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01506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长江》教案学案6篇

北师大版《长江》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有关知识。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体味本文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体会作者对长江,对新生活的赞颂之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分析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 3       3、体味本文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           听《长江之歌》,导入新课

  长江,这条横亘千古的巨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

自古以来歌吟长江的文章不绝于耳,今天我们走进郭风笔下的《长江》。

二、           讲析课文: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本文仅仅是在赞美长江吗?

从哪可看出来?

2、你认为本文可以划分几部分?

 三部分   1——2描写长江美景

        3——6“哦,长江”抒发对长江的赞美。

        7——8抒情议论,照应文章开头,点明主旨。

  3、重点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写长江的中午和傍晚,而要写长江的黎明?

这里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2、作品反复说“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为什么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

4、语言品析:

  拟人:

长江很早便醒过来。

  排比、比喻:

它以……它以……它以……它以……

不止是……不止是……不止是……

反复:

“哦,长江”……

三、           总结:

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多少作家,作曲家歌唱赞美它,同学们你想对长江说什么?

四、           拓展作业:

搜集有关长江的图片、诗歌、故事等资料。

祁家河初中学案设计

学科:

语文年级:

七年级主备:

李雪剑日期:

2010-3-3

课题:

长江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诗的特点。

2、理解长江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多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熟读课文,背诵第六自然段。

学习方法:

自主预习、朗读感悟、合作探究

导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齐读目标,明确方向)

二、相关链接(助读资料,帮你更好的理解课文)

1、长江,亚洲第一长河,全长6397千米。

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

总面积1808500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母亲河”。

另有相关文学作品以此为名,也作为人名被使用。

2、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多用象征手法描写客观生活引发的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

三、夯实基础(自主完成下面各题,课堂展示)

1、文学常识填空

《长江》是我国作家的一篇(体裁),这是一种介于和

之间的文体,兼有二者的特点。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浦()口千年万载()bó()船

穿suō()línlín()shǔ()天

四、精读课文,理解文章(细读课文,你就能很好的完成)

1、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品味课文

2、这篇散文诗,全篇贯穿着一个“”字,画面像电影一样由近及远展开,描绘了,抒发了作者感情,这是的写法。

3、作品为什么不写长江的中午或者傍晚,而要写长江的黎明?

这里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象征了什么?

 

4、作品反复说:

“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为什么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

 

5、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任找一种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五、巩固提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舢板(shān)镂空(lòu)B.奔赴(fù)哺育(bǔ)

C.堆栈(jiàn)纵横(héng)D.呵斥(hē)吹拂(fú)

2、把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圈出来并改正

①穿唆②诡丽③谩横

3、解释词语

容光焕发:

粼粼:

4、按课文原文填空

①长江很早便醒过来。

它以鱼肚色抹着,它以宽阔的

,它以四月的风,它以脸上,迎接过江的渡船上的火车和旅客。

②我想,那是祖国人民的,那是祖国人民,

祖国人民,那是,照耀得你的心

,。

5、文中写了长江的时段的景象。

 文中表达作者看到黎明的长江景象时

心情的句子是。

 

6、作者在行文中多次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你能不能写一些关于长江的诗句呢?

(课外完成积累)

《长江》学案第一课时

泗交初中设计:

郑海龙2010-3-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3、初步感知课文,根据理解划分段落。

4、积累好词好句,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

郭风,原名郭嘉桂,1917年生,福建莆田县人。

30年代末期开始发表散文作品。

出版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曙》、《唱吧山溪》、《英雄和花朵》、《开窗的人》、《晴窗小扎》、》以及《郭风散文选》等。

另外著有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笙歌》、《小小的履印》等。

郭风的作品写景绘物,使人如临其境,在大自然的邀游中,时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抒发自我感知、留下心灵的轨迹。

给大地、海洋、阳光、树木、花草增添了主体情感;郭风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郭风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二、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快速地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词。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浦口()缕缕()吹拂()哺育()

舢板()驳船()堆栈()粼粼()

玫瑰()舒畅()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似泊

3、识记并解释下列词语。

容光焕发:

无边无际:

粼粼: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画出文中的好词好句。

要求:

读出情感,读出节奏。

四、结合自己的理解划分文章结构。

 

五、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长江》学案第二课时

泗交初中设计:

郑海龙2010-3-3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讨论理解

(1)“长江的黎明”的象征意义。

(2)作品歌颂的对象

(3)文章为什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

3、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1)“复沓”的写法

(2)大量的修辞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长江很早便醒过来了。

它醒过来的时候,浦口车站上的路灯还没有熄灭。

句中的“醒”字有何妙处?

“浦口车站上的路灯还没有熄灭。

”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2、第二自然段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3、第三自然段“哦,长江。

哦,我们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

”这句话作者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为什么作者说“长江是古老的”?

 

4、第四、五自然段中“不止是······不止是······不止是······”这种句式是什么修辞手法?

这种句式使人在朗读时会产生什么感觉?

 

5、作者一会儿说长江是“古老的”,一会又说它是“青春的”。

作者这样说矛盾吗?

 

6、“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辉所照耀,你这样早便醒过来了。

水呵,风呵,玫瑰色的曙天呵,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这个时代和祖国的赞歌。

”结尾这一句在全文结构和表达情感上有何作用?

二、通读全文找出作者在写作时不断重复的的句子。

在小组内交流,作者这样写的妙处。

 

三、归纳一下作者在写作本文时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四、收集有关长江的诗句在同学间交流

《长江》

   郭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长江的常识,通过长江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熏陶。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一系列修辞和重复的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熟悉课文,自己解决下列生字词

   浦口 曙天 吹拂 舢板 驳船 堆栈 穿梭 粼粼

   瑰红 缕缕 千年万载 哺育 湖泊

   容光焕发:

脸上放出光彩,形容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粼粼:

形容水的明净。

   三、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郭风:

1917,当代作家。

1938年散文处女作《地瓜》。

著有散文集《山溪河海岛》、《曙》、《唱吧,山溪》、《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

善于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理解社会和自然,注意吸取意象派、象征派的一些艺术手法,从草木虫鱼、风土人情中见时代风貌,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这篇散文作者创作于1961年,目的是要歌颂那个时代他心目中的祖国,新中国诞生后,年轻的共和国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到处洋溢着为未来的灿烂理想而奋斗的勃勃生机,到处是文中写到的生产建设的繁忙景象和建设的成果。

这是时代的开始。

所以文中,写长江的黎明,象征着祖国的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四、熟读课文,体会文中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

   三、分析课文

   1、 文中写了长江的那个时段的景象?

 

   黎明

   2、请从文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看到黎明的长江景象的心情的句子?

   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四、讨论:

黎明和青春的特点是什么?

   清新、明净、明丽、容光焕发、生机勃勃、朝气、活力、希望

   文中那些语句突出了这样的特点?

   并且采用了那些表现手法来写这些景象的?

   拟人、反复、比喻、象征(作用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舒畅、愉悦的思想感情)

   五、联系作者的写作时间,思考:

   文中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为什么只写长江的黎明,在这里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不是。

象征了祖国的欣欣向荣,勃勃生机。

   六、小节课文

   七、完成课后练习。

 

长  江

郭 风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长江的挂图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3.作者简介: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

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

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

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

”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4.学习生字词:

(给加点的字注音)

玫瑰(    )  曙天(    )  吹拂(    )哺育(    )

舢板(    )  驳船(    )  堆栈(    )

5.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自主、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互动学习:

互动1:

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明确:

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

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互动2:

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

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

明确:

见课本

互动3:

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明确:

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

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互动4:

自己动手式着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

见课本。

补充: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等。

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

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常表现为托物寓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与景。

互动5:

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明确:

1)借景抒情的写法。

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见课本。

研读与赏析:

1.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

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

明确:

无啰嗦之感。

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补充:

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

反复有接连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2.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

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

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辨析:

“容光焕发”“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

拓展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

2.了解有关长江的指示。

板书:

 

《长江》 

  一.按照常规自行预习。

提示学生注意这是一首散文诗,诵读时要读出诗的感情和韵味。

还要注意到是写黎明时分的长江,读时应处理好语速和语调。

 

  二.课上指定几位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全文,师生共同评点,适当结合对诗歌感情的品味。

最后教师示范读一遍。

 

  三.在课堂上准备“练习•探究”一,二的发言提要,要求写在笔记本上。

如果需要分点来说,要将主次先后考虑清楚,避免观点含混不清。

 

  四.课堂讨论,教师相机指点,纠正整合,最后给出一个较完整的鸢浮?

  五.布置课后完成“练习•探究”四,并就第三题所提示的每人试举“重复出现”的一两处,说说自己的看法。

文中写长江的“醒来”、“微笑”有多次重复,应指定学生注意联想和想象的一致性。

 

《筏子》 

  一.按照常规自行预习。

提示:

1、重点朗读第3、4、5自然段和第9、10段,注意读到描述性语段和说明性语段时,在轻重徐疾、抑扬顿挫上应有什么样的区别。

2、准备回答“练习•探究”一、二,将答题要点写在笔记本上。

 

  二.课堂上先由学生朗读全文一遍(自主或指定均可)。

指点注意是否做到描述语段和说明性语段有所区别。

讲评之后,让学生先各自将3、4、5和9、10这五个段落轻声读一遍。

然后在班上或自主或指定进行交流,教师讲评并作示范。

 

  三.讨论交流“练习•探究”三、四。

讨论第四题时,不要忽略了“大水车”的形象意义。

 

  四.就“词句品味、积累”第1题,辨析一下如果将“浊浪排空”改为“巨浪排空”,把“胆惊心悸”改为“胆颤心惊”,是否更好?

品味第2题中“安祥”用于筏子,有什么样的意味,为什么?

 

《诗歌三首》 《运河与扬子江》   《江之歌》   《壶口与龙门》 

  本单元“比较•探究”的篇目,一类是诗歌,一类是散文,都富有感性和抒情的鲜明特点。

重点训练诵读,尽可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围绕“练习•探究”和“品味•积累”所提示的内容进行比较。

比较的结果应更有助于领会诗文的思想感情。

要避免为比较而比较,为探究而探究。

 

  一.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将诗歌至少诵读三遍。

要求注意语速节奏和重音。

 

  二.课上先让学生分别独诵和齐诵《黄河颂》和《长江之歌》。

讲评之后,齐读,教师示范朗诵。

可结合“练习•探究”一、二进行。

 

  三.教师示范朗读《当我死时》,指点学生注意句群之间的停顿与过渡,即避免将一行作一句读。

让学生就诗句问疑,教师指导解疑。

感受、了解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四.预习《一条大河》时,布置思考:

 

  1、文章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没有必要?

 

  2、抒写对《我的祖国》(“一条大河”)这首歌曲的无限钟情,作者的记叙和描写有多少层次?

你最欣赏的是其中那一“层次”?

为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10、11三个自然段。

 

  4、找来《我的祖国》的唱片,听两遍,感受其中美的旋律和韵致。

(同学间可以交流一下)。

 

  五.书面完成“品味•积累”中的2、4两道题,课上相互交流,教师讲评。

 

  六.课外自学《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

课上讨论“练习•探究”一、二。

 

[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表达•交流’综合实践”说明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说明 

  心灵的欢歌 

  一、设计意图 

  1、使学生开始关注“文体”,培养初步的“文体感”。

 

  2、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寻求“不一样”的事物,久而久之,可使他们心灵丰富、情感充沛、思维敏捷。

 

  3、综合实践活动中,力求写、说的内容“不一样”,遣词造句与众不同。

重在观念的引领。

 

  二、相关理论 

  写长江、黄河如果都是同一种体裁,比如都是诗或散文,写得再好,也可能会读倦了,因为并不是人人都喜欢诗歌或散文。

要是每一首诗的内容或表达的情感都一样,篇篇都是“哦,长江。

哦,我们古老的、古老的母亲……”,或“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读者愿意读吗?

一定不会。

因为读一首就够了。

——这里包含着一个简单而又深奥的道理:

好文章就好在篇篇“不一样”。

古往今来,一切优秀的文章皆由于与众不同。

因此,读书时要细心品味隐藏在作品中的“不一样”。

所谓“不一样”,就是作品表现的是作者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表现形式上有自己的审美追求。

读书能着眼于“不一样”,读得多了,不知不觉地心灵也会丰富、敏感起来: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看同样的景物、人物和生活,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久而久之,你的眼光也会高起来,对作品形式上的美感有自己的裁断。

专注于差异,细心地咀嚼、体会,刻意寻求自己的内心感觉和感动,捕捉到与事物接触瞬间的那份奇异的心情,从表面相似的事物中识别出细微的差异,这些,便是了不起的发现,是言语表现的“专利”,是写作最珍贵的宝藏——也许许多学生现在物质生活还不富裕,但谁也阻止不了他们成为一个情感和精神上的富翁。

发现和体验差异的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寻找“不一样”、有特点的事物,取决于“发现”的能力。

“发现”事物的“不一样”,这是人的天赋,每一个孩子看(感觉)到的事物都是与众不同的。

能不能有所“发现”,关键是你的眼睛、思想和心灵是否能保持敏锐,是否能保持着孩子般的对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人的“不一样”的感知,是从普通的事物中,生成出属于自己的一份收获,这种独特的发现,也可以说是一种对事物的“误读”,就像从同一篇文章中,别出心裁地读出新意来一样。

区别只是在于一是对文本的误读,一是对生活、现象的误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长,人往往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观念、知识、陈见等的遮蔽,对生活这本大书“正读”太多,童心便消隐,误读的机能便逐渐退化,产生了巨大的思维惯性和惰性,变得麻木不仁,面对世界万物、精妙纷呈的大自然,所“看”到的越来越少,甚至全无感觉和知觉。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女教育家、演说家海伦•凯勒,在生下来才19个月时,就因为疾病变得又聋又瞎,在她的一篇题为《如果给我三天光明》的精彩演讲中,对感官健全的人们不能珍惜他们的感官而大为惊叹:

 

  近来,有一个朋友来看我,她刚从森林里散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步回来,于是我问她观察到了什么。

“没什么特殊的东西。

”她回答道。

如果不是我已习惯这种问答的话,我是会怀疑的,很久以前我已确信明眼人看到的东西很少了。

 

  这怎么可能呢?

我不禁自问,在森林里散了一个小时的步,竟然看不到一点值得注意的东西?

我一个盲人通过简单的触摸,还会发现成千上万种使我感兴趣的东西呢!

我感到了树叶精巧的对称性。

我用手抚摸白桦树的光皮或松树的糙皮,在春天我满怀希望地触摸树枝以便能搜索到一个花蕾,它是冬眠之后大自然苏醒的第一个征兆。

我感到了花的使人愉快的、柔软的质地,还发现了它巧妙地环绕成圈的花瓣。

大自然的一部分奇景已展现在我的面前。

如果走运的话,我会把手轻轻地放在小树上,感觉到尽情歌唱的小鸟的幸福的颤抖。

我很高兴让小溪的凉水冲过我张开的手指。

对我来说,松针铺成的厚厚的地毯或海绵似的草地比最华贵的波斯地毯还要受欢迎。

对我来说,季节丰富多彩的景象变化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无休止的戏曲,它的变化都是从我的指尖上流过的。

 

  有时,我的心会大声叫喊,渴望看到这所有的东西。

仅仅通过触摸我能得到这么多乐趣,如果有视力,那将会有多少美丽的东西展现在我面前呵!

然而,那些明眼人显然是视而不见的。

填充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和千姿百态的东西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或许,对于有的东西不珍惜,而对那些没有的东西却渴望得到是人之常情吧!

非常可惜的是,对明眼人来说,视力这一官能只是作为纯粹的方便,而不是作为充实生活的一种方式。

 

  如果我是一个大学校长,我就要开设一门必修课——“怎样使用你的眼睛”。

教授给学生指出,他们应该怎样通过真正地看到从他们面前闪过的常常注意不到的东西来增加其快乐,同时,他还要唤醒他们那沉睡的、迟钝的智能。

 

  假如你要研究,如果你只有三天光明,那么你该怎样使用你的眼睛的话;假如你知道,随着第三天黑夜的来临,太阳将永远不会再为你升起的话,你将怎样度过这宝贵的三天呢?

你将会把你的目光凝视何处呢?

(载《自学》,1984年第9期) 

  “如果给我三天光明”,这一假设真是太精彩、深刻了。

海伦的精彩与深刻在于:

她不仅看到了感官健全的人的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而且指出了人们不珍惜视力的原因是心理上、精神上的缺陷所致。

确如海伦所说,人们对于有的东西不珍惜,而对那些没有的东西却渴望得到,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

同时她还意识到人们使用感官只是“作为纯粹的方便”——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作为充实生活的一种方式”——满足精神的需要。

而“如果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将怎样度过这宝贵的三天呢?

你将会把你的目光凝视何处呢?

”出发点就全然改变了:

使用视力,不再是为了行动的方便,而是超越了实用需要,在这宝贵的三天里,“目光凝视”的一定是你最感兴趣的、世间最有价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