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敏敏的高级耕作学作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6423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卢敏敏的高级耕作学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卢敏敏的高级耕作学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卢敏敏的高级耕作学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卢敏敏的高级耕作学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卢敏敏的高级耕作学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卢敏敏的高级耕作学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卢敏敏的高级耕作学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卢敏敏的高级耕作学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卢敏敏的高级耕作学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卢敏敏的高级耕作学作业.docx

《卢敏敏的高级耕作学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卢敏敏的高级耕作学作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卢敏敏的高级耕作学作业.docx

卢敏敏的高级耕作学作业

科学利用农业资源优化设计农作制度

卢敏敏

贵州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点

摘要

农业资源状况决定了农作制度的状况。

本文介绍了农业资源概况,农作制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制定合理的农作制度的目的和原则,另外,还对科学利用农业资源以优化设计农作制度的措施进行了总结,以期能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农业资源;科学利用资源;农作制度;设计

 

Scientificutilizationofagriculturalresourcestooptimizethefarmingsystems

Abstract:

Agriculturalresourcesdeterminethestatusoffarmingsystems.Heretheoverviewofagriculturalresources,theconnotation、content、purposeandprinciplesofmakingwerereviewed;furthermore,themeasuresofscientificutilizationofagriculturalresourcestooptimizethefarmingsystemsaresummarized.Withaviewtoprovidetheoreticalbasisforenhanceingutilizationofagriculturalresourcesandtheefficiencyofagriculturalproduction.

Keyword:

agriculturalresources;scientificutilizationofresources;farmingsystems;design

 

引言

自然资源决定了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潜力的大小,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其潜力实现的程度,因此,有什么生产资源,就有什么农作制度,也就是说资源状况决定了农作制度。

熟悉现有的农业资源状况根据其特点进行科学利用是优化设计农作制度的基础。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作制度的研究与发展,但怎样使资源的利用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要采取什么不同于以往的技术、经济、管理措施是农作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

协调利用各种资源与投入,包括自然资源以及劳力、资金、固定资产以及物资、资金、科技等各方面的投入。

处理得当则协调发展,处理不当则有的白白浪费,有的成为增产增收的限制因素。

1、农业资源概况

1.1农业资源的含义及类型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

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质资源等等。

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包括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活动中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含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及介于二者之间的人工自然资源)。

西方农业生产经济学把农业生产资源视为“土地”(即自然资源综合体)、劳动(人力)、资本、(人工自然资源和人造生产资料)及管理(即管理经营生产的能力)四大生产要素[1]。

而所有这些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系统,都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作用的大小和潜力则取决于一国、一地区的资源丰富程度、质量高低、开发利用状况及满足发展需求的能力。

1.2我国主要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及问题

1.2.1耕地资源

从我国耕地资源的数量来看,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但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

而且,我国人口以1300-1400人/h的速度增长、耕地则以33.3-40.0hm2/h的速度减少,况且滥占滥用耕地现象日益严重,致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建国40年人均耕地减少一半,仅从1996年到2004年八年间减少759.49万hm2,从2004年到2005年又减少了36.16万hm2。

另一方面,由于受荒漠化影响较大、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污染等,耕地质量逐步恶化。

1.2.2气候、光、水、肥等资源

我国气候资源总利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50%-70%;农田光能利用率为世界的60%;我国灌溉水利用率为30%,世界先进水平已达70-80%。

目前,我国农村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有部分江河面临断流的危险,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2];自然降水利用率仅为10%,而以色列高达85%,氮肥当年利用率为30%,而世界先进水平已达60%。

耕地复种指数156%,而世界先进水平已达180%。

1.2.3草地、水面、林地等资源

草地畜牧业经营粗放、单位面积生产效率低,其主要生产指标都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况且,草地乱垦乱占、开矿等现象严重;我国单位水面产出率普遍较低,可供养殖的内陆水面仅利用了62%、海域利用了仅18%,而且滥捕滥捞破坏渔业资源现象也很严重;我国林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26.7%,亩平均蓄积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6.2%,且林地利用率仅为50%,远远低于德、日、朝等国。

1.3当今农业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3.1农业资源相对量不足且利用效率低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尽管相对量不足,如耕地减少、水资源缺乏、地下水环境恶化等,但仍还没有达到充分、有效、合理利用的程度,是一种以数量、规模扩大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型增长方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生态、社会效益。

必将使人口增加与资源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无法保证农业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1.3.2农业资源污染严重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以上的地表水体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农田酸雨污染和土壤污染形势同样相当严重。

农业环境污染不仅降低了资源质量,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也污染了农产品,使人体健康受到危害。

总之,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1.3.3农户分散经营规模不合理

我国农业经济的突出特点是土地使用规模太小,户均耕地不到0.5hm2,分散经营的农户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竞争能力差,难以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民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能合理分享市场交易利益,导致农业比较利益较低,农民无利可图甚至亏本,易产生粗放利用资源的倾向。

另一方面,分散经营也不利于农业技术进步,不仅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成本不高,而且易使种子、种畜、饲料、农艺发生退化,不利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1.3.4粗放利用

我国利用能源资源,主要是依靠大量的资金、物资和劳动力的投入,过多的追求数量、规模、速度和产值。

目前已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生产力水平低等,成为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1.3.5单一型随机利用

长期以来,农民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大多是根据自己的资金和技术条件随机选择开发利用项目。

由于不能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潜力,没有对区域特色、要素和条件进行调查,没有统一的有目的的组织管理,以致选择的项目往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容易浪费大量的农业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同时也难以提高产品竞争力。

1.3.6农业后备可开发资源潜力有限

经过长期的国土开发,我国条件较好的国土资源已经基本得到开发,尚未开发的资源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开发条件较差。

1.3.7复种指数不高

我国耕地复种指数目前仅为155%。

距理论值180%尚有较大距离。

研究表明,复种指数每提高1%,等于扩大种植面积2000万亩。

2、农作制度概况

2.1农作制度的内涵

农作制是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3],是特定区域(地区、农场、农户)内,以种植业生产为核心,加上相关的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储藏,共同构成的综合性农业生产管理体系,这里的种植业包括作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林业生产、园艺(蔬菜、果树、花卉)生产、特种种植(药材、食用菌等),养殖业包括畜牧业、水产业、特种养殖(养蜂、养虫等);在组成上包括自然和非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生活资料、生产条件、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和产后升级元等;具有系统性、人控性、宏观性、综合性、持续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2.2农作制度的研究内容[4]

2.2.1农作制总体及其诸多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通过农作制分析诊断,研究某一单元(农户、社区、区域、国家)农作制本身及其诸多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农作制度研究的主要对象。

内容包括:

①农业生物存在的自然资源与人工环境。

它包括农业生物存在的周围一切物质与非物质条件。

如自然资源、非资源性自然环境(如灾害)、人工的生活资料(肥料、灌溉水等)、生产条件(资金、土地、劳力、工具)、技术体系、社会经济条件等。

②农牧林结构(土地利用结构、产值结构)与功能。

从适地适作原则出发,研究不同地域的农牧林结构(比例)、相互关系以及提高其功能的对策。

③植物亚系统与功能。

植物亚系统是农作系统的基础,是动物生产亚系统与农产品加工亚系统的前提。

研究的重点是,植物亚系统(自然植物与人工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提高植物亚系统生产力的对策等。

④动物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动物亚系统是农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植物亚系统的升级与升值,它包括畜、禽、渔等分支。

在农作制中它的研究重点是:

动物系统在农作系统中的地位;动物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植物亚系统与动物亚系统的协调关系(农牧结合)等。

⑤产后升级元辅系统的协调与运作。

在农作系统中动植物产品的储藏、加工与流通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尤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显得更为重要。

研究的侧重点在于:

动植物生产与产后加工储藏以及市场流通的协调;农作系统产后经营的体制、组织、渠道与政策;产后升级元运作的战略与规划等。

2.2.2农作制类型及其演替规律

农作制类型是其结构与功能的集中反映。

对农作制进行分类(包括分区),其目的在于定位、定性,将千丝万缕的个体归并为若干具有共性的群体,以便于研究分析与运作。

确定农作制类型要借助于农作制分析(FSA)以及与农作制相关的宏观方法,系统工程方法等。

研究农作制类型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根据历史经验以及他地他人他国的经验,指导当地当前的实践,并探讨未来发展的前景。

研究农作制演替规律,要以正确的农作制原理作物指导,避免照抄照搬或走回头路。

2.2.3区域农作制发展战略与对策

凡是农作制必须是“顶天立地”的,脱离天地的农作制是不存在的。

每一地区必然有适用于该地的一个、几个或一群农作制类型,每一农作制类型也必然有其最适宜、次适宜或不适宜的地区。

研究区域农作制有两项内容:

第一,某一区域农作制的发展战略与对策。

在FSA和农作制类型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索该地区适合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农作制,将当前与中长期发展相结合、农业与农村发展相结合。

在国际上,往往将农作制研究与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项目相联系,我国也应该朝这个方向走。

从微观水平(农户、企业)看,也有它的发展规划以及年度计划。

第二,不同区域农作制的因地制宜分类分区运作。

鉴于我国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巨大复杂性与多样性,有关农业的各种技术、政策、农作制的运作必须建立在分类分区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分类运作,切忌一元化、一刀切。

2.2.4农作制的技术体系

技术是协调农作制内生物与环境以及各亚系统结构并提高其生产力、经济力、生态力重要手段,技术改进推动了农作制及其系统的功能。

在农作制中,着眼于研究发挥整个农作系统功能的技术体系,而不仅是某项技术。

在农作制改革过程中,要提倡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提倡技术于投入、基本建设、农民的积极性以及组织政策等领域相结合,以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

2.2.5农作制理论与方法论的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缺乏正确的农作制理论,将引导农作制实践误入迷途。

方法论是农作制研究的重要领域。

没有正确的方法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2.3研究和制定合理农作制度的目的

提高土地与其它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量,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促进农村综合经济发展,增加劳力就业率;持续提高土地生产力,保护并改善资源环境。

2.4建立科学合理农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一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减少盲目性与片面性。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复杂多变,矛盾交织。

各种关系,矛盾蕴含其中,如粮、棉、油之间关系、灌溉与旱作关系、农林牧关系、一熟与多熟、轮作与连作、用地与养地、多耕与少耕、资源利用与保护关系等。

妥善处理则增产增收,而处理不当则影响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

第二科学配置各种资源要素投入,包括自然资源及各种社会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资投所需。

第三通过宏观调控,处理好国家与地区、政府与公民、城乡工农、农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2.5合理的利用农业资源,优化设计农作制度的措施

2.5.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因作物制宜,同当地自然、劳力、技术等条件相结合,立足本地资源和市场需求,确定当时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相应的农作制度,并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一地一品,防止“小而全”和插花种植,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建立合理的农作制度。

2.5.2作物布局调整要与自然资源相适应

农业自然资源是确定一个地区合理种植制度的重要依据,合理的种植制度必需与当地自然资源相适应,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2.5.3注重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一般来说,农业资源在数量和可用量上是有限的,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采取用、养、保、治相接结合的综合措施,以保证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

现代高集约化的农作制度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较大,必须重视对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2.5.4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种植面积

由于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口压力越来越大,粮食的需求短期内不会大幅度下降,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而肉、蛋、奶、果、蔬菜等农产品需求将迅速增加。

因此,只有提高复种指数,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扩大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大力发展立体种植,提高利用效率,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解决人多地少、人增地减、粮经饲争地的矛盾,才能解决未来人口与粮食、发展与稳定的问题。

2.5.5深入研究现代立体种养农作制度[5]

立体种养是在特定的土地、水域,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溶为一体,建立多层次,多物种的复合体,最有效的利用平面、空间和温、光、肥、水资源,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通常是塘中一池鱼、塘面一群鸭、塘头一栏猪、塘基一行果地立体种养布局。

如稻田养鱼[6],就是根据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在稻田生态系统进行良性循环和生态养殖模式。

稻田养殖能够实现种养共生互利,取得最佳的生态经济效果,从而使农民丰产增收。

2.5.6加大科技投入,增加作物品种及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的投入

农作制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优质高产的粮食品种和先进的栽培及加工转化技术,因此,政府应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增加粮食品种及配套技术的投入,推广综合配套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对品种搭配、茬口轮换、病虫防治等进行科学指导,改进小麦垄套种方式,适应机械化作业,充分利用光、温、水、土资源,提高套种产量和效益。

2.5.7加强农作制度人才培养和组织管理

当前,随着耕作学界老前辈的逐步隐退和市场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员外流,出现了农作制度研究与推广人员匮乏之势,使耕作学科受到巨大冲击,生存空间日趋减少。

尤其是省级以下,基本上是人员断层,力量十分薄弱。

因此要加强耕作学科的人才培养、研究创新和组织管理,使耕作学这门新兴的学科能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以扶持发展。

3.结论

1.农业资源是指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一切必要因素,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

2.农业资源在数量和用量上是有限的,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以保证合理高效地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

3.某地区的农业资源状况决定了其农作制度状况,优化设计农作制度要建立在合理的利用农业资源的基础上。

4.优化设计农作制度的目的就是提高特定区域内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系统的经济效益。

 

4.参考文献

[1]刘书楷,陈利根.我国农业资源持续利用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

1-4.

[2]李晶宜.中国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

11-15.

[3]冯永忠,杨改河,丁瑞霞.农作制度对江河源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作用机理[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6):

367-370.

[4]刘巽浩.农作学[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0-22.

[5]曹国璠,李榜江,杨志华.浅析贵州耕作制度向现代农作制度转变的途径[J].耕作与栽培,2006,2:

1-5

[6]曹敏建.耕作学[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