指将竞赛和学生课程技术成绩挂钩,完善教学管理。

学生课程技术考核总成绩由基本技术考核成绩、参赛考核成绩、组织赛事考核成绩等三部分构成。

学生基本技术考核内容由课程大纲规定;参赛考核内容主要由学生作为运动员参加比赛和作为教练员带队比赛两部分组成;组织赛事考核内容主要是指学生作为裁判组织、编排赛事和赛后总结等内容。

前两部分由专项任课教师负责考核;后一部分由教学联赛小组负责考核。

学期结束,教学联赛小组将组织赛事部分考核成绩交给各专项任课教师,由专项任课教师汇总后,根据比例,综合评定出学生成绩。

至于技术考核成绩、参赛考核成绩、组织赛事考核成绩各占多少比例,要根据教学实践事先在课程大纲中给予规定。

教学实践中,体育技术教改新思路体现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训并重”的技术教学普修阶段,课程成绩评定以技术内容考核为主。

第二部分是“教训并重,以赛引领,赛考结合”的技术教学专修阶。

两者关系是,第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前提和基础,并服务于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深化、提高、检验和反馈,它们构成了一个体育技术教学闭环式系统。

3体育技术教改新思路中的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传统课堂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聚焦于体育技战术知识的“教”,学生则主要着眼于体育技战术知识的“学”,在课堂外则是以学生内化、巩固课堂所学体育技战术知识为主。

课堂上,一方面是教师通过示范、讲解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体育技战术知识,一方面是学生被动地学习体育技战术知识。

可见,传统课堂的体育教学模式最大特征就是学习体育技战术知识在课内,内化、巩固、提高体育技战术知识在课外。

课堂内以教师向学生的单向输入体育技战术知识为主,课堂外以学生的内化、巩固和提高体育技战术知识为主。

翻转课堂的体育教学模式则是在课堂外学生以自学体育技战术知识为主,在课堂内学生以内化、巩固、提高乃至运用体育技战术知识为主,教师则主要聚焦于指导、答疑。

传统课堂的体育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的体育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两者应该整合起来,综合运用。

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技术教改新思路有机地融合了这两种教学模式。

“教训并重”的技术教学普修阶段,在体育技术知识学习的初期,学生缺乏相应的体育技战术知识概念,这时候体育技战术知识学习,需要教师先帮助其建构一定的体育技战术知识图景,然后才能以此为起点,更好地自学体育技战术知识。

也就是说,学生的自学不能从知识的空白状态开始。

学生自学体育技战术知识的前提是他们事先具有一定的体育技战术知识储备,否则让学生自学体育技战术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

这就像“在我们开始理解与解释之前,我们必须要具有某种已知的知识储备,作为推知未知的起点或参照系。

即使是一个错误的假设或前提,也是理解开始发生的必要条件”[10]的原理一样。

因此,在“教训并重”普修阶段,以传统课堂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主,旨在让学生学习和储备相关的体育技战术知识,一方面打下自学体育技战术知识的已有相关体育技战术知识的基础,一方面为“教训并重,以赛引领”专修阶段储备基本的体育技战术,没有“教训并重”普修阶段的体育技战术知识储备,就谈不上“教训并重,以赛引领”专修阶段。

“教训并重,以赛引领,赛考结合”的技术教学专修阶段,由于学生已经储备了相关体育技战术知识,具备了自学的前提和基础,这阶段体育技战术知识学习应以翻转课堂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主。

将这阶段的“教训并重,以赛引领”视作一个小系统,比赛是课堂,教训课是课堂外。

即学生通过自我主导的教训课自学体育技战术,通过比赛这个课堂内化、提高和创新体育技战术。

比赛中产生的问题,再通过自我主导的教训课中内化解决。

自我主导的教训课既是比赛准备阶段,又是比赛总结阶段,相对于下一次比赛时准备,相对于上一次又是总结。

比赛和教训课就构成了一个循环系统,形成了通过比赛发现问题,通过教训课解决问题的循环系统。

美国学者W•詹姆斯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

”[11]两种课堂体育教学模式并不是截然分离、一成不变的。

两者在体育技术教改新思路中整合运用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教学对象等影响因素,科学化、艺术化地灵活运用。

4体育技术教改新思路中在实践中应注意事项4.1围绕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科学的体育技术课程体系。

研究认为,在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应该将《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中小学《体育健康与课程标准》所设置的体育项目和大学自身所具有的区域特色相结合,系统地考虑专业技术类基础课程(普修课程)、技术方向课程(专修课程)和技术拓展课程(选修课程)分布,设置具有特色的体育技术课程体系。

一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之所以区别于另一所高校,关键在于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具有的个性。

全国范围内合理的体育教育专业布局应该是每个学校既有体育教育专业的共性,又有学校的个性,在总体上形成全国一盘棋,具体到每个学校又是各具千秋、各有特色,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百花齐放。

其中具有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体育教育技术课程体系就是体育教育专业个性的核心部分。

应该说,体育技术类基础课程(普修课)决定体育教育专业的共性,技术方向课程(专修课程)和技术拓展课程(选修课程)决定体育教育专业的个性。

每个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在后两类课程上挖掘潜力和自身资源,形成个性鲜明的人才培养体育技术课程体系。

4.2设置合理科学的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蓝本。

设置合理科学的教学大纲是保障体育技术教改新思路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有了合理科学的教学大纲未必能实现体育技术教改新思路,但是,无合理科学的教学大纲肯定无法实现体育技术教改新思路。

同时教学大纲的设置是一项系统工作,它涉及教学实践中课表排课、任课教师和上课地点场馆安排等具体工作。

因此,设置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就是落实这一教改思路重中之重的关节。

针对不同类型体育技术课程,体育技术教改新思路并不是僵化的固化体育技术课程教学。

由于教学对象和教学任务的不同,在体育技术类基础课程和技术拓展课程中,只需贯彻“教训并重”的教改思路,成绩评定以技术内容考核为主。

在体育技术方向课程中,则需要完整地贯彻“教训并重,以赛引领,赛考结合”的教改思路。

根据这一思路,在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中,总的原则是,一切工作围绕有利于贯彻上述体育技术教改新思路展开。

首先,对技术课内容按照“可要可不要的内容,坚决不要”的内容择取原则,精选每门课程根本的、核心的技术内容。

其次,要考虑课程开设时间顺序,专业技术类基础课程一定要早于技术方向课程和技术拓展课程,体育技术拓展课程可以和技术方向课程并列(只要不违背技能学习规律)。

第三,要考虑合理地分配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考核内容。

第四,考虑技术课程和理论课程搭配问题,课程搭配要符合学科知识规律和技能学习规律。

第五,考虑学生每个学期课时数的合理搭配问题。

4.3根据课程大纲,科学合理地安排课表。

课表是教师和学生上课的重要依据之一。

科学合理地安排课表是保障体育技术教改新思路实现的必要条件。

在专业技术类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排课上,由教务处统一协调安排。

在技术方向课上,由于存在教学联赛和教训课两个类型课堂,因此,课程安排应由专项教学联赛小组和教务处共同协调安排。

集体对抗类项目,如,三大球可以根据情况安排1赛/周或者1赛/2周。

体能类项目,如田径类等,可以开展以月为单位的教学联赛。

技能评分类项目,如武术、体操、健美操等,同样开展以月为单位的教学联赛,4.4以比赛为载体,融合不同专项和学生管理工作,实现教学和学生管理一体化发展针对不同专项教学联赛融合相应专项项目,规定每支教学联赛队伍必须有自己的啦啦队。

如,篮球教学联赛可以和健美操、武术套路等专项联合、每个年级的篮球队设立自己的啦啦队,在比赛暂停和休息期间,啦啦队上场表演。

然后,每学期对啦啦队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评比和奖励活动。

以教学联赛为载体,将学生管理工作渗入其中,让比赛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同时比赛又是学院文化、班级文化的宣传窗口。

在比赛间隙,可以通过各种正当合理的方式宣传学院、班级,甚至宣传为学院做出杰出贡献的教师、学生。

每学期都可以组织评比优秀学生、优秀队伍、优秀班级。

总之,让学生管理者走出办公室,深入教学第一线,改变原来教条式机械管理,结合比赛,用一些正念、正知和正能量的东西引导、熏陶学生,实现“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和管理。

5结语任何思想都有自己的出场语境。

“教训并重、以赛引领,赛考结合”的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技术教改新思路,是针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中小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能力需求等综合情况提出来的。

它运用系统思维,将学生的课堂内外、课程教学与学生管理等育人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从理论上推演了这一思路的现实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

理论上的推演并不意味着实践的完善。

更何况,任何思路都是一种阶段性认识。

因此,对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技术教改新思路的实践研究,将是本研究的后继重点研究。

参考文献:

[1]为什么中国孩子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EB/OL].http:

//www.rsdmc.com/jy.2017-02-04.[2]李全生,高鹏,仓海.泛体育教育观———基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学生体质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4):

96-100.[3]陈万红.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历史嬗变与反思[J].体育文化导刊,2015(3):

127-130.[4]王伟红.新时期的体育教学实践———评《体育教育学》[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