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20388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docx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

【元代文学】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第一节“说话”的范畴

一、“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二、口传故事的传统:

上古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瞽者俳优侏儒——汉灵帝时“乐俑”——魏晋六朝“俳优小说”——隋代侯白“能剧谈”(《启颜录》)——唐宫廷、民间说话,寺院俗讲

三、从宋代始,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内容和形式都有适应市井听众的特点,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和商业化的特点。

四、“说话”以故事题材划分为四家:

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小说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

六、宋元“话本”可分三类:

(1)说话艺人的底本。

如《三国志平话》;

(2)说话艺人口述故事的记录整理本。

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

(3)文人改编的通俗故事读本。

如《宣和遗事》。

第二节话本小说

一、“小说”话本

(二)“小说”话本的体制:

一般由题目、篇首诗词、入话、(得胜头回)、正话、结尾几部分构成。

如:

《错斩崔宁》、《碾玉观音》。

(三)“小说”话本的题材内容:

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

“有灵怪,烟粉,传奇,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

其中尤以爱情、公案类为多,成就也最高。

(4)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多表现市井平民对封建礼教的轻蔑,尤其突出妇女斗争的主动坚决勇敢。

如《碾玉观音》。

(五)公案类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宋代官府昏庸,吏治腐败的社会现实,部分作品表现了人民对统治阶级的直接斗争。

如《错斩崔宁》。

(六)艺术成就:

(1)故事情节生动感人。

(2)开始运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刻划人物。

(3)出现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4)通俗生动的叙述语言标志着我国文学语言上的一个新的阶段。

如《错斩崔宁》、《快嘴李翠莲》

二、“讲史”话本

(一)“讲史”话本又称“平话”,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

“平”指其语言风格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二)“讲史”大都是根据史书敷衍成篇的。

当时讲史的艺术效果很强(《醉翁谈录》),但就现存的作品看,结构散乱、人物性格模糊,故事情节前后不连贯,语言文白夹杂,它们可能只是当时说话的提纲或是简单的记录,其内容和艺术成就都无法和“小说”相比。

(三)现存“平话”作品:

《梁公九谏》、《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和《全相平话五种》(包括《武王伐纣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及《三国志平话》)。

(四)“讲史”话本对后来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等章回小说有很大的影响。

《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

《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

《武王伐纣平话》——《封神演义》

(又名《吕望兴周》)

三、“说经”话本

(一)“说经”话本是指元人演说佛经故事的底本。

今仅存无名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中下三卷)。

(二)全书叙述唐僧玄奘与白衣秀才猴行者,克服种种障碍,终于到达天竺取经的故事,为《西游记》的创作提供了最早的根据。

其中猴行者神通广大,已成为故事的主角。

(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说经话本的风貌,也反映出中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流、融会的情况。

第三节说唱文学

一、诸宫调

1、“诸宫调”是流行于宋元时期的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因为它用各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所以称为“诸宫调”。

已具有北方戏剧的雏形。

2、北宋时已有创作和表演“诸宫调”的民间艺人(王灼《碧鸡漫志》、吴自牧《梦梁录》)。

3、“诸宫调”作品中出现的代言体叙事与“小说”话本对人物形象的模拟,很是相似,可见“诸宫调”与话本的密切关系。

4、现存作品有《刘知远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残本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1、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又名《弦索西厢》、《西厢搊弹词》。

2、唐元稹《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宋赵德麟《商调·蝶恋花》—《西厢记诸宫调》。

3、《西厢记诸宫调》根本上改变了原作的主题。

以崔张出走和最终团圆代替了“善补过”“始乱终弃”的结局。

描写了崔、张为争取自由结合同封建势力的斗争,深刻地表现了新的主题。

4、艺术成就:

(1)结构宏伟,情节曲折。

作者把三千字的《莺莺传》扩大为八卷五万字。

奠定了“月下听琴”、“张生害相思”、“长亭送别”、“拷红”等场面的基础,塑造了老夫人、郑恒、红娘、法聪等人物形象。

(2)善于叙述。

无论景物点染、气氛酝酿和人物事件的

进展都能挥洒自如地运用曲词和说白加以表现,并且擅长人物内心的刻画。

如长亭分别后的莺莺心绪描写,作者用《黄锺宫》一套九支曲子来刻划。

整部作品运用了14种宫调,长、短套数191套和两支单曲。

(3)朴素而流畅的曲调:

既提炼了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也吸收了古典诗词里的句子与词汇。

长亭送别:

马儿登程,车儿归舍,马儿往西行,坐车儿往东拽,两口儿一步离得远如一步也。

(《黄锺宫·尾》)

 

03关汉卿及其杂剧

第一节元代杂剧概况

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元杂剧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并兴盛一时,主要是由于以下四个原因:

首先,都市经济的繁荣、通俗文艺的发展、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和商业化以及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其次,元代以前的诸种歌舞伎艺,尤其是宋、金以来戏剧事业本身的进步,为元杂剧的产生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艺术实践。

再次,最高统治者对歌舞戏曲的爱好和提倡,鼓励了元杂剧的发展。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大批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沦落下层,成为书会才人,这些创作主体对剧本创作的直接介入,有效地提高了元杂剧的艺术品位,这是元杂剧得以繁盛的根本保证;同时创作者与演出者、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出的关系空前密切,相得益彰,使得元杂剧迅速发展成独立的艺术样式。

二、元杂剧的体制形式(影响)

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把唱、念、科、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事,并用北曲演唱的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元杂剧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剧本一般都有固定的体制。

(一)结构体制:

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

剧本的结构,通常是由四折组成,或外加一个楔子;在剧末正戏结束之后,有“题目正名”,用来概括剧情、标明剧名。

如《窦娥冤》:

“楔子”叙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第一折”叙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

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

(二)角色体制:

旦、末、净、杂。

元杂剧的角色大致可分为旦(正面女角色)、末(正面男角色)、净(喜剧角色或反面人物)、杂(杂七杂八角色的总称)四类,其表演已呈现出虚拟化和程式化的倾向。

如《窦娥冤》:

“正旦”窦娥,“卜儿”蔡婆婆;“冲末”窦天章;“净”赛卢医,“副净”张驴儿。

(3)音乐体制:

杂剧一般一折戏只能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而且一本戏只能由主要角色独唱,正末(男主角)主唱为末本,正旦(女主角)主唱为旦本,其他角色只有说白。

元代北曲有“六宫十二调”﹐元末南曲有“十三宫调”。

“六宫十二调”:

黄钟宫、正宫、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羽调、大石、小石、般涉、商角、高平、揭指、商调、角调、越调、双调、宫调。

仙吕宫唱:

清新绵邈南吕宫唱:

感叹伤悲

中吕宫唱:

高下闪赚黄钟宫唱:

富贵缠绵

正宫唱:

惆怅雄壮道宫唱:

飘逸清幽

大石唱:

风流蕴藉小石唱:

绮丽妩媚

高平唱:

条畅晃漾般射唱:

拾缀坑崭

歇指唱:

急并虚歇商角唱:

悲伤宛转

双调唱:

健捷激袅商调唱:

凄怆怨慕

角调唱:

呜咽悠扬宫调唱:

典雅沉重

越调唱:

陶写冷笑

(四)文学要素:

剧本韵散结合,每折均由曲词、宾白(杂剧以唱为主,故说白称为“宾白”)、科范(演员的动作、表情等)组成。

 

第三节关汉卿的戏剧成就

据《录鬼簿》等曲籍记载,关汉卿所作杂剧约66种。

现存可以肯定为关汉卿创作的杂剧有16种。

可以分为社会剧、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等类型。

一、社会剧的代表作有《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元代社会传统道德的崩溃和涣散,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深沉忧患和强烈悲哀,也激发了他们维系纲常、端正人伦的责任感。

只有复兴道德教化,才能挽救社会颓风,成为一种时代精神。

《窦娥冤》正是把这种时代精神艺术化、审美化为戏剧冲突,借下层平民在信守道德与适应现实的两难抉择中的困境及其解脱,来表现道德破败的社会危机和挽救危机的不懈努力。

二、爱情婚姻剧的代表作有《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等。

这些剧作都是以女主人公为主角的。

这些作品从未孤立地描写男女恋情,也很少直接地、细致地刻画青年男女缠绵曲折的情感,而总是将爱情婚姻故事同现实生活、社会矛盾紧密结合,着力展示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通过这种追求和向往彰显道德的力量。

思考在强权社会中,像女性这样的弱势群体,如何凭借人格和智慧的力量去赢得并维护自身的利益。

三、历史剧,现存《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等。

这些历史剧作品,继承宋代说话艺术和杂剧艺术“多虚少实”的创作传统,往往随意捏合历史史料,歪曲历史事实,从现实出发去缅怀历史英雄人物,曲折地表达作家的现实感受和金元之际的时代精神,借历史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

因此,这些历史剧往往流溢着悲凉凄怆的时代情绪。

第四节《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三、《窦娥冤》的思想内涵

《窦娥冤》的戏剧冲突有三个依次递进的层面,即社会冲突、道德冲突和意志冲突。

1、高利贷的经济剥削,地痞流氓的社会恶势力,糊涂官吏的政治压迫,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社会原因。

《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在两个方面先后展开:

一是窦娥同张驴儿的冲突,二是窦娥同桃杌太守的冲突。

2、这两方面的冲突不仅仅是两种社会势力之间的冲突,而且深化为传统道德与不道德现实的激烈冲突。

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主要是守节守贞的传统道德同蹂躏节操、鄙夷贞节的不道德行为的冲突。

窦娥与州官桃杌的冲突,也主要是窦娥相信官府、愿意“官休”的道德行为同州官桃杌弃廉明如敝屣、奉贪酷如神明的不道德行径的冲突。

3、作品还以形象的笔触揭示了表现在窦娥内心的意志冲突。

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不相信天地鬼神与不得不相信天地鬼神、明知道德无用与不得不遵从道德之间。

这种意志冲突是道德冲突的内化与深化。

窦娥的节烈、孝贞等最终得到鲜明的彰显,表现出作家对仁政德治的理想社会的企望。

四、《窦娥冤》的艺术成就

1.情节集中,结构严谨,戏剧冲突紧凑自然。

窦天章卖女—赛卢医杀蔡婆—张驴儿父子胁迫蔡婆—窦娥坚拒张驴儿—张驴儿下毒误毙其父—桃杌太守屈打窦娥—窦娥痛别蔡婆—窦娥含冤屈死—三桩誓愿成为现实—窦天章昭雪冤情

2.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人物性格丰满。

(1)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悲剧典型。

(2)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

(3)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形象。

3.语言通俗生动,本色当行。

首先表现在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曲白酷肖人物声口,符合人物身份。

正面人物,如窦娥的朴素无华,赵盼儿的利落老辣,宋引章的天真纯朴,关云长英雄义气,皆维妙维肖,宛如口出。

反面人物,如张驴儿语言流里流气,切合他流氓无赖的性格;周舍的语言干练利索,很符合他久历风月场的老狎客身份;鲁斋郎权势显赫,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大贵族官僚,他讲话时彬彬有礼,不瘟不火,令他炙手可热的威势发出一股咄咄逼人的寒光,更见其性格的蛮横冷酷。

其次表现在不务新巧,不事雕琢藻绘,创造了富有特色的通俗、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

4、创造了独特的悲剧美。

窦娥遭遇悲苦,抗争坚强而悲壮,结局悲惨。

窦娥具有美好高尚的品质和坚贞不屈的性格,然而,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反抗势力的相对弱小,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冲突。

04王实甫《西厢记》

第三节《西厢记》的创作主题和人物形象

一、创作主题

《西厢记》结尾曲词: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与传统的封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不同,此剧强调婚姻的基础是“有情的”,而不是“有钱的”、“有权的”。

而“有情”只能由婚姻双方的当事人才能完成,这样,就将婚姻的决定权从局外人手里夺回到当事人的手里,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婚姻的色彩。

第四节《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一、复杂的戏剧冲突

设置了正、反面人物冲突和正面人物误会性冲突两条线索。

两条线索互相交错,推动情节发展。

>张生、莺莺、红娘等正面人物与老夫人、郑恒等反面人物的冲突,体现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卫道者的斗争。

>张生、莺莺、红娘因为身份、性格不同而产生误会性冲突。

二、戏剧体制的创新

①此剧突破一本四折的惯例,为五本二十一折五楔子的连本戏。

每本中各有小高潮,各本之间环环相扣。

②打破一人主唱的元杂剧惯例,从塑造人物出发,采取多人演唱的形式。

三、运用“那辗”法,充分展开情节,刻划人物。

“那辗”是清人金圣叹在《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评点《西厢记》的术语。

指在情节描写中认真地搓那、辗开,将很简单的剧情也写出寻人耐味的好戏来。

如《前候》、《闹简》等折。

四、文采派的语言特色

王实甫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其剧作语言被朱权称为“如花间美人”。

1、语言文雅绮丽,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句,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2、语言雅中有俗,自然流畅,善于吸收民间口语。

3、人物语言个性化,作者用不同的语言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张生文雅、莺莺婉媚、红娘泼辣、惠明粗豪、郑恒粗鄙。

05元代散曲与诗文

元代散曲

第二节元代前期散曲

一、书会才人作家

混迹勾栏,与倡优为伍。

大多放诞不羁,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

代表有关汉卿、王和卿等。

二、平民及胥吏作家

内心深处向往实现传统文人价值,但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理想归于幻灭,因而叹世归隐就成了这类作家创作的主旋律。

消极的态度中却也蕴含着对封建政治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反省。

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等。

三、达官显宦作家

仕途比较通达,故虽也有牢骚和不平,但作品更多表现传统士大夫的思想情趣。

艺术风格偏于曲雅,俚俗成分较少。

以卢挚、姚燧为代表。

06南戏与《琵琶记》

第一节南戏概述

一、南戏释名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亦简称戏文,是宋元时用南方方言和地方曲调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元末复兴,并流传到江西、安徽等地,形成各种不同声腔而逐渐发展成新的地方剧种。

二、南戏的产生和发展

南戏产生于宋代,繁荣于元代。

它吸收宋词、诸宫调和宋杂剧等的艺术成就而形成。

南戏上承宋院本,下开明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一环。

三、南戏现存作品

宋元南戏存目230余种,现存剧本15本,残曲19种。

主要有: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元末明初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高明的《琵琶记》。

内容以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为主。

四、南戏的体制

1、结构

以“出”为单位,以人物上场下场为界限,实际上等于“场”。

可十几出至几十出。

第一出为副末开场介绍剧情,从第二出开始才是正戏。

2、脚色

生、旦、净、丑、末、贴、杂。

比元杂剧的角色更为完备。

3、音乐

杂剧所用曲调是高亢劲切的北曲,南戏则以舒缓柔和的南曲为主,伴奏以管乐为主,有入声。

曲词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尾声。

4、演唱

每出戏不限用同一宫调,可以换韵。

各个角色均可演唱,还可主唱、对唱、互唱、合唱、伴唱。

第二节《琵琶记》

一、高明的生平和创作

1307?

-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今温州)人。

出身书香世家,曾从理学家王溍求学。

考中进士后,曾在浙江、福建等地任职,为官清廉。

曾参与征讨元末起义军,后避乱隐居明州(今宁波栎社)。

作品有南戏《琵琶记》、《闵子骞单衣记》(佚),另有诗文集《柔克斋集》20卷,今存50余篇。

其中《琵琶记》被称为“南戏之祖”。

二、《琵琶记》思想内容

《琵琶记》取材于宋代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但从主题到人物都有重大改造,将蔡伯喈弃亲背妇的负心故事,改变为蔡伯喈“全忠全孝”,大团圆结局的故事,宣传“忠孝节烈”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

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效果存在一定的矛盾,蔡伯喈饿死父母、停妻再娶、身在朝廷、心在江湖,非忠非孝。

作者在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这个悲剧故事的时候,客观上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们的伤害、统治阶级的专横不法、官场的贪污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歌颂了劳动人民善良、坚忍、互助友爱的美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功名利禄和家庭幸福的冲突,“事君”和“事父”的冲突,理念和情感的冲突。

三、《琵琶记》人物形象

赵五娘:

孝顺、忠贞、善良、坚忍,在艰难困苦中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是古代劳动妇女具有人格光辉的典型形象。

蔡伯喈:

软弱、动摇——三被强,三不从,是元朝受压迫、软弱的知识分子的典型。

伯喈:

“妻室青春,那更亲鬓垂雪。

”(12)

皇上:

“孝道虽大,终于事君;王事多艰,岂遑报父?

”(15)

“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爹娘;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妻房!

”(36)

四、艺术特色

1、悲剧特色:

善于塑造苦境,抒发苦情,以情动人。

主要以苦境苦情塑造赵五娘历尽苦难的悲剧形象。

如第二十出“五娘吃糠”,第二十四出“五娘剪发卖发”等。

2、双线结构,交叉发展,对比映衬。

一条线索是蔡伯喈求取功名、享尽荣华的经历;另一条线索是赵五娘在家历尽磨难的痛苦遭遇。

一贵一贱,一乐一苦,表现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巨大差异。

3、语言特色:

以质朴自然为主,兼有文采之美,兼顾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环境。

如赵五娘的曲词多质朴自然,蔡伯喈的曲词多文雅绮丽。

名曲为第二十出[孝顺歌]三支曲。

【明代文学】

01三国演义

第三节思想内容

一、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

二、着力宣扬了仁政思想。

在刘备形象身上得到了典型的体现。

通过刘备和奸雄曹操鲜明对比,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三、围绕刘关张异姓兄弟关系,着力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义气。

四、全书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统治者的伦理要求,符合广大民众的愿望。

五、作品的悲剧结局,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幻灭的困惑与痛苦。

第四节叙事艺术

一、结构艺术

⒈战争的多样化

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2.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

曹操南侵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汉室基业。

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

3.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

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

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

4、着重写人,不重战争过程

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

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

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

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

 

02《水浒传》

第3节《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一、揭露贪污腐败、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水浒传》以蔡京、高俅为典型,深刻地反映北宋王朝后期文臣、武将的贪黩无能,为害社会,以至百姓被逼造反的社会根源和真实景象。

反映了奸臣当道,下层吏民无法生存,终必走上造反的历史背景。

二、歌颂替天行道的精神。

主旨是反抗无理迫害,要替天行道。

在黑暗时代替天行道,正是发挥人类崇高的博爱精神、救世精神。

其精神不在于打家劫舍,而在于强调,处于人吃人而无药可救的社会,除了以反抗手段替天行道外,别无他途。

《水浒传》几百年来一直受广大民众欢迎,原因就是中国社会环境一直没有甚么改变。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这点意义是很重要的。

三、歌颂仗义精神

聚义是在仗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结果。

发展到后来,梁山泊“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思想基础还是仁与义,而最重要的是义。

英雄们共商大事的地方称为“聚义厅”,显然有莫大的意义。

四、对“招安问题”的认识

●作者的矛盾:

一方面歌颂了农民的造反精神,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招安的惨剧。

●矛盾的根源:

1、农民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他们不反皇帝,这一描写符合历史的真实;

2、忠君思想的反映;

3、有民族斗争历史背景的影响;

4、统治阶级招安政策的影响,是历代招安政策的反映。

第四节《水浒传》的艺术特色

一、塑造了一批富于个性特色的典型形象。

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宋江等人,然后是燕青、石秀等。

二、与内容相适应的艺术结构。

基本上是单线式的。

这个带出那个,或一个引来几个。

到第七十回汇成一片汪洋。

三、语言富于个性化和形象化。

口语表达得最传神的确是李逵。

其粗豪、没有机心、没有教养之风格形貌活灵活现。

03《西游记》

第三节《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一、明清:

炼丹说;证道说;悟道说。

《西游记》一书,专在养性修真,炼成内丹,以证大道而登仙籍。

所历三灾八难,无非外魔。

其足以召外魔者,由于六贼;其足以制六贼者,一心而已。

一切魔劫,由心生,即由心灭。

此其全书之大旨也。

(晚清王韬《新说西游记图像序》)

后人有《西游记》者,殆《华严》之外篇也。

……盖天下无治妖之法,惟有治心之法,心治则妖治。

记《西游记》者,传《华严》之心法也。

(清·尤侗《西游真诠序》)

《西游记》一书,仙佛同源之书也。

……而仙佛之道,又总不离乎一心,此心果能了悟,则万法归一,亦万法皆空,故未有悟能、悟净,而先有悟空,所谓成佛作祖,皆在乎此。

此全部《西游记》之大旨也。

(清·西陵残梦道人汪澹漪评《西游证道书》)

二、现代:

玩世主义说。

《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是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

《西游记》有一点特别长处,就是他的滑稽意味……《西游记》所以能成世界的一部绝大神话小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就把那神话“人化”过了。

我们可以说,《西游记》的神话是有“人的意味”的神话。

(胡适《西游记考证》)

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三、20世纪50-70年代:

阶级斗争说。

历史上农民起义有三种结果:

胜利则如刘邦、朱元璋改姓换朝,失败时或是赤眉、黄巢式的遭受镇压剿灭,或是宋江式的招安。

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结果走了招安路。

小说中的西天取经是一项光明、艰巨的事业。

既然如此,参加、维护、支持这一事业的,就应当象征着正义,不管他的身份是妖魔还是神佛;而反对、阻碍和扼杀这一事业的,就代表着邪恶,也不管他的身份是妖魔还是曾经是神佛。

……我们不妨说《西游记》有双重主题。

四、80年代以来:

文化说;人才说;个性说;存在本体说等。

文化说:

《西游记》兼容并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