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19348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7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docx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

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

 

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studyonpopulationdynamicofsuncusmurinusinDaluVillage

院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

生物科学

班级

2008级2班

姓名

黄宝辉

学号

200806402228

指导教师单位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

彭红元

指导教师职称

教授

 

大芦村臭鼩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研究

生物科学082黄宝辉

指导老师彭红元

摘要

于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以花生为诱饵,采用夹夜法调查了广西玉林市大芦村臭鼩的生物学特性(臭鼩密度及种群构成、臭鼩的妊娠率和繁殖指数、性别比和性二型、食性和分布)。

结果显示,臭鼩平均捕获率为4.40%,高峰期出现在7月,种群构成为68.71%。

性别比为0.87∶1,雌性略多于雄性。

臭鼩在屋舍周围出没的频次和比例最高,其次到庄稼地、稻田、山地。

8月份的妊娠率最高为66.67%,11月份的妊娠率最低为0。

臭鼩主要是取食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次之,还有一些其他的食物组成。

关键词:

臭鼩鼱;臭鼩密度及群落构成;性别比和性二型;分布;妊娠率和繁殖指数;食性;

 

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dynamicinvestigationofsuncusmurinusinGuangxiYulinDaluVillage

Biologyscience2008-2HuangBao-hui

SupervisorPengHong-yuan

Abstract

In2011Julyto2011December,withpeanutasthebait,thetrapnightmethodwasinvestigatedinGuangxiYulinCityAshimuramuskshrew(Studieson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densityandspeciescompositionofmuskshrew,thepregnancyrateandbreedingindex,sexratioandtypetwo,feedinghabitsanddistribution).Theresultsshow,stinkyshrewaveragecapturerateof4.40%,thepeakappearedinJuly,becomingthe68.71%population.Thesexratiois0.87:

1,slightlymorethanthemalefemale.Inthehousemuskshrewfoundaroundthefrequencyandthehighestproportion,secondlytocrops,rice,mountain.ThepregnancyrateisthehighestinAugustNovember66.67%,thepregnancyrateforaminimumof0.Muskshrewismainlyfeedingonanimalfoods,plantfoods,andotherfoods.

Keywords:

muskshrewSuncusmurinus;densityandcommunitystructure;sexratioandtypetwo;distribution;pregnancyrateandbreedingindex;foodhabits;

 

目录

1前言1

1.1臭鼩的生物学特征1

1.2臭鼩的分布区域2

1.3臭鼩的为害特点3

1.4本次研究意义4

2研究方法4

2.1研究区域概况4

2.2野外调查4

2.2.1调查生境类型4

2.2.2野外调查方法5

2.3室内研究5

2.3.1材料5

2.3.2室内研究方法5

3结果与分析6

3.1臭鼩密度及群落构成6

3.2性别比7

3.3臭鼩两性的体重、体长和尾长比较8

3.4臭鼩的水平分布8

3.5妊娠率和繁殖指数8

3.6臭鼩鼱食性9

4讨论10

4.1密度及群落构成与食物、气候、繁殖力和环境等有关10

4.2性别比的分析11

4.3不同生境的密度分析11

4.4影响妊娠率和繁殖指数的因素11

4.5食物的组成12

4.6建议12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1前言

1.1臭鼩的生物学特征

臭鼩(SuncusmurinusLinnaeus),又称臭鼠,别名骚鼠、尖嘴鼠、啧嘞老鼠,栖居在人烟稠密区,是一种形似老鼠的食虫目哺乳动物。

属食虫目鼩鼱科动物,体型较小,体重40~50g,体长10~12cm,尾长超过体长的50%,基部粗、末端细,眼细小,视觉差,听觉、嗅觉发达[1]。

体细长,四肢细,吻部尖长,明显超出下颌的前方,耳较大而圆,明显露于毛被外。

尾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尾基部粗大,末端则尖细,尾部毛短,夹有稀疏的长毛,须多。

全身有短细而柔软的密毛,足毛和尾毛较稀,有乳头3对。

口须多,但不很长。

体侧面中央具1对麝香腺,能分泌黄白色具特殊臭味的粘液,腺体处的毛细短。

全身毛稠密,毛短缅而柔软,体毛为烟灰色,有银灰色光泽,体背面略有浅棕色。

头骨扁大狭长,缺颧弓,眶前孔位于第1上臼齿上方。

具明显矢状嵴,但不发达;人字嵴发达,显著突出于枕骨上缘,左右相交成直角形。

齿全白,齿尖无栗红色。

上颌第1门齿的前突发达且朝下方弯曲,外形呈钩状,其后面有1小而钝的后突,高度低于第2门齿;第2门齿显著大于第1门齿;第3门齿甚小。

不及第2门齿的一半。

犬齿大于第2门齿,第1前齿最小,隐于齿列线内方,但不显露于外侧;第2前臼齿非常发达;第1、2臼齿有“w”形外齿突;第3臼齿形小,约为第2臼齿的1/4。

臭鼩栖息于农田、沼泽地及湖泊边的灌木竹林、草从及小树林中,亦栖居于城镇和农村室内。

在田间以麦地、草地、络麻地、甘蔗地、蔬菜地中活动较多,农家室内则以厨房、小屋的潮湿处为多。

常在乡村的厨房炉灶旁边的土洞中居住。

窝以枯枝、落叶、杂草筑成。

能发出尖锐的叫声。

当受惊时,体侧的臭腺分泌奇臭的分泌物以示自卫,猫能捕捉它,但不吃它。

喜跳跃,但不善爬。

杂食性[3]。

既吃大量昆虫,也吃一定量的蚯蚓、蟾蜍等有益动物。

在室内还盗食部分粮食,其食性是益害兼有,在室内害大于益。

据诸葛阳等(1989)观察,臭鼩的食性在室内外有明显的差异。

在室外取食昆虫的频次比例为78%。

而在室内仅为30%。

但在室内盗食大米、小麦等植物性食物的比例可达38.8%。

日平均取食粮食的数量为其体重的5%~10%,发生消长规律。

臭鼩身上带有一种传染病毒,是流行性出血热病的传染源之一。

所谓流行性出血热病,国际上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类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毒通过多种宿主携带及多种途径传播。

传染源主要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臭鼩体内也带有这种病毒。

臭鼩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特征。

臭鼩的巢区和活动范围,据诸葛阳等(1988)报道,雄性巢区为1227±263.0㎡,活动范围68.7±8.1m;雌性巢区为241.0±50.3㎡,活动范围22.6±2.8㎡。

两性均未发现领域性。

一年繁殖2次,每胎1—7仔[4]。

臭鼩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一年中以秋季密度为最高。

图1.1臭鼩形态图

Fig1.1Themorphologyofmuskshrew

1.2臭鼩的分布区域

臭鼩分布于国内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甘肃、云南、浙江、贵州、江西、海南及台湾,国外分布于日本和中国以南的许多国家。

它是东洋区家野常见的食虫动物,分布在东半球[5],尤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主。

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及西南地区。

一般栖息在平原田野、江河边、海涂围垦区、沼泽地、灌丛草地以及城镇、村落室内等环境。

尤其在泥地平屋、厨房水沟和阴暗潮湿处居多。

与我国南方的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一起组成南方家栖鼠群落,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以夜间活动为主。

受惊或受袭击时释放具有臭味的分泌物以自卫,自己趁机逃走,有点类似于黄鼠狼。

栖息地及生活习性与家栖鼠类相近,食性有所不同[6]。

臭鼩鼱喜食动物性蛋白,尤其对昆虫类更有特别的嗜好。

其最喜食螳螂、蟋蟀[7-8],食量很大。

对农林有益。

它的饭量很大,偶尔也吃植物的种籽和果实,但很温柔,一般不危害农作物。

一旦遇到危险,它会尖叫着“啧……啧……”,然后利用身体侧面中央的臭腺分泌出奇臭无比的物体,保护自己。

图1.3臭鼩的分布地图

Fig1.3Thedistributionmapofmuskshrew

1.3臭鼩的为害特点

臭鼩以取食昆虫及其他动物性食物为主,有时亦吃植物种子和果实。

臭鼩可把鼠类体外寄生虫带进人类住宅。

臭鼩与人类关系密切,其体外可寄生蚤、蜱、螨等昆虫,是传播疫病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动物。

及其体外寄生虫可传播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和恙虫病等30余种传染病。

在国外和我国南方一些省区,都曾从臭鼩和寄生于臭鼩的蚤类中分离出鼠疫杆菌,血清学检验还表明,其血清中含有抗鼠疫杆菌抗体(F1抗体),可见其有鼠疫杆菌感染史[9]。

且由于其习性与鼠类相似,对疫病的发生、传播与鼠类有同等机会它是钩端螺旋体病及恙虫病病原体的贮存宿主,还带有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抗原。

目前对臭鼩危害的研究报告如《珠江三角洲地区臭鼩与农业的关系》、《臭鼩鼱的繁殖、食性及体外寄生虫》、《臭鼩鼱鼠青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调查》、《江西农田鼠害及其防治措施》、《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医学媒介生物种群状况研究》、《福州马尾口岸鼠形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虫监测报告》等报告文献都表明臭鼩是有危害的。

因此,对人类的危害不容忽视,应属于控制之列。

1.4本次研究意义

广西玉林是以农业为主的城市,而且是臭鼩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未见有关于对广西玉林农村中臭鼩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的报告,为了了解乡村环境中的臭鼩鼱生物学特性,掌握其动态规律,为乡村灭鼠防病和农田鼠害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11年7月到12月在广西玉林市大芦村针对臭鼩鼱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生态种群动态研究。

2研究方法

2.1研究区域概况

广西玉林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09°41′~110°,北纬22°25′~22°38′,海拔120m左右,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气温适宜,年平均气温19.6℃~22.8℃,霜冻期短,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达1892.2mm,降雨集中在3~9月,年蒸发量1091.2mm,相对湿度80%~90%,属湿润地区[10]。

本次调查是以玉林市市区以东6.5km处的大芦村为中心、周围2km的环境作为研究区域,研究总面积达15km²。

植被面积超过80%,大芦村位于玉林市郊区,是一个乡村,有丰富的水资源、山地、稻田、菜地等庄稼地和臭鼩喜欢出末和生存的调查地点,人口相对密集,住宅环境、室外环境都较为丰富,形成了不同的小生境。

这样的一个环境在城镇小型兽类的研究中属于一个较特殊的环境。

2.2野外调查

2.2.1调查生境类型

根据植被群落和环境特点,将研究区域分为4个生境类型:

①山地,②稻田,③庄稼地,④屋舍周围。

2.2.2野外调查方法

以夹夜法捕获玉林市大芦村及周边的臭鼩,用花生作为诱饵,选取的捕样点每月固定3~5d进行布夹,如遇下雨则推后1d。

当天傍晚布笼,第2d清晨收笼。

收笼时记录各个样点的捕获情况。

记录布夹数、有效夹数、捕捉数、臭鼩鼱和捕捉地点环境,统计所捕获的臭鼩的数量,体重,体长和尾长,雌雄数,分别计算各月份的臭鼩种群密度,臭鼩在鼠形动物中的种群构成,性别比,性二型和生境分布等指标。

2.3室内研究

2.3.1材料

以野外调查时所捕获的101只臭鼩作为室内研究的材料。

2.3.2室内研究方法

将各环境中采用夹捕法捕捉的臭鼩标本带回实验室内,用乙醚或人工处死,并对臭鼩的生物学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常规测量。

然后对胃编号后解剖其食道、胃等两部分,将食道、胃内容物用水稀释,用纱布进行过滤,把半消化的和未消化的食物直接观察,用肉眼看不清楚的昆虫、植物,则用双筒解剖镜进行详细的观察加以分类和鉴定。

由于植物性食物难以鉴定到种,我们只将其归为植食性,昆虫种类划分到目,未能准确鉴定的种类归为其他。

记录各种类食物的数量和出现的频次百分比,以水位替代法测量出各类食物的容量。

记录臭鼩的妊娠臭鼩数及胎仔数,分别计算各月份的臭鼩妊娠率,繁殖指数,食性等指标。

图2.1臭鼩的解剖图

Fig2.1Anatomyofthemuskshrew

3结果与分析

3.1臭鼩密度及群落构成

半年中捕获臭鼩的密度为4.40%。

密度在7月形成半年中的最高峰6.44%,8月次之5.25%,最低出现在10月,密度为2.45%。

臭鼩在鼠形动物中的种群构成为68.71%,10月臭鼩的种群构成最高,一次为11月、9月、8月、7月和12月见(表3.1),臭鼩是鼠形动物中的优势种。

表3.1臭鼩的捕捉统计

Table3.1Foulshrewcapturesstatistical

月份

布夹数(只)

有效夹数(只)

捕捉数(只)

臭鼩鼱

(只)

臭鼩密度

(%)

种群构成

(%)

7

697

652

59

42

6.44

71.12

8

370

343

25

18

5.25

72.00

9

340

314

15

11

3.50

73.33

10

380

367

11

9

2.45

81.82

11

320

299

13

10

3.34

76.92

12

345

321

24

11

3.43

45.83

合计

2452

2296

147

101

4.40

68.71

3.2性别比

臭鼩雌、雄性占总数比列见柱状图(图3.1),本研究性别比用〔♂♂/(♀♀+♂♂)〕表示[11]。

臭鼩各月份性别比例如(表3.2)表示,性别比为0.87∶1,雄性略少于雌性。

其中,7月、9月、10月和12月雌性多于雄性,8月和11月雄性多于雌性。

表3.2雌、雄性占总数比列

Table3.2Total,malefemaleratioofcolumn

月份

臭鼩鼱

(只)

雄臭鼩鼱(只)

雌臭鼩鼱(只)

雄性占总数比列(%)

雌性占总数比例

(%)

7

42

20

22

47.62

52.38

8

18

9

9

50.00

50.00

9

11

5

6

45.46

54.55

10

9

4

5

44.44

55.56

11

10

5

5

50.00

50.00

12

11

4

7

36.37

63.64

合计

101

47

54

46.53

53.47

图3.1臭鼩鼱雌性、雄性占总数比

Fig3.1Suncusmurinusfemale,maleaccountedforatotalofmorethan

3.3臭鼩两性的体重、体长和尾长比较

在雌雄异体的有性生物中,反映身体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某些变量在两性之间常常出现固有的和明显的差别,使得人们能够以此为根据判断一个个体的性别,这种现象被称为性二型。

臭鼩雌雄的,在体重、体长、尾长以及其他特征上的不同,这叫臭鼩的性二型。

对臭鼩两性的体重、休长和尾长进行比较(表3.3),雄性均显著大于雌性,呈明显的性二型[12]。

表3.3臭鼩的平均体重、体长和尾长

Table3.3Meanbodyweight,bodylengthandtaillengthofS.murinus

性别

雄性

雌性

t检验

t-test

数量

47

54

体重

(克)

平均数

54.9±1.13

37.9±0.70

t=12.6

>t0.01

范围

16~94.5

20~61

体长

(mm)

平均数

12.29±1.10

110.3±0.96

t=8.67

>t0.01

范围

90~148

87~133

尾长

(mm)

平均数

72.6±0.51

66.4±0.38

t=5.70

>t0.01

范围

50~84

52~73

3.4臭鼩的水平分布

调查表明,臭鼩的分布与它的生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生境的臭鼩分布如表(3.4)。

表3.4臭鼩在各生境出现的频次和比例

Table3.4Muskshrewindifferenthabitatsthefrequencyandproportion

生境

山地

稻田

庄稼地

屋舍周围

频次

17

18

21

45

比例(%)

16.83

17.82

20.79

44.55

调查表明,臭鼩在屋舍周围出没密度最高,其次到庄稼地、稻田、山地。

3.5妊娠率和繁殖指数

半年均臭鼩鼱妊娠率为33.33%,胎仔数1~5只,繁殖指数是指整个繁殖过程中在一定时间内每一只臭鼩鼱可能增加的数量。

繁殖指数I=NE/P,P为全部捕获臭鼩鼱数,N为怀孕臭鼩鼱数,,E为平均胎仔数[13]。

8月份的妊娠率最高为66.67%,11月份的妊娠率最低为0。

各月份有关妊娠率和繁殖指数详细见(表3.5)。

表3.5臭鼩的妊娠率和繁殖指数

Table3.5Thestudiesonpregnancyrateandbreedingindex

月份

臭鼩鼱数(只)

雌臭鼩鼱数(只)

孕臭鼩鼱数(只)

妊娠率

(%)

平均胎仔数(只)

繁殖指数(I)

7

42

22

5

22.73

3

0.3571

8

18

9

6

66.67

2.5

0.8333

9

11

6

3

50.00

2.67

0.7282

10

9

5

2

40.00

3.5

0.7778

11

10

5

0

0

0

0

12

11

7

1

14.29

1

0.0909

合计

101

54

18

33.33

3.6臭鼩鼱食性

对捕获的臭鼩进行了胃的解剖,以了解其自然条件下的食物组成,胃内食糜一般能分辨出植物性食物和昆虫等动物的残体,必要时则滴加碘液或灼烧嗅味以帮助区别[14,15],臭鼩的食物调查结果见(表3.6)。

研究臭跑的食性有助于分析其和农业的关系,亦为探索其控制手段提供依据[16]。

(胃解剖数96,空胃8)

表3.6臭鼩的食物组成

Table3.6Thecompositionoffoodofmuskshrew

植物性食物

动物性食物

合计

昆虫

蚯蚓

其他

小计

频次

22

46

11

17

74

96

比例(%)

22.78

47.94

11.47

17.81

77.22

100

从表中看出,臭鼩主要是取食动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出现74次,占77.22%,植食性食物出现22次,占22.78%。

在动物性食物中昆虫的出现率最高占47.94%,其次是蚯蚓占11.47%,动物性食物占总食物4/5左右。

植食性食物中主要以植物根茎叶为主。

植物性食物仅占总食物频次的1/5左右,主要有大米、小麦、花生等,极少发现植物、茎、叶。

植物性食物次之,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性食物组成。

4讨论

本次调查共布放夹数2452只,有效夹数2296只,共捕获小型兽类147只,经鉴定属2目,即啮齿目和食虫目鼩鼱科的臭鼩鼱,其中臭鼩有101只。

4.1密度及群落构成与食物、气候、繁殖力和环境等有关

20世纪50年代农村臭鼩鼱的种群构成为17.15%,60年代为17.98%,70年代为22.22%,现在捕获臭鼩鼱101只,占68.71%,可见臭鼩鼱是广西玉林市大芦村的优势小型兽类,总体也是呈上升趋势。

臭鼩是食虫目动物,栖居在房屋周围空地的砖块和石缝等杂物之间,也常到室内活动,绝大部分栖居于潮湿地带。

广西玉林市大芦村住宅环境、室外环境都较为丰富,特别是灌丛草地、潮湿地带等适合臭鼩生活繁殖。

现在人们常用植物性毒饵毒杀鼠类,而臭鼩为食虫目动物,很少取食植物毒饵而不易被毒,故其数量相对增加,从而间接地引起臭鼩密度和种群构成升高[17]。

再者,气候也可能影响臭鼩的密度和种群构成,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广西玉林市年均气温逐年升高,近年来甚至出现连续几年的暖冬现象,而臭鼩的密度和种群构成也呈逐渐上升趋势[17],温暖的气候有利于昆虫生长繁殖,丰富的食物来源为臭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啮齿目与食虫目动物的嗜食性又完全不同,啮齿目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而食虫目臭鼩以动物性的昆虫为主。

在每次大面积投毒后,鼠类被大批毒杀,数量减少,导致鼠性动物种类的失衡,臭鼩活动范围增大,故其数量相对增加,从而间接地引起臭鼩密度和种群数量升高[18]。

80年代前广西玉林市大芦村农作物以连作水稻为主,由于大面积的连作水稻,使得农作物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导致农田小兽的冬季食物与隐蔽所相对贫乏。

80年代以来,农作物中的经济作物比例逐渐上升,种类更为丰富多样.即使在冬季,仍有许多作物与蔬菜生长,特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该地作物基本上以经济作物为为主。

因此,由农作物季节性所引起的食物丰盛度变化相对较小,农田小型兽类的冬季食物相对丰盛,隐蔽条件较好.农作物的上述变化,使得农田小型兽群落结构发生相应变化,因此臭鼩呈上升趋势[19]。

臭鼩的种群密度既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20],也受臭鼩的繁殖影响。

近年来年均气温出现逐年升高的现象,温暖的气候有利于昆虫生长繁殖,丰富的食物来源为臭鼩的生产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雌臭鼩四季皆可怀孕,怀孕期一般在30d左右,但其性成熟早,上下两窝的间隔时间短[21],因此繁殖能力强、密度高,从而影响臭鼩的密度。

大芦村室内环境已发生很大的改变,楼房增加,地下排污管道相对增加,这种变化已直接引起家鼠种群构成的改变。

从布笼捕捉到的啮齿动物和臭鼩的数量看,啮齿动物比较多,也就是啮齿动物的种群占优势。

啮齿动物的种群优势使得啮齿动物与臭鼩在空间和食物上的竞争占优势,因此臭鼩的种群构成比较低。

4.2性别比的分析

臭鼩性别比调查结果显示,臭鼩性别比,即雄与雌之比为0.87:

1,雄性略少于雌性。

正常的雄雌性别比应该接近1:

:

1的,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是0.87:

1,出现这样的原因可能是,雄性经常找食物饲喂雌性和孩子,找食物的过程中被捕捉和猎杀,从而导致雄性少于雌性。

也有可能是,居民用性诱饵的手段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