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试题题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651623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n试题题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mn试题题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mn试题题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mn试题题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mn试题题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mn试题题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mn试题题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mn试题题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mn试题题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mn试题题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mn试题题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mn试题题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mn试题题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mn试题题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mn试题题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mn试题题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mn试题题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mn试题题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mn试题题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mn试题题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n试题题号.docx

《mn试题题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n试题题号.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mn试题题号.docx

mn试题题号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3

(略)

□題幹疑義

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試題內容

3.下列文句,哪一組意思前後相同?

(A)喝酒後絕不開車/開車後絕不喝酒

(B)人才來自各方/人才自各方來

(C)反守為攻/反攻為守

(D)百戰百勝/百勝百戰

疑義內容

D選項「百戰百勝/百勝百戰」意思相同,一共打了一百次戰,勝了一百次。

勝利不能憑空而來,有戰才有勝,故此D應為正確答案。

說明

「百戰百勝」,可說是戰無不勝、每戰皆捷之意。

「百勝百戰」一詞罕見,可解為:

百勝之後仍要百戰。

兩者意義並不相同。

以「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為例,前者是:

儘管屢次戰敗,仍繼續奮勇作戰;後者是:

屢次打仗,卻屢次戰敗。

二者未能一概而論。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9

(略)

□題幹疑義

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試題內容

9.以下是一對母子的對話:

小華:

「我剛才看見一隻老鼠,大得像河馬一樣,嚇死我了!

媽媽:

「聽著,小華,我跟你說了十萬八千遍了,說話要據實,你怎麼老是不改呢?

這位母親的行為,用下列哪句話來形容最恰當?

(A)五十步笑百步

(B)天外飛來一筆

(C)知子莫若母

(D)一語中的

疑義內容

1.母親所言「十萬八千遍」為一日常慣用形容詞,並不能就此完全認定她也是誇大其辭

2.母親指出小華「說話不據實」、「老是不改」,她知道兒子講話喜歡誇飾並指正他,不厭其煩、循循善誘,這是「知子莫若母」的表現。

再說,媽媽很清楚兒子的講話特質,小華是個充滿想像力的兒童,因此媽媽也以誇飾的語言回應,這是母子之間一種想像力的訓練,亦可證明「知子莫若母」。

3.母親明確指出小華說話不據實,可說是「一語中的」。

4.在常理看來,通常不會以「五十步笑百步」來形容長輩的行為,此舉有違忠恕之道,令學生難以接受。

說明

凡語言文字中誇張鋪飾,超過客觀事實者,即為誇飾。

題幹中小華說「老鼠大得像河馬一樣」,這是常人皆可判斷,明顯超過客觀事實的誇飾陳述,不是只有小華的母親知道小華說話不據實,故「知子莫若母」並不恰當。

而母親所言之「十萬八千遍」為誇張用法,她不可能真的糾正小華這麼多次。

如此說法,目的是在強調她已經針對小華說話誇大不實的老毛病多次提出勸告,但她實際上也和小華犯了相同的毛病,皆使用了誇張鋪飾、超過客觀事實的語言,故正答為「五十步笑百步」並無疑義。

再者,母親先以誇張語氣糾正小華,後要求其說話據實,可說是自相矛盾,故「一語中的」並不恰當。

且「一語中的」用以形容人的「言論」能一句話就說中事情的重心,不適合用來形容題幹所問的「行為」。

此外,本題無關教化,即使貴為長輩,也可能和晚輩有相同的毛病。

考生解題時宜直接根據試題文字陳述之情境作答,不必將他處理解的訊息做為判斷的依據。

參考資料:

國中課本第五冊語文常識(上),誇飾法說明。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13

(略)

□題幹疑義

□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試題內容

13.「居惡在?

仁是也;路惡在?

義是也。

」句中「惡」字的字義,應是下列何者?

(A)何,哪裡

(B)恨,討厭

(C)患,憂慮

(D)甚,非常

疑義內容

題目中的文言文句子可否解釋一下?

說明

本題「惡」,音ㄨ,解釋為「哪裡、何處」。

翻譯:

「心之住所在哪裡?

在『仁』;人生的道路在哪裡?

在『義』。

」本句意近於「居仁由義」,表示內懷仁愛之心,行事遵循義理。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14

(略)

□題幹疑義

□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試題內容

14.下列與年齡相關的詞語,何者使用錯誤?

(A)正值「弱冠之年」的他,誓言努力開創未來前途

(B)已屆「不惑之年」的她,仍像小孩似的天真無邪

(C)「始齔之年」的他,總喜歡倚老賣老地教訓他人

(D)「古稀之年」的她,一點都沒有老態龍鍾的樣子

疑義內容

子曰: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不惑」不是只能用在男性嗎?

說明

《教育部國語辭典》對「不惑」的解釋如下:

孔子自稱四十不惑,後人因稱四十歲為「不惑」。

如:

「不惑之年」。

因此,「不惑」一詞雖出自於孔子自述,但並沒有定指男性。

引用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16

(略)

□題幹疑義

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試題內容

16.下列文句「」中的字詞,何者分別作名詞與動詞使用?

(A)在得眼「翳」病期間,他總用帽子將臉「翳」住,羞於被人看見,直到遇見那一群勇於面對命運挑戰的殘障孩子

(B)他「尤」注意那名失去雙腿的少女,在她的臉上,總掛著不怨天不「尤」人的微笑

(C)見到她,就好像徜徉在遼闊的「平」原上,他一顆煩燥的心,終於「平」靜了

(D)「當」下,他決定將這女孩「當」做自己的榜樣,時時存著感恩的心

疑義內容

1.題幹要求找出名詞與動詞使用之字詞,但依許世瑛老師的文法解說,只能說明「眼翳病」一詞中,「眼翳」與「病」為加詞和端詞關係之詞組。

是以只能說明「眼翳病」為名詞,無從解析「翳」之詞性。

而選項C、D中的「平原」、「平靜」、「當下」皆屬複詞,亦無法進一步解析詞性。

2.「翳」的本意雖為薄膜,但眼翳病不是「眼睛生薄膜」的病嗎?

應該是形容詞吧?

3.「眼翳病」三個字如果解釋成「眼睛被障蔽視線薄膜覆蓋的病」,那其中的「翳」字似乎作動詞用。

4.「當下」一詞中,「當」作何詞解釋?

依據何種理由?

5.目前國文文法一再簡化,依目前國編本課程無法正確判斷第16題之要求說明。

因此第16題超出範圍,選項配置失當,宜請送分。

說明

分析「眼翳病」三字,「眼翳」與「病」確為加詞與端詞的關係,「眼翳」為形容詞,「病」為名詞;再進一步分析「眼翳」二字,亦是加詞與端詞的關係,「眼」為形容詞,「翳」為名詞,意指眼珠上所生障蔽視線的薄膜(參見國中課本第一冊第九課42、43頁)。

「翳住」的「翳」為動詞,遮蔽之意,故正答並無疑義。

此外,「平原」的「平」為形容詞,「原」為名詞。

「平靜」的「平」與「靜」皆為形容詞。

「當下」乃「即刻、立刻」之意,屬時間副詞,其中「下」指「某一時節、時間」,具名詞詞性,「當」為「在某一時節、時間」,具介詞詞性。

雖然現今中文語法相關理論紛陳,各家學說莫衷一是,尚無定見,但本題旨在評量學生能否應用國中課程中習得的基本知識來分辨字詞在文句中詞性的轉換,並不是要求學生從專業的角度剖析詞語結構。

故本題並未超出學生課程範圍,學生可直接以國中階段程度來作答。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19

(略)

題幹疑義

□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試題內容

19.「黃媽慶是藝文界譽為三冠王的藝術家,其作品題材多數來自於他生活周邊的事物,如蔬菜、瓜果、花卉、昆蟲等。

創作風格寫實且具個人特色,其木雕特色在於保持原來樸實無華的本質。

從藝術家黃媽慶的作品取材來看,可與下列何者相映襯?

(A)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B)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C)不逢大匠材難用,唯有伯樂識良駒

(D)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疑義內容

題目要我們選「可與下列何者相映襯」,並沒有說明此處的「映襯」是指「正襯」、「反襯」或其他襯托方式,依據國立編譯館國中國文第五冊60頁,在語文中把不同的、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使其意義明顯,叫做「映襯」。

但是此題公佈的答案A,是和題幹意義相類似的選項。

說這是「映襯」,或許改為「呼應」或「印證」比較周延正確,而B選項比較接近映襯中的「反襯」,比較符合原來的題意。

說明

本題題幹所言為「相映襯」,因此,並不適合把「相」與「映襯」分開解釋;再者,「映襯」有作為一般用法和修辭中的專有名詞兩種用法,在一般用法上,「映」與「襯」二字在國中課本中出現多次,中國文字本有藉由意義關係而結合成詞的特性,因此,「映」與「襯」二字結合成的「映襯」一詞,國中同學應能利用所學知識將之解釋為「映照烘托」,國中課本第五冊語文常識(下)修辭法下篇對於「映襯」的解釋是針對「映襯」作為修辭法中的專有名詞來解釋,專有名詞有一定的意義,並不適合將之置於一般用法中,一如:

同為修辭法的「感嘆」一詞,原意為心中因有感慨而發出喟嘆;在修辭法中定義為「用呼聲表露情感的修辭法」(國中課本第五冊語文常識(上)修辭法上篇)如果我們把「這件事真令人感嘆不已」解釋為「這件事真是令人不停的用呼聲表達情感的修辭法」,便會讓人摸不著頭緒。

同樣的,若將「映襯」作為一種修辭法,本題的問題將會成為「從藝術家黃媽慶的作品取材來看,可與下列哪個映襯修辭法相同?

」作品取材並不是一種修辭法,這樣的句子無法傳遞出完整意義,因此,對於「映襯」一詞,我們宜將它回歸本意,將本題的題目解釋為「從藝術家黃媽慶的作品取材來看,可與下列哪一選項相互烘托對照?

」題幹的問法被明確的定義之後,正答便應維持(A)選項。

引用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23

(略)

題幹疑義

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試題內容

23.「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下列何者,是這首詩中已婚女子面對第三者追求時的心態?

(A)堅守婚約,委婉拒絕

(B)深情可感,欣然接受

(C)此生無緣,承諾來生

(D)欲語還休,暗通款曲

 

疑義內容

1.唐汝詢《唐詩解》云:

「繫珠於襦,心許之矣。

」以現代眼光觀之,此舉亦已構成「精神外遇」,又,文中提到「恨不相逢未嫁時」,如何能謂之「堅守婚約,委婉拒絕」?

《唐詩解》又云:

「然還珠之際,涕泣流連,悔恨不及,彼婦之節,不幾岌岌乎?

」顯示女子在拒絕第三者時心中仍有不捨,用情至深,和選項(C)「今生無緣,承諾來生」有相近之處,是否因各人解讀不同造成答案模稜兩可?

2.

(1)「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一句,其「夫」字即指「夫君」。

但夫君二字除了指稱現在的丈夫,也有可能針對婦人所思念的異性(第三者)而言,「事夫誓擬同生死」一句含有期盼雙方未來能「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年同月同日死」或「同甘共苦」的意味。

雖是「恨不相逢未嫁時」,卻已承諾了來生。

此外,再加上「擬」此字之義,我認為「夫」字應指第三者而言。

(2)婦人對她的感情既是難分難捨且送還明珠時,忍不住一顆顆的眼淚直往下垂,說是委婉拒絕他,似乎有些牽強。

說明

本詩為唐張藉所作之〈節婦吟〉。

就詩題來看,作者顯然認為詩中人為一守節婦女,不迨贅言。

(然須聲明的是,即使不知詩題,亦不影響作答。

唐汝詢之評,乃出之於衛道觀點,針對詩題〈節婦吟〉而言,質疑此女是否可當得起「節婦」之稱。

是不是節婦,並非這個題目(第23題)關心的焦點──它牽涉到讀者個人的道德標準,而此標準人人不同。

從唐汝詢的評語來看,他並未否認詩中人最後仍舊選擇維持婚姻,唐汝詢只不過質疑她的節操似乎岌岌可危(「彼婦之節,不幾岌岌乎?

」)換言之,唐汝詢的評語是從道德層面來批判,而非持平來看。

進一步分辨,「節操」與「婚約」,一為道德操守,一為現實法律,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以唐汝詢之評來佐證提問中的論點,恐有瑕疵。

再者,所謂婚約,法律的層面只能規範外在的具體行為,極難界定精神、心靈。

從詩意觀之,詩中女子最後仍然選擇婚姻而割捨戀情。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還君明珠」句已表達拒絕之意,「恨不相逢」句為無奈之嘆,此二句拒絕贈珠者、維持婚約之意圖甚為明顯,仍以A選項「堅守婚約,委婉拒絕」最切合。

C選項「此生無緣」之憾確然存在,但,全詩看不出任何「承諾來生」的說詞,故C選項不確,應為過度引申。

最後,為文本作註解,有兩點必須考慮。

首先,每一字均有其原義或引申義,不能隨意牽合。

其次,當一字多義時,能清暢解釋文本者,方為正解。

查「夫」字之字義,未有將思念的情人稱之為「夫」者,提問中所言「但夫君二字除了指稱現在的丈夫,也有可能針對婦人所思念的異性(第三者)而言」,此一解釋略無所據,此其一。

就張藉這首〈節婦吟〉來看,「君知妾有夫」,首句已經將「君」與「夫」兩者稱謂劃分開來,全詩涇渭分明,「君」指贈珠者,「夫」指丈夫(即詩中之「良人」),從未有混淆之處。

以古詩〈陌上桑〉為例,「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使君」與「夫」對舉,句法與張藉詩「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一句言「君」、一句言「夫」相同,此其二。

張藉詩中「事夫誓擬同生死」,「擬」作「打算、想要」解,表示女子欲與丈夫同生共死,並無與情人承諾來生之事。

C選項不確。

學者孫康宜的論述可供參考:

「詩中的已婚女子收到一個多情男子的『定情』贈物:

兩顆明珠。

顯然,她對這個男子也有感情,所以就把明珠『繫在紅羅襦』上。

但經過理性的考慮,她終於把贈物還給情人,因為她不能離棄自己的丈夫。

在戀情與婚姻之間,她最後選擇了婚姻,但卻無法壓制內心那種無可奈何之感,所以她在「還君明珠」時,忍不住流淚嘆道:

「恨不相逢未嫁時。

」(孫康宜〈傳統讀者閱讀情詩的偏見〉,收錄於《文學的聲音》,三民書局,民90)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25

(略)

□題幹疑義

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試題內容

25.下列各組「」中的字,哪一組詞性前後相同?

(A)我將他給我做的紫色毛衣「鋪」好座位/他在一個錢「鋪」裡做夥計

(B)「極」其言,茲若人之儔乎/要革除一種惡習慣,便須下「極」大的決心

(C)再向外看時,他已抱著橘子「望」回走了/他能從這扇門「望」見日出美景

(D)有人力爭上游;有人「卻」自甘墮落/這「卻」不然,責任要解除了才沒有

疑義內容

答案C和D應該都正確。

他已抱著橘子「望」回走了的「望」解釋可同「往」是動詞。

他能從這扇門「望」見日出的美景,「望」的解釋為「看」的意思,是動詞。

結論:

前後兩組詞性相同。

說明

「望回走」的「望」字解為「向、朝向」,是介詞,並非動詞。

因此本題C選項前者為介詞,後者為動詞,前後詞性並不相同,不是正答。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27

(略)

□題幹疑義

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試題內容

27.「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

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

」根據上文,下列何者是詩詞大家作品之所以出色的根本原因?

(A)委婉曲折的抒情筆法

(B)歷歷如繪的敘景場面

(C)爐火純青的巧妙修辭

(D)真切深刻的見解感悟

疑義內容

答案中的「真切深刻的見解感悟」並不是唯一答案。

寫一篇令人感動的文章除了要有真實的感觸之外,還要有能夠詮釋心中感觸的修辭。

就好像,我們想用英文和外國人溝通時,心中常有許許多多的感覺或意見想告訴對方,但苦於所識詞彙太少,無法使用適當的「修辭」來表達內心的感受或事實的真相,而導致對方的認知和我們心中想的有所差異,甚至完全誤解,更談不上「沁人心脾」「豁人耳目」了。

基於上述理由,我認為「詩詞大家」的作品之所以出色,除了「真切深刻的見解感悟」外,若沒有「爐火純青的巧妙修辭」來確實表達其見解感悟,仍無法永垂不朽成為大家之作。

說明

考生解題時宜直接根據試題文字陳述之內容與情境作答,不可將他處理解的訊息做為判斷的依據。

題幹引文說明詩詞大家的作品,在言情上能使讀者感受深刻,在寫景上能開通讀者識見,在遣詞上不失自然。

「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則是強調大家之作如此特出的原因在於作者有真見與深知,故正答並無疑義。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32

(略)

□題幹疑義

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試題內容

32.「秋,靜靜的徘徊,靜靜的徘徊,白雲為她抹粉黛,紅葉為她塗胭脂……」這段文字中「紅葉為她塗胭脂」所用的修辭法,與下列何者相同?

(A)千百年來,沼澤被視為一無是處的地方

(B)秋樹使人想起志士,修竹使人想起隱者

(C)假日陽明山上遊人如織,大型遊覽巴士摩肩接踵而來

(D)看到灰面鷲優美的肢體動作,人們被震懾得無法喘氣

疑義內容

本題應為「轉化」,但D選項「優美」和「震懾」也看出有轉化的修辭,所以D選項應也對!

在此提出疑義請貴單位解釋,謝謝!

說明

根據部編本第五冊語文常識下,轉化修辭的定義是:

「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它原來的性質,化成另一種與本質截然不同的事物,叫做轉化。

轉化可以將物擬人、將人擬物,或以此物擬彼物以及化抽象為具體。

關於本題D選項,「優美」一詞本可用來形容人或物,並非轉化;「震懾」描寫人心中的情緒,亦非轉化,兩者都不是以物擬人或是以人擬物。

D選項不確。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38

(略)

□題幹疑義

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試題內容

孩子,你不要覺得我冷酷,因為你已經到了應該自己對自己負責的年齡。

你的書不是我的書,我無法為你取捨;你的紙箱也不是我的紙箱,我自己都分身乏術。

最重要的是:

你不是我,更不是我的影子,我不能為你作主一輩子!

──劉墉〈你自己決定吧〉

38.下列敘述何者不符合本文的論點?

(A)自己的事情應該要自己去做,不要成為別人的負擔

(B)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該期待他人為自己作主

(C)要獲得一個人的信任並不容易,何況是為他作選擇

(D)人無法為別人負全責,所以父母怎能替孩子下決定

疑義內容

1.此篇文章有提到「因為你已經到了應該為自己負責的年齡」,及「我不能為你做主一輩子」,表示父母在孩子尚未到達能負責的年齡前,是可以為孩子作決定的。

因此,選項D「父母怎能替孩子下決定」,敘述上是有瑕疵的,因為D選項所說的「孩子」,並沒有指出是在哪一條件下的孩子,照理說D選項也不符合本文的論點。

如果要修改D選項,應修正為「人無法為別人負全責,所以父母怎能永遠替孩子下決定」才恰當。

2.正答並非最佳答案。

因文中提及「你的書不是我的書,我無法為你取捨」符合C中的「要獲得一個人的信任並不容易」,因人人想法皆不盡相同,除非你信得過我,否則我怎可替你取捨呢?

說明

1.本題組之選文是作者寫給已屆「應該自己對自己負責的年齡」的兒子的文章,故全文論點乃是針對此一年齡層的孩子而發,本題各選項亦是以相同的出發點而設計。

故A選項中的「自己」,B選項中的「每個人」,C選項中的「他」,D選項中的「孩子」皆指已經大到可以自我負責的孩子,不包括尚須父母照顧且無行為能力的小孩,否則,A、B選項亦不成立。

2.「你的書不是我的書,我無法為你取捨」這段話只是在強調每個人都該自己為自己負責任,別人無法為自己作取捨,並不能歸納出「要獲得一個人的信任並不容易」的結論。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41

(略)

□題幹疑義

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試題內容

世界就像一個很大的圖框,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小塊拼圖。

人人都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個部份,雖然微小,卻都是很重要的個體,缺少了任何一個人,就無法拼湊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至於這幅圖畫的內容是什麼呢?

沒有人知道,只有不停流轉的時間,可能會在某個時機透露出一點解答。

因此人們終其一生都在找尋自己的定位,也自然地想要尋覓和自己相似、相合、相吸引的「其他人」,因為這樣的人就是在拼圖板上離自己最近、最合適、擁有最相似圖形的人。

有時會以為自己找到了,但其實只是乍看之下相合,真正拼起來就知道錯了,也就是有格格不入的感覺。

如果真的出現了相合的拼圖,不管其圖形是絢爛、是美麗、是平凡、是空白,他們總會聚在一起,因為這是最自然的相遇,最不勉強的結合。

不管他們佔了整個世界的哪一部分,他們都不會在乎,因為他們已經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定位。

──改寫自〈世界拼圖〉

41.本文的第一段中,「個人之於世界」的關係,與下列何者相當?

(A)風之於風車

(B)種子之於花朵

(C)印表機之於電腦

(D)螺絲釘之於汽車

疑義內容

1.文章第一段提到:

「世界就像一個很大的圖框,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小塊拼圖。

人人都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個部份,雖然微小,卻都是很重要的個體,缺少了任何一個人,就無法拼湊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個人與世界」的關係由上文「雖然微小,卻都是很重要的個體,缺少了任何一個人,就無法拼湊成一幅完整的圖畫」可知,個人雖小但卻很重要,缺少任何一個人就不完整。

就像風車需要風吹才能動一樣;有風,風車才能動;風對風車很重要!

2.個人之於世界種子之於花朵=螺絲釘之於汽車,所以三者答案都可以啊!

說明

「世界就像一個很大的圖框,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小塊拼圖。

」根據這句話可以知道,很多塊小拼圖組成大圖框,小拼圖是大圖框的一部份,個人與世界的關係應如此看待。

在四個選項中,螺絲釘是汽車的零件之一,螺絲釘雖然微小,缺少了它,汽車很可能出狀況而動不了。

據此,螺絲釘是汽車內微小但重要的零件,與小拼圖與大圖框的關係相當,其他選項皆非。

詳析之,風並非風車的一部份,它是風車的動力來源,此為供需關係;種子發芽之後,長成植物,才會開出花朵,這是先後關係;最後,以現前的情況來看,印表機外接於電腦連接埠,兩者間有合作的關係,但不相統屬。

以上三個選項都不能等同於小拼圖與大圖框的關係。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43

(略)

□題幹疑義

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試題內容

世界就像一個很大的圖框,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小塊拼圖。

人人都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個部份,雖然微小,卻都是很重要的個體,缺少了任何一個人,就無法拼湊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至於這幅圖畫的內容是什麼呢?

沒有人知道,只有不停流轉的時間,可能會在某個時機透露出一點解答。

因此人們終其一生都在找尋自己的定位,也自然地想要尋覓和自己相似、相合、相吸引的「其他人」,因為這樣的人就是在拼圖板上離自己最近、最合適、擁有最相似圖形的人。

有時會以為自己找到了,但其實只是乍看之下相合,真正拼起來就知道錯了,也就是有格格不入的感覺。

如果真的出現了相合的拼圖,不管其圖形是絢爛、是美麗、是平凡、是空白,他們總會聚在一起,因為這是最自然的相遇,最不勉強的結合。

不管他們佔了整個世界的哪一部分,他們都不會在乎,因為他們已經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定位。

──改寫自〈世界拼圖〉

43.本文的第四段中,「他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定位。

由此推論,下列何者是「他們」已經體會到的道理?

(A)萬物靜觀皆自得

(B)天生我材必有用

(C)情人眼裡出西施

(D)天涯何處無芳草

疑義內容

文章第二段:

「….也自然地想要尋覓和自己相似、相合、相吸引的『其他人』,………….最相似圖形的”人”。

」第三段:

「………真正拼起來就知道錯了…..格格不入的感覺。

」之前文章已說到每個人都是一塊拼圖,所以<『其他人』>、<最相似圖形的”人”>、<”真正拼起來就知道錯了…..格格不入的感覺”>指的應該是”人”,所以,他們體會到的、找到了自己生命中最佳的伴侶,兩人能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