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581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1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 30页.docx

湖北公路与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doc30页

道,横贯湖北的长江是连接长三角和广大西部地区的“黄金水道”。

“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使湖北的公路水路交通成为全国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基础,并在西部大开发过程发挥重要的载体作用。

第三条公路交通是湖北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是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石

目前全省公路承担的客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占全社会运输总量的92.5%、68.8%、50.1%和17.5%。

随着湖北综合运输体系的逐步完善,公路交通将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为人们日常出行提供更便捷的条件,为其它运输方式提供集疏运服务。

随着高等级公路网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公路交通将为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在更高水平上的衔接,改善交通运输结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条水路交通是重要运输方式,是湖北融入长江流域乃至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基础通道

水路交通在湖北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全省水路交通完成货运量为5630万吨/年,位居全国第6,占全省总货运量的13.5%;完成货物周转量313.6亿吨公里/年,占总货运周转量的26%。

长江已成为湖北内外物资交流的重要运输通道,是沿江地区大型厂矿企业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运输生命线,占集装箱运输90%以上的市场份额。

未来湖北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长江流域乃至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与长江流域其他省市区的货物交流量和外贸运输量将持续稳定增长,长江水运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现代化目标

第五条公路水路交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公路水路交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包括3个层面:

基本完成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进入稳定、成熟的发展阶段,具有适当规模、合理结构、有效布局的发达公路网络、航道、港口实体和支持保障系统;

实体建设、运输服务和管理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不断吸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其运营管理手段,服务于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进程,逐步实现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提供安全、快速、便利、舒适、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输服务。

第六条评价指标

公路水路现代化评价指标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机动性、安全性、舒适性、高效性、智能性和可持续性6个方面;对第一层次指标进行分解,形成26个第二层次的评价指标,构成公路水路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其具体指标情况见表1。

第七条现代化进程

目前湖北公路水路交通的多数指标与现代化标准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见表2),公路交通方面主要表现在路网总规模不足,高速公路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少,通行政村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低,行政村班车通达率低,公路交通事故死亡率高、厢式和专业载货汽车比例低;水路交通在水运主通道建设、港口机械化、货运船舶大型化、运输安全等方面的发展差距最大。

表1公路水路交通现代化评价标准

评价特性

序号

评价指标

现代化标准

机动性

1

公路网总里程

19万公里

2

高速公路里程

5000公里

3

二级以上公路里程

4万公里

4

行政村公路通达率

100%

5

行政村班车通达率

100%

6

主航道达标率

100%

7

三级以上航道里程

1780公里

8

五级以上航道里程

3500公里

高效性

9

厢式及专用载货汽车比例

>70%

10

港口机械化率

>90%

11

货运船舶平均吨位

1000吨

12

水路专业化运输率

>90%

舒适性

13

高、中级客车比例

>80%

14

干线公路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

100%

15

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率

100%

智能性

16

电子商务率

100%

17

电子政务率

100%

18

高速公路交通事件自动侦测率

>80%

19

干线公路路况自动检测率

>80%

安全性

20

营运车辆万车死亡人数

<10人/万车

21

内河运输死亡率

0.02人/亿吨公里

22

内河运输直接经济损失率

0.5万元/亿吨公里

可持续性

23

科技贡献率

>80%

24

货运船舶平均耗能

4.5公斤/千.吨.公里

25

好路率

>90%

26

公路绿化率

>80%

第三章面临的挑战

第八条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路和航道技术等级较低。

目前全省路网中四级以下公路合计约占路网总里程的73%。

这个比例在中部9省区中仅低于江西和湖南,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也只有5个省区市高于湖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湖北公路等级结构发展不平衡。

全省六级以下航道占全省航道总里程的74.3%,多数航道处于自然状态,还有41.4%的航道为季节性航道。

江汉平原骨干航道网中的80%以上航道未达到规划标准,难以组织高效、经济的直达运输。

表2公路水路交通部分指标现代化实现程度

指标

2002年值

现代化标准值

现代化实现程度

公路网总里程(万公里)

8.6(16.2)

19

45.3%(85.3%)

高速公路里程(公里)

943

5000

18.9%

二级以上公路里程(万公里)

1.29

4

32.2%

行政村公路通达率(%)

95.3

100

95.3%

行政村班车通达率(%)

81.5

100

81.5%

主通道达标率(%)

25

100

25%

三级以上航道里程(公里)

1032

1780

58%

五级以上航道里程(公里)

2209

3500

63%

港口机械化率(%)

70

>90

77%

货运船舶平均吨位(%)

212

1000

21%

高、中级客车比例(%)

50.7

80

63.4%

干线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

92.3

100

92.3%

营运车辆万车死亡人数(人/万车)

48

10

20.8%

水路运输死亡率(人/亿吨公里)

0.203

0.02

10%

直接经济损失率(万元/亿吨公里)

1.2

0.5

42%

科技贡献率(%)

45

>80

56%

货运船舶平均能耗(公斤/千吨公里)

8

4.5

56%

好路率(%)

74.75

90

83.1%

公路绿化率(%)

56

80

70%

注:

()中数字为含村道计算结果;货运船舶平均吨位、死亡率、直接经济损失率、货运船舶平均能耗为2001年数

高速公路数量少,骨架公路网尚未形成。

2002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943公里,列全国第11位,低于中西部地区的四川、河南、山西和湖南。

高速公路面积密度约0.5公里/百平方公里,在全国列第15位,尚未全部建成通车的京港澳、沪渝国家高速公路在湖北呈“十”字形分布,覆盖能力有限,围绕“金三角”经济区的高速公路只有汉宜公路建成通车,汉襄、襄宜之间的快速通道还没有形成。

鄂西北地区地市之间缺乏高速公路连接,与渝、陕等周边省市间缺少高速公路出口。

内河航运投入不足,港口结构性问题突出。

建国50年来湖北用于内河航运建设的总投资仅12.1亿元,航运建设主要依靠交通部补助和省财政补贴,缺乏稳定的航道建设资金渠道,目前全省水路规费难以支撑航务管理及航道维护工作费用,更不可能筹集航道建设资金。

港口中专业化泊位少,集装箱、液体散货、汽车滚装等专业码头能力严重不足。

港口功能性结构不合理,件杂和散货能力比例失调。

港口机械化程度低,仍有相当多的“四无”码头,港口的技术状况和生产效率普遍较低。

港口装卸功能单一,难以适应城市发展和综合物流等的发展需要。

过江通道仍显不足,鄂西区域公路建设相对落后。

湖北在长、汉江上已建了许多桥梁,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过江通道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货物运输和人员出行需求。

全省53个公路渡口(其中机渡46个)在运输繁忙期间,车辆等待摆渡时间越来越长,给长江水道航运安全带来隐患。

鄂西区域由于经济和地形条件等因素限制,公路建设相对落后,干线公路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些路线未能合理避让雾区,雨雾天气行车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四级以下公路、低级路面和无路面公路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行路难、运输难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运输站场等级低,管理服务手段落后。

目前还有6个市(州)还没有一级客运站,3个市(区)还没有等级货运站。

货运站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站场还未形成合理衔接。

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进展缓慢,还未向物流中心、物流园区转型。

管理服务手段与装备水平比较落后,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在公路水路交通行业中开发应用不够,客运站联网售票进程缓慢,条形码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滞后,道路运输站场在信息管理标准化、经营运作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等方面差距较大。

经营主体多,企业规模小,企业组织结构有待优化升级。

湖北已有一些市场集中度较高、服务质量较优的运输企业,但道路运输经营主体多、企业规模小、运输组织松散的问题并没有到大的改观,主导道路运输市场的仍然是众多效率和素质较低的分散的个体企业、小型企业,大型骨干企业严重不足。

运输生产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低,运输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低下。

车型结构不尽合理,运输船舶落后。

目前全省高级客车仅占营运载客汽车的4%,农村道路的客运运力相对不足,缺乏适合农民出行特点、确保运输安全的车辆。

重型、专用货车数量不足,重型货车仅占营运货车总量的3.2%,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是发达国家1/8-1/10,中型货车结构性过剩;危险品专用车、集装箱车、冷藏运输车、大件运输车等专用汽车占营运货车的2.5%,不能满足特种货物运输市场的需求。

运输船舶标准系列化程度低,船型、机型杂乱;船舶平均吨位低,运输成本高;运力结构不合理,船舶总运力相对过剩,但运输效率高的大吨位、标准化和专业化船舶少;运输船舶老化现象严重。

第九条面临的挑战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将使运输需求更加旺盛,公路水路交通面临更大压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公路水路运输需求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预计到2020年全省公路旅客周转量将增加1.3倍左右,货物周转量将增加1.2倍以上,水路货运量将增加67%。

产业结构的升级要求公路水路交通提供高质量的运输服务。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湖北产业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

小批量、多批次、价值高、随机性强、分散度高的运输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将导致外贸物资特别是集装箱的内河运量将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运输需求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要求公路水路运输体系更完善、更灵活、效率更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公路水路交通提升管理理念、转变服务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国内企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压力,迫切需要提高企业、产品、服务的竞争能力。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交通运输业需要在营运模式、组织行为和服务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提升理念、转变观念,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建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要求公路水路交通加快发展、提高竞争能力。

公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

要提高综合运输效率以及公路交通的竞争力,加快连接港口、机场和铁路站场的公路的建设,发挥公路的集疏运作用;要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提高运输的时效性;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扩大支线运输市场。

内河航运在大宗散货、集装箱、滚装、水上旅游客运等方面具备独有的优势,以长江、汉江及江汉航线为代表的水运主通道已经纳入国家内河水运发展的综合体系,其地位及重要性将日益显现,要加快发展内河航运,完善湖北综合运输体系。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求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公路交通服务水平。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将使城乡之间的物资交流更加频繁,公路交通需求将快速增长,要求“货畅其流”;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将使人口流动加剧,要求“人便于行”。

要大力加强农村地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路交通的机动性。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全社会更加强调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和保护生态,推进经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要求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的道路。

公路建设应提高对土地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道路运输要提高设备水平,积极开发并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减少污染。

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使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日趋提高,河流的水利、水电枢纽建设应充分考虑航运的要求,同步建设通航设施,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第四章战略规划

第十条指导思想

以“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中西部交通强省的要求,把发展作为交通工作的第一要务,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总目标,服从和服务于湖北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完善,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加快推进公路水路交通现代化。

第十一条基本原则

全局性原则。

要从国家和区域整体利益出发,立足于经济社会、综合运输、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全局性的要求,促进公路水路交通行业发展,处理好公路水路交通行业与经济社会全局的关系,实现“五个统筹”。

开放性原则。

要符合建立统一市场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不仅要注重完善区域内的公路水路交通网络,同时要注重省际间、区域间的有机衔接,形成开放型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网络,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前瞻性原则。

要以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的长期发展趋势为基础,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充分考虑公路水路交通的长远发展需求,处理好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本届政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关系,保证规划的延续性。

整体推进原则。

在充分注重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骨架公路建设的同时,应加大航道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强公路运输站场、港口及配套设施的同步建设,实现公路水路交通各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可行性原则。

在体现前瞻性的同时,要注重提高规划的连续性和在一定时期内的可行性,立足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的实际,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第十二条战略目标

2010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由“基本缓解”向“总体适应”跨越,武汉市和江汉平原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公路交通现代化;2020年全省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由“总体适应”向“全面适应”跨越,中西部地区交通强省形象建立,武汉成为中部地区的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2010年目标。

公路基础设施储备能力和应变能力全面提高,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新的制约。

基本形成设施完善、装备先进、组织协调的三峡库区水路交通体系,江汉平原航道网骨干航道通航条件全面改善,港口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长、汉江的集装箱、矿石、石油及制品专业化运输系统基本形成。

运力结构明显改善,运输效益显著提高。

运输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运输供给总体上与经济社会需求保持平衡。

运输管理和整体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高,总体满足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公路水路交通服务的要求。

2020年目标。

公路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并适度超前。

公路运输的机动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智能性得到很大提高,全面满足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公路交通服务的要求。

武汉市及汉江平原地区水路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长江、汉江、两沙运河以及江汉平原航道网骨干航道全部达到规划标准,港口基本实现机械化,主要港口或港区逐步发展成为地区物流中心;基本实现运输船舶专业化、大型化;水上旅游成为人们乐于享用的一种度假、休闲方式;建立较完善的水上安全保障系统。

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体系基本完善,运输管理、信息服务水平满足运输市场要求。

2007年(本届政府)目标。

公路水路交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由基本缓解转为全面改善。

公路水路基础设施与运输产业有效供给总量明显增加,公路水路交通紧张状况基本消除。

2010年、2020年及2007年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目标见表3、表4和表5。

第十三条战略重点

前十年(2001-2010)重点。

表3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目标

指标

指标值

公路总里程

17.5万公里

高速公路里程

3300公里

二级以上公路里程

2.4万公里

国省干线

90%以上国省道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县道

80%以上达到三级以上标准,武汉市和江汉平原达到100%

乡道

85%以上达到的四级以上标准

通行政村公路

100%通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60%以上,武汉和江汉平原达到70%以上

主通道达标率

40%

三级以上航道里程

1168公里

五级以上航道里程

2983公里

公路枢纽

建成武汉枢纽、基本建成宜昌、荆州、襄樊二类主枢纽

站场配套设施

大中型货运站场装卸、分拣、拆包等机械化作业率达到50%

港口设施

武汉、宜昌、襄樊、荆州、黄石、武穴、宜都、洪湖、鄂州、潜江、仙桃等港口的集装箱、矿石、石油、煤炭的码头通过能力分别达到27万TEU、1800万吨、900万吨、1000万吨;全省港口机械化率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30%

车辆装备

营运载客汽车达到10万辆,中、高级载客汽车比重超过60%,其中高级客车达到20%以上;营运载货汽车达到20万辆;厢式及专用载货汽车比重超过40%

运输船舶

全省专用船舶比率10%以上,货运船舶平均吨位600吨,货运船舶单位能耗7公斤/千.吨.公里

运输组织

高速公路联网运营,武汉到1000公里以内大城市当日到达,500公里以内当日往返;市州到县城2小时以内达到;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5%以上,武汉市和江汉平原到达100%;建成长江、汉江的集装箱、矿石、煤炭、石油及制品的专业化系统

运输市场

民营运输企业得到较大发展,成为公路水路运输的重要力量;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路水路运输市场

信息化建设

高速公路客运站实现网上售票和信息查询;市州级公路客货运站基本建立电子商务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50%左右的县级以上货运站(物流中心)、客运站可以实现货物运输网上交易和网上售票;建成能够覆盖县级以上单位的公路管理省港航管理电子政务网,EDI技术在全省主要港口和运输企业普及应用

智能运输系统

50%以上高速公路实现电子自动收费,高速公路交通事件自动侦测率达到40%

养护系统

国省干线路面自动检测率达到50%以上,桥梁自动检测率达到60%以上;干线公路绿化率达到90%以上,干线好路率90%以上,干线GBM工程实施率达到90%

人才培养与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对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5%左右,交通系统干部大专以上比例达到60%左右

交通安全

公路万车死亡率降到40人左右;水路死亡率降低到0.1人/亿吨公里,直接经济损失率降低到1万元/亿吨公里

表42020年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目标

指标

指标值

公路总里程

18.8万公里

高速公路里程

5000公里

二级以上公路里程

3.9万公里

国省干线

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县道

70%以上达到二级以上标准,武汉市和江汉平原达到80%以上

乡道

50%以上达到的三级以上标准、武汉市和江汉平原达到80%

通行政村公路

100%行政村通等级油路(水泥路)

主通道达标率

100%

三级以上航道里程

1784公里

五级以上航道里程

3400公里

公路枢纽

武汉枢纽、宜昌、荆州、襄樊二类主枢纽全部建成,黄石、恩施等区域性枢纽基本建成

站场配套设施

大中型货运站场装卸、分拣、拆包等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0%

港口设施

武汉、宜昌、襄樊、荆州、黄石、武穴、宜都、洪湖、鄂州、潜江、仙桃等港口的集装箱、矿石、石油、煤炭的码头通过能力分别达到70万TEU、2300万吨、1000万吨、1400万吨;全省港口机械化率达到85%

车辆装备

营运载客汽车达到17万辆,货车达到30万辆;营运载客汽车中、高级比重达到70%,高速、干线客运全部达到高级标准;厢式及专用载货汽车比重超过60%;GPS得到普及

运输船舶

全省专用船舶比率20%以上,货运船舶平均吨位800吨,货运船舶单位能耗6公斤/千.吨.公里

运输组织

高速公路客运覆盖全国主要特大城市和周边地级以上城市,以地级以上城市为中心,实现1000公里以内大城市当日到达,500公里以内当日往返;市州到县城、相邻县城2小时以内达到;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100%;建成全省的集装箱、矿石、煤炭、石油及制品的专业化系统

运输市场

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路水路运输市场

信息化建设

80%以上的县级以上货运站(物流中心)、客运站可以实现货物运输网上交易和网上售票;建成覆盖全省的公路水路电子政务网和水路交通电子商务网,水路运输电子商务率80%以上;公路、水路GPS和GIS全面普及

智能运输系统

80%以上高速公路实现电子自动收费,高速公路交通事件自动侦测率达到60%

养护系统

国省干线路面自动检测率达到80%以上,桥梁自动检测率达到90%以上;公路绿化率达到75%以上,好路率达到90%,干线GBM工程实施率达到100%

人才培养与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对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交通系统干部大专以上比例达到70%左右

交通安全

公路万车死亡率降到25人左右;水路死亡率降低到0.05人/亿吨公里,直接经济损失率降低到0.8万元/亿吨公里

表52007年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目标

指标

指标值

公路总里程

17万公里

高速公路里程

2100公里

二级以上公路里程

1.9万公里

国省干线

路面全部达到高级、次高级,通县公路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县道

65%以上达到三级以上标准,武汉市和江汉平原达到85%以上

乡道

75%以上达到的四级以上标准,乡镇全部通油路(水泥路)

基础设施

通行政村公路

100%通公路,等级油路(水泥路)达到40%以上,武汉和江汉平原达到70%以上

主通道达标率

35%

三级以上航道里程

1085公里

五级以上航道里程

2673公里

公路枢纽

基本建成武汉枢纽、启动宜昌、荆州、襄樊二类枢纽建设

站场配套设施

大中型货运站场装卸、分拣、拆包等机械化作业率达到40%

港口设施

武汉、宜昌、襄樊、荆州、黄石、武穴、宜都、洪湖、鄂州、潜江、仙桃等港口的集装箱、矿石、石油、煤炭的码头通过能力分别达到17万TEU、1700万吨、800万吨、900万吨;全省港口机械化率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25%

车辆装备

营运载客汽车超过8万辆,其中高级载客汽车比重超过15%,高速公路客运车辆全部高级化;营运载货汽车达到18万辆,厢式、专用和特种货车比重超过30%;GPS得到应用

运输船舶

全省专用船舶比率8%以上,货运船舶平均吨位300吨,货运船舶单位能耗7.5公斤/千.吨.公里

运输组织

高速公路客运联网运营,形成武汉到市州快速客运网络;武汉到1000公里以内大城市当日到达,到市州当日往返;市州到县城基本在2小时以内;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0%,武汉和江汉平原达到95%以上;初步形成长江、汉江集装箱、矿石、煤炭、石油及制品的专业化系统

运输市场

民营运输企业得到较大发展,初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路水路运输市场

信息化建设

市州一级公路客货运站基本建立电子商务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初步建成能够覆盖县级以上单位的省港航管理电子政务网,EDI技术在全省主要港口和运输企业普及应用

智能运输系统

启动高速公路电子自动收费建设,已建高速公路基本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