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639367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docx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

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

  篇一:

津浦铁路借款合同

  篇一:

历史简表

  英国历史年表

  史前史

  公元前20XX年:

凯尔特人出现在布列塔尼半岛。

  罗马时代

  前54年:

罗马将军凯撒入侵不列颠。

  ←战役,英格兰屈服并开始向丹麦进贡

  ←←1016年-1035年:

丹麦的卡纽特大帝统治英格兰。

  1043年:

忏悔者爱德华夺回英格兰王位。

诺曼征服和中世纪[xx]1086年:

末日审判书出版。

金雀花王朝[xx]1190年:

金雀花王朝的国王狮心王理查发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1314年:

班诺克本之战,英格兰的爱德华二世败于苏格兰的罗伯特·布鲁斯。

-北安普顿协议签订,英格兰承认苏格兰独立。

(参见苏格兰历史#第一次独立战争)百年战争(1337-1453年)[xx]·泰勒农民起义。

1415年:

阿金库尔战役,英格兰以少胜多。

蔷薇战争:

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xx]都铎王朝[xx]

  1513年:

弗洛登战役,英格兰击败苏格兰。

1588年:

英格兰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近代史:

海外扩张和君主立宪[xx]1603年:

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继承英格兰王位,史称詹姆斯一世。

这使得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统一于一个王位下。

1642年-1649年:

英国内战(清教徒革命)“护国公”1688年-1689年:

光荣革命。

1707年:

合并法案通过,英格兰王国与苏格兰王国合并,大不列颠联合王国成立。

50位。

他在位期间,形成了首相制度。

第一任首相是罗伯特·沃波尔。

1756年-1763年:

七年战争。

英国从法国赢得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东岸以及印度。

1776年:

北美殖民地13州宣告独立。

1798年:

法国将军拿破仑入侵埃及。

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在尼罗河战役中击败法军。

1815年:

英军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导致拿破仑的百日王朝灭亡。

19世纪:

日不落帝国[xx]营。

1837年:

维多利亚女王即位,英国进入维多利亚时代。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欧洲革命。

  果:

失败,同时宪章运动结束。

1862年:

伦敦第二次举办世界博览会(1876年:

维多利亚女王加冕印度女皇头衔。

1884年人民代表法令通过,选举权进一步扩大(农民)。

世界大战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与战事。

1930年-1931年:

经济大恐慌。

战后和今天1948年:

伦敦第二次主办奥运会。

1984年:

首相撒切尔访问北京,签署中英联合声明,承诺归还香港。

1997年:

香港回归中国。

5000万。

20XX年:

伦敦第三次承办奥运会。

德国历史发展年表

  前时期:

  0395年1月17日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

  0814年1月28日查理曼帝国创立者查理大帝逝世

  0936年2月2日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加冕,奠定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

  第一时期(962/911-1806)第一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

  1356年1月10日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在纽伦堡颁布了黄金诏书

  1571年1月11日奥地利贵族开始享有宗教自由

  1745年1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七世逝世

  1793年1月23日俄、奥、普第二次瓜分波兰

  1807年2月7日埃劳战役爆发

  1815年1月13日英、法、奥签订《维也纳条约》

  第二时期()第二帝国:

德意志帝国(普鲁士)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建立

  1900-1914

  1900年1月4日罢工浪潮席卷欧洲

  1908年1月13日中、英、德签订《津浦铁路借款合同》

  1913年1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进攻计划的制定者施里芬去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915年1月9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发起英德加里波利战役

  1915年1月24日英军击沉德国“布柳彻”号战舰

  1917年1月31日德宣布无限制潜艇战

  1918-1935

  1919年1月5日德国柏林工人总罢工并武装起义纳粹党成立

  1919年1月15日德共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被害

  1919年2月6日德国魏玛共和国建立

  1920年1月16日协约国要求引渡德皇威廉二世,遭荷兰拒绝

  1921年1月24日协约国就德国的战争赔款问题举行会谈

  1923年1月10日法国、比利时联军占领德国鲁尔地区

  1923年1月31日德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931年1月20日欧洲失业人数创记录-德国500万

  1932年2月2日日内瓦国际裁军会议召开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

  1934年1月1日德国实施优生法

  1934年1月26日德国和波兰在柏林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35年1月13日萨尔公民投票赞成重新并入德国

  1936年1月17日德国纳粹戈培尔要求扩张殖民地

  1936年2月6日冬奥会开幕希特勒致词

  第三时期()第三帝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0年1月16日希特勒取消原定的西线进攻计划

  1942年1月20日纳粹确定处理犹太人的最后解决方案--种族灭绝

  1943年1月30日英美空军袭击柏林

  1943年1月31日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投降

  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1944年1月20日美英对柏林进行饱和轰炸,飞机制造厂遭袭击苏军与德军作战中取得红谢洛-罗普沙战役的重大胜利

  1944年1月22日二战期间盟军在安齐奥登陆

  1944年1月29日纳粹计划培育雅利安优秀民族

  1945年1月1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军进攻到据柏林50公里的奥得河沿线

  1945年1月13日二战中苏军开始在西里西亚发动攻势苏军实施东普鲁士战役1945年1月17日瑞典外交官瓦伦堡失踪,引发瓦伦堡事件

  1945年1月18日丘吉尔力劝第三帝国投降

  1945年1月23日苏军进抵奥德河(德波边界)

  1945年1月30日德国古斯特洛夫号空前海难7700人遇难

  1945年1月31日苏军连续向柏林外围发动进攻

  1945年2月8日英美盟军开始向莱茵河地区发起进攻

  战后:

  1957年1月1日萨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归德国

  1958年2月10日慕尼黑空难,8名曼联队球员丧生

  1961-1990

  1963年1月22日法国联邦德国合作条约签订

  1983年2月5日纳粹战犯“里昂屠夫”巴比被引渡归案

  法国历史年表

  公元前49年:

罗马共和国独裁者恺撒征服高卢(法国)。

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高卢遭受法兰克人入侵。

6世纪:

法兰克王国在法国立足。

8世纪末:

法拉克国王查理曼统一西欧。

800年:

查理曼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987年:

卡佩王朝开始。

篇二:

原告xxxxxxxxxxxxxxxxxx诉被告xxx、xxx、xxx金融借款合同纠纷

  原告xxxxxxxxxxxxxxxxxx诉被告xxx、xxx、xxx

  金融借款合同纠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XX)津民二初字第4号

  民事判决书

  原告xxxxxxxxxxxxxxx,住所地津市市九澧大道288号。

  代表人xxx,该支行行长。

  委托代理人xxxx,湖南龙马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xxxx,男。

  被告xxx,女。

  被告xxx,男。

  被告xxx,女。

  原告xxxxxxxxxxxxxxxxxx(以下简称邮储银行津市市支行)诉被告xxx、xxx、xxx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本院于20XX年3月5日立案受理。

依法由审判员xx适用简易程序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

原告邮储银行津市市支行的委托代理人xxx、xx,被告xxx、被告xxx、被告xxx均到庭参加诉讼。

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20XX年11月9日,原告邮储银行津市支行被告xxx签订了《小额联保借款合同》,与被告xxx、xxx及黄桂枝签订了《小额贷款联保协议书》。

约定原告向被告xxx发放贷款50000元,贷期1年,还款方式为阶段性等额本息还款法,该笔贷款由被告xxx及案外人黄桂枝连带保证。

该债务系被告xxx和其丈夫xxx的夫妻共同债务。

后被告xxx、xxx未按期归还借款,至20XX年2月23日止需归还原告借款本息及违约金共计52元(利息及违约金元,本金50000元)。

经原告多次催收未果。

为维护国家金融秩序,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特具状起诉,要求被告xxx、xxx立即清偿全部借款本息及违约金共计52元及直至借款还清之日的利息;被告xxx依法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为支持其诉讼请求,原告向本院提交了下列证据:

  1、被告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村委会证明,拟证明被告主体适格以及xxx与xxx系夫妻关系的事实;

  2、联保协议、借款合同,拟证明借款及担保关系的事实;

  3、放款单、手工借据、存折复印件,拟证明原告已经按约放款的事实;

  4、还款计划表、还款明细及本息计算表、贷款账户的交易明细,拟证明被告逾期还款以及尚欠借款本息的事实。

  被告xxx辩称,1、借钱是事实,但是钱没有、借钱的时候跟原告的工作人员讲,如果钱放下来,就马上取了还给银行,之后也没有人跟我打过电话。

3、后来原告的工作人员说贷款通过转账转到曾凡华账户去了。

  被告xxx除当庭陈述外未向本院提交证据。

  被告xxx辩称,1、贷款属实,当时签了字之后跟银行的工作人员说了,如果款放下来一定要

  篇二:

论晚清的铁路建设与资金筹措

  晚清铁路建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拟考察晚清铁路建设的资金筹措及政府政策的变化,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我国早期铁路的发展过程。

  一

  甲午战争以前,中国的铁路基本上都是以试办的名义修建的。

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由开平矿务局出资修建。

1886年开平铁路公司成立后,招集商股银25万两收买唐胥铁路,并将铁路由胥各庄展筑至阎庄。

这条铁路距离较短,又是运煤急需,所以筹集商款还不太难。

当开平铁路公司(不久后改名为中国铁路公司)准备修筑由阎庄经大沽至天津长约90余公里的铁路时,即遇到筹措资金的困难,仅招到商股银十余万两。

李鸿章于天津支应等局借银16万两,但仍与预估数额相差很大,于是公司借了第一笔铁路外债,向英怡和洋行借银63万余两,向德华泰银行借银42万余两,“然后津沽至阎庄一百八十里,始得告成”[①a]。

与此同时,台湾巡抚刘铭传也奏准修筑台湾铁路,原议由商招股银100万两,但是将要动工时,各商却持观望态度,不仅不续交已认股份,已交的30余万两现银也撤出。

刘铭传于是奏请改归官办,筹拨官款修筑,陆续筹措闽省协济银、海关洋药厘金及其它官款,才勉强由基隆修至新竹,约100公里,历时7年多。

可见,在铁路建设初期,清政府对铁路资金的筹集并没有什么规定,由于官商不睦及商资有限等原因,资金的筹措并不顺利。

经过激烈争论后,1889年清政府决定修建芦汉铁路,但在资金筹集问题上发生分歧。

总理海军衙门奕睘等人因为有办理铁路事务的经验,深悉仅恃商力难以承担芦汉铁路这样的庞大工程,上奏建议招集一定商股,但此事既为自强要策,还需要官帑接济,“其商股帑力不足,则尤以洋债为挹注之资”[①b]。

奕睘等人对商款并不抱多大信心,而是主张依靠官帑和外资。

奕睘等人的筹款办法是可行的。

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还很薄弱,清政府的财政也十分困难,而铁路早修一日,即可以早受一日之益,所以,适当利用外资,对铁路建设不无益处。

早在几年以前,李鸿章受郭嵩焘、马建忠等人影响,就提出要进行大规模铁路建设,议借外资是不可免之事,“现值帑项支绌之时,此宗巨费,欲筹之官则挪凑无从,欲筹之商则散涣难集暂借洋债,亦系不得已之办法”。

他还考察其它国家的铁路建设,认识到各国也大多利用他国资金建路,“鲜有自力能成者”。

而且,借债筑路与借债济军饷不同,因为铁路建成后,“则本息有所取偿也,而国家所获之利又在久远也”[②b]。

所谓国家之利,即可以“用洋人之本,谋华民之生,取日增之利,偿岁减之息”[③b]。

然而,当时具有这种认识的人还不多,绝大多数人反对借用外资。

因此,奕睘等人的筹资建议招致很多人反对。

黄体芳两次上奏“专止洋债”,潄@③奏称“铁路不可借洋款以自累”[④b],黄彭年也告诫清廷勿借外资,“免失大国之体”[⑤b]。

1889年8月,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后,也明确反对利用外资,提出不仅要自筹建路用款,而且还要自制铁轨。

他还信心十足地宣称,“度支虽绌,断无合天下全力不能岁筹二百余万之理;中国铁虽不精,断无各省之铁无一处可炼之理筹款如能至三百万,即期以七年,如款少,即十二三年,如再少,即十五六年,断无不敷矣。

有志竟成,此无可游移者也。

”[⑥b]张的建议符合当时人的心理,所以得到多数官员赞同,奕睘认为“其论甚壮,其志甚远”,于是放弃借款计划,上奏建议由户部每年拨银200万两,专供铁路之用,另外,“再加以海防新捐,分年办理”[⑦b]。

在奕睘奏折递上的同一天,即1889年12月6日,清廷宣布:

“请饬部岁拨的款二百万,不借洋债,不购洋铁,用蒇全工,如所请行”[⑧b]。

这是清政府明确提出自筹资金修建铁路的政策,反对借助外资修路。

1890年,因俄国正修建通往远东的西伯利亚铁路,觊觎中国东北,清政府决定修建关东铁路,以加强东北的防御能力。

但是,因为已经决定不借外资,而国内资金又无法筹集,清政府只好停拨芦汉路用款,改做关东铁路之用。

俄国闻讯后,加紧赶修西伯利亚铁路,清政府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仅不能够增加投资,就连原定的200万两也不能如数拨齐。

清政府原定由户部库拨120万两,各省每年拨5万两,但是,各省大多拖延观望。

不久,为筹备西太后六十大寿,户部也将铁路经费暂停拨放,资金

  枯竭。

1894年,东北铁路工程不得不停工,直到甲午战争结束才重新开工。

自1889—1894年,清政府仅建成唐山至山海关152.2公里的铁路,其间,还以贷款形式借用了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的资金(数目不详)[①c]。

从初期铁路建设来看,铁路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资金困难。

  二

  甲午战后,清政府更进一步认识到铁路的重要性,决定速修津芦铁路和芦汉铁路。

然而,这时中国的国际地位骤然下降,国力更加衰弱,西方列强纷起瓜分中国之心。

在这种背景下,铁路资金的筹集成为清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

尽管由于战争军费等开支和战后赔款为数甚巨,清廷财政较前更为窘困,但仍决定只筹集国内资金,谕令“津芦一路所需经费,著户部及北洋大臣合力筹拨”,芦汉一路,“道里较长,经费亦巨,各省富商如有能筹至千万两以上者,著准其设立公司,实力兴筑,事归商办,一切赢绌,官不与闻”[②c]。

实际上,户部仅拨津芦一路银160万两,另外,北洋大臣王文韶筹借银60万两,督办大臣胡燏芬息借商股银40万两。

由于经费仍不充足,胡燏芬上奏请借外资。

芦汉一路,议定由富商集股兴办后,即有许应锵等人自称集有巨额资金,要求承办。

清廷命直隶总督王文韶、湖广总督张之洞会同办理,“著该督等,详加体察,不得有洋商入股为要”[③c]。

至7、8月间,查明许等人的资金均非华资,他们实际上是替英美两国资本家揽办。

这样,官款无着,商办无力,铁路建设几陷于停顿状态。

甲午战后,以张之洞、刘坤一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已意识到只靠筹集本国资金不可能迅速建成铁路,因此转而主张利用外资。

张之洞和王文韶奉命会商修筑芦汉铁路办法,于1895年9月2日联衔上奏,陈明形势严峻及修建铁路的迫切性,指出“洋股必不可恃,华股必不能足”,只有“暂借洋债造路,陆续招股分还洋债之一策,集事较易,流弊较少”[④c]。

此时,法国已掠得龙州铁路的建筑权和经营权,俄国也要求在东北借地造路。

总署权衡利弊,主张借款自造抵拒俄国的要求,认为“尽管岁息难偿,何容更借巨款”,然而如果仍然坚持这种观点,“则东三省必为俄所蚕食,而所造之路,将永无归还中国之期”[①d]。

然而,没等中国借定洋款,俄国已经攫取了横贯东北的东清铁路的承办权。

总署经历此事后,也意识到必须改变以前的政策,对筹款途径,不妨略予通融。

清廷别无选择,只好同意芦汉铁路和津芦铁路借款修建。

此后,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又连续签订一系列铁路借款合同。

在这个时期,清政府采取的借债筑路政策,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借债筑路是形势所迫。

甲午战后,中国成为列强竞争的场所,它们以掠夺铁路利权作为瓜分中国的手段,企图以直接投资的形式承办铁路。

俄、法、德等国就是如此。

外国承办铁路较借款自建铁路损失利权更大,因为各路的“一切用人行政我国不能过问也,且采矿、设警及行使钞币等特权亦为其所夺,东清更于前数项之外有伐木征税筑港等种种特权。

沿路所经,俨然成一各该国之领土”[②d]。

借债造路,尽管也损失了一定利权,但较由西方列强直接承办,至少在名义上清政府对各借款铁路仍拥有主权。

由于本国资金不足,铁路建设只有两条路可走,或者放弃修建,或者借用外资补充国内资金之不足。

如果放弃修建铁路,中国将更处于不利地位。

也正因为形势严峻,这时的借款条件都比较苛刻,并以国家作保,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利权。

第二,清政府借债筑路,有均衡列强在华势力的目的。

西方列强以掠夺铁路利权为手段,企图瓜分中国,清政府却无力采取强硬措施予以回击,只有尽可能采取牵制策略,使“铁路对于借款营造之国,不与其占夺保护之地相连,以毒攻毒”[③d],以使列强势力互相牵制,免于被瓜分的危险。

如在东北地区,当俄国据有东清铁路和南满支路特权后,张之洞即建议总署借英款建关东铁路,以便“使俄从中有阻隔,彼尚有所顾忌牵制”[④d]。

于是,清政府与英国汇丰银行签订,以阻止俄国势力南下威胁北京。

由于同样原因,山西商务局与俄国签订《柳太铁路合同》后,又与英国福公司签订《合办矿务章程》,允许“福公司添造分支铁道接至干路或河口以为转运该省煤

  铁与各种矿产出境者”[⑤d]。

在东部沿海,清政府原准备采纳容闳的建议,利用美国资金修筑津镇铁路,以制衡德英势力。

但是,德国拒绝津镇铁路通过山东,英国也极力要求建筑此路,以扩展自己的势力。

总署于是决定让英德合办全路,以使其互相牵制,与英、德合订《津镇铁路草合同》。

在中部,芦汉铁路的比利时借款,因有法、俄的支持,几次翻议,始终达不成正式协定。

盛宣怀等人迅速与美国签订了《粤汉铁路借款合同》,一方面阻止了英国觊觎此路,希望以此与香港连接、控制南半个中国的企图;一方面促使比利时迅速达成了借款协议。

均衡列强势力的意图,在清政府签订各个借款合同过程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第三,在上层统治集团中,对借债筑路的政策并没有达成共识。

张之洞和盛宣怀等人,希望借助外国资金和技术来启动中国的铁路事业。

清廷只有总署支持这一计划,而其他大多数官僚则持反对态度。

清政府尽管批准了很多铁路借款合同,但是,促使它批准的动机,与其说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倒不如说是迫于帝国主义的压力。

当铁路总公司成立后,《北华捷报》曾评论清政府对外资的态度,“虽然职权从张总督手里转移到盛督办手里,原来只用本国资金的念头肯定并没有放弃对于外国人控制的不正常的恐惧,已经在政府心目中成为一种吓人的东西我们看不出目前中国对于使用外资同六年前张总督最初暗示修建铁路时对使用外资的态度有任何差别”[①e]。

正由于借债筑路的政策具备上述特征,所以遭到大多数官吏的抵制,广大群众也不理解,不久,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反对借债筑路的自办铁路运动。

  篇三:

铁路发展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铁路仍然是客运和货运兼顾的常规铁路,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和常规铁路虽然基本形式相同,但在技术方面,包括机车和车辆、线路和轨道以及列车的编组和运行都各不相同。

因此,各国铁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修建或改造本国的铁路。

铁路运输的这些发展,成为铁路新发展时期的突出特点。

  中国铁路的发展中国从1876年修建淞沪铁路以来,到1981年止的105年内,共建铁路50181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每年只修建铁路300余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铁路的修建有了统筹规划,修建铁路的速度达到平均每年800余公里。

到1981年底中国大陆铁路营业里程为50181公里,其中双线铁路为8263公里,电气化铁路为1667公里。

铁路总延展里程为89580公里。

从1876年到1981年止,中国铁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即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

  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

在此以前,英国商人曾在北京宣武门外建筑一条500米长的小铁路,只能供人玩赏。

  1881年河北省唐山开平矿务局为了运煤而修建了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

这条铁路长公里,后展筑至天津,称为唐津铁路。

1890年自唐山展筑至山海关,称为关内外铁路。

  1887年,台湾省巡抚刘铭传主持修建从台北至基隆铁路,长公里,1891年完成。

至1893年自台北展修至新竹,长公里。

这是我国台湾省最早的1067毫米轨距的铁路。

  俄国在建成西伯利亚铁路后,于1898年强行在中国建筑自满洲里至绥芬河的中东铁路和自哈尔滨至大连的南满铁路这两条铁路按俄国铁路标准修筑的,采用1524毫米宽轨距这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铁路日本于1905年也在中国东北建筑安东至沈阳和沈阳至新民的窄轨铁路,后又于1911年建成安东至朝鲜新义州的鸭绿江桥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后,1904年建成济南至青岛的胶济铁路。

1895年法国要求修筑自云南省昆明至边境城市河口的滇越铁路这条铁路为1000毫米窄轨铁路,1910年完成通车。

  1889年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比利时银公司借款兴建北京芦沟桥至汉口的芦汉铁路。

这条铁路先由政府拨款修建芦沟桥至保定及汉口至滠口两段。

通车后,于1901年从芦沟桥展筑至北京前门。

1906年北京至汉口全线通车。

1898年清政府向英商汇丰银行借款修建关外铁路,即现在的沈阳至山海关铁路。

同年,清政府向美国合兴公司借款,修建武昌至广州的粤汉铁路和广州至三水的广三支线。

后以合兴公司违反合同规定,清政府于1905年收回筑路权,交由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分别建筑。

1904年完成广三支线,1911年完成长沙至株洲段,1918年完成武昌至长沙段,1916年完成广州至韶关段。

  英国取得了道口至清化焦作矿区铁路的筑路权,由英国福公司承建,1907年完成。

又取得了广州至九龙铁路的筑路权,后由中英两国合建广州至深圳段,1911年完工。

  清政府向英国银公司借款修建苏杭甬铁路,由英国公司建筑南京至上海铁路,于1908年完成。

并重建淞沪铁路作为支线。

上海经杭州至宁波铁路,由于江苏、浙江两省官绅反对在英国控制下修建铁路,各自组成公司分别修建上海至枫泾及枫泾至杭州段,于1908年完工。

杭州至宁波的铁路从宁波开始建至曹娥江边,因桥梁未能建成而停顿。

  英国取得了天津至镇江的筑路权后,将天津至韩庄段让归德国承建。

韩庄至镇江段归英国承建。

1908年签订借款合同时,上海至南京铁路即将建成,遂将铁路终点由镇江改为南京对岸的浦口,此路改称津浦铁路,1912年建成。

  1898年清政府向华俄道胜银行借款,建筑柳林堡至太原的1000毫米窄轨铁路,称为正太铁路,即现在的石太铁路,于1907年完工。

  承建芦汉铁路的比利时银团(后改为俄法比银团)在建筑芦汉铁路的同时,承建开封经郑州至洛阳的铁路,称为汴洛铁路,为芦汉铁路的支线。

1903年签订汴洛铁路条约,于1909年完工。

是现在陇海铁路中的一段。

  1903年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

撤销中国铁路总公司,允许组织商办公司修建铁路从1907年至1921年的15年内,建成了九江至南昌、齐齐哈尔至红旗营、斗山至北街、潮州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