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个激发孩子潜能的称职父母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638688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做个激发孩子潜能的称职父母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个激发孩子潜能的称职父母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个激发孩子潜能的称职父母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个激发孩子潜能的称职父母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个激发孩子潜能的称职父母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个激发孩子潜能的称职父母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个激发孩子潜能的称职父母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个激发孩子潜能的称职父母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个激发孩子潜能的称职父母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个激发孩子潜能的称职父母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个激发孩子潜能的称职父母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个激发孩子潜能的称职父母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做个激发孩子潜能的称职父母上.docx

《如何做个激发孩子潜能的称职父母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做个激发孩子潜能的称职父母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做个激发孩子潜能的称职父母上.docx

如何做个激发孩子潜能的称职父母上

如何做個激發孩子潛能的稱職父母(上)

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孟瑛如

960625

父母良好的教養是兒童發展與將來成就的良好基礎。

故而父母要重視親職教育,才能充分激發孩子的發展潛能。

「親職」顧名思義是指父母的職份,「親職教育」則是強調父母親如何自我教育以利教導子女的歷程,為培養父母親教育子女的能力,以形成其適當職份的教育。

一般父母可以透過有關親職教育的書籍或是教育輔導等親職教育活動來增進為人父母的效能。

對學校而言,家長在親職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為資源的提供者與活動的支持者;對家庭而言,家長藉由親職教育活動的參與,有助於家庭中親子之間的互動。

親職教育的實施分為兩大部分,一為觀念上要有正確認知與價值觀,二為作法上要有適性的教養方式與輔導策略。

也就是給予子女合理的期望,激發其成就動機,不限制其發展方向。

培養孩子明白受教育的目的、接納自我已做最好的自己、享受學習以終生學習、提出問題即自行尋求解答的思考能力,這樣的能力會讓他一生受用不盡。

所以在如何開發孩子的潛能上,我們可以分以下四部份來討論,本次先討論教育的目的與學習態度兩部分,下一期再接著討論接納自我與思考力訓練:

(一)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幸福的人

在教育上提到教育的目的即牽涉到教育哲學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為何要送孩子到學校?

我們的目的何在?

依台灣現今義務教育普及率幾達百分之百的情形,可能我們每一個人皆送孩子上學,但卻從未深思,我們送孩子上學的目的何在?

有的父母會說:

「因為大家都上學,所以他一定要上學,不然會很奇怪!

」有的父母會說:

「讓他學一技之長啊!

以後才可以養活自己!

」更甚至我聽過:

「因為比保母費便宜,所以他一定要到學校!

」「我要上班,不然她要去哪裡?

」若是問孩子自己為何要到學校,多數孩子是一臉茫然,覺得我問了一個世界最奇怪的問題,不如問蘇軾稱王維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或是五胡十六國是哪十六國等問題有深度,有的孩子會覺得這是一個可笑的問題而回答我:

「當然是爸爸媽媽送我來的!

」「不上學會變笨!

」然而孩子們由托兒所至博士,可能要花25-27年,幾近人生的三分之一時間在學校,卻不知目的何在?

這不是更值得深思嗎?

學教育的人會說得較富哲理: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去除獸性,發揚人性,亦即去除感性,發揚理性。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習社會的共同遊戲規則,以成為守規則的遊戲參與者。

然而以特教人的觀點來說,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的主體是學習者,而非教養策略、課程進度、環境設備、多元教材或是班級經營,故而對學習者本身而言,適性就是好。

所以我總覺得教育的目的是要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幸福是一種感覺,在對照與主觀,在擁有、失去與擁有的過程中,我們體會什麼是幸福!

會說:

「睡到自然醒真好!

」的人一定是常常覺得睡眠不足的人,會說:

「想要的東西就能得到」的人可能常常需求不能滿足或是經失掉自己非常渴望的東西,會說「平安就是福」的人也一定曾經歷現實生活的驚滔駭浪。

所以幸福可以以三個層次來論:

1.能自我控制:

能控制日常生活中自己想掌握的部份,所以許多身障生幸福感會較低,例如: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孩子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而不可得;2.能做好決定:

有足夠的智慧去判斷並做出好的決定;3.能自我負責:

做出決定並執行,能自行為結果負責。

故而以一個普通例子來論,如果我們想買房子,我們有能力自我控制時間、精力、交通等去看房子,是一種幸福;看房子的時候有足夠智慧判斷房子好壞與是否適合自己,是一種幸福;決定買以後有足夠金錢支付或因應貸款,更是一種幸福。

要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空間及選擇的權利,藉由不斷的選擇與知識經驗的累積去學習何謂好的決定,分析利弊後尊重其決定以培養其承擔責任的能力。

開發孩子學習潛能的目的,不在於讓他進入名校或是功成名就,而在於學習潛能的被開發使其人生擁有更多選擇機會;明白自己潛能中的優勢可以更有自信和能力面對問題;明白自己潛能中的不足能以更實際、理性的態度解決問題。

(二)享受學習的生活態度,

這裡所謂的享受學習,非僅止於熱愛學校的學習,而是生活中處處皆學問,培養享受學習的生活態度。

在農業經濟的年代,生活範圍是侷促與規律的,人們過的是線性人生,按照年齡發展的線性階段,二十幾歲之前便應完成學業,接著便是結婚、生子、置產等依序進行,若是錯失某一階段(例如:

未結婚)、階段重置(例如:

再婚)或錯放(例如:

四十歲才想唸書)皆會承受社會壓力,所以多數人都是一輩子呆在同一區域,娶或嫁一人,做同一份職業。

然而現今在世界是扁的,每一人皆須與世界的人共同競爭的概念下,我們已處於知識經濟的年代,人們過的是C型人生,在C的上面畫上許多橫軸,我們的每一階段皆有可能重覆進行,所以可能會有數次婚姻、不同年齡的入學經驗、不同的工作,而在資訊科技是以近乎六個月為一周期的發展型態下,生活型態的變革更是日益加劇,故而終生學習的態度已是人人必須,所以若能從小培養享受學習的生活態度,會使孩子終生受用不盡。

我們要明白孩子的學習風格雖是天生的,有的孩子會事先規劃,有的孩子總是要拖到最後一刻;有的孩子在學習上是越夜越美麗,有的孩子則是九點一到就自動昏迷在床。

但學習態度卻是可教導的,我們可分三方面來培養孩子的學習態度:

1.探索自我學習管道:

在以往講求單一IQ,每一個人皆被要求用制式化方法去學習,而有所謂的正確的與錯誤的學習方法。

在現今講求多元智能的年代,沒有所謂的對與錯,而只有所謂的好與壞,在不妨礙別人的情形下,適合自己的即是好,所以有的孩子適合操作學習,有的適合用聽覺學習,有的適合用視覺學習,例如:

有的孩子要一步驟一步驟實際做一次,有的需反覆講解,有的則須採圖解的方式。

我們可以藉由日常生活的觀察,詢問孩子剛用什麼方法學會這些事情輔佐以學習理論,協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管道。

尤其若能順應其先天的學習風格去做學習態度的指導,必然更能在事半功倍的情形下協助孩子建立屬於自己的學習管道,有了良好的學習管道才能充分享受學習的樂趣。

2.善用學習輔具:

我常想如果古靈精怪的孫悟空活在資訊科技發達,網路無遠弗屆的現代,他應該不會陪著唐三藏辛苦的西天取經,而只會輕鬆的上網路搜尋與下載相關經書。

有好的學習輔具會讓孩子在學習上更有效率,學習層面更廣。

電腦與網路是現今孩子應用最普遍的學習輔具,許多家長對電腦較無疑慮,然對網路則持較負面的態度,其實網路如能善用,已是現代孩子的學習利器。

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於民國九十年時即已針對青少年的網路使用提出「二要、三不」的宣言:

a.家長要「多關心放心」:

關心子女使用網路的情形、對於子女正當使用網路能多放心。

b.親子之間要「約法三章」:

約定如何正當使用網路。

c.「不沉迷」:

從事網路活動時,不沉迷其中而影響功課或身體健康。

d.「不露像」:

運用網路聊天或交友時,「不暴露」自己相貌及隱私資料。

e.「不私下交往」:

運用網路交友以不私下交往為原則,以保護自己與家人。

3.良好閱讀習慣:

現今的世界是我們站在知識巨人的肩膀上前進,打開每一本書如同打開知識的窗,如同閱讀別人的人生,如同擁抱不同的經驗,也如同掌握成功的鑰匙。

大多數人都知道閱讀習慣培養對孩子的重要性,所以我常遇到家長問:

「要怎麼樣才能讓我的孩子愛看書呢?

」我覺得家長自己能享受閱讀樂趣,家中有各式各樣的書,要孩子不喜歡閱讀也難,但若家長自己並不閱讀,而只單靠訂閱國語日報或是小牛頓等,要求孩子每天讀幾頁並詢問心得,則要孩子喜歡閱讀也難!

所以閱讀環境的營造是很重要的,有了好的閱讀習慣與態度,孩子便容易養成學習即生活。

我曾經接觸過ㄧ個奇妙的個案,他是一位出身單親低收入家庭經鑑定的識字障礙孩子,通常識字障礙的孩子是極厭惡閱讀的,受限先天資賦的他卻極愛聽各種有聲書,並與我們分享感想,見到他認真想讓大家聽懂他由剛剛的聽覺閱讀活動中所得到的樂趣時,我總是無法克制的感動!

但直到我見到他那擔任臨時工的父親,要他不准壓著報紙,因為上面有字;要他將資源班中每本書放好,因為書有生命;跟他擠在資源班角落,試圖花兩人之力去弄懂亞森羅蘋的故事時,我明白他那出身卑微,不能給孩子物質好生活的父親,正在營造珍貴的閱讀環境,一點一滴改變孩子的生活!

摘錄自

孟瑛如(2007):

如何做個激發孩子潛能的稱職父母(上)。

園區生活,112,78-80。

如何做個激發孩子潛能的稱職父母(中)

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孟瑛如

960725

上期在探討開發孩子的潛能上,我們先討論了教育的目的與學習態度兩部分,這一期將接著討論接納自我與思考力訓練兩部分:

(三)接納自我、活出自我

人們由過往單一智力的概念到現今多元智能的概念,以往若是唸到博士則應智力面面俱佳,但現今人們慢慢能接受其實資優與學障的特質是可以共存的。

一個人可以是日理萬機的企業執行長,卻可能是生活上的低能兒;一個人也可能是數學老師,卻在買東西殺完價付完錢後轉身就走,而忘了拿自己所購物品;也有可能是精明幹練的校長,卻怎樣都沒辦法將車停進路邊的停車格;課堂上地理可以考一百分,出門卻是大路盲的例子也所在多有。

所以若是認清其實每個人都是瑕疵品,不完美是必然的,但也因瑕疵與完美的部份不同,所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便較容易接納自己,活出最好的自己。

故而現今所謂的智力不再僅偏向學術智商,而較偏向人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智力應是一個人能有目的的行動,有理智的思考和更有效的應付環境的能力,包含了情緒智商的概念。

在這種概念下,我們可以分五個層次從小來協助孩子開發屬於他們自己的潛能,為什麼要從小呢?

因為能好好把握自己上半生的人,通常就能好好掌握自己下半生:

(1)知己:

我們要能瞭解自己、面對自己、正確表達,這說起來很容易,人怎麼可能不了解自己?

然而我們其實常忘了傾聽自我的內在語言及分析內在語言的潛藏真義,易接受他人或社會投射的形象,「忘了自己」或「扭曲自己」去做些違反自己潛能優勢的事。

所以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要常常協助他做了解自我的價值澄清以協助其傾聽自我的內在語言及分析內在語言的潛藏真義,好的價值澄清問句,例如:

「有考慮過其他選擇(方法)嗎?

」「有考慮過可能發生的後果嗎?

」「好的決定一定是能公開接受讚賞的決定,你能讚賞(肯定)自己的選擇嗎?

」「你能明確敘述自己的實行計畫嗎?

在我們能瞭解自己及面對自己後,習慣委婉表達及隱匿自己真正需求的民族性,正確表達可能還是一門功課!

就如同我們很愛小孩,當他晚回家時,我們明明是很擔心的,但見到他時可能是氣沖沖的臉及一句:

「跑到哪裡去了?

」而不是:

「今天怎麼比較晚?

媽媽很擔心呢!

下次會晚到家,要先打電話跟媽媽說一下!

」孩子可能不知我們的擔心及我們有多在意他。

孩子也可能因做錯事害怕被責罵,在不知如何表達自己害怕情緒時選擇撒謊、暴怒或是躲避行為,事後反而因未正確表達而引起更大的爭端。

在臨床上也常有這類因無法正確表達而引起的誤會,我遇過因妻子晚歸想要丈夫接她,丈夫因手邊有事在忙,無法立即趕到而要她撘計程車自行回家,卻因以下的表達方式而鬧到幾乎離婚。

夫:

「你自己搭計程車回來啦!

反正沒多少錢!

」妻:

「可是治安很不好呢!

」夫:

「你那麼老了會有誰要呢?

如果計程車司機真的看上你,我倒貼他五百元!

」而不是:

「我現在剛好在忙走不開,你可能要等半小時,還是要叫無線計程車會較安全,號碼是…」也遇過相愛至深的老夫妻卻因不當的表達方式而在我前面吵到不可開交,妻子其實因擔心丈夫有高血壓而每天早起榨果汁給先生喝,而先生則因擔心晨起天氣涼而想提醒太太多加件衣服,但出來的對話卻變為如此,夫:

「大人大種(閩南語)啊!

你起來還不知道加件衣服,不要感冒了又牽拖我!

」妻:

「要不是要弄果汁給你喝,我幹嘛要起來!

你那種病如果中風,一下死了就好,不然要死不活才會牽拖全家!

所以正確表達應要讓我們的孩子學習如何用「我」字開始的I-message表達方式,依自己的角色立場作正向溝通,明確陳述自身需求或感受,而非選用易引起自我防衛反應的You-message溝通法。

所以前述老夫妻的例子其實如果用I-message的正向溝通法,例如:

夫:

「我擔心你會感冒,起來要多加件衣服!

」溝通效果可能會差很多!

(2)律己:

一般提到律己,總認為是種情緒壓抑,然而解決問題的方法非要求我們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情緒要宣洩,但要宣洩得法,心理諮商領域常會提到情緒沒有對與錯,是表達情緒的行為才有對與錯,所以協助孩子找尋可行的情緒管理或宣洩法,也就是較利多弊少的途徑去宣洩情緒是從小就需注意的。

剛開始時我們可以在孩子鬧過情緒後較平靜時找他談,請他自行分析剛剛行為表達方式的優缺點,下次若再遇到類似情境時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小學中低年級以前的孩子,可以用簡單的話語或是圖畫表達,高年級以上的孩子可以要求他們寫下來以加深印象。

(3)勵已:

尼采的超人論中提到:

「身處順境中的人,才有悲觀的權利!

」故而一般人常會說:

「身處逆境中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所以若現眼前僅有一碗粥,只有已飽足或是平日生活優渥者,才會對粥的味道說三道四,若是身處困境飢餓不已的人,可能任何粥對他都是好粥,因為只有活下去才有解決問題的希望。

故而在生活遇到困難問題的時刻,拒絕悲觀並鼓勵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是我們常會鼓勵孩子的!

諺語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我常覺得這句話應不是全然的描述機運,而應有更深一層的涵義,在大難中能存活者,可能較其他犧牲者有較健全的心智、堅強的意志與強壯的身體,故而能大難不死,經過磨練的身心靈,只要他能繼續努力,必然比別人要更容易頭角崢嶸,所以「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者能成功,可能努力與拒絕悲觀的成分要更重些!

所以若前述的律己行為,小孩選擇獨自哭泣,哭當然是宣洩情緒的一種方法,但若是唯一方法,可能對解決問題缺乏正面效益,所以還是要回到勵己的層面,自助才能人助。

而在鼓勵孩子如何解決問題上,認知性解決問題的步驟可能會是一種簡單又有效的思考方式,其包括五個層次:

(a.)我現在該怎麼辦呢?

(b.)我需要列出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法;(c.)我必須從中發現較具可行性的辦法;(d.)我必須做一個最好的選擇;(e.)我做得如何呢?

這其中做一個最好的選擇時可輔以理性思考訓練,也就是好的選擇是以(a.)事實為基礎;(b.)能保護你的生活的;(c.)能使你更迅速達到你的目標的;(d.)能使你跟別人保持良好關係及防止人際衝突發生的。

(4)知人:

前述的知己、律己及勵己三個層面是較偏向自我的關係,但人是群體動物,在接納自己後,要能活出自我,可能知人與睦人層次會更重要。

所謂知人,是討論人與人間一對一的關係,最重要是要能培養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也就是在人與人相處時能共享榮耀,也能分擔悲痛,能同時站在自己與對方的立場考慮事情,所以相處時能有自在感,我很喜歡自在這兩個字形容的感覺,是一種無入而不不自得的舒適,能真正接納自己的人,在與人互動時能自在,能活出自我的人,會讓與他相處的人覺得自在!

輔導上有些小方法可在家裡做,簡單有可順練孩子同理心,稱之為空椅法,家中可準備每個家人的名牌或是欲討論事件主角的名牌,要討論事件時將名牌置於椅子上,坐在哪張椅子上便須以椅子上名牌的身分用第一人稱,亦即I-message的方式陳述感受或想出解決方法。

例如:

在家中兄弟吵架,我們可在家中兩張椅子上分別放上哥哥及弟弟的名字,要求他們先坐在自己名字的椅子上,先以自己的身分陳述事情經過、感受及可能解決方法,再互換椅子以對方身分但是第一人稱的方式陳述事情經過、感受及可能解決方法,父母再協助做誘導與討論,但在協助做誘導與討論的過程中,我們要記得提醒孩子真誠傾聽的重要性。

在現今社會中,每個人都能言善道,不停的說,卻往往沒人能真正了解對方,溝通過程所散發出的訊息是:

「我根本不想了解你,我只想說服你!

」問題是不了解對方,如何能說服對方呢?

所以站在對方角度看事情會讓自己更具溝通能力,透過前述類似角色扮演方式可培養同理心及多元思考問題的能力!

(5)睦人:

所謂睦人即是討論人與群體的關係,每一個人皆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扮演越來越多的社會角色,例如:

在小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女兒/兒子、兄弟/姐妹、孫子/孫女、學生等角色,但隨著年紀增長,可能會增加丈夫/妻子、爸爸/媽媽、媳婦/女婿、工作職務等角色。

睦人即希望我們能注意每個角色的要求,跟隨不同場合作角色轉換,便自然能達到人際關係的合諧。

例如:

跟爸爸說話的態度及可以要求的事會跟可以跟老師做的不同。

孩子及成人的痛苦常是因我們不清楚在角色要求及活出自我中如何掌握分際,或是忘了跟隨場合轉換角色,例如:

孩子回家期待的是媽媽,但身為老師的媽媽若忘了角色轉換,可能會讓孩子擁有24小時的老師,但卻沒有媽媽;職業軍人的習性可能會讓父母過於要求孩子要絕對服從;警察的的角色會讓爸爸回到家跟子女溝通時仍像在問案。

所以要常常提醒自己身處於何種場合以做適當的角色轉換。

有次在新竹科學園區某大科技場演講時,聽眾便針對這個主題提到婆媳糾紛應如何做化解的問題,每次提到這種問題總是千絲萬縷,頗有清官難斷家務事之感,因這形同兩個女人同時深愛一個男人,若男人不知如何自處,或是形同大小老婆的媽媽與太太弄不清自己的角色要求並做好角色轉換,這就如俚語所說:

「你如果要讓一個人忙一天,你就勸他去請客;如果要讓一個人忙一年,你就勸他去娶媳婦;如果要讓一個人忙一輩子,你就勸他娶小老婆!

」但為了要讓身為科技大廠財務經理的提問者明白媳婦的角色要求,我徵求現有兒子的聽眾說一說自己對未來媳婦的想法與要求,聽眾一陣猶豫後便你一言我一語的說了起來:

「只要兒子喜歡就好!

」「只要對我兒子好!

」「會做家事!

」「脾氣好,人好相處!

」「可以像女兒一樣!

」答案中皆未提到賺錢能力、職務要求及幹練的特質,提問者慢慢明白當回到家是媳婦時,白天的精明幹練與賺錢能力可能不是這個角色的必要要求,跟婆婆告狀丈夫都不幫忙,數落丈夫缺點,更犯了要對兒子好的大忌!

這也讓我想到有一次有位音樂系的女教授跟我抱怨,她的鋼琴教學鐘點費每小時至少三千,她不明白婆婆希望她每週至少有一次煮飯並在家裡一起吃的道理,套句她的話:

「我煮飯、吃飯再加洗碗至少三小時,這樣不就九千元了,九千元出去要吃什麼東西都可以!

」但這是一種角色要求下對長輩的尊重,我提醒她千萬不能這樣將所有時間皆鐘點費化,否則以後小孩跟他說話也須收諮詢費,晚上跟家人一起入睡,八小時後醒來是否要跟丈夫收兩萬四千元呢!

聽完我的回應,她也不禁笑了出來!

摘錄自孟瑛如(2007):

如何做個激發孩子潛能的稱職父母/接納自我、活出自我(中)。

園區生活,113,78-80。

如何做個激發孩子潛能的稱職父母(下)

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孟瑛如

960825

在前兩期討論了教育的目的、學習態度及如何經由接納自我、活出自我的情緒智商訓練來協助孩子激發潛能後,這一期我們將討論思考力訓練對開發孩子潛能的重要性!

所謂思考力訓練,我們可由兩方面來談,一方面是思考的方法,即所謂創造性和水平思考法的分野,另一方面則是解答問題的創意

(1)創造性和水平思考法:

我們一般人的思考模式常偏於垂直式思考,亦即想一個否定一個,如同一條垂直線般,可能花一半時間在思考,一半時間在否定。

例如:

大家討論下班後一起去哪裡吃飯,可能有人提××飯店,便有人回應:

「很貴呢!

」再提:

「××速食店」又有人回應:

「熱量很高呢!

」再提:

「叫Pizza來吃好了!

」回應:

「你少無聊了!

」最後主持討論的人可能不耐煩了問:

「到底要去哪裡啦!

」結果回應很多的人可能會回答:

「隨便!

」令人為之氣結!

但若我們用的方法是水平式思考法,也就是平常所謂的腦力激盪,符合1.自由聯想;2.點子越多越好;3.禁止批評;4.評量四個原則,其中尤其要注意禁止批評的原則,這樣才能讓各種想法真正呈現。

故而若是如前述的例子,其實我們只要讓大家暢所欲言表達要去什麼地方吃飯,不在別人講話時任意給意見,最後列出評量標準,例如:

大家一起出去吃飯可能需考量空間、路途遠近、價錢、口味、衛生等,最後依多數決做評量標準重要性的選擇再去做刪除的動作,可能最後的答案是叫Pizza來吃,大家雖不盡滿意但卻能夠接受,因大家是在討論中明白選擇的標準。

若是家長在家裡也能有開家庭會議的習慣,運用水平式思考法來激發孩子解決問題的潛能,小至家裡空間的分配,大至暑假要去哪裡玩都可以提出來討論,這種決定事情的方法可以讓孩子有參與感,學會為自己參與的決定付責任,同時家人的感情也會更親密。

(2)解答問題的創意:

有人說創造心理學的精髓可以以一個字說明,即是「愛」,因創造性便是會跟眾人不一樣,但跟眾人不同是為了解決問題,通常便須以愛為出發點。

若是但跟眾人不同是為了製造問題,便稱為搗蛋。

記得以前吃路邊賣的芋仔冰時是要拿家裡的碗去買的,會在有人思索如果吃冰時可以連碗吃掉或是可以有專門裝冰的碗不知多好時,我們的甜筒包裝及冰淇淋脆皮筒就被發明了;在覺得有線電話的線收藏很麻煩時,螺旋形電話線,甚至後來的無線電話便被開發出來了!

以前在美國匹茲堡唸書時,因該地區每年皆會舉辦世界發明展,留學生常會去協助台灣來的發明家做翻譯,每次見到那許多基於解決人類需要的發明時,除了讚嘆發明家們與眾不同的思考角度外,更深深為他們解決問題的創意而著迷,也更相信科技始終源自人性這樣的觀點!

所以如何讓孩子有創意的解決問題以激發其潛能,我們除了可以鼓勵孩子真正動手解決問題、多閱讀發明者的故事傳記、看有趣的電視影集,如以前風靡一時的馬蓋先影集及才剛流行過的大長今外,我們也可以用有趣的故事來誘發孩子的創意解決問題能力。

這類故事其實還蠻多的,茲舉以下兩個跟讀者分享:

1.長頸鹿跟袋鼠在動物園中比鄰而居,但頑皮的袋鼠總是溜出自己的圈養地去玩,每次被捉回來後,袋鼠的圈養地柵欄便會被加高一些,以防止牠再往外跑。

袋鼠不斷的溜出去,柵欄不斷的加高,有一天長頸鹿實在受不了了,牠很擔心柵欄再加高,牠會再也看不見自己的好朋友,於是便問袋鼠:

「你猜他們要把柵欄加到多高,你才不會再往外跑!

」袋鼠一臉無辜的回答:

「我也不知道,如果他們老是不把後門關上的話!

2.有對感情很好的夫妻,丈夫有天因被誣賴私藏槍械而進了監牢,太太哀傷的寫信向丈夫抱怨:

「你不在家,會有誰來協助我深挖農場的土地好種馬鈴薯呢?

」丈夫的回信只有一行字:

「你千萬不要告訴別人埋在我們家農場地下一呎深的東西藏在哪裡!

」收信當天下午便有警方大批人馬帶著機械來將農場裡裡外外全掘個遍!

丈夫的第二封信又到了,也是只有一行:

「你現在應該可以安心種馬鈴薯了!

父母激發孩子潛能,通常也希望會跟孩子的生涯規劃有關,故而我們在希望孩子能接納自我,做最好的自己時,應該了解其實人的一生最大的特權,也是別人永遠難以剝奪的特權便是做自己!

協助孩子思考「人各有材而不必是全材」的概念,而升學並非人生唯一的目標。

其實如果我們每一年問同一批孩子:

「你將來的志願是什麼?

」有的人會每年回答:

「不知道!

」有的則是每年更改自己的志願,有的人則從不改變它所想從事的志願,最後我們會發現,那群從不更改志願的孩子幾乎都如願以償地進入他所希望的工作領域,並且會有較佳的成就與幸福感,因此父母應該指導兒童正確評估自己的潛能與實現自己的志願,.我們要教孩子如何選擇他所愛,更要教他如何愛他所選擇,在孩子選擇自己所愛時,確認自己願意投下多少時間與精力,一個虛幻的想法,卻從未投注任何時間與精力,可能並非我們的真正所愛,而只是一種依附他人或大眾意見的流行;擁有所愛後,我們願意投下多少時間與精力去維護所愛,也是我們該時時自省的。

好幾次在演講場合請聽眾寫下至少三個他們想達成的願望,聽眾會在這時振筆直書,覺得三個願望太少,但當我呈現第二個問題:

「你曾為你的願望做過甚麼努力?

」時,大家會一片默然!

例如有些人多年以來渴望遊學,由年輕時的沒錢等到有老婆孩子時的沒空,中間經歷了八年,夢一直在心中!

但卻從未想過有計畫為自己的願望存錢、善用零碎時間增強語言能力或是檢視自己其實想的是自助旅行而非遊學!

所以或許遊學對他重要性及渴望度並非如此大,有可能只是跟隨潮流的想法!

故而願望一直未實現,也是必然的!

有人一直渴望有塊大農地,蓋棟木造別墅,過著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田園生活,也嘗試存錢,卻總覺得地價漲太快,而自己的薪水漲太慢,故而放棄原先的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