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261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docx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

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施工工艺规程

1范围

本工艺规程规定了施工测量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及质量标准。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宁夏电力建设工程公司在工业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放线、定位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12898—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

DL/T5001-2004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

DL/T5210.1—2005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

3术语和定义

3.1场区控制网

对于建筑场地大于1km2的工程项目或重要工业区,根据场区坐标系平行与厂区内建筑物设置的正方形或矩形坐标及高程控制网络。

3.2建筑物控制网

对于某一建筑物,根据场区控制网,测设的平行与该建筑物轴线并环该建筑物的正方形或矩形坐标及高程控制网络。

3.3场区坐标系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所采用的假设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它也是平面直角坐标系。

它是以主要建筑物的布置方向为纵横轴,纵向一般用A来表示,横向一般用B来表示。

3.42″级仪器

指一测回水平方向中误差标称为2″的测角仪器。

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光学经纬仪。

1″和6″仪器的定义方法相似。

4作业项目概况

4.1大中型的施工项目,应先建立场区控制网,再分别建立建筑物施工控制网;小规模或精度高的独立施工项目,可直接布设建筑物施工控制网。

4.2场区控制网,应充分利用勘察阶段的已有平面和高程控制网。

原有平面控制网的边长,应投影到测区的主施工高程面上,并进行复测检查。

精度满足施工要求时,可作为场区控制网使用。

否则,应重新建立场区控制网。

4.3控制网点,应根据设计总平面图和施工总布置图布设,并满足建筑物施工测设的需要。

4.4建筑物施工控制网,应根据场区控制网进行定位、定向和起算;控制网的坐标,应与工程设计所采用的主副轴线一致;建筑物的±0高程面,应根据场区水准点测设。

4.4建筑物放样、定位前,应对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轴线控制桩)和高程控制点进行查核;建筑物的放样、定位应根据建筑物施工控制网(轴线控制桩)中相邻距离指标桩以内分法放样、定位。

5作业准备

5.1资料收集及技术准备

5.1.1应从合法、有效途径获取施工区已有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成果资料。

如果收集到的控制资料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不一致,则应收集、整理这些不同系统间的换算关系。

5.1.2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业主(监理)文件中有关测量专业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5.1.3准备相应的规范: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

5.1.4阅读设计图纸,校算建筑物轮廓控制点数据和标注尺寸,记录审图结果。

5.1.5选定测量放样方法并计算放样数据或编写测量放样计算程序、绘制放样草图并由第二

者独立校核。

5.2主要施工器具

序号

器具名称

数量

规格等级精度

备注

1

经纬仪

2台

计量检验合格

2

钢卷尺

1盘

5米、50米

计量检验合格

3

线坠

1个

1.5Kg

计量检验合格

4

水准仪

1台

DSZ2型S3级

计量检验合格

5

全站仪

1台

Ⅱ级

计量检验合格

6

对讲机

2台

5.3安全防护用品

安全围栏、安全警示牌、遮阳伞、安全帽

5.4主要材料

木桩、铁钉、红漆、红蓝铅笔、墨斗线

5.5工序间接口

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关资质单位布设完成场区控制网(一级方格网),并由建设、监理单位签发场区控制网(一级方格网)交桩书后,施工单位方可根据场区控制网(一级方格网)进行建筑物施工控制网的测设及建筑物的放线、定位。

6作业内容与方法

6.1工艺流程

有问题

有问题

 

6.2作业方法

6.2.1建筑物轴线控制网测设

6.2.1.1建筑物控制网应依该建筑物所在区域的场区控制网进行布设,控制网在建筑物四周边进行布设,选定建筑物某两条“+”字相交轴线或建筑物所在的4个角点,作为建筑物轴线控制的高一级控制,减少测量层次,提高测量精度。

6.2.1.2首先根据场区控制网定出建筑物的主轴线,轴线控制桩根据主轴线沿方格网进行布设。

6.2.1.3建筑物轴线控制网,必须包括建筑物内的主要的设备及基础的中心线桩。

6.2.1.4建筑物控制网布设应尽量避免受施工影响且有良好的通视条件,还应稳定牢靠,主要的控制桩要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6.2.1.5建筑物控制网的控制桩数量设置应视工程规模而定,采取相应轴线对面布设,一般不得少于4个,对于火力发电厂主厂房的控制桩不应少于12个。

6.2.1.6建筑物控制网的测设方法

6.2.1.6.1全站仪坐标法设站+极坐标法放点

a、在建筑物就近的场区控制(网)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中整平,初始化后检查仪器设置:

气温、气压、棱镜常数;输入(调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量取并输入仪器高,输入(调入)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进行后视。

b、瞄准另一控制点,检查方位角或坐标;在另一已知高程点上竖棱镜或尺子检查仪器的视线高。

利用仪器自身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进行相应的对算以检核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c、测站点上架设脚架和棱镜,量取、记录并输入棱镜高,测量、记录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

以上步骤为测站点的测量。

d、按步骤a安置全站仪,照准另一立镜测站点检查坐标和高程。

e、据测站点和拟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

f、转动仪器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位角,指挥司镜员移动棱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测量平距D。

g、实测距离D与放样距离D°的差值:

ΔD=D-D°,指挥司镜员在视线上前进或后退ΔD。

h、重复过程g,直到ΔD小于放样限差。

i、检查仪器的方位角值,棱镜汽泡严格居中(必要时架设三脚架),再测量一次,若ΔD小于限差要求,则可精确标定点位。

j、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

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

k、重复f~j的过程,放样出该测站上的所有待放样点。

l、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待放样点,可以在另一测站点上设站继续放样,但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

m、全部放样点放样完毕后,随机抽检规定数量的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n、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o、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p、填写测量放样交样单。

6.2.1.6.2方向交会法放点

1)在两个平面控制点A、B上各安置一台经纬仪,盘左后视其它控制点,并对度盘进行坐标方位角配置。

2)计算A、B点至拟放样点P的方位角α、β。

3)旋转经纬仪A使方位角为α,观测员指挥画点人员在两视线交点附近画点P1P2。

4)旋转经纬仪B使方位角为β,观测员指挥画点人员在两视线交点附近画点P3P4。

5)用拉紧的细线P1P2与P3P4定出交点M的位置。

6)两仪器盘右后视控制点并配置度盘,重复3~5步骤得到交点N。

7)当M、N点间距离小于放样点限差要求时,以M、N连线中点作为放样点P,并标定下来。

8)重复上述过程放出其它放样点,丈量放样点之间的距离与计算值比较检核。

6.2.1.6.3平面位置极坐标法放点

(1)观测员在测量基准点上架设经纬仪并对中整平。

(2)仪器盘左照准一较远的测量基准点,记录员计算后视方位角报给观测员,观测员将仪器度盘读数配至该后视方位角值,并向记录员回报验证所配度盘读数无误。

(3)仪器依次照准另外1~2个相对较近的测量基准点,读取方位角并报给记录员,记录员回报、记录并与计算的方位角值比较,其差值应能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

(4)记录员将待放样点的方位角值报给观测员,观测员将仪器转至待放样点的方位角方向,并向记录员回报以验证无误;(5)如果测站点和放样点在同一平面上,记录员报出测站点至待放样点的距离(考虑了尺长和温度改正后的距离),用钢尺在方向线上水平量取该距离,司尺员回报钢尺读数,记录员计算钢尺量取的距离是否正确。

(6)盘右位置重复

(2)~(5)步骤,取平均方向位置。

变动钢尺一端读数,重复量距一次进行检核,确认无误后将此点标定;(7)如果测站点和放样点不在同一平面上,先估计仪器视线与放样点所在平面间的高差,计算仪器至测点的近似斜距,从仪器中心标志沿放样点方向量取斜距,确定测针起始位置P1,测量P1点的天顶距(或垂直角),根据斜距、天顶距、温度及尺长改正数计算出平距D′,与拟放样平距D°比较,△D=D′-D°。

(8)观测员指挥在方向上前进或后退△D,标定测针位置P。

分别从仪器的左、右标志量取仪器至P点的斜距;盘左、盘右确定水平方向;盘左、盘右测量天顶距,再次计算平距。

直到△D小于规定的限差为止。

(9)依此类推,放样出该测站的所有欲放样点位。

(10)用钢尺量取同一平面上的放样点的间距,加上温度、尺长改正,与理论值对照进行内部检核。

(11)用钢板尺或钢尺量取放样点与周围已形成的金属结构的点、线之间的距离进行外部检核。

6.2.2建筑物基础的定位放线

6.2.2.1基础定位:

根据主建筑物轴线控制(网)点,建筑物基础平面图,将基础纵横轴线投测到地面上,并根据基础图放出基础开挖边线(非大开挖施工时),在离开挖线外侧1米处的四周轴线方向上打4个定位木桩,钉上小钉,表示基础轴线(或中心线)。

6.2.2.2基坑开挖、抄平:

基坑开挖后,当基坑快要挖到设计标高时,在基坑四壁或坑底四周沿和中间打入钢筋或小木桩,在此上引测垫层面(或稍高于垫层面)同一标高点,供修正坑底和浇垫层。

6.2.2.3支立模板时的测量工作:

垫层混凝土浇好后,根据基础定位桩在垫层上投出基础轴线(中心线),并弹上墨线作为支立模板的依据。

对于钢结构柱基,在垫层中心线投好后,定出底脚螺栓固定架的位置,并进行垫层抄平,安置固定架。

架子安置后进行顶面横梁抄平,允许偏差不大于设计偏差值或0~-5mm。

符合要求后固定固定架,与底层钢筋或予埋铁件焊牢,并焊好斜撑固定,固定后根据建筑物轴线进行中心线投点,在固定架横梁上划线和打尖冲眼标志。

其中心偏差相对轴线为1-2mm。

然后根据架上轴线中心安置地脚螺栓定位孔板,使定位孔板划线中心与固定架中心一致并与架上顶面焊牢,再安装地脚螺栓,使螺栓顶标高符合要求0-+10mm,不得低于设计标高。

固定架及底脚螺栓安装好后支立模板,模板中心线与轴线(中心线)偏差为<±5mm,并在模板内侧面定位出混凝土灌面的标高。

当建筑物基础为大开挖施工时,首先定出建筑物基础开挖边线,基坑抄平,垫层混凝土定标高,基础柱纵横中心线定位测量步鄹与上述基本一致。

6.2.2.4基础混凝土施工完毕后的测量工作:

基础拆模后,根据轴线控制桩进行柱中线(或建筑物上部结构控制线)投线(在每一柱基四面投线)用红漆做“▲”三角标本。

并量出柱中心与轴线的偏差,作为柱中心偏差记入自检记录。

对钢柱基中心测量,投线应投至固定架横梁上,量出地脚螺栓定位孔板中心线与固定架上横梁上的投线偏差,作为底脚螺栓偏差,记入自检记录。

标高自场区控制网的水准点引测至某一柱基侧面,一般都测设±0m,(或+500mm)线,作为专用水准基点要往返测量并取中,并要符合规范要求。

然后根据专用水准基点测量基础柱顶面(或埋铁面)标高,与设计标高之差记入柱顶标高偏差自检记录,测定每一底脚螺栓标高,与设计标高之差记入螺栓顶标高偏差自检记录。

同时根据专用水准基点,将此同一高程(±0m、或500mm)引测至每一柱基,以供柱身施工或吊装用。

6.2.3柱身的定位放线

6.2.3.1柱身垂直度和标高检查,对于现浇柱身在模板支好后,在柱顶模板上标出柱中,经纬仪架在轴线上进行上下投点,检查柱身垂直偏差。

由于柱间距小,经纬仪可以同一轴线一次检查,并对模板进行垂直度校正。

对于现浇柱身的标高检查,一般用钢尺从柱基±0(或+500mm)沿柱身向上引测。

主要检查各层牛腿面标高,特别是行车梁牛腿面标高及柱顶标高,使其符合规范要求。

6.2.3.2对于钢结构吊装柱身的检查,首先应对每根钢柱制作进行检查,并确定标高基准线(一般钢柱出厂时在+1.000m或+0.500mm处,用尖冲眼或划线确定),一般从第一节柱顶标高往下量至+1.000m处并划线,再根据+1.000m至柱底面量侧的实际长度,以确定和调节柱底板顶面的安装标高。

吊装时垂直度检查方法与混凝土柱身检查同,同时要检查钢柱+1.000m基准线的偏差,使其符合规范要求。

混凝土柱身的吊装方法与检查钢柱同。

柱身吊装好后,应提供柱身垂直偏差记录,和+1.000m标高偏差记录,有行车梁安装的,应提供行车梁牛腿面的标高偏差记录。

6.2.3.3平台(楼)面的施工测量和检查。

当柱子施工完成后,首先应从施工专用基准标高,从底层(±0.000m或500m)沿柱身用钢尺向上传递,定出每层平台面施工专用标高(应比平台高出+0.300—0.500m),用红漆(▲)表示。

同时每层平台面应测设纵、横十字轴线一对,供各层平台面施工安装使用,投测方法,从地面根据轴线控制网用平行线法向各层平台引测。

各层平台面的施工专用标高和纵横十字轴线,需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向安装单位办理中间交接手续。

6.2.4设备基础定位放线

6.2.4.1基础定位,根据设备基础中轴线制桩用方向线法,在地面定位,测出两轴线的交点,并在交点架设议器,依次照准外围轴线桩,检查中心交角是否等于90.00.00.,要求偏差小于5″,并调整至90.00.00..后,依次在建筑物地面定出四点控制方向桩,当基础开挖,垫层混凝土浇好后,根据土建定位顺序,重新将轴线测设到垫层面上,然后进行基础的放线、抄平。

当基础拆模后,应根据场区控制网水准点引测设备基础零米层专用标高,用红油漆标志。

这些标高点可用为沉降观测(临时)点用。

6.3建筑物沉降观测

6.3.1建筑物沉降观测前需先设置高程基准点,特级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4个;其他级别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3个。

高程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在建筑区内,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基础的深度。

高程基准点也可选择在基础深且稳定的建筑上;

6.3.2沉降观测的高程控制测量宜选用水准测量方法。

6.3.3建筑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6.3.4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新旧建筑、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裂缝、后浇带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对于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应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并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上;

7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对于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应设在沿周边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点数不少于4个。

6.3.5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通常设计单位统一规定标志类型及规格)

6.3.6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1建筑施工阶段的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普通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设施施工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2)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民用高层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进行观测。

若建筑施工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

     3)施工过程中若暂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2建筑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率大小而定。

除有特殊要求外,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稳定为止;

   3在观测过程中,若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口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2~3d一次的连续观测;

   4建筑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当最后lOO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

6.3.7每周期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量。

6.3.8当建筑变形观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告委托方,同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或调整变形测量方案:

   1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变形量达到或超出预警值;

   3周边或开挖面出现塌陷、滑坡;

   4建筑本身、周边建筑及地表出现异常;

   5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6.3.9建筑物施工期间,沉降观测的控制测量工作由施工单位负责,建筑物使用阶段将由业主或业主委托相关单位负责观测。

7质量标准及质量控制要求

7.1质量标准

表7.1.1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边长相对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一级

≤1/30000

7″/√n

二级

≤1/15000

15″/√n

注:

n为建筑结构的跨数。

表7.1.2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

测角中误差

仪器精度等级

2.5″

3.5″

4.0″

5″

10″

1″级仪器

4

3

2

2″级仪器

6

5

4

3

1

6″级仪器

4

3

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根据表7.1.1测角中误差的大小选定。

表7.1.3建筑物施工放样、轴线投测和标高传递的允许偏差

项目

内容

允许偏差(mm)

基础桩位放样

单排桩或群桩中的边桩

±10

群桩

±20

各施工层上放线

外廓主轴线长度L(m)

L≤30

±5

30<L≤60

±10

60<L≤90

±15

90<L

±20

细部轴线

±2

承重墙、梁、柱边线

±3

非承重墙边线

±3

门窗洞口线

±3

轴线竖向投测

每层

3

总高H(m)

H≤30

5

30<H≤60

10

60<H≤90

15

轴线竖向投测

总高H(m)

90<H≤120

20

120<H≤150

25

150<H

30

标高竖向传递

每层

±3

总高H(m)

H≤30

±5

30<H≤60

±10

60<H≤90

±15

90<H≤120

±20

120<H≤150

±25

150<H

±30

7.2质量控制要求

控制点

检验单位

班组

质检部

监理

检验点

1

轴线位置复测

H

2

高程复测

H

3

预埋件轴线位置复测

W

4

预埋件标高复测

W

W:

见证点H:

停工待检点

7.2.1作业过程中控制点的设置:

7.2.1.1单位工程轴线控制网的确定及校核。

7.2.1.2单位工程与外界有关系的连接部分的校核。

7.2.1.3单位工程内主要控制轴线和主要设备基础控制轴线的测设和放样。

7.2.1.4单位工程高程引测和各结构层标高及轴线引测。

7.2.1.5单位工程中轴线和基础中线区分。

8成品保护要求

8.1场区控制网的保护

场区控制网测设完成后,在混凝土桩位四周用砖或毛石砌体砌筑抹灰表面刷漆(红白相间),并在其四周用架管搭设1.2米高围栏,防止车辆、机械碰撞挤压。

8.2建筑物控制网桩的保护

建筑物控制网测设完成后,在桩位四周用砖砌体砌筑维护,并在四周用架管搭设1.2米高围栏,防止车辆、机械碰撞挤压。

9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风险控制要求

序号

危险点因素描述

拟采用的风险

控制技术措施

备注

1

未经培训进行测量作业

坚持持证上岗

2

不懂操作规程或不具备安全操作技术

培训教育

3

违反规定交叉作业

尽量避免交叉作业,如果无法避免时,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4

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或不正确使用安全带

必须正确使用安全带,高挂低用

10相关记录

附录A(单位工程定位放线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记录)

附录B(工程施工测量记录)

 

单位工程定位放线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编号:

单位(子单位)

工程名称

分部(子分部)工程名称

分项工程名称

验收部位

施工单位

宁夏电力建设工程公司

项目经理

11.1.1.1.1.1 

施工执行标准

名称及编号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第1部分:

土建工程)》

编号:

DL/T5210.1-2005

专业工长

(施工员)

11.1.1.1.1.2 

分包单位

/

分包项目经理

11.1.1.1.1.3 /

施工

班组长

11.1.1.1.1.4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

施工单位自检记录

监理(建设)单位

验收记录

主控项目

1

控制桩测设

根据建(构)筑物的主轴线设控制桩。

桩深度应超过冰冻土层。

主厂房桩数不应小于12个,其他主要建(构)筑物不应少于4个

2

平面控制桩精度

应符合二级导线的精度要求,主厂房和输煤系统建筑物还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

高程控制桩精度

应符合三等水准的精度要求

4

全站仪定位精度

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施工单位检查

评定结果

主控项目符合设计要求。

 

项目专业项目专业

质量检查员:

技术负责人:

年月日

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

 

专业监理工程师:

(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年月日

工程施工测量记录

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

示意图:

工程编号

施测部位

仪器型号计量编号

室外温度

施测日期

引测控制点坐标

引测水准点标高

检查意见

专业质量检查员

专业技术负责人

复测人

测量负责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