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26450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docx

首师大版语文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分析

第一单元

一春

【课文导学】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

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

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基础知识】

一、为加点字注音。

1.①水涨起来了()②高粱涨红了脸()③物价上涨()

2.①捉迷藏()②宝藏()③西藏()

3.①灯笼()②全笼着一层薄烟()③鸟笼()

4.①应和()②随声附和()③风和日丽()

5.①也赶趟似的()②好似()③相似()

二、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nèn()nèn()的,绿绿的。

2.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3.披()着suō()戴着lì()。

三、请将下面的每句话概括为一个词。

1.精神振作。

()

2.用手轻轻按着并来回移动。

()

3.声音清晰响亮。

()

4.殷切地期望。

()

5.声音相呼应。

()

四、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1.欣欣然张开了眼。

A.这样B.然而C.地()

2.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A.牵引B.伸着C.招引()

3.一年之计在于春。

A.计算B.主意、计划C.打算、做计划()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说出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1.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修辞方法:

作用: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修辞方法:

作用: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

修辞方法:

作用:

4.“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修辞方法:

作用:

【课内阅读】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作者在描述春风时,调动了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加以描述,请你分别写出从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角度描绘春风的句子。

触觉:

味觉:

嗅觉:

听觉:

2.调动多种感官写春风有什么好处?

答:

3.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请分别写出例句。

答:

【课外阅读】

在那春之宫殿,同粉蝶追欢取乐的桃花,攀附他物而生存的紫罗兰,还有那以富贵夸耀人世的牡丹,早已沉没在尘俗的荒漠里。

独有劲竹,如同不朽的松柏一般,站立在苍茫的山野间;上有千仞高峰,下临万丈深渊,经历着风云的变幻。

在命运的风暴中,你轰响着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海。

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吞没了雷声。

为了给人间以春天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葱。

在生活的烈日下,你又给人们送出暑天的凉风。

1.用“||”线将这段文字划分成两个层次。

2.作者借竹在赞颂什么?

答:

3.你能说出竹子的缺点吗?

(也可以比喻现实中的人)

答:

 

二听潮

【课文导学】

《听潮》是鲁彦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

是一篇优美的借景抒情的散文。

作者“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时的海,把它称作“伟大的乐章”。

本文主要是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是难得的朗读材料。

学习这篇散文,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领略大海的美。

鲁彦的夫人覃英在鲁彦逝世之后向记者谈到这篇作品时曾说:

“鲁彦是位现实主义作家。

”他对潮声作出的那一往情深的绘声绘色的描写,也正是源于作家对生活对未来的热烈追求。

这种追求在作品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基础知识】

一、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是()。

A.琼台(qióng)琴弦(xuán)战栗(lì)慵懒(yōng)

B.云汀(tīng)眼睑(liǎn)嗥叫(háo)咆哮(xiāo)

C.呵欠(hā)窗棂(líng)铙钹(bō)溺爱(nì)

D.汩汩(gǔ)酣梦(hān)罅隙(xià)深黯(àn)

二、画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我们就在一个比较悠静的寺院里选了一间房住下来。

()

2.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伊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

3.它咆哮着袭击过来,猛烈地冲向岸边,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刺着岩石的壁垒。

()

4.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渗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

5.它朝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贱在我们的身上。

()

三、解释下列词语。

1.汩汩:

2.罅隙:

3.战栗:

4.慵懒:

5.深黯:

四、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云汀:

2.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

琼台:

五、下列句子中括号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是()。

1.我们就在一个比较幽静的寺院里选了一间房住下来——这是一间靠海湾的楼房,位置已经相当的好,还有一个露台突出在海上,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尽够()了。

2.“现在这海就完全属于我们的了!

”当天晚上,我们靠着露台的栏杆,()海景的时候,妻欢欣地呼喊着说。

3.银光消失了。

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它朝我们的脚下()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身上。

4.我喜欢海,()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A.高兴领略掀热爱

B.幸运观赏冲挚爱

C.欣幸赏鉴扑溺爱

D.欣慰欣赏滚宠爱

【课内阅读】

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

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愈大起来。

没有风。

海自己醒了。

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海终于愤怒了。

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音响就越大了。

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1.概括这四段文字主要内容最准确的一项是()。

A.写大海涨潮时,作者听到海潮的声音和看到海潮的情态。

B.写大海涨潮时,作者看海潮时的感受和心理活动。

C.写大海涨潮时,描绘涛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

D.大海涨潮时,作者边听潮边想象潮声像各种音响和潮的各种动态。

2.在选段里描绘潮声并由弱到强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A.喘气——啼哭——愤怒——奏鸣

B.汩汩——嗥叫——咆哮——千军万马混战

C.吐气——呐喊——袭击——击碎

D.用劲——猛烈——声音大——音响大

3.作者描写这四段文字的主要目的是()。

A.揭示大海凶猛和变化无常的性格。

B.为了衬托下文写大海退潮时的平静温柔。

C.赞美大海雄壮的美和伟大的力量。

D.强调平时观察事物要细致,写起来才生动形象。

4.对“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写海潮逐渐激动,由小到大,以及冲击力越来越强的情形。

B.写海潮由静到动,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

C.运用比喻手法,强调海潮的情态变化。

D.运用拟人手法,强调海潮的变化情态。

【课外阅读】

生命的价值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

“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总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愈出愈高。

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

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

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但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竟被传扬成“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

院长望着男孩徐徐说道:

“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

你不就像这石头一样?

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

有价值。

1.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将第③段“□”处的标点补齐。

2.石头先后被送到何处去卖?

结果有何异同?

答:

三春风

【课文导学】

人们知道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性格有所不同,可有谁注意到南北两地的春风也有着不同的性格?

作者将江南柔美的春风和北方粗犷的春风作了对比,有静景有动景,写出了春风的情态、动作,一些措词率意中见出精心。

看得出,作者似乎有意让语言变得“土”些,尽量表现乡村生活的风情。

表达了对北方春风的怀念之情。

回忆一下你所在地春风到来时是什么景象,或者观察眼下野外“有风飒然而至”或悄然而至时是什么景象,试着用一段或几段抒情文字表现出来。

【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冰砚()荆条()嘎()

灌山口()死耗子()老窖()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色香味俱全:

2.漫过山梁:

3.滋润:

4.莽莽:

5.乍暖还寒:

三、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

1.“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中的“也有道理”是指()。

A.北方的春天常刮风。

B.北方的春天风沙大。

C.北方的春天不像春风。

D.北方的春天特别令人讨厌。

2.“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是用来形容:

()。

A.句中所描写的春景令人陶醉。

B.句中所描写的春景色香味美。

C.这些古典名句值得细细回味。

D.这些古典名句写尽了春景之美。

3.“有死耗子味儿”是形容()。

A.江南春天的霉湿连老鼠也受不了。

B.江南在春天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C.江南春天的霉湿中有一股腐臭的气味。

D.江南的春天令人厌恶和窒息。

4.“江南的春天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可以使我们联想起下列两联唐人描写春风的名句:

①贺知章《咏柳》中的:

②杜甫《春夜喜雨》中的:

5.第5段说“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对“别样的体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的春天“刮土”,另有一种有别于江南春风的美。

B.北京的春天另有一种有别于江南春风的雄健有力的美。

C.江南的春风柔弱无力,算不得美;只有北京的春风雄健有力,才称得上美。

D.只有在撒粪等艰苦的劳动中,才能发现和领悟北京春风的美。

【课内阅读】

北京人说:

“春脖子短。

”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

最激烈的意见是:

“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

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

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

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来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忽;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

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

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

不管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渣……一夜之间,春风来了。

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茫茫沙漠,滚滚而来。

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脸上,如无数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

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

清早,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渣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哧地帮助呼哧哧的人们,把烘肥抛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觉得解气。

要不,请想想,柳丝飘忽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

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1.结合第①②段内容,说说北京春天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答:

2.作者对北京的春风有“别样的体会”。

这“别样的体会”是:

踢开,赶走,麦苗返青,,帮人们撒肥。

3.文中作者起先写北京的春天成天“刮土”,后来又强烈地“怀念北国的春天”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4.请你细读第⑥段,然后填空。

作者先写了背阴岩下的,然后写了带水地方的,最后写了从塞外、关外而来的春风,从文中扑、呼啸等词可看出春风来时具有和的特点。

【课外阅读】

①小时候我很不懂事。

爷爷一生病,家人都急得团团转,只有我最开心。

因为来看望爷爷的叔叔阿姨时常会留下一些奶粉、罐头之类的“好东西”,爷爷又总是说:

“我不爱吃”。

于是这些好吃的便成了我的“囊”中之物。

可八岁时由吃引起的一件事却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使我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

②这一天,爷爷又病了,咳得很厉害。

姑姑拎着一大袋东西来看他。

“准是又有好吃的啦!

”我想着,便偷偷地藏在卧室的门外看。

果然,姑姑从袋子里拿出蜂王浆等补品,还有一大串鲜荔枝!

“爸,这是您最爱吃的鲜荔枝!

”姑姑边说边剥给爷爷吃。

那晶莹的荔枝肉馋得我直流口水,可惜就在这时我被妈妈叫走了。

③回来时,姑姑已经走了。

爷爷知道我最爱吃鲜荔枝,就招呼我说:

“小琴,这个爷爷不爱吃,你拿去吃吧!

”我感到奇怪,便问道:

“爷爷,刚才姑姑不是说您最爱吃吗?

”“噢……爷爷以前爱吃,现在不……不爱了!

”太棒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我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爷爷在一旁默默地笑着看我吃。

④当荔枝所剩无几时,妈妈给爷爷端饭来。

见此情景,她怒不可遏地呵斥道:

“小琴,你怎么把爷爷最爱吃的鲜荔枝给吃了?

”说着就将剩下的几个荔枝夺了过去,放在了爷爷的床边。

听了妈妈的话,我委屈地哭了,爷爷赶紧说:

“没关系,我——我不爱吃……”

⑤我低着头走出了爷爷的房间,这时我才明白,并非爷爷不爱吃,而是因为他爱我远胜于爱那串鲜荔枝!

从这时起我心中便藏下了这串鲜荔枝。

⑥以后,我发现身边有许多像爷爷那样的人,他们以种种“不爱、不喜欢”为借口,把优势让给了我们。

而我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懂事了。

我也学会了“撒谎”,告诉他们:

我也不喜欢,给您吧!

⑦一串鲜荔枝,使人明白许多道理。

1.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是()。

A.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

B.文章记叙的是“我”八岁时发生的一件事。

C.文章是按时间的推进、地点的转移来记叙的。

D.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写法,“我”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人物。

2.对文章语句分析不正确的是()。

A.“我”贪吃爷爷“不爱吃”的东西是“我很不懂事”的表现。

B.“爷爷看我”吃荔枝“默默地笑”,体现爷爷对“我”的疼爱。

C.第③段中“我”感到奇怪的原因是:

爷爷说的话和姑姑说的话相矛盾。

D.“我也学会了撒谎”表明“撒谎”虽然不好,但人们却撒谎。

“我”也不得不这样做。

3.对“爷爷”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慈善B.慈爱C.慈蔼D.慈祥

4.对本文所用写作手法分析准确的是()。

A.文章用了顺序和插叙相结合的手法,灵活多样。

B.一串鲜荔枝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文章主要围绕这条主线来写。

C.作者借鲜荔枝抒发自己的感受,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D.文章的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辅之以描写、议论和叙述。

5.从情节发展角度看,文章第②段是事件的部分,第④段是部分。

6.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三种?

答:

四老北京的小胡同

【课文导学】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

当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胡同的废墟上拔地而起的时候,人们在担心:

胡同是否会消逝?

大概正因为如此,有人又拣起了一个似乎陈旧的话题。

北京的胡同是老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有了城市后才出现的,更确切地说它是在北京城成了元朝的都城后才出现的。

而城市的出现则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因而说胡同还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涵着浓郁的文化生活气息,好似一座座民俗风情展览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仔细品味课文,体会北京的胡同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载体所具有的一种永恒的魅力。

【基础知识】

一、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仲(zhòng)夏夜羊倌(guān)

B.崇(chóng)汕(shān)

C.萦(yíng)绕一阕(què)

D.漾(yàng)饽(bō)

二、将下列有错误的词语改正过来。

1.飘泊2.杨柳3.走街穿巷

4.大概5.走南撞北6.泥模子

7.莲篷藕8.豆桨

三、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1.未2.直3.飘4.泽

末真漂译

5.根6.杨7.崇8.魂

跟扬祟魄

【课内阅读】

①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

可是弄堂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②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

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过类似的胡同。

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

在美洲新大陆就见不到。

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

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

四十年代我两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

八十年代再去,认不得了。

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

我每次去新加坡,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

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

③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

1.作者在选文第①段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

2.作者在选文第②段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答:

3.在选文中挑选出一些饱含作者情感的词语分析一下其中蕴涵的情感?

答:

【课外阅读】

慕田峪观云海

暮春的一天,一位朋友约我去慕田峪长城看桃花,我却意外地看到了像黄山那样的云海。

几年前我游黄山时,那“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绚丽多彩的霞光,雾浪滚滚的云海”,曾使我激动不已,久久难忘。

那天凌晨,小雨刚刚扫过慕田峪,空气中弥散着新鲜的潮意。

我与朋友沿着登城步道拾级而上,阵阵雾气迎面扑来,愈往高,雾愈浓。

雾气中依稀伴着清新的花香,沁人心脾。

我们登上了长城,凭高远眺。

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聚集着一片茫茫的云海。

周围的群山时隐时现,远远望去,就如一个个小岛出没在波涛滚滚的白浪之间。

远处的云雾洁白如雪;近处的云雾似阵阵清烟缠绕在山腰之中。

而飘忽不定的风,一会儿把连在一起的云撕开,一会儿又把几块云衔在一起,一会儿又把云塑成了各种难以名状的造型……真是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就像置身于缥缈虚幻的仙境里。

云雾中不断传来游人的说笑,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我被这奇妙的景观陶醉了,心潮就像那云海一样起伏不平,感触万千:

那云雾缭绕的山峰多么像黄山俊秀的倩影;那挺拔苍劲的古松又多么像黄山的迎客松……我忽然想到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该有多少黄山,该有多少云海奇景啊!

正因为慕田峪一带群山环绕,草木苍翠,风微沙少,气候湿润,风雨天后,才容易出现云雾。

像今天这样的壮观景象真不多见。

我们正谈着,一大片白云慢慢飘来,把我们前面的山坡遮盖了,而连绵起伏的长城恰似一条巨龙,昂首翘尾,穿云破雾,伏在这茫茫云海上,大有奔腾欲飞之势。

烽火台上,一缕青云正徐徐升起,一眼望去,真像是当年御敌报警的“狼烟”。

一阵轻风袭来,云雾渐渐淡了,对面的山峰在一线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隽秀。

白色的云团在山腰浮动,墨绿色的山峦远近高低,层层叠叠,融在蓝天白云之中,构成了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我指着对面的山峰问朋友,那是什么地方?

他说那地方叫苇店。

据说,当年修筑长城的壮举感动了二郎神,他在夜间挑了两块巨石赶来相助。

刚走到苇店时,鸡叫了,二郎神不愿露其真身,放下石头埋好扁担回去了。

后来,那里就留下两块巨石,当地人叫“二担石”。

人们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

“上苇店,中间藏着个金扁担。

”人们说,谁若是能找到金扁担,谁就能过上好日子。

这时,一束阳光透过云层,射到大地,天晴了,阳光照着风景如画的旅游区,照着长城内外一排排红砖青瓦的农家,照着蜿蜒如带的柏油公路,照着一望无际的肥沃农田。

……

阳光下,山显得更青了,云显得更白了。

1.黄山的云海是怎样的景象?

作者为什么要写黄山的云海?

答:

2.文中哪段文字突出了作者是在慕田峪观云海?

用什么景物来表现的?

写观云海所见到的景物时按什么顺序写的?

请写出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

答:

3.根据第⑤段内容回答:

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用原文回答)

答:

 

单元检测

【基础知识】

一、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慵懒yōng云汀dīng寺院shì清脆cuì

B.黄晕yùn波浪pō秫秸shú喉咙hóu

C.芳醇chún深黯àn发怵chù嘹亮liáo

D.酝酿yùn琼台qóng盼望pàn寻常xún

二、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窗棂斜织抖擞花枝招展

B.舒活抚摩朗润蒙陇欲睡

C.宛转蝴蝶银鳞繁花嫩叶

D.卖弄蜜蜂傍晚呼朋引伴

三、选词填空。

①“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吧。

(开裂断裂开裂解冻)

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的喉咙。

(清脆清爽干脆嘹亮)

③我们就在一个比较()的寺院里选了一间房住下来。

(幽僻幽深幽静清静)

④怕什么,这是伟大的()!

海的美就在这里。

(文章篇章音乐乐章)

四、结合句意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赶趟儿:

原意是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

B.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淡淡的阳光,……

乍暖还寒:

天气刚暖了,却还有点儿寒意。

C.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云汀:

这里指白色的海面。

D.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

琼台:

这里把玉石比喻成晶莹洁白的塔基,不是指真用玉石筑台。

五、请你写出下列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②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

③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愈大起来。

()

【课内阅读】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