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48772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诗经》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诗经》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诗经》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诗经》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诗经》三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诗经》三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诗经》三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诗经》三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诗经》三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诗经》三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诗经》三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诗经》三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诗经》三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诗经》三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诗经》三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诗经》三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诗经》三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诗经》三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诗经》三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三首.docx

《《诗经》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三首.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经》三首.docx

《诗经》三首

《诗经》三首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笙诗《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

这六篇诗都仅有篇名而无文辞。

宋朱熹于集传中称这六首诗为“笙诗”。

也称“六笙诗。

至于为什么有目无辞,一种看法是本就“无辞”,一种看法是“亡佚”。

尹吉甫(公元前852—前775),即兮伯吉父,西周封矩(今沧州南皮)人。

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

尹吉甫,是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内史,据说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军事家、诗人、哲学家,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尹吉甫晚年被流放至房陵(今房县),死后葬于今房县青峰山,房县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遗存。

他辅助过三代帝王,后周幽王听信谗言,杀了他。

不久知道错杀,便给他做了一个金头进行厚葬。

为了防止盗墓,修建了真真假假十二座墓葬于房县东部。

名称由来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1]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2] 

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3]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三百一十一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已在春秋时期,整部诗经的时代,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4]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5]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

[6]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

《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7-8] 

创作背景

《史记》载:

“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

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

”[9]  。

这里所讲的虞夏之贡虽未必可信,但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农业却是实情。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豳风·七月》完整地叙述出一年之中的农事活动与当时社会的等级压迫关系。

另外,在《诗经》中的《南山》、《楚茨》、《大田》、《丰年》、《良耜》等篇中,都有农事的记载。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融为一体,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许多祭祀性颂诗与雅诗的社会基础。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

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6]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

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

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如今只剩外传10卷。

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

毛亨,小毛公:

毛苌)所传的毛诗。

[6] 

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程俊英的《诗经释注》、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译》等。

[10] 

内容目录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6]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6] 

风篇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秦、齐、韩、赵、魏),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分别是:

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十九篇、鄘[yōng]风十篇、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一篇、魏风七篇、唐风十篇、秦风十篇、陈风十篇、桧风四篇(桧即“郐”kuài)、曹风四篇、豳[bīn]风七篇。

其中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6] 

雅篇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

包括大雅小雅,共三十一篇。

《雅》为周王畿内乐调。

《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

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

《诗大序》: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小雅》共有七十四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

《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6] 

大雅的作品主要有《文王》、《卷阿》、《民劳》,小雅有《鹿鸣》、《采薇》、《斯干》等。

颂篇

对于《颂》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

“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

朱熹《诗集传》说:

“颂”与“容”古字通用。

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

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

“奏象舞也。

郑玄《毛诗传笺》说:

“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

”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

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

[6] 

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国风

1、周南

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

2、召南

鹊巢、采蘩、草虫、采苹、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秾矣、驺虞

3、邶风

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击鼓、凯风、雄雉、匏有苦叶、谷风、式微、旄丘、简兮、泉水、北门、北风、静女、新台、二子乘舟

4、鄘风

柏舟、墙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鹑之奔奔、定之方中、蝃蝀、相鼠、干旄、载驰

5、卫风

淇奥、考盘、硕人、氓、竹竿、芄兰、河广、伯兮、有狐、木瓜

6、王风

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扬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车、丘中有麻

7、郑风

缁衣、将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清人、羔裘、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褰裳、丰、东门之墠、风雨、子衿、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溱洧

8、齐风

鸡鸣、还、著、东方之日、东方未明、南山、甫田、卢令、敝笱、载驱、猗嗟

9、魏风

葛屦、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亩之间、伐檀、硕鼠

10、唐风

蟋蟀、山有枢、扬之水、椒聊、绸缪、杕杜、羔裘、鸨羽、无衣、有杕之杜、葛生、采苓

11、秦风

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

12、陈风

宛丘、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

13、桧风

羔裘、素冠、隰有苌楚、匪风

14、曹风

蜉蝣、候人、鸤鸠、下泉

15、豳风

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

小雅

1、鹿鸣之什

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车、杕杜、鱼丽

2、南有嘉鱼之什

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六月、采芑、车攻、吉日

3、鸿雁之什

鸿雁、庭燎、沔水、鹤鸣、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斯干、无羊

4、节南山之什

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

5、谷风之什

谷风、蓼莪、大东、四月、北山、无将大车、小明、鼓钟、楚茨、信南山

6、甫田之什

甫田、大田、瞻彼洛矣、裳裳者华、桑扈、鸳鸯、頍弁、车辖、青蝇、宾之初筵

7、鱼藻之什

鱼藻、采菽、角弓、菀柳、都人士、采绿、黍苗、隰桑、白华、绵蛮、瓠叶、渐渐之石、苕之华、何草不黄

大雅

1、文王之什

文王、大明、绵、棫朴、旱麓、思齐、皇矣、灵台、下武、文王有声

2、生民之什

生民、行苇、既醉、凫鹥、假乐、公刘、泂酌、卷阿、民劳、板

3、荡之什

荡、抑、桑柔、云汉、崧高、烝民、韩奕、江汉、常武、瞻昂、召旻

周颂

1、清庙之什

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烈文,天作,昊天有成命,我将,时迈,执竞,思文

2、臣工之什

臣工、噫嘻、振鹭、丰年、有瞽、潜、雝、载见、有客、武

3、闵予小子之什

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载芟、良耜、丝衣、酌、桓、赉、般

鲁颂

駉、有駜、泮水、閟宫

商颂

那、烈祖、玄鸟、长髪、殷武

文学特点

现实主义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诗经六义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11]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

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11]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12]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3] 

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

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

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13] 

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因为比喻都是取整体上差异较大,而某一方面有共同性的事物来相比,喻体与本体相同之处往往就相当突出。

因此,在比喻中,便常常有夸张的性质。

如《硕鼠》,就其外形、生物的类别及其发展程度的高低而言,本体与喻体的差别是相当之大的;但是,在不劳而获,白吃饭这一点来说,却完全一致,所以这个比喻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表现。

又由于喻体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获得了一定的情感意蕴,在某种程度上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故根据与不同喻体的联系,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硕鼠》、《相鼠》等。

《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运用亦很灵活、广泛。

如《卫风·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前者用以比喻形体,后者用以比喻感情之变化。

[13] 

一般的比喻,是以形体喻形体,色彩喻色彩,光泽喻光泽,声音喻声音,气味喻气味,动作喻动作,感觉喻感觉,景况喻景况。

《邶风·简兮》:

“执辔如组,两骖如舞。

”以形态比形态;

《唐风·椒聊》: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

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以某种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

《王风·黍栗》:

“中心如醉”,“中心如咽”。

以感觉喻感觉;

《诗经》中的“比”有两点应特别加以注意:

一为象征。

手法上比较含蓄,但往往从多方面进行比喻,即用“丛喻”之法,有时同于今日的“指桑骂槐”的。

如《小雅·大东》:

“跂彼织女。

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维南有箕,载翕其舌。

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前半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说明东方诸侯国之百姓对西周王朝贵族窃据高位、不恤百姓的愤怒(皆有名无实之物),末尾以箕之翕其舌,斗之向北开口挹取,指出西人对东人的剥削。

实际上是用了象征的手法。

[13] 

另一种为同时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也就是说比喻中打破了事物在人的听、说、触方面的界限。

如:

《小雅·节南山》: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以山之高峻,比喻师尹地位之显赫、重要,此以具体物之高,喻抽象的地位之显赫。

《小雅·天保》: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以山冈之永恒,河水之不断,日月之长在,松柏之茂盛比喻君福祚之不可限量。

[13] 

《邶风·谷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以山谷之风,喻人之盛怒,以自然现象喻人情绪之变化,是通感之比。

《诗经》中的比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篇中有比的句子,个别为全诗皆含比意,如《硕鼠》。

二、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朱熹《诗集传》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即引发、开头。

包括两种情况:

一、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即用一个同表现内容相协调的事物为开头)。

二、借助某事某物起韵。

[13] 

如果从文学发源的整个过程来说,兴是早期诗歌的特征;而如果从诗歌作者的层次来说,它是民歌的特征;如从创作方式来说,它是口头文学的特征。

采用兴的手法的作品多在《国风》之中。

汉代以后,虽《诗经》被视为经典,比兴之法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但如同《诗经·国风》一样单纯起韵的兴词并不见于文人的创作;而从引发情感的事物写起的兴,同比和赋的手法很接近。

朱熹对赋、比、兴概念的解释十分明确,但他将《诗经》每章表现手法都一一标出,在他所言的类型同他对诗本文的解释中,就显示了矛盾。

如《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朱标:

“兴也。

”但他在具体解释此章时又说:

“雎鸠,一名王雎,……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烈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

盖其性然也。

”串讲全章时又云:

“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合鸣于河洲之上矣。

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美匹乎?

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

”则又成了“比”。

[13] 

再如《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他也标为“兴也”,解释时却说:

“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

”又成了“赋”。

这样,赋、比、兴三者的界限就又乱了。

比较适合的划分是,凡与当时情景之描述有关联者,都应归于赋,如《卷耳》、《黍离》、《蒹葭》、《七月》;凡有比喻、象征意义者,都应归之比,如《关雎》、《桃夭》、《谷风》、《无衣》;只有无法与诗本义联系的,才是兴,如《黄鸟》、《采薇》等。

兴包括“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的情形,是指由于人们生活阅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历都会有种种偶然的情形,某些事物对一般人来说是漠不相关,但对某一具体人来说,就可能会勾起对旧的经历的回忆,引起很深的感慨。

[13] 

三、赋。

《诗集传》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这里所谓“直言之”,是说不以兴词为引,也不用比的手法,并不是不要细致的形容描绘。

因此可以说:

兴、比以外的其他一切表现手段,都可以包括在“赋”的范围之内。

作为一种写作手段,它包括得十分广泛。

就《诗经》言之,它包括叙述、形容、联想、悬想、对话、心理刻画等。

《七月》、《生民》全诗都用赋法,无论对于弃儿情节的叙述,还是对于祭祀场面的描写,都极为生动。

《东山》、《采薇》二首,除《东山》第一章“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外,也全用赋法。

但这两首诗写行役征人之心绪,可谓淋漓尽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最上乘的写景诗。

所以,《诗经》的赋法不只是指叙述,不只是所谓“直陈其事”,在抒情写景方面,也达到很高超的地步。

赋法,在《诗经》中也常体现于一些简单的叙事。

如《邶风·静女》写了一个女子约他的男朋友晚间在城隅相会,但男青年按时到了约会地点,却不见这位姑娘,等之不来,既不能喊,也不能自己去找,不知如何是好而“搔首踟躇”。

过了一会,姑娘忽然从暗中跑出来,使小伙子异常高兴。

诗中所写姑娘藏起来的那点细节,可以理解为开玩笑,也可以理解为对小伙子爱的程度的测试,但总之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高尚纯洁的爱情。

后面赠彤管的细节也一样。

其中既无比,也无兴,却十分生动。

[13] 

《诗经》中也有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抒情、叙述的。

如《郑风·溱洧》,表现三月间水暖花开之时,男女青年在水边游玩戏谑的情景。

通篇并无兴词,也全无比喻,却描绘出一幅充满欢乐气氛的民俗画。

赋法中,也包括叙写、联想与悬想。

如《豳风·东山》第三章写到“有敦瓜苦,烝在栗薪”,从而引出“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第四章更承上“瓜苦”(瓜瓠,结婚合卺之物)而联想及结婚时情景,作为对于将要面对的现实的烘托或反衬等。

悬想即未必有,而是诗人设想之,借以表现诗人的心绪。

如《东山》的第二章写其想象中的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第四章前半写设想妻子可能正在家中想念自己等。

《周南·卷耳》、《魏风·陟岵》亦是。

[13] 

《诗经》中有些纯用赋法的诗中,也创作出了很深远的意境。

《黍离》、《君子于役》、《蒹葭》全用赋法,既无兴词,也无比喻,然而抒情味道之浓、意境之深远、情调之感人,后来之诗,少有其比。

诗人写景不是专门描摹之,从抒情中带出;而情又寓于景。

前人用赋、比、兴来概括《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精到。

但对《诗经》“赋”这种表现手法注意得不够,在兴和赋、比的关系上也一直未能划分清楚。

再就是将比、兴看作诗的特征的主要体现。

这是将《诗经》中的“比兴”和后代的“比兴”混同之故。

其实,对《诗经》中赋法的研究,应是探讨《诗经》艺术手法的重要方面,这同古代文论史上探讨“比兴”概念的流变是两回事。

[13]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

如《小雅·鸳鸯》: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

《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

《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

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

《郑风·野有蔓草》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

而绿意浓浓、生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

再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

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

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

《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

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13] 

重章叠句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

如《周南·芣苡》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

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

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