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356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docx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

生态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1.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根据建设项目性质(矿产开采)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中有关规定,同时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本次生态评价范围为以采矿场区为主体,矿区所在区域及周围500m范围内的生态系统。

采矿区范围内无自然保护区等特殊保护区,区域内无珍稀濒危物种,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小于20km2。

根据工程的特点、影响范围及生物影响程度,该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级别按三级评价。

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①概况

采石场位于海拔50~240m的低丘中,地势沿南东方向低、往北西方向顺山坡坡角25~30o逐渐升高,地形切割中等。

本区气候温和潮湿,四季分明,盛长亚热带植物:

木本植物以松、杉、毛竹等针叶树和阔叶树为主,草木植物则以经济作物为主,植物的生长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由花岗闪长岩类所形成的低山区盛长茂密的树林;在低丘陵和冲积平原中则适于各种经济作物和草本植物的生长,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小麦、大豆、蕃薯、花生、棉花、黄麻、菸草、甘蔗等。

②生态系统现状

经实地调查,评价区主要有4种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广泛分布,以松、杉、毛竹为主,乔、灌、草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立体植被体系;灌草丛分布于森林与农田之间的荒坡地;人工生态系统中工矿厂房、村庄建筑、绿地和非农用地有序排列。

评价区内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见表1。

表1评价区内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

序号

生态系统类型

主要物种

分布

1

农业生态系统

水稻、大豆、花生、棉花

条带状、块状分布于评价区

2

森林生态系统

马尾松、杉木、竹

大面积分布于评价区

3

灌草丛生态系统

杜鹃花、山楂、小山竹、野古草、桔草

条带状、块状分布于评价区

4

人工生态系统

人、建筑与绿色植物

斑块状分布于评价区

③植被分布现状

梅岭地区植被类型复杂,植物种属繁多,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在70%以上,主要植被类型有以下七种:

a)亚热带针叶林:

以马尾松、杉木为代表。

西部低山和中部高丘以松、杉纯林或杉松、杉竹混交林为主。

杉木纯林主要是人工林,其余为天然次生林或半天然半人工林。

北部和东南部以马尾松林为主,并有大面积疏林。

b)亚热带毛竹林:

主要分布在北部,不少毛竹林中混生有杉木、马尾松、油茶等。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分布零散,多在村庄附近。

主要优势树种是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及金缕梅科树种。

如木荷、樟树、枫香等。

d)亚热带经济林:

以油茶为主,分布较广;另有茗茶、油桐及板栗、桃、梨、柑桔、柚等果树,分布零散,多为人工栽培。

e)灌木草丛:

灌木树种有20余属50余种,主要有杜鹃花、山楂、小山竹等。

草本植物有野古草、桔草等禾本科植物;还有豆科草类,以及蕨类、苔类等低等植物。

f)藤本植物主要有葛藤、猕猴桃、野葡萄、鸡血藤等。

g)山顶沼泽,主要植物有沼柳、萱草、水桠林、挖耳草、望江南和泥炭藓等。

根据现场调查,采矿场植被以灌木草丛为主,面积3.86hm2,主要为人工干扰后的次生群落,郁闭度不大,现场踏勘过程中也未在矿区范围内发现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④动物分布现状

根据湾里区区志,湾里区动物种类主要有鸟类、兽类、爬行类、水生类等。

a)鸟类主要有:

苍鹰、金雕、白尾鹳、红隼、猫头鹰、鹌鹑、竹鸡、长耳鹗、白颈长尾雉、山斑鸡、杜鹃、雨燕、啄木鸟、云雀、家燕、白眉、春鹊、乌鸦、八哥、柳莺、红嘴相思鸟等177种。

b)兽类主要有:

灵猫、云豹、狐、黄鼬、獾、水獭、野兔、松鼠、竹鼠、豪猪、野猪、黑鹿、穿山甲、羚、蝙蝠等。

c)爬行类以蛇为主,主要有:

金环蛇、竹叶青蛇、乌梢蛇等,此外还有食蛇龟、鳖、螃蟹、田螺等。

d)水生类主要有:

石斑鱼、娃娃鱼、鲤、草鱼、鲢、青鱼、乌鱼、鳝、鳅等。

本项目矿区靠近湾里区政府,附近分布有公路、铁路、村庄、企业,人员相对密集、人类活动相对频繁、干扰强度较大,该区不是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典型栖息地,踏勘时也未发现珍惜濒危保护动物的活动踪迹。

家养畜禽主要有牛、羊、猪、狗、鸡、鸭等。

⑤土壤类型及土壤侵蚀情况

项目区内成土母质主要有以花岗岩为主的酸性晶类风化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其次是千枚岩和近代河积物。

红壤为区域内分布最为广泛的土壤类型,发育完整,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项目区地处南方红壤丘陵侵蚀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

湾里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66.7hm2,占总面积的1.44%,其中轻度流失面积321.2hm2,占流失总面积的87.6%;中度流失面积21.4hm2,占流失总面积的5.8%;强度流失面积20.6hm2,占流失总面积的5.6%;极强度流失面积2.1hm2,占流失总面积的0.6%;剧烈流失面积1.4hm2,占流失总面积的0.4%。

项目区原有水土流失面积1.43hm2,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35hm2,占流失总面积的94.41%;中度流失面积0.08hm2,占流失总面积的5.59%;无强度水土流失区。

项目区内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为432t/km2·a。

⑥土地利用现状

矿区所在区域现状土地利用主要以工业用地为主,采矿区已形成了高差较大的单面坡,石壁陡峭,台阶少,各台阶垂直高度达40余m,坡脚大于60o,采矿区总占地面积约0.11km2,除矿区顶部表层未开采部分分布有植被外(其中林地2.63hm2,草地1.23hm2),其他部分均呈裸露状态。

矿石加工区面积约2.72hm2,70%地面已进行硬化处理,主要由厂房、堆场、小溪、水池以及花圃组成。

矿区现状及植被见图1。

 

(1)采矿区

(2)采场周围植被

 

(3)矿石加工区(4)废水处理站

(5)采矿场面貌

图1矿区现状图

(2)生态质量现状评价

通过生态现状调查可知:

①评价区内植被覆盖率较高,在70%以上。

②评价区内动植物种类均为当地常见品种,评价区内不属于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分布地。

③评价区生态系统稳定、生态质量良好。

④采矿区内已形成了高差较大的单面坡,且是未进行绿化的裸露面,水土流失情况严重。

3.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由于本项目是在原有项目基础上进行的生态恢复性开采,基础设施均已建成,因此本次评价主要进行运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本项目对周围环境的主要作用因子为采矿场、矿石加工区、矿石运输;主要受影响生态因子为陆生动物、植物。

(1)对土地利用功能的影响

本项目利用原有的建筑设施,不新征工业用地。

随着开采工程的进展,每完成一个台阶的矿石开采,将立即对其进行生态复垦恢复,矿区裸露地表得以恢复,绿化面积会逐步提高,可见,本项目对土地利用功能的影响较小。

(2)对植被的影响

本项目采矿方式为露天开采,采矿区现有地表植被将会受到破坏,使植被覆盖率降低,植物繁殖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从而导致局部植被环境功能下降。

但本项目采矿区面积小,据测量,毁坏植被面积约为3.86hm2,由于破坏的植被主要为树冠不高的灌木草丛,单位面积的生物量小于3kg(fw)/m2,损毁的生物量约115.8t。

整个矿区除东南边分布有人口外,其余各方向均是同类型的山脉和植被,因此矿山开发不会在空间上切断植被的联系,不会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也不会改变当地生态的结构。

按照生产计划,企业采取边生产边生态恢复的工作方案,被损毁的植被会在短时间内经补种适应当地生长的灌草植物后,矿区植被覆盖面积将得以恢复,因此,对植被的影响较小。

(3)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矿区靠近人口活动频繁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矿区附几乎没有野生动物聚集,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矿区以北的深山中。

少量分布的野生动物由于矿区生产过程的噪声影响可能造成原有栖息野生动物不得不迁息,受影响的动物将迁至周边林地,活动觅食受到一定影响,鸟类主要是迁移飞行过境,数量也将减少,更多将选择适宜的地方筑巢和活动。

项目所在地及周边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将会明显减少。

(4)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根据项目特点,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区域包括石料矿开挖形成的裸露地面、裸露边坡以及裸露的堆土区域等。

据估算,工程在施工过程可能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总面积为3.86hm2,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面积约为11.00hm2,其中建设过程中造成裸露地面10.68hm2,裸露堆土面积0.32hm2。

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因石料矿开采而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造成现有水土保持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导致土壤侵蚀加剧而增加的水土流失量;二是临时堆土场,在不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情况下,产生新增的水土流失量,新增的水土流失量以水蚀总量为主。

通过确定的各预测分区及各预测时段的土壤侵蚀模数,根据流失模数法公示进行项目建设期水土流失量预测计算,项目区水土流失总量为2655.34t,施工期水土流失总量为2516.50t,新增水土流失总量为2353.65t。

根据预测结果,水土流失的产生主要集中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项目建设区域将作为重点防治区进行整治,必须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土方开挖、堆场及边坡区域等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部位,必须有较高标准的防护措施;

项目建设区域存在大量的裸露地面,侵蚀比较严重,必须在施工中选用合理的方法,尽量避开暴雨时节施工,并在施工中及时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进行防治;

临时堆土场应设置在施工范围内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汛期土石方无序堆放造成水土流失,在可能受到雨水冲刷的地段应采取工程防护措施,其他地段采取植物防护措施,开采工程应结合水土流失防治,合理安排水土流失工程施工工序。

经治理,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将得到全面、及时、有效的防治,扰动土壤整治率达到98%以上;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7%以上,拦渣率达到98%以上,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8%以上,两年内项目区内的林草覆盖率达到36%以上,从而能有效避免和防止因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对项目区及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5)对梅岭风景名胜区的影响分析

梅岭风景名胜区是由古老混合花岗岩演育而成的,由山峰、奇岩、怪洞、瀑泉、溪涧、幽谷、森林等自然景观为基础,融合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教文化、山水文化、政治文化、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省会城市近郊大型风景名胜区。

它具有审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科学价值。

本项目位于梅岭风景名胜区东南面规划范围的外侧约300m,采矿场范围内无名胜景观和需要特殊保护的历史文物,也不是游览梅岭风景区的必经之路。

采矿期间对梅岭风景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噪声和景观影响,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高噪声设备少,通过采用隔声、减振等工程措施,噪声影响范围可控制在300m范围之内,影响有限,另外根据工作制度,每天工作8小时,夜间不进行生产,不会对周围居民休息造成影响,通过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和生态恢复方案,在三~四年内,采矿区裸露的岩石可重新披覆绿装,逐步恢复矿区生态。

(6)评价区自然体系稳定状况分析

①生物量

由于矿区开发建设,使该区域平均生产力有一些下降,但在项目服务期间由于生态复垦,平均生产力又有一定的提高,相对于评价区自然体系生产力本底值而言,服务期的自然体系生产能力仍然可以保持本底水平,因此本项目对自然体系生产能力的影响是可以承受的。

②异质性程度

根据区域植被分布情况,考虑相应的水保措施,预测整合项目运营期间将改变区域内约1%的植被,对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影响程度较小。

(7)景观生态体系质量评价

本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势必有一些破坏植被、占用土地、产生废渣等破坏生境的行为,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弃土弃渣占地、水质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等,本项目运营虽然会有多个方面影响景观生态体系,使体系的负面影响有所上升,但是在加大人为生态恢复的力度下,通过努力,仍可维持现状格局,并逐步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因此,项目运行对评价区景观生态体系的质量没有重大影响。

景观稳定性及连通性仍然较好。

(8)矿山生产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预测及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矿山生产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泥(渣)石流和塌陷、滑坡。

①泥(渣)石流

泥(渣)石流隐患主要为采矿产生的废石堆形成的不稳定边坡易造成小型滑塌泥(渣)石流隐患点。

由于矿区废石在临时堆放场所临时堆放后用于生态复垦用土,生态恢复工作是根据采矿情况,边开采边恢复,因此临时堆放场的废石存量量小,堆放高度低,在采取了设置拦挡墙和截排水沟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后,泥(渣)石流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危害较轻。

②坍塌、滑坡

矿区所在区域地质构造整体稳定性较好,区内未发现明显地质灾害现象,矿区开采范围规模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简单,且采用露天开采方式,不会造成因采矿而引发巨大的地质灾害,由于矿区工作面小,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强安全生产教育,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矿石面理较发育,其倾向与部分地段台阶坡面角方向一致,且倾角小于台阶坡面角,在爆破开采过程中,可能产生松动,因此在爆破完成、开采过程及暴雨等不良气象条件下,要派专人进行检查并及时处理。

 

生态恢复方案分析

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要求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防止生态环境破坏措施和防治污染两个方面。

对可能出现的生态影响应积极地采取保护和减缓措施,制定详细的保护计划,削减项目运行时对人群和生态系统的负面效应,可以从避免、减小、矫正、保护和补偿五个方面考虑。

具体到该项目,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工作:

(1)合理设计,加强施工管理,把项目引起的难以避免的植被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注意对脆弱植被的保护和对环境条件恶劣的局部地区的植被的保护,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矿区周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使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2)合理规划和使用占用土地,尽可能减少占地面积,缩短占用时间,及时覆土恢复地表植被。

严禁乱倾倒弃土石方,作到定点处理,不污染水体和土壤。

(3)加强建设项目“三废”管理,在重视生产的同时,要做好废弃物的处理配套工程和职工劳动安全保障工作,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和职工自身健康的影响。

(4)加强生态系统的监测,制定生态系统监测方案,监测内容应包括污染水平和生态系统功能、结构方面的变化,及时提供信息,以保证在生态系统变化未达到允许水平之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5)健全管理体制,由于生态系统影响往往具有跨部门、跨地区的特点,应当建立职责明确、便于协调的管理体制,以利生态资源的保护、管理。

(6)加强生态环境意识宣传,提高员工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废石堆上要覆盖苫布,及时种树覆盖绿化,严禁废石场有大面积的裸露废石堆,污染周围生态环境和环境空气。

对水土流失较大的地段必须进行砌石护坡。

2.临时废石的堆置方案

首先采用推土机分层剥离,按不同地段的地质条件确定剥离深度,把上层表土推出采区,然后推出粘土,分层次剥出的土质分类堆放。

各台阶废石产生量统计见表1。

 

表1各阶段废石产生量统计表

阶段编号

阶段顶底面标高(m)

阶段顶底面水平面积(m2)

阶段高度(m)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阶段废石量

(104m3)

累计废石量(104m3)

1

202

0.00

12

0.026

0.026

190

947.31

2

190

1132.54

10

0.133

0.159

180

2930.75

3

180

2397.56

10

0.253

0.412

170

5212.54

4

170

4627.47

10

0.420

0.832

160

7856.39

5

160

6245.09

10

0.540

1.372

150

9762.13

6

150

8782.80

10

0.676

2.047

140

11151.96

采矿剥离的废石临时堆存在采矿场70m平台处的临时堆场,临时堆场占地面积0.32hm2,堆场堆置高度为3m,最大堆放量为0.96×104m3。

由于本项目系采取恢复性开采方式进行开采,即边开采边进行治理,根据各台阶废石产生量计算表可知,同一时间段未能进行随挖随填的土石方最大量为0.676×104m3,因此本项目临时堆场的容积可满足生产需要。

临时堆土场遵循先挡后弃的原则,堆放前先做好拦挡措施和截、排水措施,拦挡措施采用编织袋做成临时挡土墙,沿挡土墙周边开挖临时截水沟,截水沟与厂内其他排水沟相通,出水端设置沉沙池,可起到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

临时挡土墙设计为品字形,高1.0m,上宽0.5m,下宽2.0m,同时备有塑料薄膜,用于暴雨前覆盖堆场顶部,减少雨水对其的冲刷。

3.生态恢复实施方案

(1)采矿区台阶整治

在每一台阶开采作业结束前,根据台阶宽度,沿石壁基部外2.5~5.5m位置构筑一条梯形体拦土石堤,高度大于40cm,首先平整台阶,然后依次将厂内暂存的粘土、表土回填至台阶内直至堤满,再进行全面平整作业,并预留排水沟,台阶面灌草混植,靠坡面侧种爬行攀延植物(如爬山虎、葛藤等)以掩盖石壁,同时做好追肥与后期管理工作,保证植被成活率。

采矿场工作平台恢复示意图见图1。

 

图1采矿场各台阶生态恢复示意图

(2)植被种植方法

本工程植物措施采取植树与种草相结合,在选择草种、树种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根系发达、根蘖萌发力强,固土能力强;

②生长旺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③根据不同的地貌分区选择相应的树种;

④考虑景观的美化需求。

在树种的选择上,遵循树种搭配原则,根据需要既要有以乔木为主的复层林,也有乔、灌、花、草的单层林,树种的搭配上要相互促进和协调,做到常绿与落叶搭配,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搭配,阳性树种与耐阴性树种搭配,绿色树与彩色树搭配,抗病防火树种与一般树种搭配,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绿化体系,绿化后的群落既要有层次感,也要有季相感。

种植方法:

①放线定点

根据设计方案确定各树种的种植点,平坦开阔地一般要求做到横平竖直,整齐美观,若地形复杂或范围较小,可依地变化进行布置定点,尽量做到自然流畅,疏密间距适当。

②挖坑(刨坑)

栽植坑(穴)位置确定后,根据树种根系特点(或土球)大小确定挖坑(穴)的规格。

一般要求比规定根幅或土球大,约加宽放大40~60cm,加深20~40cm。

坑(穴)应上下口大小一致,切忌挖成上大下小的锥形或锅底形。

一般要求乔木坑(穴)规格为80×80×80cm,灌木坑(穴)为50×50×50cm。

③回填种植土配置

坑(穴)挖成后,植树回填一般要求采用种植土回填,以利苗木正常生长,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种植土配置要求:

每立方客土加配迟效有机肥(腐殖酸类或厩圈肥)30kg,泥炭土30kg,过磷酸钙15kg。

④种植

苗木选择:

一般要求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根系发达完整,苗干粗壮通直,枝叶丰满,胸径、高度、冠幅达到设计规范要求。

种植时间:

以阴雨无风天最佳,晴天宜上午11时前或下午3时以后为好。

种植方法:

先填入适量种植土到坑穴底部,以适宜苗木种植,放置苗木前剪开包装袋,去除不易腐烂的材料,回填种植土,用木棍将土球四周扦实,填至满穴并踏实(注意不要弄碎土球)。

栽后养护:

一般要求载后立即浇水,无雨天不要超过昼夜就应浇上头遍水,旱季加紧连夜浇水,一定要浇透,使土壤吸足水分,有助于根系与土壤密接,并间隔数日(约3~5日)连浇三遍。

每次浇水渗入后,应将歪斜树苗扶正,并对塌陷处填实土壤,达到验收标准后转入成活期日常养护。

种植以后应注重苗木成活率的检查,决定补植(成活率为41%~85%)或重新造林(成活率在40%以下)与合格验收(成活率在85%以上,且分布均匀),补植应根据检查结果拟定补植措施,幼林补植时需用同一树种的大苗或同龄苗。

根据水土保持方案,生态恢复工作量为乔木3975株,灌木17720株,草皮67579m2。

根据工程量确定复垦工作时间见表2。

 

表2采矿及复垦工作进度安排

阶段

矿石储量(104m3)

生产能力(m3/d)

开采时间

(d)

复垦绿化时间(d)

合计工作天数(d)

开拓公路

/

/

/

/

15

190m

0.38

300

13

2

15

180m

1.96

300

66

4

70

170m

3.72

300

124

4

128

160m

6.17

300

206

11

217

150m

7.94

300

265

7

272

140m

9.94

300

332

8

340

合计

30.11

1006

36

1057

(3)结论

通过上述手段,可使矿区在开采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降到最低水平,方法切实可行,企业应设置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对生产期间的环境进行管理,确保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落实好生态恢复方案。

4.原有破坏场地生态修复措施

原有破坏场地生态修复是指原有工程破坏的场地,而在本次开采方案中未涉及的区域,主要是采矿场190m标高以上的山顶裸露部分及矿区西北面由于人为活动而破坏的山坡和地面,由于这部分区域在矿山开采面之外,在生态恢复过程中易被忽略,因此需予以重视。

原有破坏场地生态修复措施包括两方面,一是工程措施;一是植被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内容是对裸露地面的削坡、平整,

a、坡度要求。

除坡面石质坚硬、不易风化的外,削坡后的坡比一般应缓于1∶1。

b、坡面削坡,应留出齿槽,齿槽间距3~5m,齿槽宽度1~2m。

在齿槽上修筑排水沟和渗沟,一般深10~30cm,宽20~50cm。

削坡后因土质疏松可能产生碎落或塌方的坡脚,应修筑挡土墙予以防护。

削坡开级后的坡面,应采取植物护坡措施。

遭破坏的裸露地面根据实际情况填坑补平后,选用当地常见物种进行植被。

植被措施主要内容是对平整后的裸露地面植被种草,植被措施可参照生态恢复方案中植被种植方法进行。

5.服务期满后生态恢复措施

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南昌铁路天河采石有限公司应设立闭矿生态恢复准备金,按江西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取标准及影响系数,从每年的销售收入中提取,存入专门帐户,实行专款专用,该资金由财政、环保、国土和企业共管。

由于本项目采取的是边开采边恢复生态的开发利用方案。

根据计划,利用3~4年时间完成第一阶段生态恢复工作,即矿山140m~190m标高共6个台阶完成复垦及绿化措施,建设单位应在绿化工作完成三个月内向当地管理部门申请验收。

如建设单位继续对70~140m标高矿山进行修复性开采,则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规定,委托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并报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施工。

如建设单位暂不对70~140m标高进行修复性开采,则应对70m~140m山体进行生态修复,为减少工作量,按矿山原有台阶分为70m和120m两个台阶,即70~120m一个台阶坡面,120m~140m一个台阶坡面,台阶宽应在4m以上,对坡面的要求如下:

a、坡度要求。

除坡面石质坚硬、不易风化的外,削坡后的坡比一般应缓于1:

1。

b、坡面削坡,应留出齿槽,齿槽间距3~5m,齿槽宽度1~2m。

在齿槽上修筑排水沟和渗沟,一般深10~30cm,宽20~50cm。

削坡开级后的坡面,应采取植物护坡措施。

坡面植被有两种方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一是砌石草皮护坡,在坡面从上到下,每隔3~5m沿等高线修一条宽30~50cm砌石条带,条带间的坡面种植草皮。

二是格状框条护坡,用浆砌石在坡面做成网格状。

网格尺寸一般2米见方,或将每格上部做成圆拱形;上下两层网格呈“品”字形排列。

浆砌石部分宽0.5m左右。

在护坡现场直接浇制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