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637141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302 大小:31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2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2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2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2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2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2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2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2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2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2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2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2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2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2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2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2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2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2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2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2页
亲,该文档总共30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30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docx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

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则

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

"学习老师传授过的知识并时常温习,不也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与你做朋友,不也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

" 

  重点字词解释:

  

(1)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

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

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朋:

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

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

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

拼音:

yùn,恼怒,怨恨。

  (9)君子: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

为人处事

 

曾子曰:

“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

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

省(音xǐng),注:

反省。

三省有几种解释:

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

旧注曰:

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

旧注曰:

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

传,旧注曰:

“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第三则:

学习方法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

“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

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重点字词解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

一为“温故才知新”:

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

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

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

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

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

旧的知识。

知:

领悟。

可:

可以。

以:

凭。

为:

做。

  (直译: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

  第四则:

学习方法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读书,这是有害的。

”"学"与"思"要结合起来。

  重点字词解释:

  而:

连词,表示转折。

  则:

连词,相当於“就”“便”。

  罔:

迷惑不解。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

有害的。

  第五则:

学习方法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重点字词解释:

  孔子说:

"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

“女”通“汝”意思: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

聪明智慧。

(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

教,传授。

  乎的意思:

语音助词。

  由:

仲由(子路)(前542~前480)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事亲至孝,以擅长“政事”著称。

子路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

他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

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

孔子称赞说:

“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初仕鲁,后事卫。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

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

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

“君子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

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第六则:

学习态度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

“看见他的优点就向他学习,看见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重点字词解释:

  思:

希望,想着。

  第七则:

学习态度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

"几个人同行(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必有我师焉:

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

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第八则:

怎样做人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

“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直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第九则:

怎样做人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树是最后凋谢的."

  第十则:

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贡问道:

"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

"那大概是'恕(道)'吧!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

一句话。

  行:

奉行。

  其恕乎:

大概就是“恕”了。

其:

大概,也许。

恕:

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喜欢,想。

想要(做的事)。

  施:

施加。

  各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

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学习态度,强调要惜时而学。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

学习方法,学习乐趣,个人修养.

  补充知识:

  文言文翻译有五种方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

  2补省略部分,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要翻译的.

  4换将古词换成现代汉语词.

  5调调整倒装语序.

  成语

  不亦乐乎   死而后已    温故而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代词,代指你;

  是知也:

“知”同“智”聪明。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

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

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

“时”:

古义:

按一定的时间,今义:

时间

  “习”:

古义:

复习,今义:

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

每日,今义:

一日

  “三”古义:

泛指多数,虚数今义:

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古义:

真诚,诚实,今义:

相信

  温故而知新:

“故”古义:

旧的知识,今义:

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

优点,今义:

善良的人

  “从”古义:

跟从(学习),今义:

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

“可以”:

古义:

可以(凭借)把,今义:

可能、许可

  是知也:

“是”:

古义:

这,今义:

表判断

  孔子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应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澹澹”是形容            的样子,“竦峙”是写              的形象。

“丛生”、“丰茂”给人以               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

  A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

写景的十句中,前    句是实写,后    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           ,           ”;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           。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

  4、这首诗的主旨是                                                

  1、水波动荡  山岛巍然屹立  生机蓬勃       2、B

  3、观  六 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日月星辰 海水呈青苍色

  4、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

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

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

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1、A      2、C

  3、示例: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

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                   

  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                的情景。

  1、初、早、新、渐、浅

  2、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3、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提示:

一要点出特点,二要写出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并作适当分析。

  (自制:

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钱塘湖初春    在湖边骑马春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

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

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

“断肠人在天涯。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

“凡景语,皆情语。

”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

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深秋晚景图    2、游人孤寂悲苦的心情    3、B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一生著作颇丰,是宋代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作品在当时颇负盛名。

他的词以抒写闲情雅致著称,作品沿袭了晚唐、五代词柔靡哀婉的遗风,多抒写酒足饭饱之后的娱宾谴兴和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之主题。

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其为:

“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籍,一时莫及。

而温润秀洁,亦其无比。

”此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晏殊词作品的风格特色。

上面这首词作品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抒发闲愁的词。

由于晏殊少年得志,生于承平之时,仕至宰相,政事之外,过着“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征歌逐舞,以诗酒消遣。

这样的地位、生活、思想感情,所以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温润秀洁,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

上面这首词作品所抒发的即是悼惜残春之感。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新词对酒的优雅闲适生活和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惆怅,抒发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富贵难久的“闲愁”,表现了作者生活的优裕和精神生活的寂寞空虚,典型地反映了北宋前期达官显贵们的精神状态。

  词的上阕主要写持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此时感到光阴的流逝,不可追回,虽有富贵,犹有不足,因而未免深深叹息。

  现在让我们分句来细读,先读上阕的首句“一曲新词酒一杯”,这句词让我记起白居易的一首诗,“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长安道》),晏殊在自己这首词中是化用白居易这首诗之意,以诗酒作自我排遣。

再读下面二句“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二句是说景物依旧,季节、园子、亭台均与去年相同,但过去的一切,都像夕阳西下,一去不复返。

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说,人已经不是去年的人了,虽然景物没有变,但人却在变,隐然有一种惜春叹老之情。

  词的下阕主要抒发春残花落,美好事物的衰亡不可抗拒,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但燕子去而复返,在春天来临之时,依恋旧巢,人们见到它,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青春却一去不归,酒阑人散之后,作者带着莫名的闲愁在花园的小路上独自徘徊。

  下阕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是这首词作品的灵魂所在,这首词作品也因这二句而著名,成为流芳千古的佳作,由于作者自爱其工,又将这二句另组织在一首七律作品中。

这二句的意思是,春残花落,是时序推移的自然道理,虽然触景心伤,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燕子春去秋来,依恋旧巢,不忘故主,人们见到它,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通观这首词的整个层面,它的构思精巧,选景典型,作者善于捕捉自己那一刹那间偶然为外物所触发的真实情感。

整首词处处是写景和写个人的活动,但处处又是抒情,由景及情,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交融。

  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语言工巧,清丽而自然。

整首作品委婉含蓄,语浅情深,集中体现了晏词“富贵气象”的风格特色。

而妙手偶得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更使这首词作品流传千古,这是这首词作品最成功之处。

  1.本文的体裁属于           ,浣溪沙是             。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词词牌名       2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

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