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敏感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01605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长敏感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成长敏感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成长敏感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成长敏感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成长敏感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成长敏感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成长敏感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成长敏感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成长敏感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成长敏感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成长敏感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长敏感期.docx

《成长敏感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长敏感期.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长敏感期.docx

成长敏感期

《了解孩子》

天赋

  词典是这样解释天赋的:

自然赋予、生来就具备。

许多人因具备某种天赋而在一个领域中卓有成就,有一个具有一种甚或几种天赋的孩子无疑是父母的骄傲。

拥有一种天赋是一种值得骄傲的资本。

天赋给人以自信、快乐。

  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天赋。

一些天赋依靠发现,一些天赋依靠鼓励,还有一些天赋由后天赋予,可以叫“后赋”。

但有了天赋的最基本条件,还要看在儿童相应的敏感期中,这种天赋是不是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环境。

大人经常“仗势欺人”,以为孩子什么也不懂。

每当想起发生在我和儿子之间的不愉快,我都想真诚地对儿子道歉。

只有这种真诚的态度,才能赢得儿子的尊重,才能真正跟他沟通。

0-3岁:

以潜意识的成长与吸收为特色,情绪与智能发展的内在结构在这段期间是靠“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的作用才得以创造。

在这段时间中,儿童需要无可比拟的能量与专心一意的努力,而他将来的一生,都取决于在这段时间内所获致的成就。

真的有“吃醋”的敏感期吗?

真的。

普遍吗?

普遍。

对爱“吃醋”、对妈妈的爱“吃醋”,表明情感的敏感期悄然来临了。

尤其对缇缇来说更是这样。

她的安全感还不很稳定,更需要大人细心的照料和呵护,使孩子的安全感逐渐稳定。

  我看过一部电影,看着妈妈关照新生的弟弟,哥哥感到痛苦。

他沉默着躲在一角,郁郁寡欢。

妈妈看懂了孩子的内心,对孩子说:

“无论何时,妈妈都爱你;但是弟弟很小,需要照料,你能理解吗?

”孩子释然了,心里不再有结。

儿童对一些语言敏感是一种普遍现象。

但与其说儿童是对丑的语言敏感,不如说成人自己对儿童的这类语言敏感。

  实际上,儿童对效果强的语言敏感。

很多骂人的语言被儿童使用,就是因为成人反应强列。

如果成人没有反应,儿童就不感兴趣了,大家不妨一试。

  3-6岁:

儿童逐渐将自己潜意识层面的知识转移到有意识的水平。

到了6岁,他的纪律与服从的内在结构已经完成,他也就同时发展出一个真实的内在模式,以此为建立想象与创造性努力的基础。

  6-9岁:

儿童已经有能力建立适合自己文化生活所必要的理论及艺术性技能。

  9-12岁:

少年可以将知识范围扩大到宇宙本身。

  12-18岁:

少年可以在自己能集中兴趣的领域内作更有深度的探索。

在这个阶段,少年要决定自己一生努力的模式。

所以是一个在缩小的范围内抉择的阶段。

古今中外,关于天才、神童的故事版本不胜枚举,但是令人迷惑不解的是:

这些天才、神童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精心培养的?

近日读了一本外国的书———《后天神童》,从作者小卡尔·威特讲述自身成长之路中,似乎明白了关于成才和家庭教育的一些道理。

  小卡尔·威特是德国教育大师卡尔·威特之子,在出生时身体状况并不好,被众人认定为弱智儿。

虽然如此,其父从未放弃对小卡尔·威特的精心培养。

在最初胎教的基础上

,从小卡尔·威特出生15天起就开始对他进行早期教育,在摇篮中进行各种智力训练,培养孩子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果小卡尔·威特9岁时就精通6种语言,10岁进大学,14岁成为博士,16岁被聘为大学教授,并被誉为德国神童。

  小卡尔·威特结合自己的成长经验,把父亲的教育实践整理为成为天才的14项教育法则:

父母是天才儿童的启蒙老师;摇篮中的体育锻炼;摇篮中的智力训练;登上智慧之峰的阶梯———快乐学习;从小树立“善”的观念;从小树立成就感;健康人格的培训;完美人生具备的条件;完美人生的塑造;儿童教育成人化;父亲教我认识生命的真谛;等等。

这些教育法通俗易懂、操作性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并没有单纯、机械地讲解这些教育理论,而是作者以自述的方式,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我们以启发。

比如,小卡尔·威特在书中说:

小时候,他的父亲精心设计了一些图画的复制品,挂在他的房间里,用来训练他的辨别能力和观察能力,并将之与荷兰画家伦勃朗儿时受到这种训练的效果进行分析、对比。

这样的故事和例子,对于今天的人们如何教育孩子,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因为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常常会出现像小卡尔·威特提到的这些情况,但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茅侃侃,只有初中文凭的他经过两年创业,现在是MaJoy总裁。

在中学时因功课不及格放弃高考后,这个男孩以神奇的经历与过人的精力书写着传奇般的人生。

换了十数种工作后,他以智力入股公司,开始正式运营MaJoy,整体投资上亿。

韩寒,这个80后的领军人物,最有争议的辍学少年。

无论写作、唱歌、赛车,还是在网络博客上发生的种种事件,屡次都引起轰动。

但最令人关注的,是他当年六门功课的红灯,以及这位与大学绝缘的叛逆少年不但没有因此而沉沦,反而更出色。

台球神童丁俊晖,被媒体称做“东方之星”的天才少年。

八岁起接触台球,2002年即以15岁的年龄为中国夺取首个亚洲锦标赛冠军,同年8月,又成为中国第一个台球世界冠军。

他的经历告诉大家,如果在体育方面有惊人天赋,不读大学照样能够成功。

据报载,杭州市天长小学任课多年的班主任周武老师曾经作过一项长期的跟踪调查。

他的调查表明:

许多在校时的尖子生,走上社会后反而业绩平平。

1989年国庆节期间,杭州市天长小学72届一班毕业生聚会,当年的班主任周武老师也应邀到场。

在聚会的32名学生当中,已有3名工程师,2名副工程师,2名“局级”,3名“副局级”,4名公司经理……周武老师惊奇地发现,聚会中这些成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学生却大都业绩平平。

这种反差让周武老师陷入了久久的深思:

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

随后,周武老师对该校87届至97届的700多名小学毕业生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

从他们小学、初生、高中、大学以及走向社会后的调查发现:

大多数尖子学生为了保住名次,过于看重分数,精神压力大,忽视了自己个性的发展,忽视了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结果成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所以业绩平平。

相反,那些不唯分数,兴趣广泛,注意自己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学生,虽然在校学习成绩并不起眼,但走向社会后却能游刃有余甚至如鱼得水。

说谎的宝宝更有前途吗?

根据一项加拿大的大型调查,小宝宝撒谎并不是坏事,而且还可能是早慧的体现。

——

  这项调查跟踪了1200个2岁儿童直到他们17岁,结果发现五分之一的2岁儿童都有说谎现象,3岁时撒谎比例上升到五成,4岁时则是近90%,到了12岁时,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撒谎。

但研究同时指出12岁以后撒谎比例就会下降,到了16岁,这一比例会降低到70%。

  据主持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的李康博士说,孩子特别是学龄前童撒谎并不是坏事,反而是其智力成长的表现。

认知功能越健全的孩子,就越会撒谎,因为他们可以把谎变得更圆。

他们已经成长到可以通过多项大脑活动处理信息,将真相藏在脑子里,同时说出谎话。

他还说:

“有些以后甚至成为银行家。

  李博士还指出,学龄前孩子撒谎跟长大后会不会作弊、诈骗等没有直接联系。

  简单地说,专家的意思是学龄前的话,聪明的孩子才会撒谎,这跟道德没关系,而且很多人会慢慢改掉撒谎这个坏习惯。

因此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撒谎,应该觉得欣慰啦,也不用过分紧张,只要好好引导,让他尽快改掉就行了。

  如果发现孩子撒谎呢,李康博士也有妙招,他说8岁前的孩子撒谎的时候研究会往右瞄,因为这个阶段,他们撒谎还需要通过大脑将谎言“物化”,他们会向右“看”这个自己编出来的答案。

但过了8岁,这一情况就不再出现了。

父母也就错过了教育孩子不要说谎的最佳期。

探究青春少女逆反心理根源

进入青春期,很多少男少女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逆反心理。

其实逆反心理是一种因情绪对抗而产生的在行为上与指令、要求、规则相左的倾向。

这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反对要求者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在认识层面他有意和你较劲,而是一种情绪上的不自控。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青春期女孩为何会出现逆反心理。

  青春少女逆反心理根源揭秘

  一、受青春期心理特点影响

  女孩进入青春期以后,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她们重要的心理倾向。

她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渴望独立,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受家庭教养方式影响

  在孩子还小时,家长使用的不正确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等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

另外,父母间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三、受学校教育影响

  有些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逆返心理的产生。

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有的孩子为了交朋友,或是想在班中取得地位,便试图用各种手段,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给家长的贴心提示: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

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家长需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是生理急剧变化的时期。

因为这一阶段生理上的迅速发育使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摆脱别人的羁绊,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

给他们独立自主的决定权。

而事实上由于心理上尚未成熟,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如果这时亲子关系不好,他们遇到诸多苦恼和困惑时,不能向家长倾吐,便倍感孤独和寂寞,只能跟同龄的朋友推心置腹地交流。

  因此成人教育者面对青春期孩子要及时调整教育方法,真正理解、尊重、赏识、信任孩子,给孩子一个适当的自由成长空间,才能解决孩子的逆反心理的问题。

  逆反心理当然不止是女孩会有,男孩也一样,针对这一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使孩子健康的度过逆反时期。

青年成长中十大心理障碍

理想型

  沉浸在理想王国里,眼高手低,不愿脚踏实地地干平凡的工作。

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件事没有做完,又想到第二件事,不切实际。

  自卑型

  自以为事事不如人,受到冷遇更受不了,总觉自己是一个局外人,郁郁寡欢,自暴自弃。

  闭锁型

  有些青年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别人不同,又不易为别人所理解,因而他们倾向于把自我体验封闭在内心,而不愿向他人表白。

  失意型

  失意,是当人的期望不能实现,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感到沮丧的心理体验。

它使有些人会产生不正常的自我评价和期望,将导致个人社会适应的失调。

  嫉妒型

  这不但有碍于别人,而且有害于自己,对成长是极为有害的。

  惟分型

  考试流于重本本、条文的弊端,牢牢地打下“分数第一”的心理基础。

在这种惟分心理支配下,人们只得为“分”而奋力拼搏。

  怯懦型

  这种心理的人过于谨慎,小心翼翼,常多虑,犹豫不决,稍有挫折就退缩,不想有所作为。

有这种心理的人一般都气质脆弱,无所谓创新、成才。

  情绪型

  青年情绪的变化带有两极性,容易动情、喜悦、激动和振奋。

同时,也容易悲观、消沉、忧愁和苦闷。

对于青年的这种正常心理活动,重要的是在行为过程中加以正确引导,以减少不良影响。

  习惯型

  习惯的形成,一是自身养成的,一是传统影响的。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节奏缓慢,求稳怕乱,安于现状等保守的心理习惯,于是,就出现了这种妨碍人才成长的不良习惯。

  厌倦型

  一旦遇到波折、困难或不顺心的事,都要抱怨他人,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悔恨“明珠暗投”,牢骚满腹,对生活失去兴趣,对美好的东西失去追求。

这种厌倦心理磨损人的志气,是成才的一个致命伤。

青年人心理成熟有哪些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赫威斯特列举了10项发展任务,对于青年人来说,可以视为自我心理成熟的标准,下面是这十项心理成熟标准的内容:

  1、在行为上能够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

  2、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

不过分炫耀自己的优点,也不过分掩饰自己的缺点,发挥最大潜能。

  3、情绪表达渐趋成熟独立。

凡事不再依赖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支持与保护。

  4、能在日常生活中与同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种关系应包括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在内。

  5、有经济独立的信心。

  6、能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职业,而且肯努力奋发,为取得该种职业而准备。

  7、认真考虑选择婚姻对象,并开始准备成家过独立的家庭生活。

  8、在知识、观念等各方面,都能达到作为一个公民所需要的标准。

  9、乐于参与社会活动,也能在社会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10、在个人的行为导向上,能建立起自己的价值道德标准。

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需要培养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

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不知所措。

该如何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呢?

  如何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近年来,有一种现象在中小学渐渐地增多起来,就是一些孩子常因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原因(如家庭关系、学习、交往)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许多家长和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啦。

的确,一个人只要参与社会生活,就会遇到各种压力、困难和挫折。

对此有的人坚强、乐观、勇敢地去战胜它;有的人就显得懦弱、悲观、处处逃避它。

做多大的事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使孩子逐步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庞震惊的心理品质,是保持健康心态的基础,对今后参与社会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过去,我们把心理受承能力单纯看作是一个思想修养问题,一般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开展工作。

事实上,它首先是一个心理品质问题,反映一个人对待困难、挫折的理智程度,社会风险意识,对自我思想、情绪、行动的控制能力。

因此,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应该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起来。

  我认为,把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还给孩子,是提升孩子心理承受力的前提。

要知道,孩子无论大小,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家庭中的一员,他除了有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以外,还应该为家庭尽上自己的一份义务,包括做做家务,为家长分担一些忧愁,关心父母的健康等等。

  只有在生活的磨砺中,孩子才会切身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和家长的良苦用心,才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

不少家长认为,让孩子做家务,会耽误孩子的学习。

尤其是对于初三和高三的毕业生,那可是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刻,谁还敢叫孩子做家务呢!

然而,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长时间地使用大脑,很容易引起大脑疲劳,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效率。

  让孩子做做家务,其实是再好不过的放松方式,家长何乐不为呢?

另外,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家长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人为的障碍,让孩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

比如,偶尔偷一次懒,让孩子来照顾你;家长出差的时候,不要为孩子储备好一切生活物资,也不要把孩子托给人照顾,只把钥匙留给孩子,一切就“OK”了,相信孩子会慢慢地学会照顾自己;下雨天,孩子忘了带雨具,家长就狠狠心让孩子自己冒雨回家,即使因此感冒,也没什么,谁还没有个头疼脑热呢!

孩子的路就让孩子自己走吧!

你不给他机会,他永远长不大。

孩子心理有四大需要

“我给他吃得好,买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我经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点委屈,这些难道不够吗?

”面对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需要什么”的问题,一些家长显得迷惑。

长春市中日联谊医院儿科教授莫秀芬认为,这些家长的看法不完全正确,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要。

  一是需要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

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二是需要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可能会使其成为刚愎自用的人。

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三是需要规则。

  规则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

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

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四是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形成的。

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莫秀芬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还需要鼓励和责任。

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

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

她说,认同的楷模和尊重对儿童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

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

父母还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

尊重孩子就是让孩子和大人平等做决策,这可以使孩子了解到每一个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