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潜艇到航空母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10038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潜艇到航空母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潜艇到航空母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潜艇到航空母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潜艇到航空母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潜艇到航空母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从潜艇到航空母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从潜艇到航空母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从潜艇到航空母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从潜艇到航空母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从潜艇到航空母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从潜艇到航空母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潜艇到航空母舰.docx

《从潜艇到航空母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潜艇到航空母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潜艇到航空母舰.docx

从潜艇到航空母舰

从潜艇到航空母舰

  历史跨入了21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中国已经彻底抛却了百年前的耻辱,海军也终于开始步向远洋。

几乎没有人会不自觉地把今天五星红旗下的舰队与当年苏联红海军的崛起相联系。

不仅仅是因为使用了大量的俄制装备和技术,也不仅仅是因为都是社会主义的最强代表,更不仅仅是因为都与西方头号强国美国有着这样那样的矛盾,而是因为这都是陆权国走向大洋,向海权国提出的强力挑战。

从“空、潜、快”到航空母舰,这路程是何等的相似……

  原苏联在二十年代,在工农业尚未恢复、苏维埃政权尚不稳固的时期,海军就已经开始进行了范围相当广泛的“旧派”和“新派”之间的争论,“旧派”坚持传统看法,认为舰队的发展应当以战舰和巡洋舰为主。

“新派”则认为,重要的因素是潜艇、驱逐舰和快速巡逻艇。

当然争论的结果无可置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旧派的观点被认为代表着原沙皇军官的看法,新派学说也一样要在事实面前低头——反正国家也没有钱来建设一支庞大的舰队!

二十年代后期,苏联鉴于国际形势,采取了“积极防御”战略,这是面对国内形势不稳定和工业重建时期所采用的现实战略,海军的野心被限定为使用轻型水面力量、潜水艇和飞机进行沿海战斗,仅有的几艘战舰和巡洋舰则用作活动性海岸炮。

  苏联史很快进入了斯大林时期,由于工业的恢复,苏维埃政权第一次有了比较充裕的资金发展海军,而且令其非常不安的是,德国、日本、意大利这些潜在敌人都把庞大海军作为支撑其庞大野心的要素,英美法等传统海军强国对苏联也并非持友好态度。

特别是苏联没有力量成功的干涉西班牙内战,使斯大林认识到了海军力量的价值(24年后类似的情况再次重演)。

因此,斯大林最终是以“旧派”而出现的,他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海军发展计划,要“拥有一支足可以与任何外国海军力量”相匹敌的海军,而且要大力发展战舰和巡洋舰。

  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时,苏联造船厂正在建造着200多艘舰只,其中包括10艘巡洋舰、45艘驱逐舰和90艘潜艇,战舰和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也已准备,但战争的突然来临给予了初步恢复自信的苏联海军以沉重打击。

在波罗的海,战舰被困于芬兰湾,仅能提供炮火支援,在许多其他战线上,为弥补战线缺口,水兵们登陆,向他们的施塔喀琅德先辈一样勇敢的抗击德国装甲兵,在列宁格勒,他们参与了保卫战,在黑海,海军虽然英勇的进行了猛烈抗击,并在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克里木保卫战和刻赤登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德国空军面前,仍然损失惨重,北方舰队则尽其全力协助英国舰队护航北极船队,并一度击伤了“提尔、比兹”战舰,但效果相当有限。

罗斯基尔评价:

“苏联海军从未一丝一毫减轻英国海军互为北冰洋船队的责任”。

重要的波罗的海——白海运河遭到德国斯图卡飞机的猛烈轰炸,轻型战舰根本无法利用这条航线脱逃。

一切严重的损失和陆军发挥的最终作用是的苏联海军在战后被迫服从于战火年代脱颖而出,执掌了苏联最高军事决策权的陆军司令们,海军的主要任务再次被定义为“积极防御”海岸线,要“舰队的主要任务不论进攻和防守,都应当与地面部队协同作战。

”“只把海军作为地面部队辅助者的概念就更为加强了”。

  但在1950年前后,随着朱可夫等一批陆军元帅的失宠,海军再次获得了发展的机会,斯大林决定再次着手建造远洋舰队,舰队包括20余艘斯维尔德洛夫级重巡洋舰,数目不详的W级潜艇,重新建造航空母舰的计划也再次提上日程。

  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是苏联海军悲伤与欢乐同在的分界点,苏联不再执迷于防御,海军第一次将目光转向国外。

但赫鲁晓夫对导弹的痴迷和对庞大军事预算造成的巨大财政负担的忧虑使得他坚定地认为:

“造价太大”的巡洋舰是多余的,而航空母舰则更是如此,在即将到来的导弹时代,一切海军任务都可以由潜艇完成。

西方海军战略家评论:

他犯了与英国国防部长邓肯、桑兹性质相同而范围更大的错误——桑兹曾预测,导弹会使有人驾驶的飞机迅速成为靶子。

  今天的人们有足够多的理由责怪赫鲁晓夫的偏执使苏联海军失去了提早建造航空母舰的时机,但基本上都没有脱离当年西方海军战略家的观念。

很少有人会认真思考和鲁晓夫时代初期,为什么苏联海军放弃了一向沿用的追踪西方海军发展模式的步伐。

而忘记了赫鲁晓夫于1955年精心选择的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正是后来苏联海军航空母舰计划最有力的支持者。

而同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的大力渗透也绝非不需要展示自己的海上力量,1962年古巴危机之前,英美两国在1956年的苏伊士战争和1958年的黎巴嫩事件中自由的在东地中海使用海军力量就已经留给苏联人以深刻印象了。

那么,为什么当年苏联在目睹了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失败和美日太平洋上航空母舰的浴血厮杀后还拒绝航空母舰呢?

原因就是——导弹!

  赫鲁晓夫政权的稳定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原陆军元帅们的支持,随着核时代的到来,加加林飞上太空,苏联第一次拥有了可以直接打击美国本土的手段。

掌握苏军发展方向的陆军元帅们认为,“在核武器问世之后,海军已经完全失掉了在武装部队中的重要性……如想摧毁水面舰只的打击力量,甚至摧毁潜水艇,只要陆地发射台的几枚导弹就足够了……地面部队既然有了核武器,海上的支援就是多余的……如有必要,就可以直接打击准备从海上进行袭击的敌人……两栖作战可以轻易的由空中打击或地面部队使用自己的两栖装甲车完成。

  今天的人们当然有理由嘲笑苏联人当年对于导弹的痴迷。

但在那个核武器刚刚诞生的年代,任何对核武器这种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超杀”武器的痴迷都不能算是过分。

何况当年的美国甚至比苏联更加迷恋!

美国海军在那个时代的4项主要作战任务中有3项与核武器攻击有关!

亿呢让今天的人们如果以此为理由苛责当年的苏联海军,未免有些事后诸葛亮的味道!

  苏联海军拒绝航空母舰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苏联人在二战中的经验证明,武器系统要尽可能的简单实用,复杂庞大的航空母舰显然不是这样的系统。

另一方面,苏联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于航空母舰全无认知,而西方海军则经历了全面大战血与火的洗礼,对航空母舰的建造、使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战术理念和技术理念,通过建造大批航空母舰和其护卫舰只来追赶西方海军,能够与之对抗并进而争夺全球海权不仅需要漫长的时间,而这是已经与西方激烈对抗的苏联等待不起的,而且需要天文数字般的经费,这也是经济支持远低于美国海军的苏联海军所负担不起的。

而传统的鱼雷潜艇对抗对方全面的海上力量的结果已经有德国人的最终失败所证实。

何况当时苏联海军的主要潜艇武器是W级和Z级这两种以德国潜艇技术为借鉴发展起来的潜艇。

但用于远洋作战Z级因种种原因建造数量没有达到原计划要求,而W级由于自身的先天缺陷限制了战术机动性。

而且从二战中德国、美国和日本的潜艇使用经验证明,潜艇虽然是破交、打击商船队的利器,但鱼雷攻击戒备森严的作战舰艇编队则事倍功半,虽然也有不少的成功战例,但损失率之高也令任何海军望而却步。

而随着声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反潜声纳性能大大提高,要突破拥有大批装备有新型声纳护卫舰只的核时代航空母舰防御圈,使用传统的近程鱼雷攻击已经几乎完全不可能。

  然而苏联人并非没有机会,当时的远程反潜侦察手段主要是靠飞机的机载雷达,机载雷达发现水面浮航的潜艇后通报给附近的反潜舰只或者攻击机迅速赶来对潜艇发动攻击,但这种战术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对通气管状态下浮航的潜艇侦察定位相当困难,受海浪回波、未定位暗礁和海洋磁场的影响经常出现误报和漏报,在不良天候下甚至几乎完全无法侦察定位。

二是反潜舰艇速度低,等赶到时可能潜艇早已溜走,而高速的攻击机因载重量关系无法携带笨重的探测定位设备,如果搜索机因各种原因被迫离开时,攻击机根本无法有效攻击。

显然,当年的反潜防御圈并非无懈可击,关键就在于潜艇一方怎样利用。

  新出现的自动寻的兵器——导弹给了苏联海军以全新的灵感,导弹的高速、准确、远距的特点给予了舰艇新的打击力量。

而更为重要的是,美苏两国的导弹技术都是在德国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点接近,发展商各有千秋,甚至苏联人在相当方面还具有优势。

如果能将双方海军的竞争从一穷二白对抗全副武装的大批航母编队转变为导弹拼杀,无疑会使得双方在同一层面上对抗,能够实现迅速赶超对手的目的。

而且,苏联已经在另一个方面实现了对美国的赶超——以洲际导弹这种同一层面的竞争取代了战略轰炸机的竞争——苏联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

因而,苏联海军大力发展反舰导弹以满足自己的迫切需要就是理所成章的事情了!

  反舰导弹是苏联人首先研制成功并投入装备的,埃拉特的沉没时许多网友都耳熟能详的经典战例,我就不多说了,但面对当时担负主要核威慑任务的西方海军航母编队来说,水面舰艇运载的反舰导弹虽然对对方有可怕的杀伤力,但导弹射程仍不足以满足苏联人的需要——航空母舰的空中打击武力完全能在战时率先击沉苏联的水面战舰——而苏联战舰甚至可能还远没有到达攻击航空母舰的距离(后来的美国——利比亚锡德拉湾海战证实了当年苏联人的忧虑)。

因此,除了有限使用岸基航空兵以外,将拥有高速、远距、准确打击能力的导弹和拥有隐蔽特性的潜艇结合起来,就成为苏联海军的当然选择。

1963年发表的《军事战略》第2版明确写道:

“战争一开始,我们海军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将是摧毁敌人的航空母舰打击力量……在(航母编队阵列的)中央,将是攻击型航空母舰,这是我们核导弹和鱼雷进攻的主要目标,而且是极其脆弱的目标,这些航空母舰有海上反潜舰只和反潜飞机保护,但这些力量面对着由潜艇和航空兵进行的导弹攻击,就无法再对航空母舰加以保护。

我们的舰队里配备着带有导弹的潜艇和飞机,就可以使得他们无须进入敌人航母编队的反潜和防空区域,就可以与敌航空母舰展开战斗。

……有效的手段之一是核导弹潜艇。

”苏联战略家还在这本书中谈到了怎样对抗美军北极星潜艇、大规模截断海运线、协同作战等战略目标,对载有反舰、反潜导弹潜艇的作用评价是相当高的。

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书中对航空母舰的脆弱性用了相当长的篇幅,强调从航母防卫圈外对其发起导弹打击。

这一战术思想影响了苏联海军今后数十年的发展思路,直到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

  对此,西方海军评论家有着不同的理解——航空母舰早期即派出飞机,苏联海军如何应付?

苏联飞机、水面战舰、潜艇能否成功地对加强警戒的航母编队予以及时准确的追踪?

应该说,这些问题对今天的中国海军也有同样的意义,鉴于我现在主要是分析当年苏联海军的战略思想和战术装备,这些暂且容后讨论。

  回过头来继续回顾当年苏联海军的发展吧!

当年的苏联海军大力发展反舰导弹有两种目的:

1、实现了水面舰艇和潜艇拥有远程打击武力威胁敌方航空母舰的迫切需要,而这种力量在美国海军则是由航母舰载机提供的。

双方已经形成了对等非对称作战。

2、与舰载航空兵相比,反舰导弹虽然有着如一旦发射就无法收回等等弱点,却也拥有可以装备在任何大小的海军舰艇上,并使单舰即具备远程战斗能力,而完全无须配备如航母那样的大吨位的昂贵脆弱舰艇(以美国的经济实力也维持不了太多),并且每次出动都必须有大批舰艇护航。

随着美国海军航空兵也追随苏联人装备了反舰导弹,苏联人就在导弹上下功夫,将导弹的射程逐渐加远,速度加高,威力加大,以使发射平台远离航母防御圈,并能一击致命。

如早期的SS-N-3导弹就已经达到了1.4倍音速,1000kg高爆战斗部(或35万吨TNT核战斗部),350千米的射程。

而潜艇由于能够比较容易的接近到距航母编队仅有数十千米处,突然发射的导弹威胁显然就更加巨大。

  我们不妨用当年的苏联海军使用潜艇携带SS-N-3导弹攻击美军航母编队的战术条令来分析一下当年苏联海军的潜艇作战战术思路。

鉴于航母编队舰艇数量众多,大中型舰船生存能力较强,苏潜艇部队采用多艘潜艇同时发起大规模饱和攻击的方案,“撑死”美军舰队防空系统。

首先,采用Tu-95T/142(70年代以后采用“海洋资源调查卫星”)对预定海区侦察,探明敌航母编队位置、编成和队形,并将数据传至指挥部,指挥部决定予以打击后,由各艇情报搜集、分析系统(有侦察航空兵支援)确定齐射扇面和齐射扇面中线,并要确定预定上浮海域。

在预定发射时间,各潜艇要同一发射导弹实施第一波攻击(通常为全部携弹量的半数),重点打击航母编队中执行防空任务的导弹巡洋舰、驱逐领舰等,使敌丧失使用舰空导弹遂行区域防空任务的能力,随后根据作战实施情况,适时发起第二波打击(全部剩余导弹),目标则为对手的航空母舰。

可以看出,这种作战系统使得苏联海军在不拥有航空母舰的控制支援情况下完全有能力与敌航母编队作战。

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各组成部分的战斗能力。

但整个过程极度依赖各个参与单位的配合,任何一个单位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个战役计划的失败。

而且这种作战体系功能过于单一,只能说拥有与敌航母编队对抗的基本能力。

为此,苏联发展了携带KS系列导弹的Tu-16轰炸机,但在这一体系中的作用仍不能取代巡航导弹潜艇。

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海军潜艇虽然为货船提供了保护,但显然完全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尽管没有派遣水面舰艇护航是因为赫鲁晓夫安排这样的军事行动目的在于希望做到在美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导弹安装在古巴,再用既成事实来与美国对抗,但毫无疑问,这种赌博式的军事行动从侧面表明了苏联当时能够运用的办法很是狭窄。

而如果是美国海军来进行——如在土耳其部署中程导弹,美国显然拥有并能够提供配备齐全的海军力量,而且无须保密。

这直接的失败为红海军敲响了警钟,更为戈尔什科夫发展远洋舰队、装备航空母舰的观点提供了政治弹药。

自1962年以后,苏联海军力量的“可见度”开始逐年提高。

以下是一份不完全的记录(在下不是CIA的,资料有限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大家先将就着看吧,有能力的网友希望能帮忙补充一下。

  1961年,苏联战舰在挪威海首次进行中型演习。

  1962年,黑海舰队舰艇驶出黑海,进入大西洋,与北方舰队会师。

  1963年,大西洋东北角的演习成为例行演习,一批舰艇围绕英国航行。

  1964年,一支分遣队在地中海停留了几个月,并派出舰艇访问古巴。

  1965年,再次在地中海演习,参加舰艇数量更多,时间更长。

  1966年,苏联舰艇首次在冰岛—法罗群岛海峡中进行基本演习。

  1967年,地中海分遣队编成常驻舰队,中东六日战争后,苏联战舰驶入亚历山大港,研究船进入印度洋考察。

  1968年,苏联海军分遣队出现在印度洋。

  1969年,苏联海军地中海分舰队的数量有时已超过美地中海第六舰队(2艘航空母舰和1支两栖编队)。

  1970年,首次进行世界范围的“海洋”大演习。

  极其值得关注的是:

1970年的远洋海军演习,是一支不依仗陆地基地,完全依靠海上补给的海军演习,这与欧美国家的海军传统是完全不同的。

尤其随着苏联在第三世界国家影响力的提高(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苏联非常需要使这些从属国服从于苏联的需要,而不是被拖入麻烦。

一支不需要固定的陆地基地的现代海军对于在减少苏联的军事义务的同时加强其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个极其值得注意的事件是对美国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反应。

根据今天解密的档案,我们已经可以知道,1957年,乔治、华盛顿号北极星潜艇刚刚设计,苏联情报部门就已侦察到了这一计划。

1960年是该艇服役的年头,当年版的苏联《军事战略》一书尚以航母编队为首要目标。

但到了1964年,在《红星报》上,《军事战略》一书的作者之一索科洛夫斯基元帅发表的文章就已将防御北极星潜艇作为红海军的首要任务。

苏联海军的对策是:

1、建造同样类型的弹道导弹核潜艇(H级、Y级),2、建造大型反潜舰,发展反潜航空兵(建造“莫斯科”级直升机反潜巡洋舰),建造反潜核攻击潜艇,3、发展能在远海活动的航空兵掩护己方潜艇,开发高速大型防空舰打击对手反潜机、反潜舰(肯塔级)。

随着苏联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问世和在大西洋的例行巡航,戈尔什科夫元帅已经悄悄的替赫鲁晓夫完成了地面中程导弹在1962年未能实现的任务。

此时的苏联海军已经如戈尔什科夫元帅自豪的向全世界所宣布的那样:

“现在我们有远洋舰队了,他可以向世界各公海上的敌人挑战”!

70年代—80年代,随着一大批各种新型飞机、战舰、潜艇的服役,苏联海军伴随苏联走入了辉煌的顶峰!

  美国海军当然无法坐视苏联海军的咄咄紧逼,在强大的技术和经济支持下,美军迅速发展了宙斯盾系统防御饱和导弹攻击威胁,开发先进舰载机增加航母有效防御距离,开发新型反舰导弹打击苏联反潜舰和大型防空舰。

而与此同时,苏联在开发前述各个系统中也逐渐认识到:

“航空母舰在常规战争和规模较大的有限战争中……可以全面而有伸缩性的控制一处海域,这样的任务只用潜艇和远程飞机是无法完成的。

”这也成为“基辅”级航空巡洋舰的建造初衷。

而后更进一步催生出了“戈尔什科夫”级战术载机巡洋舰。

配合不断推出的先进和潜艇、战列巡洋舰和防空舰、反潜舰,苏联海军逐步完善了自己原本有些缺憾的体系,与美国海军在大洋上竞相角逐。

但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苏联海军的大洋之梦终于走向了尽头。

  今天回顾苏联海军从弱小走向辉煌,又在转瞬间跌入深谷的历程,我们感慨良多,既有太多的经验值得今天年轻的中国海军学习,又有太多的教训令我们反思。

今天的中国海军引进了大量的俄式装备,应该说,我们已经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受到了俄罗斯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走上了俄罗斯的道路。

回顾与反思原苏联海军的经验与教训,对今天的中国海军来说应当及其重要!

笔者并非海军专业人士,不敢说对海军战略有非常高深的研究,只是把自己历年来的一点想法(包括以往在铁血上发表的一些议论)综合起来,仅供各位同好参考、讨论,如果能对中国海军建设有所裨益,那真是求之不得!

  1、值得学习的经验:

商船队、渔船队的迅速扩张既为海军提供了发展的需要,更为海军培养了大批熟练的后备海员。

  迫使苏联商船队趋向大规模扩张的压力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

在战后重建的过程中,苏联面临的相当沉重的经济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大力发展贸易是当然的事情,任何政权都会因此考虑海运事业。

而对于在政治上孤立的莫斯科更是如此。

在后斯大林时代,苏联逐步放松了对外政策,其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外贸的货运量急剧增加。

下面是部分年份苏联外贸发展的数字(来源于苏联官方统计):

  年份与社会主义国家与工业发展国家发展中国家合计

  19470.80.50.11.4

  19523.90.70.24.8

  19575.51.30.77.5

  19628.52.21.412.1

  196711.13.41.916.4

  196812.23.92.018.0

  (单位:

10亿卢布)

  巨大的外贸发展推动了海运的强烈需求,其直接结果是1950年-1955年期间,苏联用自己的船只载运的外贸量从大约50%降至30%。

租用外国船只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货币储备的大量流失,这些钱本可以有更多的用途,为此,苏联人当然要大力发展商船队。

当时的苏联海运部部长巴卡耶夫在《再世界海路上的苏联船只》书中用这样的说法阐述了发展船队的动机:

“这并不是声望问题,这可以使得我们的对外贸易取消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的依赖,增加贸易的效率。

就是在革命前的俄国,尽管对外贸易的数量要小得多,也要每年付出1.5亿卢布给外国船东,现在,我国由于商船队的贡献可以不必如此做了。

”巴卡耶夫还指出:

“每一个与海上运输有关的国家都有自己的船队,这样,就可以为他的对外贸易取得经济和政治独立,而且在上述条件之下运用对外航运服务来增加收支损益表上的收入部分。

”尤其是当时苏联商船队还担负着向古巴、越南、朝鲜、阿拉伯国家进行军事运输等重要政治任务。

因此其迅速扩展也当然成为必然。

尤其是,一些商船、渔船在战时可以改作军事用途,这与美国船只有着同样的性质。

  苏联的渔业似乎一直为中国军迷所忽视,但实际上,苏联渔业是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的。

自1950年代-1960年代苏联农业产量逐步下降,从粮食出口国变为粮食进口国以来,苏联就决定大力发展渔业,从海洋中为苏联人提供尽可能多的食物。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苏联人的渔业在世界上是排名前三的。

而且实现了从内陆渔业、近海渔业向远洋渔业的转变。

苏联人进行受到科学支援的渔业作业令人印象深刻,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苏联人都是按照一个模式开展自己的渔业活动的。

首先由海洋研究船探寻新渔区,再由渔船侦察队试捕,如果结果令人满意,就派遣大型渔船队前往。

为了增加渔获效率,苏联人在世界上首次应用了工厂母船,并大力试验人工增殖鱼群的办法,如开辟养鱼场,向不同水域移植鱼类种类等。

  然而,对于苏联海军来说,最有价值的是日益增长的商船队和渔船队为其提供了大批富有海上生活经验的水手,这是苏联海军扩张最有力的后备军。

  对中国海军来说,这是值得重视的经验,尤其是大规模的、有系统的渔船队不仅能为海军培养出能吃苦耐劳、熟悉海上生活的水手,能且能在他们成为海军之前就培养他们的纪律性和技术能力,在此方面,我们迄今所作的,仍然是很不够的。

  2、海洋科学对海军的意义。

  海洋科学是日趋重要的交叉学科,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水路学、气象学、工程学等之大成,凡是有助于对海洋和海底加以研究的都可以包括在内。

对于海底研究相较于空间旅行来说似乎远没有什么轰动意义,但仅就海洋作为食物和矿物、能源来源的巨大潜力来说,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探索海洋比探索太空更有实用意义。

原苏联的海洋学研究队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研究队伍之一。

不仅如前文所述为渔业提供了大量支援,而且就水下军事技术来说,苏联潜艇的技术能力和水下无人探测器的发展就已经证明了海洋学的贡献。

前苏联曾尝试将核武器布置于海底,后卫日内瓦裁军委员会所阻止。

如果没有深入的海洋学研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同时,俄国人已经开始了在海水中提取美、钾、溴等矿物的工作。

而对海军最重要的潜艇作战需要的水声学研究和海底地形勘测更是苏联海洋学的重点,前些时美国海军核潜艇撞击事故大概就是因为不了解海底地形的原因。

而时至今日,对于温差层造成的声学变换对声纳系统的影响仍然无法解决,这也是现代潜艇更加敢于“兴风作浪”的重要原因。

鉴于前苏联拥有庞大的潜艇群,且其首要任务是防御美国弹道导弹核潜艇,当然就能理解苏联大规模研究海洋学的实际意义。

另外就是对海洋气象和水文的研究可以使船舶节省大量的航行时间,降低磨损,这对勤务保障是非常有价值的。

  3、海洋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苏联海军活动范围与商船队的扩张是平行发展的。

一方面,“加强苏联海军力量的必要性,由于我国货运及商船队的迅速发展,由于我国在海上的国家利益的扩大,而告增加了!

”(引自苏联“海军节”社论)“旗帜先行,贸易随至”。

商业财富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来自海军力量的作用。

而同时,在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冲突中,苏联无意中发现了炮舰外交的重要作用。

并迅速将各个功能加以整合。

“(苏联海上力量的)各个因素彻底结合在一起,呈现了一种单一结构。

因为不论企图和目标是什么,他们都是苏联海军的一部分,能够在运用上合乎国家的最高效率。

我们必须认清,单就军舰树木和作战能力来就双方进行比较可能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可能已经快要达到……海上力量具有伸缩性的情况,并且可能首先达到这一点。

”(前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穆勒上将在1968年9月对国防政策会议协会的讲话)

  相较于经验,今天的中国海军应当汲取的教训也许更为深刻。

  1、非对称作战确实能够使得劣势一方达到短期内在某一战术层面乃至战略层面与优势方对抗的能力,在某些时刻甚至可能给与优势方以重大打击。

但如果不能利用这种争得的对抗能力将自己的不完善性、不平衡性及时加以弥补的话,非对称作战的有限性又终将使得己方陷入全面被动。

以今天的中国海军而言,潜艇技术确实是与美国海军差距最小的,也使美国海军最强大的空中能力消弱到最低的武器,而且我们更拥有不亚于美国海军的优秀潜艇队伍和潜艇战术体系。

但仅因此而盲目鼓吹一味发展潜艇而忽视了海基航空兵(航空母舰)的预研和建设,必然导致海军力量发展的极度不平衡。

一支合理的海军力量应当是立体化的,即水下、水面、天空兵力应当有合理的构成。

毕竟,以单纯的水下、水面力量对抗对手全方位的系统打击武力,虽然能够取得零星的胜利,却无法将这些胜利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