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97554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docx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

《植物有效成分的分离与应用技术》

复习内容

绪论

一、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植物中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理化性质及应用等。

与《植物化学》的关系:

1、它们所用到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的技术和方法是相同;

2、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植物化学”的研究着重是要弄清植物中的化学成分,而“植物有效成分分离与应用技术”着重研究植物中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3、它们研究的程序有所不同。

植物有效成分的分离还要与生物活性研究相结合,通过活性跟踪,把有效成分分离出来,而对无活性的化学成分不予分离。

二、植物有效成分研究的意义

1、植物有效成分在医药研究开发中的作用

植物有效成分是发现新药或药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

目前使用的很多药品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天然产物(主要为植物成分)。

典型的例子:

抗肠胃道炎症药黄连素(小檗碱,小檗科植物如狭叶十大功劳、三颗针等和芸香科植物黄柏中含量丰富);抗癌药紫杉醇(卵巢癌、乳腺癌效果好,对治疗前列腺癌、上胃肠道癌、小细胞性和非小细胞性肺癌有很好的前景)、喜树碱;抗疟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蒿甲醚(由我国研究开发);来源于薯蓣皂苷植物的口服避孕药和其他甾体激素药物。

2、植物有效成分在农药研究开发中的作用

杀虫植物:

百部、藜芦、狼毒、苦参、苦皮藤、砂地柏、雷公藤、印楝、川楝、巴豆、鱼藤、除虫菊、烟草等。

植物性杀虫剂:

0.3%印楝素乳油、2.5%(或7.5%)鱼藤酮乳油、0.2%苦皮藤素乳油、0.3%苦参碱水剂、10%烟碱乳油、0.05%异羊角扭甙水剂、0.5%藜芦碱醇溶液、0.65%茴蒿素水剂等。

植物有效成分在农药领域中应用的两个主要方面:

一方面是直接加工成农药制剂使用;另一方面,为新农药创制提供新的先导化合物。

3、植物有效成分在保健食品研究开发中的作用

保健食品具有多种功能:

调节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改善记忆、促进生长发育、抗疲劳、减肥、抗癌、调节血脂、调节血糖等。

有效成分主要有:

多糖类、功能性甜味剂类(罗汉果甜甙)、功能性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类、自由基清除剂类、维生素类、多肽和蛋白质类、活性菌类和微量元素类等。

4、植物有效成分在保健化妆品研究开发中的作用

植物活性成分在化妆品中的功能:

消炎、止痒;软化保湿;收敛作用;调理作用;防色素斑;抗晒作用;防裂作用;防腐与抗氧化作用;抑汗防臭等。

第一章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

一、溶剂提取法

(一)基本原理:

(二)溶剂的选择:

根据需要选择溶剂,如要从植物材料中提取脂溶性成分,则选择极性弱的溶剂如石油醚、苯、氯仿等;如果为了筛选出植物的有效成分,应尽量将植物中绝大多数成分提取出来,可选择提取率高的溶剂如甲醇、乙醇等。

有时可选择混合溶剂,或者选择几种极性不同的溶剂分步提取。

溶剂的类型及特性:

1、水:

是一种强极性溶剂。

植物中的亲水性成分如无机盐、糖类(单糖、双糖、分子量较小的多糖)、鞣质、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盐、生物碱盐、甙类均能被水提取。

有时还用酸水或碱水提取,可增加某些成分的溶解度,如酸水提取生物碱、碱水提取有机酸、黄酮、蒽醌、内酯、香豆素及酚类物质等。

缺点:

甙类成分在水中易酶解;易霉变、浓缩困难、过滤困难(水提液中含果胶和粘液质)等。

2、亲水性有机溶剂:

与水能混溶的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丙酮等。

亲水性成分除蛋白质、淀粉、粘液质、果胶及部分多糖外,大多数能溶于甲醇、乙醇等亲水性有机溶剂。

3、亲脂性有机溶剂:

与水不能混溶的有机溶剂。

各种溶剂的亲水性强弱顺序:

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水

(三)、提取方法及优缺点:

浸渍法(操作简单,但时间较长)、渗漉法(见书本图示,所用溶剂量大)、煎煮法(热分解)、回流提取法(热分解)、连续提取法(索氏提取法,见书本图示。

提取充分,溶剂用量少,但热分解)。

提取液浓缩的主要方法:

减压蒸馏(旋转蒸发器)、旋转薄膜蒸发、冷冻干燥(冷冻干燥器)、喷雾干燥(同时加热)等。

二、水蒸气蒸馏法

1、原理:

当有机物与水一起共热时,整个系统的蒸气压根据分压定律,应为各组分蒸气压之和,即:

P=P(H2O)+PA

混合物的沸点低于任何一个组分的沸点,即有机物可在比其沸点低得多的温度(且低于100℃)下随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

2、对提取物的要求:

不溶或难溶于水;在100℃时不分解;共沸腾下与水不发生化学反应;有一定的挥发性(在100℃左右时,蒸气压不少于667Pa即5mmHg)。

主要用于提取植物中的挥发油。

3、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简称SFE)

1、原理:

超临界流体及其特性:

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fluid)是指在高于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时的一种物质状态,是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特殊状态的流体,具有液体一样的密度,溶解能力和传热系数,具有气体一样的低粘度和高扩散性。

对物质溶解度很大,并且溶解度随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而急剧变化,只需改变压力和温度即可控制其溶解能力。

超临界流体种类:

CO2、水、氨、甲醇、乙醇、烃类(戊烷、丙烷、乙烷、乙烯、苯)等。

但常用的是CO2。

CO2在31℃和7.38MPa下成为超流体。

CO2具有合适的临界条件,原料易得,成本低廉,溶解和分离性能优良,无毒,对环境无污染,易与提取物分离等特点,所以被广泛使用。

夹带剂(carrier)的作用:

目前常用的萃取溶媒,如CO2、烃类等都是非极性流体,对亲脂性物质溶解能力强,但对于极性较强的物质溶解能力明显不足,这将限制该分离技术的实际应用。

虽然提高其密度溶解能力会快速增长,但受萃取压力增加的限制,因此在超临界CO2萃取过程中,向超临界CO2流体中加入另一种溶剂,称为夹带剂(carrier),也称提携剂(entrainer),从而可以改变原来溶质的溶解度(增加对极性物质的溶解度),降低萃取过程的操作压力,并增加分离的选择性。

常用的夹带剂种类:

水、甲醇、乙醇、丙酮等。

2、简单了解超临界CO2萃取工艺

四、微波辅助提取法(microwaveassistedextraction)

1、微波辅助提取的原理

微波是频率介于300MHz~30GHz(波长在lcm~1m,介于红外和无线电波之间)之间的电磁波。

用于加热技术的微波波长一般固定在12.2cm(2.45GHz)或33.3cm(900MHz)。

商业生产的微波炉一般采用12.2cm作为固定波长。

由于物质分子偶极振动同微波振动具有相似的频率,在快速振动的微波磁场中,被辐射的极性物质分子吸收电磁能,以每秒数十亿次的高速振动而产生热能。

用微波加热时,植物细胞内的极性物质,尤其是水分子吸收微波能,产生大量热量,使细胞内温度迅速上升,液态水汽化产生的压力将细胞膜和细胞壁冲破,形成微小的孔洞。

进一步加热,导致细胞内部和细胞壁水分减少,细胞收缩,表面出现裂纹。

孔洞和裂纹的存在使胞外溶剂容易进入细胞内,溶解并释放出细胞内产物。

当样品与溶剂混合,并被微波辐射时,被萃取物料的细胞结构因细胞内部产生的热应力而破裂,使细胞内部的物质直接与相对冷的萃取剂接触,因而加速了目标产物由细胞内部转移到萃取剂中,从而强化了提取过程。

2、特点:

微波提取的特点为投资少、设备简单、适用范围广、重现性好、选择性高、操作时间短、溶剂耗量少、有效成分得率高、不产生噪声、不产生污染、适于热不稳定物质(短时间受热,物质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3、微波提取的条件

(1)物料中的含水量:

物料中的含水量对微波能的吸收关系很大。

若物料是经过干燥,不含水分的,那么选用部分吸收微波能的萃取介质或采取物料再湿的方法,使其具有足够的水分,便于有效地吸收所需要的微波能。

(2)溶剂:

提取物料中不稳定或挥发性成分,宜选用对微波射线高度透明的(非极性溶剂)萃取剂作为提取介质,如正己烷。

若不需要这类挥发性或不稳定的成分,则选用对微波部分透明的(极性溶剂)萃取剂。

由于这种萃取剂吸收一部分微波能后转化为热能,从而发热驱除不需要的成分。

对水溶性成分和极性大的成分,可用含水溶剂进行提取。

微波提取极性化合物在用含水的溶剂萃取时比索氏提取效果更好。

(3)微波提取频率、功率和时间:

对提取效率具有明显的影响。

当时间一定时,功率越高,提取的效率越高,提取越完全。

五、超声波提取(ultrasonicextractlon)

原理:

超声波提取(ultrasonicextractlon)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声波产生强烈振动、高速和强烈的空化效应(当大量的超声波作用于提取介质,振动处于稀释状态时,介质被撕裂成许多小空穴,这些小空穴瞬时闭合,产生高达几千大气压的瞬时压力)、搅拌作用,破坏植物药材的细胞,使溶剂能渗透到药材细胞中,加速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浸出提取。

特点:

与常规提取相比,超声波提取具有时间短、产率高和不需加热等优点。

第二章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纯化

第一节、植物化学成分初步分离方法

一、系统溶剂分离法

利用植物化学成分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

通常是由亲脂性到亲水性或由低极性到高极性的次序组成溶剂系统,依次进行提取分离。

二、两相溶剂萃取

(一)、简单萃取

利用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如各成分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系数相差越大,则分离效率越高。

1、萃取原理:

根据分配定律,用一定量的溶剂B萃取n次后,化合物X在溶剂A中的剩余量为:

mn=m0[KVA/(KVA+VB)]n

K=X在溶剂A中的浓度/X在溶剂B中的浓度

2、萃取溶剂的选择:

如果要萃取的有效成分极性弱,就用亲脂性溶剂萃取(如苯、氯仿、乙醚等);如果有效成分极性强,就用极性比效强的溶剂萃取(如乙酸乙酯、正丁醇等)。

黄酮类化合物常用乙酸乙酯与水作两相溶剂萃取,皂甙常用正丁醇与水作两相溶剂萃取。

3、具体操作:

分液漏斗萃取。

(二)逆流连续萃取(countercurrentconsecutivelyextraction)

(三)液滴逆流色谱法(dropletcountercurrentchromatography,DCCC)

三、沉淀法

最常用的是铅盐法,可以用于除去杂质,也可以用于沉淀有效成分。

通常将铅盐沉淀滤出,然后将沉淀悬于水或稀醇中,通硫化氢气体或加硫酸钠等试剂进行脱铅,即可回收提取物。

四、盐析法

在植物的水提液中加入无机盐至一定浓度,或达到饱和状态,可使某些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大的杂质分离。

常用做盐析的无机盐有氯化钠、硫酸钠、硫酸镁、硫酸铵等。

五、透析法

利用小分子物质在溶液中可通过半透膜,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的性质,达到分离。

例如分离和纯化皂苷、蛋白质、多肽、多糖等物质时,可用透析法以除去无机盐、单糖、双糖等杂质。

反之也可将大分子的杂质留在半透膜内,而将小分子的物质通过半透膜进入膜外溶液中,加以分离精制。

透析膜有动物膜、火棉胶膜、羊皮纸膜(硫酸纸膜)、蛋白质胶膜、玻璃纸膜等。

六、醇沉法

在植物提取液中加入乙醇,析出其中某种或某些成分,或析出杂质。

植物的水提液中常含有树胶、黏液质、蛋白质、糊化淀粉等,可以加入一定量的乙醇,使这些不溶于乙醇的成分自溶液中沉淀析出,而达到与其他成分分离的目的。

目前,提取多糖及多肽类化合物,多采用水溶解、浓缩,然后加乙醇析出的办法。

加入的溶剂也可用甲醇或丙酮。

七、分馏法

对于完全能够互溶的液体系统,可利用各成分沸点的不同,采用分馏法将它们分离。

挥发油及一些液体生物碱的分离即常用分馏法。

一般说来,液体混合物沸点相差在100℃以上,可将溶液重复蒸馏多次即可达到分离的目的,如沸点相差在25℃以下,则需采用分馏柱,沸点相差越小,则需要的分馏装置越精细。

分馏柱分馏原理:

八、结晶、重结晶和分步结晶

结晶:

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或在同一溶剂中随温度不同而溶解度不同的原理,使各组分相互分离的操作方法。

结晶的过程:

选择溶剂----溶解固体----除去杂质----晶体析出----晶体收集与洗涤----晶体干燥。

重结晶:

进行反复结晶的操作方法。

初析出的结晶含有杂质时,可采用重结晶方法纯化。

分步结晶:

若结晶中含有两种以上成分时,可采用分步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具体操作是将粗品溶于适宜的溶剂中,经处理使先析出结晶Ⅰ,过滤,滤液经浓缩后析出结晶Ⅱ,滤液再经浓缩又析出结晶Ⅲ。

如此一步一步结晶,即可将混合物分离。

1、溶剂的选择:

适宜的溶剂应符合下列条件:

(1)、与被提纯物不起化学反应

(2)、在热溶剂中被提纯的有机物溶解度大,在冷溶剂中溶解度极小,或几乎不溶

(3)、对杂质的溶解度应很大(使杂质留在母液中)或很小(趁热过滤除去杂质)

(4)、能得到较好的结晶

(5)、溶剂的沸点适中(过低,溶解度改变不大,难分离;过高,附着于晶体表面的溶剂不易除去,并且易出现油珠)。

(6)、价廉易得,毒性低,操作安全:

有机溶剂易燃的毒性低,不易燃的毒性高。

2、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九、酸碱分离法

利用某些成分能在酸或碱中溶解,通过调溶液的pH值,达到分离的目的。

例如内酯类化合物不溶于水,但遇碱开环生成羧酸盐溶于水,再加酸酸化,又重新形成内酯环从溶液中析出,从而与其他杂质分离;生物碱一般不溶于水,遇酸生成生物碱盐而溶于水,再加碱碱化,又重新生成游离生物碱。

pH梯度法分离生物碱:

总生物碱中各单体生物碱之间的碱性常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可以在pH值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分离。

第二节色谱分离法

一、色谱法概述

1、概念:

色谱法也叫层析法(chromatography):

是根据各组分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间亲和作用的差异,使各组分分离的一种操作方法。

2、色谱法分类:

按流动相进行分类:

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

气相色谱又包括气液色谱和气固色谱,以气液色谱为主;液相色谱包括液液色谱和液固色谱。

按色谱方式分类:

可以分为柱色谱(columnchromatography)、纸色谱(paperchromatography)和薄层色谱(thinlayerchromatography)。

按分离原理分类:

包括吸附色谱、分配色谱、排阻色谱和离子交换色谱等。

按填充剂分类:

色谱法可分为硅胶色谱、氧化铝色谱、聚酰胺色谱、活性炭色谱、大孔吸附树脂色谱等。

二、硅胶柱色谱

原理:

吸附剂硅胶对被分离物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有差异,当被分离物在流动相(洗脱溶剂)作用下经过吸附剂时,通过吸附和解吸附,最终达到分离的目的。

这种吸附是一种物理吸附,是依靠吸附剂与被分离物之间的分子间力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吸附是可逆的。

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分子极性有关,分子极性越大,吸附能力越强。

1、硅胶:

用作固定相。

选用柱层析专用硅胶。

硅胶的吸附能力与颗粒大小有关。

硅胶的活性(吸附能力)与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低,活性越高。

根据含水量大小分为5级。

若含水量越过17%,吸附能力极弱而不能作吸附剂使用,但可作为分配色谱中的支持剂。

常用Ⅱ~Ⅲ级。

2、溶剂:

洗脱溶剂的选择,通常是根据被分离物的极性而采用相应极性的溶剂来洗脱。

在实际应用中是采用从低极性向高极性逐步递增极性的“梯度洗脱”方式。

溶剂系统可通过硅胶薄层层析来确定,在薄层层析中能将有机物分开的溶剂系统,可用于柱层析洗脱溶剂,但极性应略减小。

溶剂的洗脱能力(从小到大顺序):

己烷和石油醚、环己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二硫化碳、甲苯、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丙醇、乙醇、甲醇、水、吡啶、乙酸

实际应用中常用混合溶剂。

3、装柱:

分为湿法装柱和干法装柱两种,常采用湿法装柱为好。

4、加样:

液体样和固体样。

5、洗脱:

洗脱溶剂要不断增加极性。

最后用极性强的溶剂(甲醇)冲柱。

各流分用薄层层析检验成分,相同成分的流分合并。

三、聚酰胺柱色谱

原理:

聚酰胺(polyamide)是通过酰氨基聚合而成的一类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中含有丰富的酰氨基,可与酚类、酸类、醌类、硝基化合物等形成氢键结合而被吸附,而使这些有机物与不能形成氢键的化合物分离。

有机物分子中酚羟基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芳香核、共轭双键多的吸附力也大;易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会使吸附力减少。

从聚酰胺柱上洗脱被吸附的化合物是通过一种溶剂分子取代分离化合物来完成的,也就是说以一种新的氢键代替原有的氢键的脱吸附而完成的。

聚酰胺:

聚酰胺及聚酰胺粉已有商品出售。

市购聚酰胺粉,不能直接使用,需要作一些处理才能用于柱色谱。

装柱:

对于含水溶剂系统,常以水作洗脱剂进行色谱分离。

这样经过预处理已装好的聚酰胺柱不必重装,可以直接使用。

对于非极性溶剂系统,常以溶剂组分中极性低的溶剂装柱。

加样:

有机样品常用洗脱剂溶解,制成浓度在20%~30%的溶液。

不溶样品可用甲醇、乙醇、丙酮、乙醚易挥发溶剂溶解,拌入干粉中,拌匀后将溶剂减压蒸去,再以洗脱剂浸泡装入柱中。

洗脱:

聚酰胺柱色谱的洗脱剂常采用水,由稀至浓的乙醇(10%、30%、50%、70%、95%)或氯仿,氯仿-甲醇(19:

1,10:

19,5:

1,2:

1,1:

1)(体积比),甲醇依次洗脱。

洗脱剂的更换,一般根据洗脱液的颜色,当颜色变成很淡时,更换下一种溶剂。

洗脱液以聚酰胺薄层层析检查其成分。

聚酰胺重复使用:

用过的聚酰胺粉,一般用5%NaOH洗涤,洗至NaOH颜色极淡为止,然后用蒸馏水洗至pH为8~9,再以2倍量10%乙酸洗,最后以蒸馏水洗至中性可回收聚酰胺以供重复使用。

四、大孔吸附树脂色谱

1、大孔吸附树脂色谱原理:

大孔吸附树脂是吸附与分子筛选原理相结合的分离材料,它的吸附性是分子引力或生成氢键的结果。

筛选原理是由于其本身多孔性结构所决定。

由于吸附和筛选原理,有机化合物根据吸附力的不同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在大孔吸附树脂上经一定的溶剂洗脱而分开。

这使得有机化合物尤其是水溶性化合物的提纯得以大大简化。

一般非极性化合物在水中可以被非极性树脂吸附,极性化合物在水中被极性树脂吸附。

主要用于水溶性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如皂苷、苷类、生物碱盐等。

2、影响吸附性能的因素:

(1)溶剂的影响:

被吸附的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对吸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通常一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度大,树脂对其吸附力就弱。

(2)被吸附化合物的结构的影响:

被吸附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不同,要选择适当孔径的树脂以达到有效分离的目的。

同一种树脂对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化合物吸附作用较大。

化合物的极性增加时,树脂对其吸附力也随之增加。

若树脂和化合物之间产生氢键作用,吸附作用也将增强。

3、大孔吸附树脂(macroporousabsorptionresin)

大孔吸附树脂多为白色的球状颗粒,粒度多为20~60目,通常分为非极性和极性两大类。

根据极性大小尚可分为弱极性、中等极性和强极性。

目前常用的为苯乙烯型和丙烯腈型。

4、分离条件的确定:

树脂的选择:

对于已知化合物,根据被分离化合物的大致结构特征来确定分离条件。

首先要根据被分离化合物的分子体积的大小选用适当孔径的树脂;其次,要根据分子中是否含有酚羟基、羧基或碱性氮原子来确定树脂的型号和分离条件。

对于未知化合物,可通过一定的预试验及TLC而大致确定。

洗脱剂的选择:

常用的洗脱剂有水、甲醇、乙醇、丙酮。

根据吸附力强弱选用不同的洗脱剂及浓度。

对非极性树脂,洗脱剂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强。

对中等极性树脂和极性较大的化合物来说,则用极性较大的洗脱剂为佳。

5、操作过程:

P84。

五、液液分配柱色谱

1、原理

液液分配柱色谱的原理与液液萃取相同,系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不相溶的固定相(液体)和移动相(液体)之间作连续不断的分配,由于各成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相互分离。

2、载体

分配柱色谱的固定相需附着在多孔性物质(称为载体、担体或支持剂)上,并固定于柱层中。

载体应为中性多孔粉末,无吸附作用,不溶于洗脱剂;吸收固定相液体的量,最好能达载体质量的50%以上,且能使流动相自由地通过,不改变溶剂系统的组成。

常用的载体有硅胶(含水量大于17%)、硅藻土和纤维素粉等。

3、正相分配色谱和反相分配色谱

分离亲水性成分(苷、有机酸、酚、糖、氨基酸)时,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水溶液(酸、碱、盐)、甲酰胺和低级醇,移动相则为与水不互溶的弱极性有机溶剂如石油醚、苯、丁酮和戊醇等。

称为正相分配色谱。

分离脂溶性成分,如高级脂肪酸、油脂和游离甾醇等时,则两相颠倒,固定相用石蜡油,而移动相则用水或甲醇等极性溶剂。

称为反相分配色谱(reversephasepartitionchromatography)。

4、分配色谱的操作

装柱:

加样:

如样品难溶于移动相,易溶于固定相,则可用少量固定相溶剂溶解,用硅胶吸着,装于柱顶再行展开;如果样品在两相中溶解度均不大,则可溶于适当的溶剂,拌于干燥硅胶上,待溶剂挥发去尽后,加50%~100%的固定相溶剂拌匀再上柱。

5、应用:

分配色谱可分离各类型化合物,尤其是水溶性成分,如生物碱、苷类、有机酸、酸性成分、糖类及氨基酸的衍生物,弥补吸附色谱如氧化铝色谱仅适用于亲脂性物质的不足。

六、离子交换柱色谱(ionexchangechromatography)

1、原理

2、离子交换剂:

结构与性质;交换剂的类型。

4、柱层析操作

5、应用:

离子交换柱色谱可用于不同电荷离子和相同电荷离子的分离。

可用于氨基酸、肽类、生物碱、有机酸、酚类等天然有机物的分离。

较多用于水溶性成分的分离。

七、凝胶柱色谱

1、原理:

也称排阻色谱等,分子筛作用。

2、凝胶的种类和结构

凝胶有亲水性和疏水性两种类型。

亲水性凝胶只适合在水中应用,用于大分子的肽、蛋白质和多糖的分离。

疏水性凝胶适用于亲水性物质和亲脂性化学成分分离。

3、操作

凝胶的选择和处理:

洗脱溶剂的选择:

凝胶色谱柱:

装柱:

再生处理:

一般说来,使用过的凝胶不需要经任何处理,只在层析柱用完之后用缓冲液稍加平衡即可进行下一次层析。

八、薄层色谱(TLC)

分离的原理随所用的固定相不同而异。

可分为吸附薄层法、分配薄层法、离子交换薄层法及凝胶薄层法等。

薄层层析主要应用于化学成分的预试、化学成分的鉴定及探索柱层析分离的条件。

比移值(Rf):

是溶质移动距离与流动相移动距离的比值,是平面色谱的基本定性参数。

Rf=原点中心至斑点中心的距离(b)/原点中心至溶剂前沿的距离(a)

相对比移值(Ri,s):

相对比移值就是被分离物质(s)和参比物(i)在薄层上移动距离之比。

Ri,s=Rf(i)/Rf(s)

合适的展开剂应使被分离物的Rf值在0.05~0.85,两种成分的Rf值之差须大于0.05,以免斑点重叠,不易分开。

鉴定单一化合物,Rf值应在0.4~0.6,斑点圆而集中,界线清晰,分布适中。

由于影响被分离物质在薄层上移动距离的因素较多,因此Rf值的重现性较差,如果将被分离物质与一参比物点在同一块薄层上,用相同的色谱条件进行分离,则重现性好。

TLC操作方法:

TLC一般操作方法包括点样、展开和显色3个步骤。

薄层色谱展开必须在密闭器皿中进行。

显色:

紫外灯观察荧光点;显色剂显色。

显色剂分为通用型(硫酸、碘蒸气)和专用型(如生物碱专用显色剂为碘化铋钾试剂,萜类用磷钼酸液)。

4、高效薄层色谱、制备性薄层色谱(PTLC)与普通薄层色谱(TLC)有什么异同。

九、纸色谱(paperchromatography)

1、原理:

以滤纸作为载体,滤纸上吸着的水分作为固定相,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作为移动相的分配色谱。

2、滤纸的选择

一般国产的层析滤纸即可应用。

以正丁醇为主的溶剂系统,因黏度大,展开速度慢,宜选用快速或中速滤纸;以石油醚、氯仿等为主的溶剂系统,则因展开速度快,宜选用中速或慢速滤纸。

如系定性用,宜选较薄的滤纸;定量或微量制备用,则宜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