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宝典.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09433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象宝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意象宝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意象宝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意象宝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意象宝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意象宝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意象宝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意象宝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意象宝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意象宝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意象宝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意象宝典.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意象宝典.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意象宝典.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意象宝典.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意象宝典.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意象宝典.docx

《意象宝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象宝典.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意象宝典.docx

意象宝典

高考诗词鉴赏——意象宝典

●雨

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小结] 雨是水,像天在流泪,雨很冷,让人心生凉意,常常代表着愁苦忧伤。

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月

1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和亲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

因为“隔千里兮共明月”,所以常借“明月千里寄相思”。

                月夜忆舍弟        杜甫  01上海春季高考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

(3分)

●   从诗中_________和___________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2分)

●   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3分)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1.第二句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写作“在”字,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2、月的情爱意象。

月是情绪的

 “月上柳梢”的缠绵,“晓风残月”的悲凉,“月照高楼”的孤寂,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孟郊“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别怨》),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深挚的情与爱,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凄美祝愿。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            )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鹧鸪天  晏几道  (04全国)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燕”的意象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孤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物是人非的伤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金陵驿》)。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2分)——————————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分)

●鹧鸪鸟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抒发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以蝉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

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易逝、青春易逝的感慨。

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从欣赏落花随风飘转的刹那柔美,到于纷纷扬扬的漫天花瓣中看到衰老,最终定格在浓郁的忧伤之中。

虽有清末龚自珍翻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异调,但是这样明朗嘹亮的声音,毕竟是太孤独了。

●菊花

   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3分)         94高考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香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无暇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元人王冕《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   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哪些特点。

(用若干双音节的形容词作答)(3分)

(2)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梅诉乡情,借梅思乡的诗歌,却寥若晨星,清代诗人汪中的《梅花》,算是这类题材的珍品。

  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

  “孤馆”是诗人在外地传道授业的地方,诗人从“孤馆”寒梅萌发,推知春风将缓缓到来。

三、四句是诗人的联想,由“孤馆”想到“故园”既然“孤馆”的“寒梅”已经萌发,那么,“故园”的小河边,梅花也该开放了,这首诗就是这样,含蓄委婉地表达思乡之情。

● 柳    

刘禹锡说: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离别”(《杨柳枝》),表示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青山

从人与青山的自然关系来看,山脉通常是人类居住环境中最恒定、最醒目的存在之一,故乡山脉的轮廊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

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而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

《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历史长河中,英雄与凡人消失净尽,是非成败转头皆为空幻;夕阳无数次映红天空,惟有青山在大地上依旧绵延。

相比之下,人的身形渺小得仿佛沧海一粟,人的生命短暂得如同电光石火,饮酒笑谈的放达之中,终有一丝抹不去的苍凉。

●船

1、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杨花、柳絮、孤云、浮云、沙鸥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

下列诗中的“船”意象却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1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

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

他在诗中反复写到“船”意象,“危樯独夜舟”“疏灯自照孤帆宿”“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与写照。

2、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司空曙《江村即事》                                    ——韦应物《滁州西涧》

  前者写夜钓归来,渔人懒系渔船、任其随处漂荡的情景,传达出(      )的心态;

(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

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2分)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古诗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月光笼罩着整个长安城,家家户户捣衣的砧声如同多声部合奏一般此伏彼起。

听觉意象的恢弘共鸣,无人能够逃出这支缠绵悱恻、充满天地的乐章。

更有那吹不尽的秋风从远古吹向未来,千百年间风中传送着同一种情感: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所有思妇共同的心声。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训练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

“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提高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1172年初,48岁的陆游积极参加抗金战争。

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陆游却被调离抗战前线。

此作是他到成都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这首词的前三句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

作用是什么?

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解读

  近几年语文中高考都新增了一种新题型——诗歌鉴赏。

对古典诗歌积累不多的高初中学生而言,难度不小。

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走进古典诗歌?

首要任务是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无论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采用的意象纷繁复杂,一下子把握不太容易,但是有些意象,在古人诗歌中经常出现,成为“高频意象”,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对鉴赏诗歌有很大益处。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本文拟就几种最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

  一、“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的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燕”的意象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晏殊词《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尽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忧伤。

  三、“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四、“月”的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

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多维解读,实际上就是对诗词的内涵进行挖掘。

  花,是古代和现代诗歌永恒的意象,但在诗歌当中,诗人借花表现出来的感情却不尽相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片花的海洋不仅写出了海子对生活的热爱,也衬托了他的孤独和封闭。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花又象征着戴望舒的低徊和迷茫。

“感时花溅泪”、“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开花落,几许哀愁不尽,河边院中的姹紫嫣红都在轻轻诉说着人世、爱情、生命的感怀。

《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衰败之景在眼前,悲凉之叹却埋心中。

触目而伤怀,盛世不再的忧伤岂独几枝芍药能够说尽?

悲泣红药,自品悲苦也。

张先在《天仙子》里借小院落花表现伤春之心态,而晏殊亦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之句讲诉忧愁的无法排遣。

其实,落红纷纷,逝去的不仅是鲜花的娇艳明媚,还有人生的青春岁月。

院门深锁着的不仅是落红,还有一颗迟暮之心,心在门内,即闷,闷极无聊,才临老伤春。

五彩缤纷的背后,原来都有着不同的泪水与寂寞。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

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的词里,借杜鹃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西。

”李白笔下起句中点明时令,在萧瑟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诗歌意象探微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

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本文在此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谈一谈诗歌意象的鉴赏。

    一、意象包蕴的文化功能

    从形而上的哲学角度来说。

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这沟通艺术家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便是意象,它是人类主体思考和概括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具象显现。

于是有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平和自然,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探问和深沉的宇宙意识。

可见,“人心营构之象”和“天地自然之象”的合一,便成了诗歌的灵魂。

    从形而下的情感角度而言。

有人称中国文化为“怨怒文化”,上起屈原下到鲁迅,可以说一脉相承,有怨而发,不平则鸣。

而“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

于是,中国古代士人便借助诗这一形式来阐发心灵,不得志时常寄情山水;政治上失意,就转向自然的怀抱以求安慰。

像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不一而足。

作为诗歌中的意象便成了作者表达情志的具象载体。

所以只要抓住了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内蕴。

    以上我们了解了意象的文化功能,这有助于把握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旨,那么如何解读意象以准确地进行诗歌鉴赏呢?

    二、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意义

    第一,串联意象,整体感知,发挥想象,把握意境

    近几年高考所选的诗歌,意象单纯明朗,只要我们发挥联想和想象力,串联各组意象,再从整体上解读,意境的悟得是较容易的。

1999年的考题是杜甫的《漫成一首》,由月、灯、鹭、鱼等四组意象组成了一幅恬适静谧的画面。

2000年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通过“青草池塘”、雨声、蛙声和待客不至的诗人的几组意象,融合在一起,透出的是诗人待客不至的孤寂失落的心情,而非题项中的“闲适恬淡”。

    现当代诗歌较古典诗歌意象的出现更频繁,而且有着明朗的时代气息。

2000年考查的是“九叶派”诗人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其中出现了“金黄的稻束”“收获的满月”“皱了的美丽的脸”“低首沉思”“小河”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叠加、碰撞,诗人表达了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

再如闻一多的《口供》: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我们把文中加点的几组意象串联起来,可以看出后面的“苍蝇”“垃圾桶”和前面的几组意象是不和谐的,再联系题目,不难体味出作者在表白心理、自我解剖的复杂的爱国情感。

    第二,辨析意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和动静来鉴赏诗歌

    1.情感色彩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金黄的稻束”给人的是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而闻一多的《死水》色彩斑斓,则充满了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

再看艾青写于1938年的《手推车》: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

”本诗色彩浓重,线条沉滞,蕴含着诗人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祖国北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幽愤,体现着诗人“忧郁”的创作风格。

古典诗歌如李贺的色彩秾丽,杜牧的清丽,李商隐的残冷等,无不折射着诗人的内在情绪。

    2.指向和强度 意象指向性的不同和强度的大小同样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

都是写友情,李白要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则是“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前者意象选取的是“明月”,后者是“滟滪堆”;前者的指向在空中,向上的,给人以飘逸之感,后者指向在地面,重心在下,给人以沉郁之慨。

同是写别离,有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放健美,也有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

因此,善于把握意象的指向和强度有助于解读诗歌的情味。

    

  

  3.虚实相映 诗歌的艺术魅力在“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

这“如在目前”的便是实象,“见于言外”的便是虚象。

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的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

“境生于象外”,虚象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

分清虚实对我们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看杜甫的《野老》: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这首诗意象较为复杂。

前四句出现了篱边、柴门、澄潭、返照、野老、渔人、贾客等几组意象,我们把这几个联想点串联起来,不难构筑出一幅有着鲜明的质感的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

接下来的意象有长路、剑阁、片云、琴台、东郡、城阙、画角等,从地点意象的不断变换中,我们可以读出颠沛流离、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对“长路”“片云”的理解就不会停留在表面。

它是一个虚象,是一种暗示和象征,寄寓着浮云般漂泊的抒情主人公在人生路上上下求索的内涵。

我们再把全首诗的意象联系起来看,两种情象,两种境界,而聚合在一个人身上,不正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民的深沉的哀痛吗?

    4.动静结合 诗歌常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其形式大致表现为寓动于静和寓静于动两种。

如“风静花犹落”是静中见动,“鸟鸣山更幽”是动中见静。

我们再看王安石的《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这首诗动中见静,通过“细数落花”这一意象,我们可以体味出清幽宁谧、闲适自在的格调和作者惜春的感情。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无论是意象的串联还是辨析,与其说这是破译诗歌的技巧和规律,不如说它是一种积累和悟得。

因为任何一个意象都与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适应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

例如中国诗词中的“月亮”就是一个含有哀思、别情的象征意象:

“长安一片月”“床前明月光”李白,“月是故乡明”“永夜月同孤”(杜甫)。

“蟋蟀”这一意象在《诗经》里唱过,《古诗十九首》里唱过,姜夔的词里唱过,“劳人听过/思妇听过……孤客听过/伤兵听过”(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这些意象已成为汉民族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

在西方的抒情诗中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