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82460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docx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详解

海洋防灾减灾知识

一、灾害知识

风暴潮

什么叫风暴潮

风暴潮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

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称为风暴潮。

又可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

风暴潮成灾因素有哪些

风暴潮能否成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最大风暴潮位是否与天文潮高潮相叠,尤其是与天文大潮期的高潮相叠。

当然,也决定于受灾地区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状、岸上及海底地形,尤其是滨海地区的社会及经济(承灾体)情况。

如果最大风暴潮位恰与天文大潮的高潮相叠,则会导致发生特大潮灾。

当然,如果风暴潮位非常高,虽然未遇天文大潮或高潮,也会造成严重潮灾。

风暴潮有哪些种类

风暴潮根据风暴的性质,通常分为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

台风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

其特点是: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台风风暴潮发生。

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其特点是:

增水过程比较平缓,增水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

主要发生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台风和飓风是不是很大的风

台风和飓风都是指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因为发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的名称。

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为“飓风”。

台风登陆的可造成哪些灾害

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灾害性天气系统。

它登陆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巨浪海潮侵袭,造成大范围的洪涝灾害和局部地区山崩、泥石流和滑坡等严重的自然灾害。

台风的风强度大时可超过12级,一旦登陆,所到之处房倒树拔、暴雨成灾。

我国受台风影响的主要地区是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等东南沿海省、市、自治区,但有时也会登陆后影响内陆腹地。

每年全球台风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60-70亿美元,人员死亡约2万人。

风暴潮的危害有哪些

与风暴潮相伴的狂风巨浪,可引起水位暴涨,堤岸决口,船舶倾覆,农田受淹,房屋被毁。

另外,风暴潮灾害的严重程度,还取决于受灾地区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状和海底地形、社会及经济情况等。

一般来说,地理位置面对海上大风袭击、海岸形状呈喇叭口、海底地形较平缓、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达的地区,风暴潮灾害较为严重。

我国有风暴潮预报业务系统吗

我国风暴潮预报业务系统是70年代初建成的。

目前在沿海已建立了由280多个海洋站、验潮站组成的监测网络,配备比较先进的仪器和计算机设备,利用电话、无线电、电视和基层广播网等传媒手段,进行灾害信息的传输。

风暴潮预报业务系统比较好地发布了特大风暴潮预报和警报,同时沿海省市有关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也积极加强防范并制订了一些有效的对策,如一些低洼港口和城市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历来风暴潮侵袭资料,重新确定了警戒潮位。

什么是警戒潮位

警戒潮位是指沿海发生风暴潮时,受影响沿岸潮位达到某一高度值,人们须警戒并防备潮灾发生的指标性潮位值,它的高低与当地防潮工程紧密相关。

警戒潮位的设定是做好风暴潮灾害监测、预报、警报的基础工作,也是各级政府科学、正确、高效地组织和指挥防潮减灾的重要依据。

如何预防台风灾害

发生在沿海的风暴潮大多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容易酿成财产毁灭和人员伤亡等巨大灾难,必须提前开展病险海堤的除险加固。

居住在台风将要登陆或台风将严重影响范围内的海边低洼处的群众,应该按照气象预报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要求,尽早组织撤离、搬迁。

同时要做好渔排加固、渔船加锚加缆,船上的人员要实施撤离上岸。

各种涉海活动应等到台风警报完全解除之后再开展。

灾害过后,往往容易发生病害流行,还应注意做好病害监测等各项防病治病工作,防止病害蔓延。

风暴潮防范措施有哪些

1、风暴潮期间,尽量不要外出行走,倘若不得不外出时,应弯腰将身体紧缩成一团,一定要穿上轻便防水的鞋子和颜色鲜艳、紧身合体的衣裤,把衣服扣扣好或用带子扎紧,以减少受风面积,并且要穿好雨衣,戴好雨帽,系紧帽带,或者戴上头盔。

 行走时,应厂步一步地慢慢走稳,顺风时绝对不能跑,否则就会停不下来,甚至有被刮走的危险;要尽可能抓住墙角、栅栏、柱子或其他稳固的固定物行走;在建筑物密集的街道行走时,要特别注意落下物或飞来物,以免砸伤;走到拐弯处,要停下来观察一下再走,贸然行走很可能被刮起的飞来物击伤;经过狭窄的桥或高处时,最好伏下身爬行,否则极易被刮倒或落水。

如果台风期间夹着暴雨,要注意路上水深,10岁以下儿童切不可在水中行走,应用盆或桶之类东西载着幼儿渡过水滩。

万一不慎被刮人大海,应千方百计游回岸边,无法游回时也要尽可能寻找漂浮物,以待救援。

2、野外旅游时,听到风暴潮预警报后,能离开台风经过地区的要尽早离开,否则应贮足罐头、饼干等食物和饮用水及常用药品,并购足蜡烛、收音机、手电简等照明用品。

在海边和河口低洼地区旅游时,应尽可能到远离海岸的坚固宾馆及台风庇护站躲避。

3、船舶在航行中遭遇风暴潮袭击,应主动采取应急措施,及时与岸上有关部门联系,弄清船只与风暴潮的相对位置。

还应尽快动员船员将船只驶入避风港,封住船舱,如是帆船,要尽早放下船帆;如果你是开车旅游,则应将车开到地下停车场或隐蔽处;如果你住在帐篷里,则应收起帐篷,到坚固结实的房屋中避风;如果你已经在结实房屋里,则应小心关好窗户,在窗玻璃上用胶布贴成米字图形,以防窗玻璃破碎。

海浪

什么是海浪

海浪是指由风产生的海面波动,其周期为0.5-25秒,波长为几十厘米至几百米,一般波高为几厘米至20米,在罕见的情况下,波高可达30米。

波浪的成因比较多,风力是波浪的主要成因,由风力直接作用产生的波浪称为风浪,风浪离开风区向远处转播便形成涌浪。

风浪到浅水区,受海水深度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出现折射,波面不再完整,出现了破碎和卷倒,此时称为近岸波,习惯上把风浪、涌浪和近岸波,合称为海浪。

什么是灾害性海浪

灾害性海浪是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和强冷空气大风等引起的海浪。

灾害性海浪的海上波高达到6米以上,它的作用力可达30-40吨每平方米,能掀翻船只,摧毁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给航海、海上施工、海上军事活动、渔业捕捞带来灾难,正确及时地预报这种海浪对保证海上安全生产尤为重要。

实际上,灾害性海浪的确切定义只能是根据海上不同级别的船只和设施,而分别给出相应级别的定义。

例如,对于没有机械动力仍借助于风力的帆船,小马力的机帆船,游艇等小型船只,波高达2.5~3米的海浪已构成威胁。

因此这种海浪对这些船只就可称为灾害性海浪;对于千吨以上和万吨以下,中远程运输作业船只波高达4~6米的巨浪已构成威胁,对它们来说4米以上的海浪称为灾害性海浪。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与大自然抗争能力提高,对于20世纪60~70年代相继出现的20万~60万吨的巨轮,一般9米以上的海浪才能称为灾害性海浪。

因此,在发布海浪预报和警报时除考虑海上一般和普遍情况外,应该根据不同任务,不同船只和不同海上设施进行特殊保证,以减少海上灾害的发生。

下面是几张灾害性海浪的照片:

海浪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将某一时段连续测得的所有波高按大小排列,取总个数中的1/3个大波波高的平均值,称为有效波高。

有效波高大于等于4米的海浪称为灾害性海浪。

根据国际波级表规定,海浪级别按照有效波高进行划分(见附表1)

附表1海浪级别划分

海浪级别

有效波高(米)

海浪级别

有效波高(米)

微浪

Hs<0.1m

巨浪

4.0≤Hs<6.0

小浪

0.1≤Hs<0.5

狂浪

6.0≤Hs<9.0

轻浪

0.5≤Hs<1.25

狂涛

9.0≤Hs<14.0

中浪

1.25≤Hs<2.5

怒涛

Hs≥14.0

大浪

2.5≤Hs<4.0

*Hs为有效波高

灾害性海浪是海上刮大风引起的吗

风只是波浪的主要成因之一,还存在着很多来源的作用力可以使海水振荡起来形成波浪。

比如,海底地震也能引起地震波,这种波传到岸时,波高迅速增大,会形成灾害性的海啸,这种海浪呼啸而来,会给沿海地区带来可怕的灾难。

一般什么季节遇到大风浪可能性多一些

台风浪主要发生在夏季,7-8月最多,2月最少,6--10月占全年的70%。

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台湾省以东洋面和巴士海峡影响较多,黄海和渤海影响较小。

在渤海和黄海冬季、秋季常有南下冷空气造成的北向大风,风力可达10级并产生大浪。

台风浪是否有什么前兆

台风浪一形成就有涌浪传出,其传播速度快于台风移动速度,因此当台风还在外洋时,涌浪已经传播到近海,出现海底淤泥被搅起,海水发臭,海洋动物表现异常等现象,从而可以提前知道台风浪即将来临。

海洋的危害有哪些

灾害性海浪在近海常能掀翻船舶,摧毁海上工程,给海上航行、海上施工、海上军事活动、渔业捕捞等带来危害。

在岸边不仅冲击摧毁沿海的堤岸、海塘、码头和各类构筑物,还伴随风暴潮,沉损船只、席卷人畜,并致使大片农作物受淹和各种水产养殖珍品受损。

海浪所导致的泥沙运动使海港和航道淤塞。

灾害性海浪到了近海和岸边,对海岸的压力可达到每平方米30-50吨。

据记载,在一次大风暴中,巨浪曾把1370吨重的混凝土块移动了10米,20吨的重物也被它从4米深的海底抛到了岸上。

巨浪冲击海岸能激起60-70米高的水柱。

海啸

什么是海啸

海啸,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传播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也可能远达500到650公里,当海啸波进入陆棚后,由于深度变浅,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墙”。

此外,海底火山爆发,土崩,水下塌陷和滑坡,陨石撞击及人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啸。

海啸的特征之一是速度快,地震发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啸速度越快。

海水越深,因海底变动涌动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啸之后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越快。

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水深为5000米,海啸和喷气机速度差不多,每小时可达800公里,移动到水深10米的地方,时速放慢,变为40公里。

由于前浪减速,后浪推过来发生重叠,因此海啸到岸边波浪升高,如果沿岸海底地形呈V字形,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更高。

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

剧烈震动后,巨浪呼啸,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

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

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

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2004年12月26日印尼9级海底地震带来的海啸袭击了附近很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三十余万人丧生。

大约95%的海啸都是由地震引发的。

下面是一些海啸的图片:

海啸是如何产生的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原因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就是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

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

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

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

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

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海啸的前兆有哪些

海啸的前兆,就是在海洋地震之前,海水有时会忽然迅速褪落,露出了从来没有见过天日的海底,鱼虾蟹贝等海洋动物纷纷在海滩上挣扎,一段时间之后海水才重新上涨。

海啸发生时,海水变浑浊并伴有响声,水面出现死鱼,停泊在港内的渔船会出现一片混乱,船只相互碰撞。

如果你在岸边感觉到地面有震动、如果你听到远处有隆隆的巨响、如果你看到海水里或海滩上冒很多白色的水泡、如果你发现海水突然涨上来或者突然退下去、如果你看到远方海面有一条明亮的白线在移动,那么,海啸很可能正向你袭来。

我国地震海啸发生的情况如何

我国地震海啸的发生频率是很低的,据历史记载,2000年来,我国只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平均200年左右才出现一次。

这是因为我国海区处于宽广大陆架上,水深较浅,大都在200米以内,不利于地震海啸的形成与传播,但并不排除某次强地震诱发大海啸的可能性,特别是台湾和南中国海。

海啸可以精确预测吗

目前的科学发展还不能预测和预报海啸的发生:

首先,海啸主要由海底强地震引起,然而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报海底地震的发生;其次并不是所有海底强地震都能产生海啸(只有1/4左右的海底强地震产生了海啸)。

只能依据海底地震记录和岸边及岛屿站潮位的变化异常来确定海啸的发生,一旦确定后,即可通过海啸传播图计算出震源处的海啸强度以及这个海啸波到达各海岸的时间和海啸级别,再通过电信手段立即通知有关国家和地区,及时做出相应的防范,这就是海啸预警。

我国的海啸业务预报是由一个由地震局、海洋局和沿海验潮站联合组成的海啸警报网来承担,由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

海啸中如何逃生

一、地震是海啸最明显的前兆。

如果你感觉到较强的震动,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

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做好防海啸的准备,注意电视和广播新闻。

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公里远的地方。

二、海上船只听到海啸预警后应该避免返回港湾,海啸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险。

如果有足够时间,船主应该在海啸到来前把船开到开阔海面。

如果没有时间开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离停泊在海港里的船只。

海上船只听到海啸预警后千万别急着“回巢”。

三、海啸登陆时海水往往明显升高或降低,如果你看到海面后退速度异常快,立刻撤离到内陆地势较高的地方。

四、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急救包,里面应该有足够72小时用的药物、饮用水和其他必需品。

这一点适用于海啸、地震和一切突发灾害。

赤潮

什么是赤潮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海水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有毒赤潮是一种严重恶化海洋环境,破坏海洋渔业资源和沿海旅游业,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海洋自然灾害。

赤潮是一个历史引用名,最早是因海水变红而得名。

其实赤潮不一定都是红色,因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赤潮海域水体会而呈现红、黄、绿和褐等色,如红色中缢虫形成的赤潮呈紫褐色,赤潮异弯藻赤潮呈酱褐色,夜光虫形成的赤潮呈砖红色。

如何判断某海域发生了赤潮?

判断观测海域是否发生赤潮,通常有两个判别要素,两个要素同时成立方可视为赤潮,二者缺一不可:

一是海水改变颜色,二是海水颜色的改变是由高度密集的赤潮生物引起的。

赤潮海域海水颜色一般不均匀,颜色改变的水体呈条带状、块状或不规则形状分布在海面。

赤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的成因十分复杂,但大多学者认为主要与下列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1)赤潮生物是引发赤潮的内在因素,有赤潮生物的存在是发生赤潮的前提;

(2)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生物快速繁殖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大量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排入海洋,海水中氮、磷、硅等营养盐,水温、盐度、微量金属元素以及维生素类等含量大大增加,导致近海、河口、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赤潮频发;

(3)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海水温度是赤潮生物繁殖的重要条件。

天气形势稳定,风力较小、阳光充足、适宜的水温和盐度是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有利条件。

海潮流缓慢、水体交换弱,稳定的水文环境条件利于赤潮生物聚集。

赤潮有哪些类型

世界沿海国家所发生的赤潮赤潮多种多样,按不同的分类依据可分为多种类型。

如依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多少,可分为单相型赤潮(由一种赤潮生物引发)、双相型赤潮(由两种赤潮生物引发)和复合型赤潮(由两种以上赤潮生物引发)。

依据赤潮生物的来源可分为外来型赤潮和原发型赤潮。

为便于公众实施应急防治措施,依据是否有赤潮毒素可将赤潮分为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两类。

什么是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

有些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赤潮毒素或能分泌出赤潮毒素,这类有毒赤潮生物引发的赤潮为有毒赤潮。

有毒赤潮一旦形成,可对赤潮海域的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海洋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无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不含有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

无毒赤潮对海洋生态、海洋渔业不产生毒害作用,但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赤潮生物有多少种

全球海洋中目前已发现的赤潮生物有330多种,我国赤潮生物约150余种。

其中浮游植物占绝大多数,原生动物和细菌很少。

赤潮多发季节有无规律性特点

赤潮的发生有显著的突发性特点,但多发季节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赤潮大多数发生在比较温暖的季节,在各海区发生的时间略有差异。

南海海区以3~5月份最为多见;在东海海区,主要发生在5~7月;黄渤海海区,则大多在6~9月份发生。

赤潮生消过程分哪些阶段

赤潮生消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起始阶段:

存在诱发赤潮的物质条件,赤潮生物密度接近赤潮预警值,表面现象不明显;

发展阶段:

赤潮生物迅速繁殖,水体颜色开始转变,稍微不同于周围水体;

维持阶段:

赤潮现象出现后至临近消失时所持续的时间,水体颜色较深;

消亡阶段:

赤潮现象消失的过程,水体表面出现较多气泡。

赤潮对渔业资源和养殖生物有哪些影响

赤潮对渔业和养殖业的影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赤潮生物分泌液或死亡分解后产生的粘液,附着在鱼虾贝类鳃上使它们窒息死亡;有些赤潮生物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什么是赤潮毒素,赤潮毒素中都有哪几类

赤潮毒素是由一类有毒赤潮生物产生的天然有机化合物,是当今发现的毒性最大的天然有机毒物。

贝类摄食有毒赤潮生物,在体内累积赤潮毒素,当人们食用含有这类毒素的贝类海产品时会出现中毒现象,所以赤潮毒素通常也被称为“贝毒”。

与有害赤潮相关的赤潮藻毒素(贝毒素)中毒主要有五大类:

(1)麻痹性贝毒中毒;

(2)腹泻性贝毒中毒;(3)神经性贝毒中毒;(4)记忆丧失性贝毒中毒;(5)西加鱼毒中毒。

调查表明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这两类主要的藻毒素污染普遍存在于我国沿海。

有毒赤潮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有时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可大大超过人体可接受的水平,尤其麻痹性贝毒是一类神经肌肉麻痹剂,对酸、热稳定,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一般加工方法很难破坏其毒性。

人类若是食用了这些被有毒赤潮生物污染的鱼、虾、贝类等,会产生致癌、中毒,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据报道我国在赤潮毒素中毒事件中已有近千人中毒。

人体麻痹性贝毒中毒临床症状怎样,如何救治

麻痹性贝毒是危害性较大的一种赤潮生物毒素。

它对人体产生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神经系统受损,发病急骤,潜伏期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开始唇舌和指尖麻木,然后出现深层肌肉麻痹、不能站立、运动失调、平衡丧失等。

病人可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和呕吐。

患者意识清楚,随病程的发展呼吸因难逐渐加重。

严重者平均8小时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中毒的死亡率约为8%~10%。

如存活超过12~24h,一般愈后较好。

救治方法:

包括在活性炭或类似的呼吸剂的帮助下,进行洗胃和人工呼吸。

人体腹泻性贝毒中毒临床症状怎样,如何救治

急性中毒30分钟~12小时出现腹泻、恶心、呕吐和腹痛等症状,慢性中毒可能促使消化道肿瘤的发生。

中毒48~96小时内基本可复原,一般止泻药不能医治,所以不需药物处理。

尚无中毒死亡案例报道。

哪些常见生物能累积麻痹性毒素和腹泻性毒素

现已发现可以累积麻痹性毒素的贝类主要有紫贻贝、巨石房蛤、扇贝等。

从蛾螺、蝾螺、马蹄螺及花纹爱洁蟹、颗粒扁足蟹中也曾检出此类毒素。

赤潮海域的鱼类,如整条(包括内脏)食用时也应注意有受PSP毒素污染的可能。

现已发现可以累积腹泻性毒素的贝类主要有扇贝、中国蛤蜊、沙海螂、贻贝、滑顶薄壳鸟蛤、牡蛎、石房蛤、文蛤等。

能不能在赤潮发生水域游泳或水上运动

不能。

因为:

(1)由于高度密集的赤潮生物改变了海域水色,降低了海水透明度,海水美学价值遭到破坏,大大降低了娱乐性;

(2)赤潮水域分布大量的赤潮生物分泌液和残骸,人体会粘污;

(3)赤潮生物被细菌分解,会使海水腥臭,水体恶化,海域质量下降,不利人体健康;

(4)有毒赤潮水域中游泳或水上运动,会引起皮肤过敏或呼吸困难、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等。

赤潮水域的水产品都不能食用

不是。

赤潮灾害发生后,人们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而拒食海产品。

实际上当判定为无毒赤潮时,即赤潮毒素评价结果表明赤潮并没有毒性,并且该海区的水产品并未实行采、禁捕或销售,仍可正常食用。

赤潮现象发现者应作哪些工作

公众有义务向上级报告发生赤潮情况。

一旦发现疑似赤潮现象,应记录时间、赤潮区域、水色以及其它异常现象,并及时报告当地海洋管理部门。

赤潮发生后进行哪些调查工作

赤潮应急调查一般包括赤潮发生时间、地点、面积、引发赤潮种类、赤潮生物密度和环境因子(温度、盐度、营养盐等),以及赤潮造成的海洋生物死亡情况和经济损失,而往往缺少对该赤潮的毒性及其危害影响的报道。

有了赤潮对各类生物的毒性及潜在影响的评价,就可以根据波及的范围,结合当地海产资源和海产养殖情况及赤潮发生对市场可能造成的冲击进行危害评估,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赤潮预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赤潮预警的主要任务是早期预测和及时发现赤潮的发生,使我们能在赤潮尚未明显形成的异常阶段采取消除措施,可有效地减少赤潮发生,提高赤潮防治的效果。

另外,赤潮预警还要动态掌握预警海域的赤潮情况,为政府有关部门治理赤潮灾害和实施减灾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为研究的赤潮发生规律获取基础资料。

赤潮可否消除

世界沿海赤潮灾害严重的国家正在积极开展赤潮消除方法的研究。

如有的国家在赤潮区撒布粘土较有效地消除赤潮现象,有些采用赤潮多发区撒布石灰的办法,另外凝集剂沉淀法、海洋微生物治藻和磁力回收赤潮生物等方法也能在一定区域内减轻赤潮现象。

我国也开展了改变粘土、强氧化剂法消除赤潮的研究,相信将来人类将会掌握高效低毒的赤潮消除方法,消除赤潮危害。

如何预防赤潮的发生

赤潮多发与海域富营养化等水质污染有关,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浓度、治理赤潮多发海域水质污染、降低富营养化等措施,可以降低赤潮发生频率。

当发生有毒赤潮时应采取哪些紧急措施

(1)当发生赤潮时,应快速开展赤潮毒素分析,当判定为有毒赤潮时,由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决定采取关闭养殖区、捕捞区等措施。

(2)立即对赤潮发生的区域实行禁捕、禁采,加强巡视,防止意外中毒事件的发生。

(3)赤潮发生地人民政府开展鱼贝类食物中毒防治及与赤潮灾害有关知识的宣传工作,加强食用海产品的监督管理,做好中毒病人的应急救治。

(4)加强巡视,禁止该海域的贝类等海产品上市,进行警示以防止人们食用污染海产品而发生中毒,并密切监测该海域生物的赤潮毒素水平。

(5)可科学指导渔民采取切实可行的减灾和防灾措施,如可对赤潮可能波及的范围内的海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