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5868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4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西省红色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校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红色七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科试题

(分宜中学、会昌中学、莲花中学、南城一中、永新中学、瑞金一中、遂川中学)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

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

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

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

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規律性。

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

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

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

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

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

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渡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

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

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

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

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

如我们的许多日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

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3分)

A.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B.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C.在作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结尾提及《礼记》《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C.文章具体阐述汉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垫。

D.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自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平衡等特点。

B.汉字可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其主要因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

C.如果认清了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个性和特点为前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

“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

”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

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

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

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

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

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

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

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

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

他说:

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

方歌说:

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

挺进西北,开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

女兵很惹眼。

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

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

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

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

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

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

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

他乐了,说:

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

方歌说:

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

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

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

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

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

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

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

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

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

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

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

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

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

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

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

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

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

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

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0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成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

B.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

C.作者通过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方歌在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时内心的悲痛,写得极富感染力。

D.文章结尾为闲笔,虽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但对主旨帮助不大,可删除。

5.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6分)

6.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我市又有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南郑区城关小学、洋县青年路小学3所学校入选。

至此,我市已有5所中小学获“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

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

各地各校依托当地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传承项目包括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多种类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三是凸显育人特质。

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

以辐射带动为拓展,既要带动周边学校,又要辐射社区文化建设。

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图一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图二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兴趣淡、重知识,课时紧、难安排,有活动、不持久,家校分、不整合……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

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精神层面要想有大收获,就需要结合文化进校园来总结反思。

基础教育是普及教育,也是普惠性教育,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采纳师生中的“金点子”,扩大师生参与度。

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

“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

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

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

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

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入心入脑来内化。

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师生爱校如家,学生才能爱护校园花草树木,不浪费水电;师生爱校如家,才能生生互爱,尊师爱生。

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师生关系的和谐。

和谐一旦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就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语文、历史教材中体现最多,如古诗词欣赏、历史典故等。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曲、书法(篆刻)、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美术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学校中构建一种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只是比赛拿奖,校园文化活动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的机会和平台。

C.虽然属于理念及文化的内核、本质的“道”和属于形式、方法的“术”同属文化的一部分,但“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和世道人心相关,比“术”更为重要。

D.近年来,虽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遍地开花,但实践中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等问题。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侧重介绍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并分别介绍了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特点。

B.材料二表明,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较少,这有可能成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瓶颈;被调查教师都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

C.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强调要从师资培训和课程体系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有序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教育。

D.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从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总结反思、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整合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等角度,来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9.如何提高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四、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

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

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

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

服除,为晋州刺史。

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

“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

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

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

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

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

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

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

”不纳。

复谏曰:

“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

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

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

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

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

明年,封梁国公。

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

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

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

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

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

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

宋璟闻而叹曰:

“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

”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B.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C.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D.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第”是科举考试录取考选进士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服除”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

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C.“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可称“追赠”。

D.“谥号”是古代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等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知古才能卓著,仕途顺利。

他曾先后以著作郎和黄门侍郎的身份编修国史;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吏部侍郎等职。

B.魏知古为人耿直,敢于进谏。

他针对给公主造道观而劳民伤财一事两次进谏;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时,献诗婉言规劝,但也称颂了皇帝的政绩。

C.魏知古忠于朝廷,敢于揭发。

魏知古得知窦怀贞等将阴谋乱国,就秘密地揭发了他们的阴谋,终使窦怀贞被杀,他被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

D.魏知古深受赏识,屡受封赏。

他先因皇上赞赏他耿直而担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在担任侍中期间,多次受到封地、财物的赏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

(5分)

(2)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①。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②。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一霎儿价:

一会儿的功夫。

“价”作语助词。

②《列子·黄帝》记载:

“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其父曰:

‘吾闻鸥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多用以表示厌恶机心。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的上阕首写云,次写骤雨,再写放晴,写得颇有季节特点,特别是“骤雨一霎儿价”,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夏日阵雨的特点。

B.“青旗”二句,作者由近及远,又由大到小,层层推进,富有吸引力。

既交代了作者的去处,又点出闲居生活的百无聊赖,别有一番风致。

C.“只消”这两个景中生情的句子,作者说只想在山色水光中度过这个清闲的夏天,既用以收束上阕的书写闲情,也作为下阙景物描绘的张本。

D.下阕是作者设想在此过生活的情景。

作者酒醉之后,在这里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只见窗外松竹环绕,气度萧洒脱俗,十分幽雅。

15.词的下阕“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二句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三峡》中,一句描写了两岸重叠的悬崖峭壁雄伟的情状,若不是在正午半夜,,从侧面烘托了山峰的幽深。

(2)杜甫《登高》中“,”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酒的境况。

(3)《琵琶行》中,一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出弹奏琵琶的手法,同时也从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西安的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他们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的工坊前,看得出神。

麦草工艺工坊里,陕西渭南一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细的“牛毛”拼贴在画纸上,一幅牛耕图,在日光下熠熠闪光,他的麦草工艺品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核心活动——“守艺长安—大唐工坊”。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对于工匠精神,《诗经·国风》中这样描述: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在已出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秦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一两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

难道2000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

答案并非如此。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

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工艺如何,不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丝绸,()。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就会变得强烈。

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结果。

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群

的人,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

”参会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络绎不绝呼之欲出推陈出新卓尔不群

B.不绝如缕惟妙惟肖推陈出新特立独行

C.络绎不绝惟妙惟肖革故鼎新特立独行

D.不绝如缕呼之欲出革故鼎新卓尔不群

18.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B.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C.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D.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各地的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匠人的初心始终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

B.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们的终极目标

C.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其终极目标

D.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的初心

20.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存在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5分)

情境一 某杂志上有一条请柬:

“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

情境二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

“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三 记者连载报道:

“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

情境四 电台新闻广播稿:

5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⑴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⑷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

21.下面是介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