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6219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笔记.doc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笔记.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笔记.doc

学号xxxxxxxxx

读书笔记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关于《汉语语法问题分析》的读书笔记

院(系)名称:

文法学院

专业名称:

对外汉语

学生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关于《汉语语法问题分析》的读书笔记

xxx

(河北xxxx学院文法学院对外汉语专业200x级02班)

指导教师:

xxx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创作的一部语法理论著作。

这本书篇幅不大,不到七万字,但内容丰富,视野开阔。

全书以语法分析为纲,结合我国语法学创建八十年来的历史和现状,对语法研究中几乎所有的问题,特别是涉及语法体系的问题,作了一个总的检讨。

吕先生在“前言”中开宗明义:

“多年来想写一篇文章谈谈汉语的语法分析问题。

主要是为了说明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何以成为问题,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借以活泼思想,减少执着。

同时也可以安抚一下要求有一个说一不二的语法体系的同志们的不耐烦情绪,让他们了解,体系问题的未能甚至不可能定于一,不能完全归咎于语法学者的固执或无能。

这是本文的主要用意。

当然,如果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说明,能把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一步,那也是‘固所愿也’。

全书按“一引言”、“二单位”、“三分类”、“四结构”四部分展开论述。

主要是摆问题,促使读者进一步观察和思考,但也常常摆出几种看法加以比较,指示解决问题的途径。

著作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语法单位及其划分”、“词类及其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和句子分析”等方面。

这些问题有大有小,大的如“结构关系”、“主语和宾语”等,小的如“量词”、’“是字句”等。

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一个个问题串联全文的,但是这些问题不是凌乱地堆积起来,而是被作者组织在一个语法体系之中。

可以说,作者既注重摆问题,同时也照顾到了语法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对于不同的问题,作者的原则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所以有的问题是长篇大论,如“语素”、“补语”等,而有的问题则是一笔带过,如“词根”、“定语”等。

在讨论中,作者主要是摆问题,分析各种处理方法的利弊得失,同时也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下面我就从“单位”、“分类”、“结构”这三个方面作简单的摘要。

1单位

对语言进行语法分析,就是分析各种语言片段的结构。

要分析一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必须先把它分解成多少个较小的片段,这些小片段又可以分解成更小的片段。

结构就是由较小的片段组合成较大的片段的方式。

所以,要做语法结构的分析,首先得确定一些大、中、小的单位,例如“句子”、“短语”、“词”。

1.1语素

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语素可以定义为“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语素有三方面的问题:

大小问题,异同问题,以及与汉字对应的问题。

1.1.1汉语的语素,单音节的多,也有双音节的,如疙瘩,逍遥,还有三个音节以上的,如巧克力,奥林匹克,都是译音。

这是语素大小问题。

1.1.2一个语素可以有几个意思,只要这几个意思连得上,仍然是一个语素,例如“工”有工作、技术、精巧等意思,都联得上,只是一个语素。

如果几个意思联不上,就得算几个语素。

例如“公”,有共同公平的意思,又有公侯、公婆、公的、母的等意思,这两组意思联不上,得算两个语素。

这是异同问题。

1.1.3汉语的语素和汉字,多数是一对一的关系,但是也有别种情况。

语音、语义、字形这三样的异同互相搭配,共有八种可能。

这是与汉字对应的问题。

1.2词和短语

1.2.1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单位。

“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做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1.2.2短语是由词逐层组成的语言单位。

在词的定义中,用能否“独立运用”来区分语素和词,用是不是“最小的”来区分词和短语。

2分类

给词分类有“向下看”和“向上看”两个角度。

向上看--看这个单位是怎样由下级单位组成的,例如把词分成简单词、复合词,又把复合词分成并列式,主从式等。

向上看—看这个单位在上级单位里担任什么角色,例如一些词经常在句子里做谓语,算一个类,称为动词。

2.1名词

名词这个类里面最困难的问题还是怎样区别哪些动词已经转变成名词(兼属两类),哪些动词只是可以“名用”,还没有转变成名词。

2.2量词

量词和数词也许是词类中问题最少的两类。

只是量词有一个小问题,就是有那么一些词,前边可以直接数词而后便不要求有名词,如年,季,天,夜,块(毛),卷,章,节,页等。

这些词可以算是特殊的名词,直接和数词组合,中间排斥量词;也可以算是特殊的量词,语义上可以自足,不需要另有名词。

比较起来,似乎后一种处理较好,因为这种“自主量词”有时候也可以像一般量词那样用,如“一年时间,三天工夫,两块钱”。

2.3动词和形容词

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大同小异,可以合称为为谓词。

这里首先涉及的是二者的分合问题。

它们有很多共同点,并且是重要特点:

都可以直接做谓语,都可以用不否定等。

因此,如果把它们分为两类,在讲句子格式的时候就常常要说“动词或形容词”,很累赘。

但是如果把形容词合并于动词的话,又有一个问题出现,那就是:

一般所说形容词,其中有的只能修饰名词,不能做谓语,如果形容词并入动词,这一部分是带不过去的。

2.4动词和介词

我国语法界一直有一种流传颇广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没有介词,所谓介词实际都是动词,这话”有一定道理。

汉语里的介词几乎全都是由动词变来的,可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它们一般已经失去做谓语的能力,就不便还算做动词了。

介词内部也不均齐。

“把”和“被”跟其余的不同,只有句法功能,没有实在意义,绝对不能当动词用。

“给”字兼有这两类的性质,有时候有“给予”的意思,有时候意思空泛,接近把、被。

动词分为及物和不及物,是很有用的分类,可也是个界限不清的分类。

按定义,能带宾语的是及物动词,不能的是不及物动词。

一个动词有几个义项,有的能带宾语,有的不能,这个动词就兼属及物和不及物两类。

问题在于“宾语”的范围,是不是动词后边的名词都是“宾语”?

如果把“宾语”限于代表受事者的名词,那么及物不及物的分别还有点用处,虽然“受事”的范围还需要进一步规定。

2.5代词

代词有代替、指示作用。

这里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代词都有称代的作用,有的只有指别的作用。

指别和称代是不同的句法功能,把代词分成代词和指别词两类也许更合理些。

2.6连词

连词也有范围问题,一方面要跟有关联作用的副词(又、越、就、才)等划界,另一方面要跟有关联作用的短语(一方面、总而言之等)划界。

2.7副词

这个类的大问题是形容词修饰动词的时候要不要划入副词,这个问题本来就不简单,又由于书面上分别“的”和“地”,问题就更加复杂起来。

现在通行的说法是形容词可以修饰动词,只有在语义明显分别的场合才算是同形的副词,“的”和“地”的区别跟词类无关,“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

3结构

3.1句子成分和结构关系

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句子里边一个成分和另一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需要用一个名目或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另一方面又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看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比如动词谓语句里出现一个或几个名词,它们跟动词的语义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这种语义联系决定它们在句子里的活动方式,仅仅把这个标为宾语,把那个标为补语是不够的,要考察这样的名词同时可以出现几个,各自和动词发生什么样的语义关系,什么关系的名词和什么关系的名词可以同时出现,各自在什么位置上出现等。

3.2主语和宾语

主语和宾语的问题在于位置先后和施受关系的矛盾。

在多数句子里,代表施事的名词出现在动词之前(主语),代表受事的名词出现在动词之后(宾语)。

但多数不等于全部,在两项标准不一致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意见。

3.3状语

状语一般指动词前边的修饰性词语,除修饰性的状语外,还有关联作用的状语,如首先、最后、同样、反之、此外,例如等。

3.4单句和复句

句子根据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

这里区分单句和复句涉及三个因素:

一.只有一个主谓结构还是有几个主谓结构?

二.中间有没有关联词语?

三.中间有没有停顿?

这是拿主语是一个还是几个这个标准来说,要是拿有没有关联词语这个标准说,同样有露面不露面的问题。

并且这两个标准会闹矛盾。

总之,像汉语这样不爱搞形式主义的语言,要严格区分单句和复句,确实困难。

以上就是我关于《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些简单的读书摘要,不过我认为本书中也是存在一些不足的。

比如在融合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以及转换生成等语法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吕先生未能很圆满地协调好各种理论和方法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表现出了一种游移不定的倾向等。

不过应当说明的是,这本书的主旨在于摆问题、提思路,并不是要建立一套严密的语法体系,因此,有些问题并非吕先生的疏漏,而是由著作的性质造成的。

参考文献:

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2005。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签名: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