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14365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docx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上)

前面介绍了曾占主流地位的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

本章介绍解释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由于这些理论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假设条件,分析框架也不同,称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是贸易理论发展的分水岭。

此前,几乎所有研究都以完全竞争为假设,它们成功地解释了产业间贸易、国际资本流动、技术优势决定分工与贸易格局的问题,并且支持自由贸易或不干预政策。

此后的研究引入了各种形式的不完全竞争,去解释以完全竞争为假设的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如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的产生、国际技术差距成因等。

并且提出,通过政府干预,把寡头利润从国外企业转移到国内企业,增加本国福利。

一、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倾向,主要有: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1.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传统理论认为:

贸易基础是各国间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国际贸易根源于国家间的差异,包括技术差异(李嘉图模型)、固有的资源禀赋差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按照这些理论,国家间差异越大,其间的贸易量也应该越大,如果两国差异很小,其间的贸易量也就较小。

,各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行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

因此,国际贸易将主要发生在工业国(具有丰富的资本)与非工业国(具有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之间,即工业国以制造业产品交换非工业国的初级产品。

战后,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产品,也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产品,工业国家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产品”的模式逐渐改变,出现了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

如美国每年要出口大量汽车,同时又从日本、德国、韩国等地大量进口汽车。

这种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模式被称之为“行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

(1)行业内贸易现状:

❆工业国出口占世界出口3/4,其中2/3是向其他工业国出口,主要是制造业产品的交换;

❆这种制造业产品交换贸易中有超过一半是行业内贸易,其中多由跨国公司间、跨国公司与国外分支机构间的企业内贸易完成;

❆工业国与非工业国间主要是以制造业产品交换初级产品的贸易只占世界贸易额的1/3

❆工业国间的产业结构正在趋同,工业国集团与非工业国集团的收入差距正在逐渐扩大。

(2)行业内贸易指数

经济学家通常使用行业内贸易(IIT)指数来测度一个产业的行业内贸易程度。

IIT=1-|X-M|/|X+M|

❆X、M代表同类产品的出口价值和进口价值,IIT指数的值介于0到1之间。

❆IIT指数=0,表示一国只出口或只进口某产品,不存在行业内贸易。

❆IIT指数>0,意味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该行业的产品(行业内贸易)。

IIT指数的值越大,表示行业内贸易越发达。

❆IIT指数=1,表示出口与进口相等,X=M

❆IIT指数的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如何定义行业产品,定义越宽泛,指数就越大。

1970年,工业化国家中行业内贸易所占份额最低的日本(32.8%),最高的法国(78.1%),平均56.8%,1987年,平均65.3%,最低的日本(28.0%),最高的法国(83.8%)。

1970年,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所占份额最低的泰国(5.2%),最高的新加坡(44.2%),平均22.3%,1987年,平均值为44.3%,最低的泰国(30.2%)和最高的新加坡(71.8%)都有不同程度上升。

可见,随着一国经济的增长,行业内贸易也不断增加。

1989年,美国动力设备的出口与进口之比达到99%,办公用品设备的进出口比是98%,其它电器设备、化工产品、通讯设备的进出口比例都超过50%。

“行业内贸易”在许多国家都超过其贸易总额的50%以上。

行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2.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50年代,多数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南北贸易)。

60年代后,这种格局逐渐改变,发达国家相互间的贸易(北北贸易)不断增加,20世纪末,发达国家间贸易已接近全球贸易50%(1999年,发达国家间进口占全球总进口量48.4%,出口占全球总出口量46.9%)。

美、英、德、法、意、日6个主要工业化国家与其他工业化国的贸易比例均在50%以上,即工业化国家的国际贸易大部分是与其他工业化国家进行的。

如最高的加拿大:

全部出口的95%和进口的84%是运往和来自于其他工业化国家。

最低的日本出口也有54%向其他工业化国家出口,进口中有44%来自其他工业化国家。

工业化国家间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73%;进口占其总进口的68%;工业化国家间的贸易占其总贸易的2/3以上。

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当代贸易发展中第三重要现象是世界市场主要出口国的领先(主导)位置在不断变化。

有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在国际市场占绝对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必须从这些国家进口。

战后,产业领先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进口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最初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如纺织业、机电业,甚至汽车业都出现这种情况。

❆美国是最早的汽车生产和出口国,现在大量进口日本的汽车。

近几年韩国也成为重要的汽车出口国。

❆纺织品是欧美最早向其他国家大宗输出的产品,20世纪初,洋布占领中国市场,挤垮了土布。

几十年后情况则相反,纺织品的主要生产出口国变成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纺织品,充满欧美市场。

欧美成了纺织品的净进口国。

❆家用电器也不例外。

美国1923发明了第一台电视机,但90年代后,美国国内一台电视机都不生产了,全部靠进口。

日本60年代后成为电视机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90年代以来,韩国和中国也逐渐成为电视机的生产和出口国。

国际贸易中的新现象立即引起了对传统贸易理论,尤其是对赫—俄理论的挑战:

新贸易倾向显然不能用“资源禀赋”来解释,因为发达国家的资源比例相似,都属资本相对充裕国家,同类工业产品的生产技术更具有相似的要素密集性。

国际贸易何以在相似要素密集型产品和相似要素充裕国家间进行呢?

尽管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资本在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是资本相对稀缺国家,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没有变化,何以某些制造品的比较优势从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呢?

国际贸易实践中发生的新现象,需要用新的理论来做出解释。

70年代以来,围绕战后国际贸易的新特点,经济学家们提出来一些新的学说,并逐渐形成来与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不同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这些理论包括保罗·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弗农的“产品周期”学说和林德的“需求变动”理论。

二、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无论是古典还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分析国际贸易时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他们关于贸易的解释和讨论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有两个重要特征:

❆商品的同质性,即各个厂商生产的商品都是一样的。

❆单个厂商在市场中的微弱地位。

由于市场上有很多厂商生产同样产品,每个厂商的市场占有率都微乎其微。

单个厂商面对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单个厂商生产量的多少和生产量的变化都不会对市场价格产生任何影响。

(一)当代不完全竞争市场格局

战后的经济发展状况使得国际贸易的现实离“完全竞争”的假设越来越远,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之所以无法解释当代国际贸易中许多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有关完全竞争的假设。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则是在不完全竞争(包括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的基础上研究国际贸易。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有了很大改变:

1.初级产品市场

初级产品基本是同质的,如矿产品、农产品,虽有差别,但对消费者来说其基本效用差不多。

一国出口小麦时一般不会进口小麦,本国小麦与外国的小麦间具有完全替代性。

所以,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通常是行业间的贸易。

2.制造产品市场

❆制造品大多是同类不同质的“差异产品”,即产品具有基本相同功能,但有差异。

如日本丰田汽车,美国通用汽车,德国大众汽车,中国红旗汽车,都是汽车,但在性能、品牌、造型等方面相互间不能完全替代,消费者把它们认为是不同的产品。

❆差异产品间的贸易就是行业内贸易。

战后经济不断增长,各国制造业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工业化国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存在大量差异的制造品贸易也就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部分。

❆各国制造品生产者的规模及其对市场的影响力:

现在国际市场生产和出口商品的都是大型的跨国公司,尤其是国贸中占重要地位的汽车、家电、钢铁等行业,不存在很多企业。

美国几乎所有汽车都由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公司生产,法、意等国近60%汽车也只是由一两家大公司生产和销售。

3.表现形式

国贸中的不完全竞争可能产生于垄断、卡特尔、商业协议和政府贸易等。

❆垄断是只有一个卖者;寡头垄断是有少量卖者,他们生产同种或有一定差别的产品;垄断竞争是有大量卖者,他们生产的产品虽具有很大替代性却有所差别;

❆卡特尔和商业协议指不同国家的生产者或政府间限制产量的安排;

❆政府贸易是指一国所有或部分对外贸易是由政府进行的。

(二)不完全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垄断利润的影响

(1)理论上: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价格会趋于最低的单位成本,成本中只包括必需利润和要素报酬,每种要素价格趋于边际产品价值,一国的价格与成本比率相同,成本比率反映相对要素供给和需求。

所以,完全竞争均衡条件下能实现帕累托意义的资源最优配置,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不能实现生产和消费满足的最大化。

市场具有垄断条件时,存在超额利润,使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从而扰乱了价格体系,构成对国际贸易的限制,国际间资源配置无法完全按机会成本调整,则贸易增进的利益较少。

(2)现实中:

垄断利润的有害作用可能被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的加速所抵消。

❆由于垄断或寡头垄断行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可能会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投资。

垄断价格可能低于完全竞争价格,即使其中包括垄断利润,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众多企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垄断会使国际贸易的数量增加。

❆寡头垄断企业间存在有效竞争会加强国际经济活动。

最有活力的产业一般就处于寡头垄断下,如世界最大的工业公司:

石油、汽车、商用机械、电子、食品、通讯设备、化工、钢铁、航空。

发达国家寡头垄断企业的进取性竞争、利用外国资源、占取外国市场的愿望和能力是其制造业贸易不断扩大的主要动力。

❆在多数情况,完全垄断对国际贸易的净影响是有害的。

由于缺乏竞争压力,垄断企业可能趋于停滞、实际阻碍技术进步,以维持超额利润。

一个老的垄断者,倾向于通过使价格远远高于成本,限制国际专业化和贸易的机会。

但是现实中很少存在纯粹的垄断者。

成本

价格

P

C

AC

D

MC

MR

0Q数量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的利润最大,此时产量对应的价格如果高于平均成本,其差额就构成垄断利润。

2.非价格竞争的影响

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市场虽然存在价格竞争,但更主要是在质量、样式、服务方面的非价格竞争。

因为大量生产行业的固定成本负担较重,实施价格战的风险很大,这类企业倾向于同步提高或降低价格,如汽车、石油等。

随处可见非价格竞争充斥于各种媒体广告中,有关价格的宣传较少,大量的是非价格因素宣传,进行广告宣传的企业中很多是在外国进行销售的国际性公司。

(1)非价格竞争方式

❆常用区别其他企业方法:

样式、设计风格、包装、服务、促销。

不常见方法是开发新式产品,以期在一定时间不存在替代性特别大的同类产品。

❆产品样式:

美国制造业不断地开发新的差别产品,以获得在市场特定部分的竞争优势。

产品差别化会使生产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力量,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例如对同种消费品实施商标和厂牌的多样化,宝洁产品。

❆种类繁多的服务项目:

高效、保修、保换、试用、使用指导等都成了竞争内容。

很多大公司在全世界建立分支机构的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进行服务上的竞争。

非价格竞争方式使以前标准化生产车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产品样式,缩短了传统样式产品的生命周期。

产品废弃速度加快、样式更新周期缩短,消费者不满足原来拥有的商品,周期性地产生新的商品需求。

(2)对国贸的影响

与被动的价格竞争不同,非价格竞争不简单迎合已存在的需求,而是创造和改变需求,通过使消费者更多了解产品、使未来需求提前、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求、引进新产品、赋予老产品新用途、增加产品的可得性等其他方式增加需求。

因此可以使销售量超出完全竞争市场所能达到的销售量,具有扩大国际贸易的影响。

❆促进规模经济的实现。

规模经济只有在大众性消费情况下才能实现,而大众化消费常常是通过非价格竞争引入的。

❆非价格竞争所增加的销售成本,可以通过增加需求、扩大销售的作用抵消。

❆不能代替价格竞争,是其补充。

解释制造业国贸,必须同时考虑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3.信息不充分(Ignorance)和不确定性(Uncenainty)的影响

信息不充分和不确定性是国际贸易市场缺陷的重要来源,古典模型所未考虑的因素。

(1)信息不充分:

参加贸易者有关目前市场和成本的知识不完全。

❆原因:

信息有成本,只有花费一定时间和资金才能得到。

国内企业要获得有关外国市场的信息,受距离、资料搜集、语言及其他文化因素制约,比取得国内市场信息成本高。

❆结果:

由于信息不充分,国际贸易参加者无法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从贸易中得到的利益会减少。

而改善市场信息可增加互利性国际贸易的机会。

(2)不确定性:

一个贸易参加者对有关未来市场和成本的知识不完全。

❆原因:

获得未来知识比获得目前知识更困难,未来充满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虽然可以掌握预测未来的技术,但一般只能对各种可能做出大致判断,据其做出贸易决策。

❆结果:

由于不确定性,贸易参加者会面临一定风险。

国际贸易中的企业面临的风险由于不确定因素更多而更高,因此具有减少国际贸易的作用。

出现意外利润:

当贸易环境发生有利变化,如市场需求增加、进口关税削减等。

出现意外亏损:

当贸易环境发生不利变化,如贸易障碍提高、竞争者出现等

❆意外利润是对风险正确考虑的报酬。

贸易者引进新产品、进入新市场时,所面临的风险较高,同时可能得到的利润较高,可能蒙受的亏损也较高,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利润对推动国际贸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价格歧视的影响

不完全竞争作为贸易起因与垄断企业的价格歧视行为有关。

价格歧视是指厂商虽然出售相同的产品,但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国际贸易中这种价格歧视行为即通常的“倾销”。

国际贸易经济学家将倾销给企业所带来的收益看成是一种出口激励,以解释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出口动力和贸易原因。

(1)条件:

微观经济中,价格歧视必须具备3个条件:

❆必须是不完全竞争行业,企业有能力决定其销售价格;

❆市场必须是分割的,低价格市场的消费者不能把产品倒卖到高价格的市场上去;

❆不同的市场上,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弹性不同。

(2)国际贸易的条件:

❆国际贸易中许多产品尤其是制造品都是由为数不多的企业生产。

有些行业中企业虽然很多,但企业生产差异产品,各自都是垄断竞争企业,对产品都有一定的定价能力。

❆国际贸易必须经过各国海关,因关税、非关税壁垒及各种限制,本国市场与外国市场是分割的,很少有人会把从外国进口的商品再运回到该国去销售。

❆大多数厂商在国内和国外市场的份额是不一样的,国内市场较大,国外市场较小。

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市场份额越小,需求曲线弹性越大,对产品价格变动就越敏感。

因此,即使生产成本相同,厂商也可以在本国和外国市场上用不同的价格出售产品。

(3)倾销动因

❆在国内能出售较高的价格,但还要以低价出口到国外。

主要原因是厂商不是一个完全竞争企业而是垄断竞争企业,面对一条斜率为负、非水平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

每个厂商规模都很小,无论生产多少都必须按照市场价格出售。

只有当外国市场价格超过本国时,企业才有出口的动机。

❆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销售,所有单位产品的价格就要一齐下跌,边际收益下降更快。

为保证利润最大化,国内市场出售的产品数量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但在国外市场上,只要价格超过平均成本,出口就有利可图,而不论其价格是否高于本国市场。

价格价格

本国市场外国市场

MC

DD

MRMR

0数量0数量

❆假设厂商边际成本是常数、无运输成本,在本国和外国销售,产品边际成本都一样。

❆在本国市场厂商拥有垄断地位。

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将产量控制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水平,在国内市场按一定价格销售。

为了保证利润不下降,企业不会增加销量。

❆当外国市场存在同需求且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时,只要是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企业就会生产并出口到外国市场。

由于外国市场份额较小,需求价格弹性较大,企业无法收取本国市场那样高的价格。

不完全竞争情况下,即使外国市场价格低于本国市场价格,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仍然愿意出口,因为出口倾销比在国内市场销售好。

国际贸易中的价格歧视(倾销)是垄断竞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行为,如果外国的企业也采取类似的行为,就会出现相互倾销,从而形成行业内贸易。

三、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不完全竞争的重要产生原因是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

传统贸易理论假设产品的规模报酬不变,即产出的增长、下降和要素投入的增长、下降,其幅度一样,投入增加一倍,产出增加一倍。

在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前工业化时代,该假设基本接近现实。

但在现代社会生产中,许多产品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即扩大生产规模,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会有更多的产出。

尤其是现代化工业,大规模生产反而会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即存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存在可能导致垄断。

与递增的成本相反,递减的成本会增加互有所得的贸易机会。

因此规模经济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基础。

1.规模经济原理

微观经济中,产品的长期平均成本会受生产规模的影响。

如果生产规模太小,劳动分工、生产管理等都会受到限制,产品的平均成本比较高。

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这种限制会减少,每单位投入的产出会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

理论上称“规模报酬递增”、“规模经济”。

随着产量不断增加,递增规模报酬达到顶点(最佳规模),产品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

在一定范围中,平均成本不再因产量增加而降低。

即“规模报酬不变”。

如果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平均生产成本会因规模过大、管理与合作效率下降而上升,即最后阶段的“规模报酬递减”、“规模不经济”。

长期平均生产成本会随产量扩大下降、不变、上升呈U字型。

 

长期平均成本与规模经济

成本

 

LAC

 

0数量

2.规模经济分类

(1)内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来源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

具有内部规模经济多为大企业、大公司,集中于设计、管理、销售成本较高的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如汽车、飞机、钢铁、电脑软件等。

❆成本降低:

由于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的固定成本(管理、信息、设计、研发展成本)越来越少,产品平均成本下降。

❆专业化:

大规模生产可促进专业化分工,使用特殊的专用生产要素。

如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就有可能使用大型机器设备和专业化生产线,对劳动者和管理者进行高度专业化分工,大规模销售产品。

更加充分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提高生产率。

❆技术创新:

大企业有雄厚的经济实力集中进行研发,有利于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

一般资本品的技术创新通常会增强规模经济。

现实中工厂规模的扩大常常与技术进步联系,如1965年合成氨日产量150、1970年1500、1980年3000,主要是技术创新结果。

❆经验积累:

现实中,企业的累积产量随时间增加,总平均成本会随之下降。

因为随着产品累积,工人和管理者会积累起更多经验,更熟悉该产品生产过程,从而改善生产、销售组织、工作设计、任务协调,减少存货成本,绩效得到提高。

(2)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

由于同行业企业增加、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方面的成本会降低。

外部经济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

如美国硅谷的无数电脑公司,每家都不大,但集中后形成外部规模经济,集中于纽约的银行业、好来坞的娱乐业。

外部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有:

❆专业化的供应商:

许多行业的生产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配套的服务,单个企业无法维持众多供应商的生存,但是行业的集中可以使厂商联合起来提供更大的市场。

❆劳动市场的共享:

厂商的集中能够为拥有专业化技术的工人创造完善的劳力市场。

❆知识外溢:

行业集中为技术知识通过个人信息非正式交流方式提供了传播途径。

(3)区别

电脑城只有一家公司,每天出售一台电脑。

电脑生产基地开一辆车送货,运费(运输成本)100元。

如果该公司增加销售规模,每天出售10台电脑,生产基地仍然开一辆车送货,每台电脑的运输成本是10元,平均成本下降来源于内部规模经济。

如果有10家电脑公司聚集在电脑城,每家公司每天只出售1台电脑,他们可以共同租用一辆车子运送电脑,每个公司的运输成本是10元,平均成本的下降来源于外部规模经济。

3.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解释

外部和内部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大厂商没有优势)一般只由许多相对较小的厂商构成,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形成不完全竞争结构。

外部和内部规模经济都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

(1)外部规模经济动因

❆说明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模型是经济学家默瑞·坎姆1964年提出的。

说明两个技术相同、资源禀赋相同、甚至需求相同的国家由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差异。

❆假设两个国家(A国和B国),生产两种产品:

电话、手表,各自拥有相同的生产要素构成、需求偏好、生产技术。

按照赫一俄模型,此时两国的生产成本、产品的相对价格、生产量、消费量完全相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都没有竞争优势,从而不存在互有所得的贸易基础,两国不发生贸易。

❆两个行业都具有外部规模经济。

随着行业规模扩大和生产量增加,单位产品成本下降。

❆假设B国电话生产发展迅速,产生规模经济→行业规模扩大→有更多企业进入→行业供给曲线右移→市场供给增加→行业内每个企业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下降→价格下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力。

电话相对成本下降、手表相对成本上升。

而A国手表生产扩大,手表相对成本下降而电话的相对成本上升。

两国有了贸易动力。

B国会出口一部分电话而进口一部分手表,A国则正好相反。

两国由此产生国际贸易。

❆如果一国由于市场大小、技术历史等原因,先于另一国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则在国际贸易、国际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规模经济使某种产品具有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同时使各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比率发生变化,使另一些产品成为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

开放国际贸易时,该国将出口这种比较优势产品,同时进口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

(2)内部规模经济动因

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国内同类企业在竞争中出现不完全竞争格局,一种产品由少数厂商生产,这些大型企业进而发展成为出口商。

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更多利润,达到规模经济,出口企业不断扩展国际市场。

(3)产业内贸易动因

规模经济的存在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必要基础,而“差别产品”和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则导致产业内贸易必然出现。

❆设日、美都是资本充裕国家,都生产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