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29261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docx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

水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

 

索引

一、必须知道的一些基本概念

1.【水资源】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水圈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水的总体,包括海洋、大气、湖泊、沼泽、水库、雪山、冰川、地下、土壤、生物等水体。

狭义上的水资源但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海洋水含有较高的盐分,不在狭义的水资源范围。

2.【水资源管理】指从水资源勘察、开发、利用到再利用过程中管理的总和,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

具体内容包括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开发水利和防治水害;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处理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监督、限制不合理的开发水资源和危害水源的行为;制定供水系统和水库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科学分配水量。

概括来讲,“水资源管理”是指水行政主管部门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的分配、开发、利用、调度和保护进行管理,其作用是保证可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对水的需求。

3.【水资源所有权】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是对生产劳动的目的、对象、手段、方法和结果的支配力量,它是一种财产权,所以又称财产所有权。

所有权是物权中最重要也是最完全的一种权利,具有绝对性、排他性、永续性三个特征,具体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四项权利。

水资源所有权是对水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

4.【水资源开发权】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根据水资源总体情况及规划决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权力。

5.【水资源使用权】指单位和个人依法对国家所有的水资源进行使用、收益的权利。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保护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利益。

6.【水资源供给管理】主要是利用各种工程手段来获取所需用水,它强调供给第一,以需定供。

7.【水资源管理组织体系】是关于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组织结构、职权和职责划分等的总称。

8.【水价】是水资源使用者为获得水资源使用权和可用性需支付给水资源所有者的一定货币额。

9.【水费】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如电灌站、闸管所)或供水单位(如自来水公司)为用户提供一定量的水而收取的一种用于补偿所投入劳动的事业性费用。

10.【水资源费】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直接取用地下水、江河、湖泊等地表水的单位和个人,向水资源主管部门缴纳的费用。

11.【水权】是水资源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以及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各种权利和义务的总称,也可以称为水资源产权。

水权和其他产权一样,权属明确,受法律保护,不可能同时被两个人同时拥有,但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可转变权属关系。

12.【水市场】从广义上来说,水市场是指水资源及与水相关商品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交易场所,以及由此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包含取水权市场、供水市场、排污权市场、废水处理市场、污水回用市场等。

13.【“3S”技术】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基础,将GIS、RS、GPS三种技术与其他高科技(如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而形成的一项新的综合技术。

14.【水资源监测技术】是有关水资源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和处理的集成,可以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支持。

水资源监测技术主要指水文监测和水质监测。

水文监测主要监测江、河、湖泊、水库、渠道和地下水等的水文参数,如水位、流量、流速、降雨(雪)、蒸发、泥沙、冰凌、墒情、水质等。

15.【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InformationSystemofWaterResourcesManagement),是传统水资源管理方法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实现规范化、实时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是水资源管理水平的一个飞跃。

16.【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四大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17.【降水】(Precipitation),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后以液态水或固态水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如雨、雪、露、霜、雹、霰等。

18.【蒸发】(Evaporation),是指水分子从水面、冰雪面或其它含水物质表面以水汽形式逸出的现象。

包括截留蒸发、地面蒸发、叶面散发、水蒸发等。

19.【径流】(Runoff),是指陆地上的降水汇流到河流、湖库、沼泽、海洋、含水层或沙漠的水流。

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

20.【渗流】(Seepageflow),是指水从地表渗入地下及在地下流动的现象。

包括入渗和渗透两种现象。

21.【水量平衡】是指在任意给定的时域和空间内,水的运动(包括相变)是连续的,遵循物质守恒,保持数量上的平衡。

电力学给出的定义是:

任一区域给定时段内,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量变化。

水利科技将水量平衡定义为一定区域(或水体)在一定时段内水的收入量与支出量之差等于该区域(或水体)的蓄水变量。

22.【水资源评价】从地理学的角度讲,是指对某一地区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进行定量计算,并分析供需平衡及预测其变化趋势。

从水利科技的角度讲,是指在确定水资源的来源、数量、变化范围、保证程度及水质的基础上,评价其可利用及控制的可能性。

其目的是要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3.【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且不发生因开采地下水而造成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等水环境问题和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允许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最大水量,地下水可开采量应小于相应地区地下水总补给量。

24.【水资源规划】是指在统一的方针、任务和目标指导下,通过调整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协调防洪抗旱、开源节流、供需平衡以及发电、通航、水土保持、景观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以提高区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和效率为目标而制定的总体计划与安排,并就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价。

25.【供水能力】是指区域或流域内所有供水工程所组成的供水系统,依据系统来水条件、工程状况、需水要求及相应的调水方式和规则,提供给不同的用户、不同保障率的供水量。

26.【可供水量】是指在考虑需水要求的情况下,不同水平年、不同来水情况下,通过各种措施,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能满足一定水质要求,已建或拟建供水工程可供各部门使用的水量。

27.【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是指通过对现有工程的加工配套和更新改造,新建工程的投入和运行,以及非工程措施的实施,分别以地表水资源可供水量、地下水可开采量和其它水源可能的供水形式,与现状条件相比所能增加的供水能力。

28.【水资源配置】是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内,遵循高效、公平与可持续利用的原则,通过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资源配置准则,利用系统科学方法、决策理论与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与积极保护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对可利用水资源在区域间与各用水部门间进行时空调控和合理配置,不断提高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效率。

从广义的概念上讲,水资源配置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全部内容。

29.【需水预测】是在充分考虑资源约束和节约用水等因素的条件下,研究各规划水平年,并按生活、农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和生态用水口径进行分类,同时区分城镇与农村、河道内与河道外、高用水行业与一般用水行业,分别进行各行业净需水量与毛需水量的预测。

29.【供水预测】就是预测不同规划水平年新增供水水源工程达到供水能力后,和原有工程一起可提供的供水量,其中新增供水水源工程包括现有工程的挖潜配套、污水处理回用、开源节流、海水利用、微咸水利用及雨水利用等工程。

二、水资源管理工作涉及的基本内容

1.水资源权属。

水资源权属主要包括所有权、开发权和使用权。

在我国,水资源的所有权和开发权属于全民或集体,使用权则是由管理机构发给用户使用证。

2.水资源政策。

为了管好用好水资源,对于如何确定水资源的开发规模、程序和时机,如何进行流域的全面规划和综合开发,如何实行水源保护和水体污染防治,如何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征收水费等问题,都要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与可能,制定出相应的方针政策。

3.水量分配调度。

在一个流域或一个供水系统内,有许多水利工程和用水单位,往往会发生供需矛盾和水利纠纷,因此要按照上下游兼顾和综合利用的原则,制定水量分配计划和调度方案,作为正常管理运用的依据。

遇到水源不足的干旱年,还要采取应急的调度方案,限制一部分用水,保证重要用户的供水。

4.防洪问题。

洪水灾害给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会扰乱整个国民经济的部署。

因此研究防洪决策,对于可能发生的大洪水事先做好防御准备,也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防洪管理方面,除了维护水库和堤防的安全以外,还要防止行洪、分洪、滞洪、蓄洪的河滩、洼地、湖泊被侵占破坏,并实施相应的经济损失赔偿政策,试办防洪保险事业。

5.水情预报。

由于河流的多目标开发,水资源工程越来越多,相应的管理单位也不断增加,日益显示出水情预报对搞好管理的重要性。

为此必须加强水文观测,做好水情预报,才能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和提高经济效益。

6.水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为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饮用水源不合格,每年因水污染造成的致病事件多达40亿起,约2000万人死亡,每8分钟就有1名儿童死于不洁水源导致的疾病。

三、水资源管理的几大任务

1.研究水资源的属性、形成机制、时空分布和发展规律。

2.研究水资源管理体制,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源和水环境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综合的管理体制。

3.研究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流程,水资源管理的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水资源管理的经济和技术措施。

4.研究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与节约用水。

5.研究水质保护与水污染控制,水害原理与防治。

6.研究水资源配置与规划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四、水资源管理的几项原则

1.坚持依法治水。

法律是规范人们水事行为的手段,也是水资源管理的基本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水法》条文内容从水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给予了明确规定和说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必须要尊重和遵守的法律。

这就要求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从事水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依照法律规定,按照法律程序,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绝不允许任何超出法律的非法行为发生。

2.坚持国家所有。

水资源的国家属性是宪法和水法明确规定的,任何个人、集体均无权占为己有,更不允许只为个人和小集体利益而不顾大局,影响区域、全局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水资源规划与布局,水环境保护。

3.坚持效益最优。

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规划、设计、运用),都要拟定最优化准则,以最小投资取得最大效益。

4.统一规划,联合调度。

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两个组成部分,存在互相补给、互相转化的关系,开发利用任一部分都会引起水资源量的时空再分配。

充分利用水的流动性质和储存条件,联合调度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5.开发与保护并重。

在开发水资源的同时,要重视森林保护、草原保护、水土保持、河道湖泊整治、污染防治等工作,以取得涵养水源、保护水质的效应。

6.水量和水质统一管理。

由于水源的污染日趋严重,可用水量逐渐减少,因此在制定供水规划和用水计划时,水量和水质应统一考虑,规定污水排放标准和制定切实的水源保护措施。

7.坚持用水价进行经济管理。

水资源的商品属性决定了供水不仅是有偿的,而且合理的水价应该以完全反映边际成本为目标。

这一成本包括:

供水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等项目的费用、水资源污损费用、外部因素引起的供水系统的毁损费用。

这样,水利工程大量依赖补贴、效益低下的状况就会得到改善。

其次,需求管理采用鼓励性措施(如税收、信贷等)和抑制性措施(如高价、罚款等)经济杠杆来调节水的需求。

五、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流程模式

水资源管理的工作目标、流程、手段差异较大,受人为作用影响的因素较多,而从水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其工作流程基本类似。

社会经济信息

水资源信息

需水预测

水情预报

管理优化模型

实施的可行性、可靠性分析

水资源运行调度

确立管理目标

信息获取、传输

水资源管理一般工作流程图

1.确定管理目标。

在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之前,首先要确立管理的目标和方向,这是管理手段得以实施的依据和保障。

2.信息获取与传输。

信息的获取与传输是水资源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

通常需要获取的信息有水资源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等。

同时,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及时将预测结果传输到决策中心。

资料的采集可以运用自动测报技术;信息的传输可以通过无线通讯设备或网络系统来实现。

3.建立管理模型,寻求最优方案。

根据研究区的经济社会条件、水资源条件、生态系统状况、管理目标,建立该区水资源管理优化模型。

通过对该模型的求解,得到最优管理方案。

4.实施可行性、可靠性分析。

对选择的管理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可靠性进行分析。

5.水资源运行调度。

水资源运行调度是对传输的信息,在通过决策方案优选、实施可行性、可靠性分析之后,作出的及时调度决策。

六、几种水资源管理的典型模式

1.供给管理模式。

供给管理主要是利用各种工程手段来获取所需用水,它强调供给第一,以需定供。

供给管理模式缘于人们对水资源“自然赋予”的传统观念。

水资源根源于水资源供给量相对于需求量而言是充裕的,是自然无偿赐予给人类使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毋须支付任何形式的代价的自然资源。

自然赋予观,必然导致松散管理,出现供需矛盾突出,就采用各种工程措施在可利用水资源中增加有效供水量,通过供给扩张达到供需平衡。

显然,供给管理模式存在种种缺陷和不足。

2.需求管理模式。

需求管理着眼于水资源的长期需要,强调在水资源供给约束条件下,把供给方和需求方各种形式的水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

其基本思路是:

除供给方资源外,把需求方所减少的水资源消耗也视为可分配的资源同时参与水资源管理,使开源和节水融为一体。

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等手段,通过优化组合实现高效益低成本的利用和配置水资源。

需求管理模式大体上包括四个方面的手段:

(1)经济管理手段。

其核心是水价的确定。

针对供给管理水价偏低的情况,需求管理模式首先提出供水不仅是有偿的,而且合理的水价应该以完全反映边际成本为目标。

这一成本包括:

供水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等项目的费用;水资源污损费用;外部因素引起的供水系统的毁损费用。

这样,水利工程大量依赖补贴、效益低下的状况就会得到改善。

其次,需求管理采用鼓励性措施(如税收、信贷等)和抑制性措施(如高价、罚款等)经济杠杆来调节水的需求。

(2)制度法规手段。

政府有关部门通过指定法规、制度等鼓励节水、约束浪费和保护水环境。

具体如用水许可证制度等。

(3)技术手段。

如采用先进的节水和污水净化处理技术和设备,提高用水效率。

(4)诱导手段。

主要是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方式,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和引导消费行为朝着有利于节水方向发展。

3.资源化管理模式。

资源化管理是仅仅把水资源作为一种实物从物质上进行管理,包括水资源的权属管理、数量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等。

资源化管理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它只注重水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其收益权能被掩盖,价值量被忽视,处置权被限制。

管理手段只有单一的行政手段,政府对全部的水资源进行直接管理和调配,而市场则被排除在外。

资源化管理模式反映到生产上,由于缺少价格信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配置的经济合理性缺乏依据,使得计划中的盲目性再所难免,加之产权不清和缺乏流动性,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际上难以实现;反映到生活上,由于缺乏监督和激励机制,也难以调动人们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以高消耗、高投入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所导致的水资源的浪费。

4.资产化管理模式。

资产化管理就是把水资源作为资产,从开发利用到生产再生产全过程,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

它有三个特征:

确保所有者权益、自我积累和产权的可流动性。

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目的是有偿使用水资源,通过投入产出管理,确保所有者权益不受损害,增加水资源产权的可交易性,促进水资源价值补偿和价值实现。

水资源资产化管理包括产权管理、经营管理和收益管理。

产权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建立起明晰的产权并实现产权的可流转,保证每一个经济主体自身的利益实现最大化;经营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收益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把水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水资源的实际价值得到反映和补偿,并实现保值和增值。

5.分散管理模式。

分散管理是国家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对水资源分别进行管理,或将水资源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国家只制定政策和法律。

水资源分散管理模式缘于特定的水问题而建立的单一目标的水管理部门,以中国为例,如水利部门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大江大河的管理;市政部门负责城市供水和排水的管理;环保部门虽然负责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但是它与其他部门权利交叉,难以实现“统一规划,合理使用”。

由于各公共部门只负责相对狭窄的管理活动,在各部门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管理目标的价值及利益的影响下,很难实施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加之各部门间缺乏沟通,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由此导致的最根本缺陷是水资源利用和配置的低效率。

6.集中管理模式。

集中管理是由国家设立专门的机构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或者由国家指定某一机构对水资源进行归口管理,协调各部门的水资源开发利用。

7.集成化管理模式—水资源管理模式的新发展。

集成化管理(IntegratedWaterManagement,简称IWM)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分析框架。

IWM是以复杂系统论为基础,既认识到水资源各要素之间存在复杂联系,又对这种联系及相应的利益集团进行管理控制的一种新模式。

集成化管理是指在水资源系统各因素之间、利益团体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的现实状况下,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信息传播、启发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手段,通过对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协调以及对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综合考虑,从利益团体的职能以及各子系统自身功能两个方面出发,把子系统的关键要素有机组织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并控制系统运行以达到决策目标的过程。

通过分析和比较前述几种水资源管理模式,可以看出,这些模式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而IWM模式是从水环境、水资源与各用水单元以及相关利益集团间的关系出发,对各种关系做出相应的管理控制,最终提高系统的效能。

它的优点表现在:

第一,实现水资源的最优利用和保护;第二,更好地平衡各个水管理者之间及其用水者之间的利益,减少和消除冲突;第三,革除“陈规陋习”,实现水管理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效益和效率,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面对日益突出的水资源问题,水资源集成化管理模式已被许多国家和专家学者所认可。

七、水资源管理的组织体系

国务院

水利部

省政府

水利厅

地方水利务局

县水利务局

乡水管站

规划计划司

政策法规司

水资源司

经济调节司

人事劳动教育司

国际合作与教育司

建设与管理司

水土保持司

农村水利司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松辽水利委员会

海河水利委员会

淮河水利委员会

黄河水利委员会

长江水利委员会

太湖流域管理局

珠江水利委员会

水资源管理的组织体系是关于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组织结构、职权和职责划分等的总称。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组织体系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组成的一种权责结构体系。

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模式经历了由分散管理模式向集中管理模式的转变。

我国现行的水资源管理组织体系是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八、水资源管理的法规体系

(1)宪法中的有关规定

(2)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3)单项法规

(4)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

(5)由国务院及所属部委制定的相关部门行政规章

(6)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

(7)各种相关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资源评价导则》

(8)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相关法律解释

(9)其他部门法中相关的法律规范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九、水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经济措施

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就是以经济理论作为依据,由政府制定各种经济政策,运用有关的经济政策作为杠杆,来间接调节和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水事活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措施,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水价和水费政策、排污收费制度、补贴措施以及水权和水市场等。

1.水价制度。

水价,是水资源使用者为获得水资源使用权和可用性需支付给水资源所有者的一定货币额。

水费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如电灌站、闸管所)或供水单位(如自来水公司)为用户提供一定量的水而收取的一种用于补偿所投入劳动的事业性费用。

水资源费,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直接取用地下水、江河、湖泊等地表水的单位和个人,向水资源主管部门缴纳的费用。

水费和水资源费是水资源用户向供水单位或水资源主管部门缴纳的水资源有偿使用的费用,而水价是其确定的基础。

当水价为供水价格时,在数量上等于水费。

当水价为严格意义上的水资源资产价格时,水资源费是水价中的资源水价部分;就我国现行情况来看,水费在数量上要小于水价。

水价制度的目的在于,在合理配置水资源,保障生态系统、景观娱乐等社会效益用水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合理、有效、最大限度地利用可供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间接经济、社会效益。

▲“三元”水价。

目前学术界普遍的观点认为水价由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三部分构成,即所谓的“三元”水价。

用公式表示为:

P=P1+P2+P3

式中,P为水价,P1为资源水价,P2为工程水价,P3为环境水价。

资源水价是水资源资产归国家所有在经济上的实现,即国家作为水资源资产的拥有者,让个人或企业使用水资源所获得的报酬。

工程水价即指通过具体的或抽象的物化劳动把资源水变成产品水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水所花费的代价。

环境水价是指经过使用的水排出用户范围后,污染了他人或公共的水环境,而为治理污染和保护水环境所付出的代价。

▲我国水价的制定方法。

我国目前的水价制定主要以《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为依据,基本上是行政主管部门核算,全面实行有利于用水户合理负担的分类水价。

根据用水的不同性质,统筹考虑不同用水户的承受能力,实行了分类水价体系,报经物价部门核定批准后执行。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水价管理方式,全国绝大多数省区适当下放了水价审批权,实行按区域定价和按单价工程定价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城市供水价格引入了听证会制度,水价决策的规范化、民主化和透明化程度逐步提高。

《水价办法》中明确: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是指供水经营者通过拦、蓄、引、提等水利工程设施销售给用户的天然水价格。

并规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由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利润和税金构成。

水利工程供水应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

具体实施范围和步骤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确定。

基本水价按补偿供水直接工资、管理费用和50%的折旧费、修理费的原则核定。

计量水价按补偿基本水价以外的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