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5909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docx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

1、2010年湖南宁夏新课标卷(37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

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l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

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

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

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

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

《反杜林论》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13分)

(要求:

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2011年新课标卷(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2012年新课标卷(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

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4、2011年高考广东文科综合卷第38题第3问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

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8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5、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三22题第3问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

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

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

她很少停手的时候。

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

有一回,她对我们说:

“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

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

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

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

……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型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天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

……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样布又好又便宜。

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

……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

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

……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

……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

虽多一生机。

而风俗不无坠落。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6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评材料中明太祖关于丞相制度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菜斯顿对美国1787年宪法赞赏有加,说“这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材料二美国特拉华州的代表马丁·路德在制宪会议上评论道:

“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

革命导师恩格斯则认为:

“可以表明这种人权的特殊资产阶级性质的典型表现是美国宪法,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评材料中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8、(12分)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2年,正值哥伦布开辟新航路500周g-之W.,美国明尼达大学法律系对哥伦布进行了一次审判。

身着15世纪服装的12人陪审团在进行了3个小时的审理后,一致裁定:

被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现年541岁,意大利人,在5009-@犯了谋杀罪、剥削奴隶、专制、灭绝种族的屠杀及国际恐怖主义等7大罪行。

有鉴于此,哥伦布被判处350年徒刑。

材料二我国史学界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人物;也有人认为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一种灾难;有更多的人倾向于以“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

评材料中关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这一问题说: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际上此路不通,恰如立于墙壁之前寸步难行,不是踌躇不前,就是想前进一寸,反而后退一尺。

评材料中福泽谕吉关于学习西方文明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朝灭亡的认识(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讨论史论结合)

 

1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

“(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

然后,在中苏分裂后,它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它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

在尼克松政府作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虚弱之时,它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

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

它确立了两个目标:

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评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在冷战中外交政策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一1914年”中写道:

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

1763年时。

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

然而到1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

这一进程早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技术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国家建设和海外扩张以前就已开始。

上述这些引起了以三大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连锁反应;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评材料中关于欧洲发展的推动力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国文明”中写道:

“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一和连续。

中国的发展情况与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英国人到来之后所发生的情况不同,没有明显的突然停顿。

当然,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文明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4、201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幸福是什么”的特别调查节目,“幸福”一词迅速成为络流行语,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

西方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

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现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

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

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问题: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关于古,近,中,西“幸福观”差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15、“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关键词表

材料发昌机器厂中共一大轮船招商局《时务报》五四运动

《青年杂志》上海强学会《申报》淞沪会战江南制造总局

阅读材料,从“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16、材料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

在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由于社会逐渐开放,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迁,社会动员扩大,人的自主意识觉醒,人们对改革的期望值随着改革的进行日愈膨胀,而国家制度和整合机制的变革却相对滞后,满足不了人们被调动起来的欲望和诉求,因而民众中产生了一种相对挫折感,并引发弥散性的不满情绪,导致社会失序。

对此,加强中央权威的力量也就成为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

该观念成为新权威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释】新权威主义是指主张改革之初就遇到种种问题在旧体制向近(现)代商品经济秩序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有近(现)代化导向的权威政治来协调整合社会秩序,并引导近(现)代化进程。

作为学说,新权威主义被用以描述或解释处于现代化初期阶段国家的政治发展现象,而作为政治实践,新权威主义则是介于传统权威主义和民主主义之间的一种过渡体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权威主义”的相关观念。

(要求:

对该观念赞成、反对或另有观念均可,要求观念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2010年新课标卷

湖南评分细则:

第一部分为观点分(满分2分)。

观点不明确或没有表达观点的计0分;观点较明确的计l分;观点明确的计2分。

观点计分不受答题位置的影响,无论是放在开头、结尾或中间都按要求计分。

第二部分为论述内容分(满分8分)。

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论证观点计0分;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只列举外国或中国史实,每个观点计2分,满分计6分;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的,每个观点计2分,满分计8分。

无论从什么角度答题,只要符合题意,能做到史论结合就可按照观点计分。

特别注意的是,考生有论无史,或有史无论时,评卷者减半计分。

第三部分为整体评价分(满分3分)。

它要求评卷教师对考生的答卷从论述、表达、逻辑三个方面整体上把握。

论述不充分,表达不清晰计0分;论述欠充分,表达欠清晰计l分;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计2分;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计3分。

阅卷组教师做的参考答案:

观点:

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

理由如下:

(1)在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最先确立、完善并得到充分地发展。

在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与反封建求民主的进程结合在一起。

而在明清时代的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在经济方面,欧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等,使这些国家获得资本原始积累和劳动力。

l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l8世纪日不落帝国英国等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获得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足够资金;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而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严重影响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的发展。

(3)在思想文化方面,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这些思想文化运动反过来仍然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而中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文化专制不可能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4)在外交政策方面,欧美早期发达国家形成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他们积极开辟新航路、拓展殖民地,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而中国在明朝的“海禁”政策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文化科技等方面全面落后于世界,因此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小,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综上所述,欧美国家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因此就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发展成成熟的资本主义主义制度;而中国没有具备这些前提条件,因此中国不可能建立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

2.2011年新课标卷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例一:

5—6分

观点:

西方的崛起主要归功于内因。

①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②工业革命。

③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代议制的确立。

④新航路的开辟。

例二:

9—10分

观点:

西方的崛起主要归功于吸收其他文明的成就。

①思想方面: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源于古希腊文明;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大多源自于古希腊的思想,如智者运动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芝诺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②政治方面:

雅典的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里克利改革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借鉴。

③法律方面,近代西方的法律很大程度上受了罗马帝国时万民法的影响。

④科技方面:

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

故西方近代的崛起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吸收其他文明的成就”。

例三:

吉林省评卷组高度认可的一份试卷

观点:

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

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原因的表述不完全准确。

论据及说明如下:

①西方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果为其后来的崛起产生了积极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的。

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完备的罗马法体系,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提供了借鉴来源。

再如中古基督教文化传统奠定了后世西方思想文化的基调。

②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

通过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

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

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③肯定西方历史的同时,也不应否定亚洲、非洲和拉丁关洲的传统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其对于西方崛起的贡献。

东西方文明交往自古有之。

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分别为近代西方的大航海事业、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近代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西方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非西方国家。

通过殖民掠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亚非拉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市场,可以说,没有上述支持,就没有西方的繁荣。

综上所述,强调西方完全以自身力量实现崛起,是一种狭隘的“西方中心论”,而将西方崛起纳入到更广阔的世界背景来看,重视亚非拉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则体现了“全球史观”。

因此可以说材料中的观点有片面性,应当具体分析。

解析:

本题设问实际上包含着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

两段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你同意哪种观点?

为什么?

两段材料在西方崛起时间、发展阶段和崛起原因上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与观点,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史实证据,因此学生可以从很多角度提炼出不同的观点,所以命题者也作出了相应的提示: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如单说:

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就有三种:

认同、反对、兼而有之。

如果认同则可用“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等相关内容予以说明;如不认同则可用“四大发明”“科举制”“中央集权”等内容的积极影响予以论证。

至于论证过程则可用:

提取观点——说明态度——多角度史实论证——归纳评说四个逻辑顺序予以解答。

3.2012年新课标卷

湖北省41题评分细则

1、满分3分;明确表示同意(反对)、一分为二(2分);明确表示同意(反对)、一分为二,有具体内容(“冲击—反应”模式)(3分)。

2、满分7分;基本照录材料,有简单分析(5分);材料全面,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论证,如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等(7分)。

赞成观点等须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评析;反对观点所用材料应为19世纪中期以后,如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等材料,可酌情给2分。

3、满分2分;归纳总结,“冲击-反应”是渐进式的,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2分)。

说明:

按照评分标准确定给分等级:

一等(12-10分);二等(9-5分);三等(4-0分)。

依据评分标准应分为三个层面:

(1)观点层面:

赞成(或正确)、反对(或错误)、片面等均可。

(2)史实层面:

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史实阐释。

反对:

侧重于中国反应中的自我能动性,即从中国社会内部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因。

赞成:

侧重于西方冲击与中国学习或对抗西方的对应或相应性。

片面:

侧重于中国社会变迁是西方冲击和中国各种人物、政治斗争、思想文化相融合碰撞的产物,两种角度都涉及。

(3)论证层面:

要有一定高度,不是对史实观点的平行总结。

反对:

该模式思想基础为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论),是为西方对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辩护。

赞成:

运用事物普遍联系关系和内外因理论,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变革的先决条件,无法独立衍生出近代化。

答案一:

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

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答案二:

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

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

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示例:

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

从题目所给的材料来看,在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