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94838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9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docx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第1课《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让学生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3.让学生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4.让学生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5.让学生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6.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点】

让学生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

同学们,我们看看我们的铅笔盒,我们的铅笔盒里有很多文具,有铅笔、橡皮、尺子、转笔刀,谁能来描述一下它们,可以从颜色、形状、用途方面来讲述。

2.教师总结:

每个物体都有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点,刚才同学们描述的某一个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等就是物体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

咱们看看这些文具有哪些特征。

(播放资源:

文具的自我介绍)

3.还能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物体的特征呢?

我们来看看动画片中的科科和美美是怎样来描述物体特征的。

(播放资源:

发现物体的特征)

4.看了美美和科科对物体特征的描述,我们大概明白了一些,但是我们不能光是纸上谈兵,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而且还能把它们更准确地描述出来呢?

这节课我们要在实践中观察和探究。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教师:

今天老师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看看它们都是谁?

 老师把物体一个一个拿出来给同学们认识。

2.教师:

那么,同学们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物体好吗?

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

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3.教师在学生观察的时候不断引导学生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等学习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4.观察完毕,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教师总结一些描述物体特征的词语。

如:

颜色有:

黄、白等;大小:

大、小;轻重:

轻、重;粗糙程度:

粗糙、光滑。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过渡:

刚才大家发现了一些物体的特征,你们还想发现更多物体的特征吗?

2.我们还能用对比的方法。

比如:

我们通过对比发现,乒乓球是球形的,而木块方形的。

这样我们就能找出乒乓球的形状特征。

我们来看看一个小视频,看看其他同学是怎么把两个物体进行比较的。

(播放资源:

比较木头尺和塑料尺的性质)

3.提问:

请同学来说一下,视频中的同学是怎么样比较木头尺和塑料尺的,用到了什么方法?

4.教师总结:

还是通过眼睛看两个物体的颜色,通过鼻子闻气味的不同。

通过摸一摸比较哪种物体粗糙,哪种物体更光滑,通过掂一掂,比较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5.四个人一组,通过合作,用到上述老师总结的方法,将物体进行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一个小组可以选择2-3个物体(每个小组要选不同的物体),然后通过和其他物体比较的方法来观察。

比如:

看一看,物体是什么颜色什么,什么形状。

闻一闻这个物体的气味,和橡皮比,这个物体是有气味还是没气味。

摸一摸,和玻璃珠比,这物体是粗糙还是光滑。

掂一掂,和泡沫块比,这个物体是轻还是重?

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例如:

特征物体

木块

乒乓球

橡皮

颜色

白色

黄色

白色

气味

粗糙程度

粗糙

粗糙

粗糙

轻重

较重

较轻

较重

形状

方形

球形

方形

6.指导学生填写结果记录,强调活动要求:

小组合作,比较观察。

7.交流评价

(1)请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其到展台上展示并介绍“我的记录”。

(2)学生相互评价,观察和记录是否准确。

(3)教师小结:

记录要真实、准确。

8.教师总结:

通过两两对比观察,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三、小结

1.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

2.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物体的特征?

3.同学们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其他同学或爸爸妈妈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能力。

4.播放拓展小视频:

物体表面显微放大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大小、颜色、形状

闻气味

两两对比观察法

摸表面粗糙程度

掂轻重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谁轻谁重》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二课。

从这一课起,学生将探索物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包括轻重、形状、流动性等等。

这些内容都是本单元的重点,直接指向希望学生形成的核心概念——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整套教科书中物质科学内容的开篇。

在第1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但还没有对这些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接下来的两课中,学生将会逐步认识物体的轻重和形状。

教科书共3页(5,6,7三页),分为4个部分。

l.聚焦

教科书直接提出了本节课重点研究的物体特征——轻重。

通过“我们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呢?

”来引发学生思考本课的探究主题,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的方法的原有认识,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

2.探索

这部分内容是一个比较活动,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种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教科书出示了5个物体:

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形状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且比木块大的球体。

探究前,学生要先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教师要强调预测没有对错之分,也不要对学生的预测结果事先做出判断。

教师需要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同质地但大小不同的橡皮的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

实际上,这也是对“密度”概念的前概念调查。

接着,教科书用1幅图提示了可以用掂量的方法比较物体质量的大小。

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

之后,教科书又用1幅图提示可用标准物称量的方法排序,比如回形针。

在此,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标准物比较合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说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研讨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都指向对三次排序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三种方法的优劣。

第一种方法是根据经验预测。

我们希望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因此是不可靠的。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要两两比较。

我们希望学生发现,这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因此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如果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

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下回形针的个数;通过比较回形针的个数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

4.拓展

教科书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一组物体,问题指向核心概念“体积相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隐含指向“不同材料的物体密度不一样”。

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只要根据之前的探究结果,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就可以了。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筷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学情分析】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在第1课的观察活动中,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不同,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

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

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种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

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

针对一年级学生,教科书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完成对5种物体的轻重排序。

教科书用图片的方式提示了用回形针(标准物)称量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5种物体。

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其他的测量方法。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物体的轻重是可以被测量的。

知道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轻重可能不同。

2.科学探究目标

知道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度不同。

认识到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感受到工具的使用比主观感受更准确。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预测、掂量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增强探究物体轻重的欲望,并寻求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工具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教学重点】

知道可以通过预测、掂量、称量等方法来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称量比预测和掂量能更准确的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会使用简易天平,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

【教学准备】

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各一份,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爸爸去哪儿相信小朋友们都看过了。

每次李锐村长派给小朋友的任务,在小朋友的努力配合下他们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今天咱们班的小朋友也需要挑战一些新的任务,大家有信心完成吗?

小组小朋友们团结合作,能完成我们今天的任务。

超级飞侠将会给大家送来一份神秘的包裹快递。

2.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今天需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

(请一位小朋友翻开任务卡)

3.对于这些物体,我们如何知道它们的轻重呢?

(出示上节课制作的班级记录表格)

4.学生说一说如何知道轻重,了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

5.小朋友们想到的办法可真多,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物体的轻

揭示课题——谁轻谁重。

二、探索1:

预测物体的轻重

1.第一个任务小朋友们都顺利的完成了,小朋友们的表现都很棒。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第二个任务是什么呢?

(请一位小朋友翻开任务卡)

2.预测以下物体的轻重。

ppt出示五个物体(不下发物体,因为学生很容易用手去掂量)

3.预测之前请小朋友观察ppt上的五个物体,说说它们的大小如何。

4.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点评)

预设:

木块和塑料的形状大小一样。

橡皮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兵乓球是空心的。

5.请小朋友们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五个物体谁轻谁重。

用数字1-5表示,最轻的用1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6.小组合作完成,填写活动手册和老师准备的白色记录表。

7.展示学生的预测,说说这样预测的理由。

8.对比不同小组的不同答案,引出排序的结果不一样。

三、探索2:

掂量物体的轻重

1.从小朋友们汇报的结果来看,大家的预测结果不统一,哪一小组的是正确的呢,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究。

迎接我们今天的第三个任务。

(请一位小朋友翻开任务卡)

2.用小手掂一掂以下物体的轻重。

3.从材料袋里拿出五个物体,学生掂量物体的轻重。

4.小组合作,填写活动手册和老师准备的蓝色记录表。

用数字1-5记录,最轻的用1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5.交流:

①介绍自己组掂量的方法

②说一说五个物体掂量时遇到的问题

③发现木块和塑料很难用掂量的方法得出结果。

5.展示几个组不同的结果,引出掂量得出的结果还是不能统一。

四、探索3:

称量物体的轻重

1.我们掂量了五个物体的轻重,结果还是不一样。

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呢?

2.迎接我们今天的第四个任务。

(请一位小朋友翻开任务卡)

3.用简易天平称量五个物体轻重。

4.出示今天所需要的建议天平。

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称量。

预设:

1.两两比较的方法。

(教师给予肯定,还要说明这种方法要求学生能分类记录结果并进行推理,在排序的时候易出现错误,不建议使用。

2.标准物测量的的方法

5.回忆:

测量长短时,我们是选择什么物体作为标准物的?

6.思考:

我们的称量中,该选择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

7.小组讨论,汇报。

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里的物体作为标准物。

8.视频出示操作步骤,并讲解注意事项。

(ppt出示)

9.小组利用简易天平称量五个物体

填写活动手册和老师准备的粉色记录表。

用数字1-5记录,最轻的用1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10.交流汇报,五种物体的轻重达成共识。

五、研讨

1.观察黑板上的记录表,看看我们的三次排序都一样吗?

2.哪种方法更准确,说说你的看法。

六、拓展

1.前面的四个任务小朋友们都顺利的完成了,我们将迎来今天得最后一个任务也是最难得任务,小朋友有信心完成吗?

2.迎接我们今天的第五个任务。

(请一位小朋友翻开任务卡)

3.下面的两个碗形状相似,大小相同,一样重?

4.小组讨论,汇报。

追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七、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在小组团结合作的情况下,完成了所有任务。

超级飞侠也将神秘的快递包裹送给了大家。

信件:

有关称的小知识

【板书设计】

2谁轻谁重

预测结果掂量结果称量结果

大橡皮

小橡皮

乒乓球

木块

塑料块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3课《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的形状》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3课。

学生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的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的不同,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对“形状”这一物体的基本特征展开研究,形状反映了物体占据空间的状况。

在这节课中,学生关注的重点不是认识物体的具体形状,而是通过游戏化的研究活动——摆放,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的状况也可能不同,从而发展学生对“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

“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

”主要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其占据空间的。

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1.聚焦。

教科书先是点出了本课的研究主题,“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

”这是一个比较有新意的方法。

因为本节课的研究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它占据的空间的。

21教育网

2.探索。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探究活动,主要做法是把4种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入同样的盒子中,分两个探究活动:

(1)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

(2)换一种平铺的方法,能装得更多吗?

第一个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木块和乒乓球的数量,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

平铺的数量不同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一定会观察到乒乓球平铺时中间有空隙,无法填平盒子的空间,而木块平铺后中间没有空隙,基本填平了盒子的空间。

第二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比如“躺着”或“立着”),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

通过这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

物体的形状对其占据空间的影响。

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3.研讨。

主要围绕“同一种物体的两种平铺方法,结果一样吗?

”这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物体形状的特殊性会对装入盒子中的数量产生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用记录表中的数据加以说明。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孩子已经具有“物体常见形状”的初步认识,能通过简单的感性比较判别物体的形状和对应容器的形状、体积的关系,但如何更巧妙、合理的根据不同物体的特点利用空间的科学认知能力还不足,对科学认同物体的特征与有限空间的“相关性”认知障碍较大。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点】

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教学难点】

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学准备】

1.小组:

方盒子每组4个;乒乓球、木块、橡皮和螺母每组若干;收纳盒每组1个。

2.全班:

课件、班级记录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乐迪今天接到了一个派送任务,他要把四种物体送到台湾一名叫莉莉的女孩家。

是哪四种物体呢,课件出示。

2.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3.总结:

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物体的形状》。

3.在乐迪准备的过程中,它遇到了一个难题。

它想把这四种形状不同的物体分别装进四个同样大小的快递盒子里,怎样才能装的更多呢,让莉莉得到更多的礼物?

4.乐迪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有他的好朋友超级飞侠来帮忙,今天你们就是乐迪的好朋友,你们能帮助他吗?

5.请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把四种物体装进盒子的方式。

6.汇报,总结,肯定学生说出的多种装入方法。

二、探索1:

把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子里——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

(预设15分钟)

1.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肯定想亲自动手试一下。

下面就请小朋友跟老师来学一学用平铺一层的方法将物体装进盒子里。

学一学: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平铺一层方法的指导。

(课件出示:

乒乓球、螺母平铺一层后的效果图)

2.分组活动:

教师先讲解实验,再让学生把四种物体分别放入盒子里。

比一比,哪组最快,装的最多。

温馨提示:

摆一摆,摆一层

写一写,写第一次

3.小组活动结束,教师组织学生将装有物体的四个盒子有序摆放在桌上,统计各小组的数据,填好班级记录表。

4.总结活动情况,引导学生观察班级记录表。

提问:

“现在,每个盒子里都分别平铺这四种物体,每个小组平铺的结果一样吗?

”“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

5.分析乒乓球和木块的数据,学生会发现各小组数据会相同。

提问“乒乓球和木块大小其实差不多,为什么木块的数量要多呢?

6.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总结:

乒乓球与木块的形状不同,乒乓球平铺时中间有空隙,无法填平盒子的空间,而木块平铺后中间没有空隙,基本填平了盒子的空间。

板书:

形状不同平铺一层数量不同

7.分析螺帽和橡皮的数据,数据可能会不同。

8.请两组数据不同的小组分别展示摆放的方式。

预设有的“躺着”、有的“立着”摆放。

9.教师总结:

这两组同学平铺的方式不一样,平铺一层后的数量也不相同。

三、探索2:

换一种方法把四种物体分别铺在盒子里——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方法平铺,数量可能会不同。

(预设15分钟)

1.过渡语:

换一种与刚才实验中不同的平铺方法,能装得更多吗?

让我们再来试试!

2.分组活动:

换一种平铺方法把四种物体分别铺在盒子里,记录数据。

温馨提示:

摆一摆,摆一层

写一写,写第二次

3.小组活动结束,教师组织学生将装有物体的四个盒子有序摆放在桌上,统计各小组的数据,填好班级记录表。

4.总结活动情况,引导学生观察班级记录表。

5.分析:

乒乓球和木块,各组的第1、2次数据都会相同

总结:

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的形状都是一样的,所以不管怎么摆平铺一层的数量不会有变化;

6.分析:

螺母和橡皮的第1、2次数据会不同

7.总结:

螺母和橡皮的侧面形状不同,“躺”着摆或“立”着摆的时候,用来平铺的那个“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

板书:

摆放方式不同平铺一层数量不同

四、研讨、拓展(预设5分钟)

1.用螺母将盒子铺满后,是真的被填满了吗?

说说你的看法。

2.跟着形状来跳舞视频结束课程

【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

形状不同平铺一层数量不同

摆放方式不同平铺一层数量不同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4课《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让学生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让学生知道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让学生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让学生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让学生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让学生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让学生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学准备】

各种水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

1.学生展示带来的水果。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水果。

二、认识同种水果的共同特征

1.问题:

你们都带了什么水果?

它叫什么名字?

小组里还有你不认识的水果吗?

可以让大家来告诉你。

2.问题:

介绍自己带的水果,描述它长的样子和特点。

(学生介绍,同学补充)

3.展示教师带来的苹果,提问:

谁带来的水果和我是相同的?

它们哪方面是相同的?

4.小结:

我们能从同一种水果身上找到许多相同的地方。

比如大小、颜色、形状等等。

(板书:

相同)

三、找不同水果的相同和不同

1.过渡:

大家带来的水果真是多种多样,谁带来的水果和苹果是不同的?

2.出示两种水果,找相同:

这是苹果,这是圣女果,它们两种水果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能不能找到?

颜色相同。

3.追问:

那两种水果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

(板书:

不同)哪里不同?

4.活动要求:

分组找不同水果之间的相同和不同。

5.小组活动,引导汇报。

6.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能发现水果之间在大小、颜色、形状等某些方面存在相同和不同。

四、按照相同特征分水果

1.过渡:

你们今天带了这么多水果,那能不能按照水果之间的相同点,给它们分一分,把具有相同点的水果放一起,和它们不同的分开放。

明白了吗?

请小组把你们带来的水果放一起,再想办法分分看吧。

2.小组分水果活动,汇报交流。

3.小结:

像这样把具有相同特点的物体放一起,不同的分开放,就是分类。

五、总结

1.问题:

除了水果以外,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像这样分类?

2.小结与评价: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找出物体之间的相同和不同,并学会了分类的方法。

【板书设计】

给物体分类

特征分类标准细化标准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5课《观察一瓶水》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5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了解物体具有重量、形状等属性之后学习对水进行观察和描述。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活动:

1.观察比较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2.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3.学习描述、记录观察比较结果。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进一步学习眼看、鼻闻、手摸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让学生知道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让学生知道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

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

1.让学生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让学生能运用多种感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