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658438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docx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二模语文

天津市河北区2009届高三二模(语文)

新高考新题目

2009-05-062105

河北区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

(二)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2页。

第Ⅰ卷(3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关卡/哨卡   累计/连篇累牍   押解/高中解元

B.间架/间或   拾遗/拾金不昧   调和/风调雨顺

C.搪塞/塞责   识趣/知书识礼   泄露/丢人露脸

D.粘连/粘贴   晕倒/晕头转向   宿将/宿怨难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沉湎   恶梦   山其不意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B.坐落   影碟   美轮美奂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C.精粹   糅合   融会贯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针砭   脉搏   不胫而走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论和战略,是国际社会对于工业文明和现代化道路深刻         的产物。

②节日的天津是一片欢腾的海洋:

店铺张灯结彩,街上行人和车辆        ,各种庆祝活动精彩纷呈。

③家乡一直令我魂牵梦绕,我      不想回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A.反思 川流不息 何尝   B.反思 源源不断 未尝

C.反省 源源不断 未尝   D.反省 川流不息 何尝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B.作家陈丹青到书店为其新书签售,他坦诚,这是为自己作宣传。

看来作家也要为自己作品的销售摇旗呐喊了。

C.对灾区人民,首先是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然后就是组织他们搞生产自救。

D.同学们对如何用好《语文读本》介绍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最后我想补充两点作为抛砖引玉吧。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

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

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

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

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

一边是煞有介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

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

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

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5.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6.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这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C.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陈驭虚墓志铭

方苞

君讳典,字驭虚,京师人。

性豪宕,喜声色狗马,为富贵容,而不乐于仕宦。

少好方,无所不通,而独以治疫为名。

疫者闻君来视,自庆不死。

京师每岁大疫,自春之暮至秋不已。

康熙辛未,余游京师,仆某遘疫,君命市冰以大罂贮之,使纵饮,须臾尽;及夕,和药下之,汗雨注,遂愈。

余问之,君曰:

“是非医者所知也。

此地人畜骈阗,食腥膻,家无溷匽,污渫弥沟衢,而城河久堙,无广川大壑以流其恶。

方春时,地气愤盈①上达,淫雨泛溢,炎阳蒸之,中人膈臆,困惾忿蓄②,而为厉疫。

冰气厉而下渗,非此不足以杀其恶,故古者藏冰,用于宾、食、丧、祭,而老疾亦受之,民无厉疾。

吾师其遗意也。

余尝造君,见诸势家敦迫之使麇③至。

使者稽首阶下,君伏几呻吟,固却之。

退而嘻曰:

“若生有害于人,死有益于人,吾何视为?

”君与贵人交,必狎侮,出嫚语相告謷④,诸公意不堪,然独良其方,无可如何。

余得交于君,因大理高公。

公亲疾,召君,不时至;独余召之,夕闻未尝至以朝也。

君家日饶益,每出,从骑十余,饮酒歌舞,旬月费千金。

或劝君谋仕,君曰:

“吾日活数十百人,若以官废医,是吾日杀数十百人也。

”诸势家积怨日久,谋曰:

“陈君纵逸,当以官为维娄⑤,可时呼而至也。

”因使太医院檄取为医士。

君遂称疾笃,……数月竟死。

君之杜门不出也,余将南归,走别君。

君曰:

“吾逾岁当死,不复见公矣。

公知吾谨事公意否?

吾非医者,惟公能传之,幸为我德。

”乙亥,余复至京师,君柩果肂⑥,遗命必得余文以葬。

余应之,而未暇以为。

又逾年,客淮南,始为文以归其孤。

君生于顺治某年某月某日,卒于康熙某年某月某日,妻某氏,子某。

铭曰:

“义从古,迹戾世,隐于方,尚其志。

一愤以死避权势,胡君之心与人异?

【注】①愤盈:

充满,聚集。

 ②困椶(zōng),阻塞不通。

忿蓄:

积聚不散。

③麇(qún):

聚集。

④嫚(màn):

倨傲,轻侮。

訾謷(zǐ’áo):

非议。

⑤维娄(lǚ):

约束。

 ⑥肂(sì):

暂殡:

临时下葬。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好方,无所不通   方:

医术

B.余尝造君           造:

到……去

C.每出,从骑十余     从:

使……跟随

D.惟公能传之         传:

宣传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死有益于人,吾何视为/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①因使太医院檄取为医士/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①君之杜门不山也/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①胡君之心与人异/②与尔三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0.下列几句话,全都能表现陈驭虚傲视权势之家的品格的一组是(   )

①疫者闻君来视,自庆不死

②君伏儿呻吟,固却之

③君与贵人交,必狎侮

④公亲疾,召君,不时至

⑤因使太医院檄取为医士

⑥遗命必得余文以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驭虚能依据前人的生活情况,针对病例采用独特的药方治好病人,并能合理解释病因,医术高超,令人信服。

B.权贵们派人来请他出诊,他坚决拒绝,因为他认为这些权贵“死有益于人”,这表现出他蔑视权贵的正直品格。

C.对陈驭虚“性豪宕”“迹戾世”等行为隐含不满,所以对其“为文”的请托以“未暇以为”为借口来应付。

D.本文用几个典型事例(治疫、抗诊与拒仕)来表现陈驭虚的医术和品德,事例不多而人物风貌却跃然纸上。

第Ⅱ卷(117分)

四、(20分)

12.(8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

①诸公意不堪,然独良其方,无可如何。

(2分)

译文:

                                                                    

②吾日活数十百人,若以官废医,是吾日杀数十百人也。

(3分)

译文:

                                                                    

(2)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字断句。

(3分)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云:

“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在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苏轼《东坡志林》

1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6分)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 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 青苔黄叶满贫家。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1)刘诗的三、四句与杜诗哪一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简要分析。

                                                                     

(2)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两诗的区别。

                                                                     

14.补写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两组中只选一组)(6分)

(1)①           在《定风波》中写道:

          ,微冷,           。

②《烛之武退秦师》中写道: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不知:

                  ,不武。

③吾所以为此者,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①           在《望海潮》中写道:

            ,           ,天堑无涯。

②《寡人之于国也》中写道: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五、(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15—17题。

(10分)

新华网成都5月23日电(记者李斌)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些学校在地震中受损,无法继续使用。

灾区孩子们的上学问题,成为温家宝总理时刻牵挂在心头的一件大事。

地震发生当天赴四川时,温家宝就要求当地干部“好好地照顾孩子们”。

地震已经发生10多天了,孩子们的情况如何?

复学情况怎样?

23日上午,温家宝来到在四川绵阳市区内设立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和九洲体育馆帐篷学校,看望在这场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师生,鼓励同学们在大灾后更加努力学习,把家乡建设得更好,把祖国建设得更好。

在地震中,北川中学受灾尤为惨重,成了一片废墟。

地震发生第二天,温家宝就来到了这里,要求救援队伍加紧营救废墟下的孩子;22日,温家宝重返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第二次来到正在清理场地、进行卫生防疫的北川中学。

23日上午,温家宝又来到设于四川长虹集团培训中心院子里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

草地上错落有致排列着的一顶顶绿色帐篷,是同学们的临时教室。

上午近9时,数百名身着统一服装的同学正在举行升国旗仪式,一面五星红旗在旗杆上高高飘扬。

温家宝走上升旗台,充满感情地向同学们说,这是我第三次来北川中学了。

让我们记住这场大地震,记住你们生长的北川,记住你们学习的北川中学,这样你们就会懂得生活,懂得生活如同道路一样崎岖不平。

“地震刚刚发生时,我曾经要求大家要镇定,要有信心、勇气和力量。

现在,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今天,别人拯救了我们,照顾了我们。

将来,我们学好了本领也要帮助别人,报答他们。

这种互相帮助就是人世间的爱。

我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把这次地震作为一堂生动的课,铭刻在心,铭刻一生,永不忘记。

”温家宝目光炯炯,注视着全场,伸出左手放在胸前。

总理的话,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草坪上,同学们凝神静听。

忽然,掌声一齐响了起来。

随后,温家宝走进高三

(一)班的临时教室,黑板上写着“历史: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涉及的相关专题”等字样,一位中年教师正在上课:

“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共同渡过这个难关……”温总理亲切地对这位老师说:

“我占用你几分钟,给同学们说几句话。

站在讲台上,温家宝诚恳地和同学们谈起心来:

“同学们,你们都是高三学生了。

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你们很快就要参加高考,国家已经考虑到这里的灾情,将四川地震灾区的高考时间往后推迟。

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让你们复习功课,准备高考。

不少同学的眼眶,在不知不觉之间湿润了。

温总理拿起一支白色粉笔,在黑板一侧一笔一划竖着写下四个大字:

“多难兴邦”。

他说:

“我们要记住这4个字。

相信经受过灾难的同学会更加努力。

“将来会有一个新的北川中学。

它将不仅是一种纪念,更是地震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精神的一种象征。

”温总理的话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掌声再次热烈响起。

“青少年们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希望。

看到了你们,就看到震区的希望,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总理充满感情地说,“同学们,老师们,我还会来看望你们的。

”“同学们,加油!

努力!

掌声再次响起……

随后,温家宝来到安置了1000多个孩子的九洲体育馆帐篷学校。

10天前,温总理就曾经来到九洲体育馆看望安置在这里的孩子们。

一顶十分宽大的帐篷内,上百名小学生正在上课。

黑板上方贴着“自强、自立、自信、自爱”8个大字,中间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看见可爱的孩子们,温家宝脸上就浮现出了微笑,加快脚步走到他们中间,在一张张小课桌前俯下身去亲切询问孩子们的情况,鼓励他们要坚强。

温家宝动情地说:

“同学们,我又来了。

很高兴,现在你们又有了学习的地方。

今后生活的道路还很长,你们必须学好本领,克服困难。

相信你们会坚强起来,会成长得更快、更好,更懂得生活,更懂得奋斗。

还是那句话,把家乡建设好,把祖国建设好,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温爷爷好!

”孩子们齐声喊着。

一个小学生手里拿着一条红领巾走过来,温家宝微笑着低头请他戴上。

戴着红领巾的温家宝面向全体同学,神情凝重地说: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遇难的同胞们行个礼吧。

说完,他将右手举过了头顶,孩子们也齐唰唰地举起了小手……

当地干部向总理汇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作为重灾区的绵阳市建立了10多所帐篷学校和临时学校,安置了4500多名来自重灾区的中小学生。

下午,温家宝来到彭州市小鱼洞镇的一个简易的“帐篷教室”,黑板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家”字。

温家宝告诉孩子们,家有小家,也有大家,“大家”可以大到整个灾区,还可以大到一个国家。

他随即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字“爱”,告诉孩子们要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同学之间要互助友爱,在地震面前尤其要有爱心,要顽强不屈,更加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将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15.从全文看,下列选项不属于温总理对同学们提出希望的一项是(   )。

(3分)

A.懂得感恩,在以后的生活中报答、帮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懂得生活,慵得面对生活的坎坷和困难。

B.要坚强,懂得奋斗,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C.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同学之间要互助友爱,在地震面前尤其要有爱心,要顽强不屈。

D.好好地照顾自己,记住北川,记住这场大地震。

16.文中画线句子是总理针对学生什么问题而言的?

并请简要赏析这句话。

(3分)

答:

                                                                     

17.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8日刊登署名文章说,“中国式总理,无法复制,想学也学不来”。

你是否认可这种评价?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总理形象的理解。

(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1题。

(16分)

请君试问东流水

李元洛

人生天地之间,有大漂泊与小漂泊,而“漂泊”本来从水,小漂泊和水结下的更是不解之缘。

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人本来就如一叶浮萍。

李白早就说过“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他将天地比喻为万物当然也包括人在内的临时旅舍,实际上是指生命短暂的人,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有如一次漂泊,此为“大漂泊”。

而小漂泊呢?

今日之人一生尚且迁流升沉不定,何况是命运更难自己握在掌中的古人?

去边塞征战,赴都会赶考,官宦迁徙,游贾四方,战争离乱,虽然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但众生仍然不免自觉或被迫四处漂泊。

加之古代的交通与通讯原始落后,既无汽车的四轮或火车的千轮飞转,也无现代的超音速飞机一鸟绝云,出门在外靠的是李贺的“蹇驴”,顶多是李白的“五花马”,再不然就是张继的载满夜半钟声的“客船”。

古代传说中虽然已有“顺风耳”“千里眼”的想象,但电报电传与可视电话电子邮件这些现代科技,古人远远无缘和现代人一起“有福同享”。

本来就漂泊无定,加之音讯不通,后会不是有期而是难期,众生的乡愁与忧思就愈加绵长,而那种不知归宿无所凭依的悲凉与悲怆之感。

也就愈加深重。

漂泊的旅人,在《诗经》中就可以看到他们最早的身影,在先是大发展后是大动乱的唐代。

也不知诞生过多少羁旅行役的诗章,何况是开国一度繁荣后来又偏安江南的宋代?

宋代写漂泊生涯的词,大多表现了中国人和中国诗人那种根深蒂固的乡愁,那种偏于地理与亲情的对故乡的怀想。

例如柳永,在宋词人之中,他是萍踪浪迹最多的一位,也是写乡愁最多的。

他先世河东,后来南迁定居于崇安(今属福建),青年时期活动于汴京,复又浪游江南各地,遍历淮岸楚乡。

其中他回过福建故里,在《题中峰寺》诗中有“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之句,对故乡一往情深。

他有一首《八声甘州》,苏轼极为欣赏,认为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位最善于表现游子情怀的词人,在《八声甘州》这首名作中抒写他的旅人望远之怀,客子思乡之念,行役羁旅之愁,登高临远之思,就是以秋日黄昏的长江为背景,从头至尾,长江的波浪拍痛了他的乡愁也拍湿了他的诗行。

南宋末年的蒋捷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诗人,他写于南宋灭亡之后的《虞美人·听雨》,自是千古传唱的于个人于时代都是丰碑式的作品,他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呢?

写水与漂泊,写漂泊与离愁,也是青钱万选之作: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是江苏宜兴人,家在太湖之西岸,而吴江则是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词人在东飘西泊的旅途中,船过吴江,又逢春雨,他自然怀念他在不远的家乡,和家中亲情的温馨,并发出年华似水有家难归的人生慨叹。

“红”与“绿”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被创造翻新,让它们兼职打工成为动词,照亮照花了历代读者的眼睛。

其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许是从李煜的“樱桃落尽春归去”点化而来,但贵为帝王才子的李煜,也会要承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

漂泊,大约也是诗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了。

在当代,海峡彼岸认同大陆尊重民族文化如割不断的脐带的众生,远在他乡异域海角天涯的炎黄子孙,他们的灵魂深处,大都不免有一种沉重的漂泊之感,他们常常在海风中西风里回首他们血脉相连的故国,所以余光中早年曾有名诗《乡愁》与《乡愁四韵》,与江水和海水相关。

最近他在《母亲与外遇》一文中,又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而“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他做大陆,壮士登高叫他做九州,英雄落难叫他做江湖”。

而另一位台湾名诗人洛夫呢?

他当年就曾借李白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在《床前明月光》一诗中,他就说“不是霜啊/而乡愁竟在我们的血肉中旋成年轮/,在千百次的/月落处/只要一壶金门高粱/一小碟豆子/李白便把自己横在水上/让心事/从此渡去”。

当代台湾优秀诗人所写的漂泊之感,许多都与“水”相连,而且大都能从唐诗宋词中找到它们的渊源与血缘,犹如一株花开千年的老树,新花虽然已不是旧花,但植物学家仍可以为新花寻根问祖。

(节选自《书屋》)

18.阅读文章,写出“大漂泊”和“小漂泊”两个词语的含义。

(4分)

(1)“大漂泊”指                                                         

(2)“小漂泊”指                                                         

19.从文章的思路上来看,列举两首宋词的目的是什么?

(4分)

                                                                           

20.文中“照亮照花了历代读者的眼睛”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4分)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篇散文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