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五大名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658925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9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豫剧五大名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豫剧五大名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豫剧五大名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豫剧五大名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豫剧五大名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豫剧五大名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豫剧五大名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豫剧五大名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豫剧五大名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豫剧五大名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豫剧五大名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豫剧五大名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豫剧五大名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豫剧五大名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豫剧五大名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豫剧五大名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豫剧五大名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豫剧五大名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豫剧五大名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豫剧五大名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豫剧五大名旦.docx

《豫剧五大名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豫剧五大名旦.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豫剧五大名旦.docx

豫剧五大名旦

陈素真

  

女,1918年出生。

豫剧表演大师,陕西富平人,原名王若瑜,8岁拜师,10岁登台,是豫剧界第一代女演员.17岁就被誉为"豫剧梅兰芳","豫剧大王","豫剧皇后"。

豫剧五大名旦之首,对豫剧的改革做出转折性的巨大贡献。

  经典剧目:

《宇宙峰》,《三上桥》,《洛阳桥》

  艺术特色:

刚柔相济,含蓄秀美,台步行走如飘,辫子功美妙绝伦

  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看了她的《义烈风》后,亲笔题词:

"清萍白壁原无价,海马云龙自不群."

戏剧大师田汉生前有名句赠陈素真:

"中州云起几歌仙,苦练勤修数汝先.几度弓腰明月下,何妨碎步铁窗前.袖舞辛酸艳容女,辫飞情焰叶含嫣.人民要汝添光彩,珍重金喉昔盛年."

  提起《叶含嫣》、《宇宙锋》,熟悉豫剧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想起一个名字——陈素真。

她那行走如飘的台步,美妙绝伦的辫子功,不知倾倒了多少观众。

1993年初冬的一天,我有幸见到了正在住院治疗的被称为“河南梅兰芳”的陈素真老师。

久闻她记忆力惊人,年轻时演新戏,经常是边化妆,边学戏,上台后竟能一字不差。

今日相见,果然名不虚传,谈起她的从艺经历,只略一思索,便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

  陈素真原名王若瑜,1918年3月生于陕西富平,继父陈玉亭是一位河南梆子(即豫剧)艺人,受家庭熏陶,从小她便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时的她,常被人带去看戏,只要看一次,回去她就能唱上几句,戏看的多了,她就学着模仿戏里的角色,常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用竹篾子当雉鸡翎,用大手绢当裙子,边唱边耍,每当这时,她便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

尽管她对唱戏如此痴迷,戏班的人也都觉得她是块学戏的材料,但历来河南梆子戏班中却没有坤角,女孩子是不允许上台的,谁敢破这个例呢?

然而她抱定了学戏的决心,冲破了家庭和世俗的偏见,在同乐舞台开时的单经理的支持下,陈素真终于如愿以偿。

1926年的中秋佳节,8岁的陈素真和另外两个女孩子小喜、妮子一同正式拜师学戏,走上了一条漫长而艰难的从艺之路,成为豫剧界的第一代女演员。

  为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陈素真学戏十分刻苦,她不懒、不馋、不贪玩、老实听话,认认真真地向老师学戏。

她学戏的速度快得惊人,最难学的也超不过三遍,一般的词一遍就会。

1928年阴历二月初二,她正式改名陈素真,在开封相国寺同乐舞台首次登台,上演《日月图》,当时她仅有10岁。

尽管坤角首登豫剧舞台这一创举轰动了开封城,但她们的演出却没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从此,她很久没再上过正角。

1930年春末,她又主演践也为她提供了练腔的机会。

就这样,早晨喊,日夜唱,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她的那条象蚊子哼哼的小细腔,竟然变得金钟玉磬般的洪亮悦耳,且越唱越好。

在这一年中,她一边练嗓子,还一边练习表演。

在表演上,很少有人仔细地教过她,于是镜子、月亮、太阳便成了她练习表演的助手。

从小她就非常喜欢照镜子,对着镜子做出各种各样的表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她还喜欢看自己的影子,无论太阳多晒,只要有影子,她就会看着影于,比比划划,走来走去,扎扎架子,亮亮相。

到杞县后,她依旧保留了这一习惯,而且更注重了一个“美”字,她常常对着镜于看自己的表情动作,反复观察脸上做起戏来是否好看,是否符合人物的心情,经过刻苦努力,她在表演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陈素真对艺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但又从不墨守成规,尤其在化妆上,她根据自己脸圆、眼小和眉毛浅的特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

原先豫剧化妆很简单,旦角只贴两块大鬓,后来有的演员把两块鬓发展成了四块鬓。

陈素真来到杞县后,继承了贴四块鬓的办法,并用心琢磨如何改鬓,她一天演三场戏,要化三次妆,上午这样贴,下午那样贴,夜戏再变个方法贴。

她有时在眉头上贴三个或更多的小圆圈,有时在脑门上放个小刘海,两边贴小圆圈,就这样贴来贴去,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前人未有过的贴鬓的新式样,使她的圆脸变成了鸭蛋脸。

紧接着,她又开始琢磨如何使眉毛变黑,过去豫剧唱旦角的不画眉,陈素真第一次大胆地用黑烟把眉毛描黑,后来又改用干烟末,使画出的眉毛不仅黑,而且显得十分灵活,不死扳。

至于怎样使眼睛变大,她却久久未能想出好办法。

一次,她在抹眉时,一小块干烟灰不小心落在了眼皮上,无奈之际,她顺势把黑烟灰抹在了眼皮和睫毛上,抹完睁眼一看,眼睛变大了,人显得精神了,陈素真欣喜异常,她用自己的双手,在无从借鉴,无以模仿的情况下,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和磨练,使得自己的舞台形象光彩照人,开创了豫剧旦行化妆的新局面,而那时的陈素真仅仅是十二三岁的孩子。

在唱腔的革新上,她也同样费尽了心血。

当时陈素真在杞县渐渐唱红,大轴戏已全由她担当,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戏中,为了把《三上轿》这出很温的戏唱活,她冥思苦想,白天唱,梦里哼,终于创出了一套满意的新腔。

演出时,唱一句,一个彩,硬是把一出死戏给唱活了。

《三上轿》的成功增强了她的信心,于是她便把她常演的十几出戏,挨个地琢磨,在传统的唱腔上加工提高,创新腔,使豫剧唱腔得以丰富和发展。

  “成功容易却艰辛”,杞县的四年,陈素真从失败中奋起,以顽强的毅力,百倍的艰辛,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加上在唱腔、表演、化妆上的大胆革新,使其名声大震。

带着杞县观众的深情厚意,1934年陈素真重返开封。

回到开封的第一出戏,她毅然选择了曾经在开封唱砸了的《反长安》,她用心在唱腔上加工创新,大胆地使用了在开封从没人敢唱的慢板五音,赢得了满堂的喝彩。

正是“三年不飞,飞必冲天;三年不呜,鸣必惊人”,还是同乐舞台,还是在这出《反长安》,陈素真一炮打红,终于洗刷了曾被轰下舞台的耻辱。

接着她又上演了《樊梨花征西》、《穆桂英征东》、《姚刚征南》、《燕王征北》和《双燕公主》、《对松关》、《大祭桩》。

《三上轿》等戏,轰动了开封,年仅16岁的陈素真被观众誉为“河南梅兰芳”。

  陈素真成名后。

仍不停止对艺术的追求,她谦虚好学,傅采众长,唱红开封后,又有幸遇到了一位豫剧改革家——樊粹庭。

他根据陈素真的条件,为陈素真编写了《凌云志》、《义烈风》、《三拂袖》、《柳绿云》、《霄壤恨》、《涤耻血》、《女贞花》七出新戏,使她在艺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再度享有了“豫剧皇后”和“豫剧大王”的美誉。

在此期间,陈素真还经常观看京剧演出,从中汲取营养,琢磨加工,创造了豫剧的水袖功、扇子功、辫子功等,使豫剧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看了她的《义烈风》后,亲笔题词:

“清萍白壁原无价:

海马云龙自不群。

”对她的演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936年春,上海百代公司为陈素真灌制了豫剧的第一张唱片,随后她又赴北平学京剧的武打,当她再返开封时,在演出中她加入了京剧的武打,并把京剧的锣鼓经也移植到了豫剧中,再次轰动了开封,被观众评为豫剧“三鼎甲”之首。

刚满二十岁的陈素真在艺术上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解放后,陈素真来到了天津豫剧团,并多次随团到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十年浩劫,她被剥夺了演戏的权利,不能练功,不能吊嗓,在这种非人的待遇下,她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坚信乌云总会散去,春天必将来临。

在天津东郊军粮城的一个菜园里,她用一个个小本记下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表演艺术,其中的前半部已于1991年收入河南文史资料,并出版发行,书名为《情系舞台一~陈素真回忆录》。

  陈素真以乐观的人生态度熬过了那一段艰难的岁月,1979年她终于又登上了梦索魂牵的舞台,14年未登舞台,虽然嗓音已很难恢复到从前,但她的表演,一招一式仍然显示出一代艺术大师的功力。

1989年10月2日,陈素真在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以一出《宇宙锋》结束了她的舞台生涯。

76岁高龄的陈素真把毕生的精力与心血全部献给了她热爱的豫剧艺术,她一生的爱好与寄托,就是演戏,就是把好戏奉献给支持她、鼓励她的观众。

当我问及她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陈素真老师显得有些激动,她一字一句他说:

“我如今只是一个心愿,那就是把我一生的经历和艺术创造、舞台经验写下来,留给后人,不使国家空培养我一场,我也算不白来人世一遭。

崔兰田

  

崔兰田(1926-2004)

  1926年出生于山东曹县。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五大名旦。

戏曲教育家,“崔派”艺术创始人。

国家一级演员。

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剧协副主席。

她自幼家境贫寒。

5岁随父母逃荒至郑州,11岁入太乙班学艺,师从周海水、贾锁学须生,3个月后即能登台演出。

开始是和师姐毛兰花同台合演。

不久便主演《东吴大报仇》、《胡迪骂闫》等须生戏。

  1942年出科后,应邀入洛阳楚公民班为头牌主演,与“狗尾巴”、“地牤牛”、“狗头”、“崔照”等豫西名艺人同台演出,后拜豫西名旦张庆官为师改学旦角,进一步深造。

1944年赴西安,先后在高成玉和沈子安班领衔主演,活动于西安、宝鸡、灵宝、陕州等地。

在樊粹庭先生帮助下,得与常香玉及名小生常景获、名须生曹子道等联袂演出《桃花庵》、《贩马记》、《蝴蝶杯》、《卖苗郎》等剧。

  

早期剧照

在西北剧坛享有盛誉,成为与陈素真、常香玉齐名的豫剧明星。

1949年自组兰光剧社,1951年,崔兰田率领“兰光剧社”巡演到安阳,被安阳市政府盛情挽留,从此落脚于此。

同年任安阳市人民豫剧团团长。

1956年任安阳市豫剧团团长。

同年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获演员一等奖。

1957年拜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白云生为师。

1959年任安阳市豫剧院院长,先后收张宝英、郭惠兰等为徒。

同年参加河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获优秀演员奖。

  1963年兼任安阳市戏校校长。

1965年曾参加中南区现代戏会演。

1980年参加河南省豫剧流派调演。

她所主演的《秦香莲》、《桃花庵》、《卖苗郎》、《三上轿》被称为“崔派”四大悲剧。

其唱腔以下五音为体,兼用上五音,同时融会秦腔、曲剧、河北梆子、京昆等姊妹剧种的音调,唱腔旋律丰富多彩,发音长于鼻腔共鸣,音域宽广,行家总结为“气不暴,声不抢,字不逼,音不撞,形不露”;行腔朴实,较少使用花腔,表演形“静”而实动。

多演端庄贤淑善良坚贞而又命运悲惨的妇女形象,为豫西流派的杰出代表,豫剧“五大名旦”之一。

  

作品选

崔兰田同志是豫剧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

她所开创的“崔派艺术”是我国豫剧五大艺术流派之一,艺术功底颇为深厚,艺术造诣亦达较高境界,和常香玉、马金凤、陈素真、闫立品等同志一样,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

她的嫡传弟子、著名青年演员张宝英得其真传,现已两次赴台,走红祖国宝岛台湾,她在老师崔兰田的指导下拍摄的电影豫剧艺术片《包青天》已唱响了祖国明珠香港。

崔兰田生平艺术展

  崔兰田艺术档案,内涵极为丰富,艺术研究价值也十分珍贵。

1997年6月,安阳市档案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共同向安阳市委、市人民政府请示征集崔兰田艺术档案的意见。

同年10月23日成立了由市委常委秘书长为组长的13人领导小组,由市档案局负责征集的具体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经过认真筛选,共收集保存照片1100余张,按不同时期不同内容分5个类别,编辑影集23册,并编制有检索目录。

  2003年4月5日13时,豫剧艺术大师崔兰田带着观众和同行的思念,走完了她77年的人生旅程,永别了她为之倾注了毕生心血的豫剧艺术。

常香玉

概述

 常香玉,1923年9月生,2004年6月1日逝世。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中共党员。

曾被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职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文化部荣誉奖、中国文联优秀工作者等称号。

羁基本信息栏

袇中文名:

薄常香玉

螂国籍:

蒇中国

衿民族:

羆汉族

膂出生地:

膈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

蚆出生日期:

肄1923年9月生

羈逝世日期:

螇2004年6月1日

膃职业:

羀演艺,豫剧大师

蚈代表作品:

衿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

目录[隐藏]

个人简介

个人作品

从业经历

1.

2.常香玉与“香玉剧社号”战斗机

3.

4.《鲁豫有约》:

戏剧人生——常香玉

社会评价

个人简介

个人作品

从业经历

1.

2.常香玉与“香玉剧社号”战斗机

3.

4.《鲁豫有约》:

戏剧人生——常香玉

社会评价

  

戏比天大德艺双馨——人民艺术家豫剧大师常香玉

[编辑本段]

个人简介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1923年9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

原名张妙玲。

9岁随父张福仙学戏,后拜翟彦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

其义父姓常,为人爽性豪放,最喜戏剧而最爱项羽之类。

故易妙玲为常项羽,又觉此名不宜于女,故更之为香玉。

玉者,高雅纯洁、坚固之意,姓、名意义相联系,表现了她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要艺术之花常香不败;为人处事,要有坚定的原则性,心灵纯洁,坚贞如玉。

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角。

10岁登台,总汇于旦角。

得王镇南先生帮助,13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

她原习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豫东、祥符各调于一炉,并广征博采,收各家各派及一些姊妹剧种之长,大胆创新,开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

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乃更加潜心钻研青衣、花旦之表演艺术。

日寇侵华,她首演抗日时装戏《打土地》,显示了她作为一位爱国艺人的民族气节。

  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别创新。

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

1941年赴陕甘演出。

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同年出国演出。

1994年6月荣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

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她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是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4年6月1日逝世于郑州。

2004年7月7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追授常香玉同志“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的决定》,追授常香玉大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编辑本段]

个人作品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在朝鲜前线,周信芳、梅兰芳合演《打渔杀家》,周信芳、马连良合演《群英会·借东风》,程砚秋演出《骂殿》、《三击掌》,程砚秋、马连良合演《审头刺汤》、《法门寺》、《甘露寺》、《桑园会》等剧,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亲切接见。

  在艺术上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

[编辑本段]

从业经历

  1952年11月14日,农历壬辰年九月廿七日:

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结束

  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结束,在怀仁堂举行闭幕式,由沈雁冰主持,周恩来总理到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周扬作题为“改革和发展民族戏曲艺术”的总结报告。

  其中,周信芳在会上演出了《徐策跑城》。

  周信芳、梅兰芳、程砚秋、袁雪芬、常香玉、王瑶卿、盖叫天等同时荣获大会荣誉奖,马彦祥为演员发奖。

  武汉市楚剧团的楚剧《葛麻》获奖。

  1953年10月4日,农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

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

  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5000余人离京赴朝,总团团长为贺龙,老舍为14人总团副团长,刘芝明任文艺工作团总团长,马彦祥任文艺工作团副总团长。

参加慰问团的北京市的艺术家有:

梅兰芳、洪深、陈沂、史东山、程砚秋(第一总分团副团长)、谭富英、裘盛戎、马连良、新凤霞、陈书舫、喻宜萱、王昆、张君秋、良小楼、白凤鸣、关学曾、尹福来、顾荣甫、魏喜奎、王世臣、李忆兰、邢韶英等;上海市的艺术家有:

周信芳(任副总团长)、袁雪芬、丁是娥、石筱英;武汉高盛麟、陈鹤峰、王玉蓉、于宗琨、陈伯华;以及袁金凯、常香玉、丁果仙等。

北京市文联和北京市文艺处干部江山、考诚分别担任慰问团评剧团的协理员、辅导员赴朝协助工作与体验生活。

  各艺术表演团体在朝经过两个多月的慰问演出后,先行陆续回国。

  1989年10月12日,农历己巳年九月十三日:

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

  中国唱片总公司为庆祝中国唱片出版事业40周年,在北京隆重举行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

共设2个奖项,88个单位和个人获奖。

  获奖的戏曲曲艺类演员

  梅兰芳、裘盛戎、马连良、周信芳、程砚秋、张君秋、李世济、童芷苓、方荣翔、李维康、俞振飞、新凤霞、常香玉、郎咸芬、红线女、姚璇秋、丁果仙、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范瑞娟、傅全香、丁是娥、陈书舫、竞华、筱文艳、严凤英、侯宝林、马季、高元钧、骆玉笙、蒋月泉

  获奖的戏曲曲艺类单位

  无锡市锡剧团、吉林省民间艺术团、西安易俗社

  

常香玉与“香玉剧社号”战斗机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抗美援朝战争馆》里,陈列着一份已经褪色的《香玉剧社半年来捐献演出的工作总结》。

这份《总结》真实地记录了豫剧著名演员常香玉为志愿军捐献飞机,1951年8月至1952年2月率领香玉剧社到6省市巡回演出的情况。

  拂去历史的尘埃,打开这份珍贵的文献,让我们去追寻常香玉这位爱国艺人带领香玉剧社在全国6省市巡回义演的历史轨迹。

  1951年6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为志愿军捐献飞机、大炮、坦克的号召后,全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捐献武器运动高潮,各行各界的人士都积极投身于捐献活动。

豫剧演员常香玉和她领导的"香玉剧社"决心到全国一些大城市巡回义演,用演出的收入为志愿军购买一架战斗机。

为此,常香玉卖掉了自己的一部卡车,拿出多年的积蓄,作为捐献义演的资金。

为了不影响到外地演出,常香玉把自己的3个孩子(大的不足7岁,小的刚刚3岁)全都送进托儿所。

  1951年8月7日,常香玉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观众达30多万人。

她们在各地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仅在开封、郑州、新乡3地演出,就得义演捐款5亿余元(旧币)。

1952年2月,常香玉带领全社演职员胜利返回西安。

现陈列在《抗美援朝战争馆》的《香玉剧社半年来捐献演出工作总结》,就是这次捐献义演的真实记录,成为常香玉和香玉剧社为志愿军捐献飞机的有力见证。

  经过半年的巡回义演,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常香玉剧社号”。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常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搏击,打击侵略者。

  常香玉和香玉剧社为志愿军捐献义演的活动,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好评,称其为“爱国艺人”和“爱国主义的典范”。

志愿军归国代表团特向她赠送锦旗,并在常香玉代表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志愿军时,又向她献上束束鲜花,以感谢她为抗美援朝战争做出的贡献。

常香玉也在朝鲜前线为志愿军演出了香玉剧社在义演唱会中最精彩的节目——豫剧《花木兰》。

她说:

"前方同志拼了命,流了血,保卫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我们为抗美援朝捐献一架飞机,这能算得了什么呢?

"

  

《鲁豫有约》:

戏剧人生——常香玉

  常香玉曾于2003年07月29日接受凤凰卫视的采访。

以下为采访的第一部分。

  鲁豫:

我趁常老在北京复查身体的机会采访了她,采访开始前,常老一直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就像演员出场之前要一个人酝酿情绪一样,而她的出场非常令人难忘,我先听到她的脚步声,她的脚步声竟然像年轻人一样轻快,完全听不出是一个已经年过八旬的老人。

  鲁豫:

常老您好

  

 常香玉:

你们辛苦了。

  鲁豫:

您好,常老,您坐这儿,我是鲁豫。

  常香玉:

名字我早知道。

  鲁豫:

您好,您好,常老,您坐,您坐,您身体真好。

  常香玉:

我还凑合,我病了八个月。

  鲁豫:

真的,现在好了吗?

  常香玉是人们熟知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她演唱的《拷红》《白蛇传》《花木兰》《破洪州》《大祭桩》《五世请缨》等诸多剧目几乎家喻户晓。

  1923年秋天,常香玉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贫苦人家,父亲曾经是当地有名气的豫剧艺人,但是后来因为嗓子出了毛病,不得不离开舞台,童年时代,常香玉就对戏剧十分喜爱,觉得登台演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但那时常香玉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会是这么多难而多彩的戏剧人生。

  鲁豫:

在您小时候,您家乡的小孩,豫剧对小孩来说,像现在小孩喜欢唱流行歌曲一样,是个特别自然的事吧?

  常香玉:

也不一定。

  鲁豫:

也不一定吗?

  常香玉:

那时候女的唱戏很少,我小时候就很喜欢看戏,很喜欢戏,因为我的老父亲呢他是个演员,是个旧艺人,因为我们家很穷,有时候一两天吃不到一顿饭,曾经我在九岁以下这个年代,就在六岁以上这个年龄阶段,我跟着我老母亲要过半年饭。

后来到了九岁我就要做童养媳了,你知道吗童养媳,我的老父亲不让,他说这个孩子嘛,就跟着我给她教戏,叫她学戏。

学成了我给她打不死了她有碗饭吃,打死了我自己给她打死了,我心里不愧,我不能叫别人给她打死。

  鲁豫:

所以那个时候给农村人的感觉,唱戏的比给人做童养媳的还要低级是吗?

  常香玉:

那当然低,低,唱戏的戏子死了不能入老坟的,戏子那时候统称都是下九流之类,尤其是姑娘女孩家学戏很少。

  鲁豫:

喜欢学戏吗?

  常香玉:

太喜欢了。

我父亲他一这样说出来我就抱着他的腿哭啊,咋着也不当童养媳,我就不去,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父母嘛,不愿意离开。

  1932年,父亲把九岁的常香玉领上了学戏的路,那时学戏是被乡亲们瞧不起的,于是,父亲卖了家里的土窑,带着常香玉和常香玉的弟弟,母亲,一家四口前往密县,父亲在一个戏班帮忙,常香玉开始学戏,在常香玉记忆中,学戏的路上洒满了泪水。

  常香玉:

可挨打呀。

  鲁豫:

父亲打呀?

  常香玉:

打得可厉害呀。

我一进去我老父亲就是个,他也没有啥文化,他就是打俺。

  鲁豫:

练不好就打。

  常香玉:

练不好就打,唱不好就打,不用功就打,给你交代任务完不成你偷懒就打。

老父亲打得很厉害。

老父亲就说,我要给你打不死给你教一点玩意,教点东西,你有碗饭吃,你能活下去,不然你就饿死,俺爸爸这时候就说了,说戏是苦虫,非打不成,咱就是非打。

  鲁豫:

戏是苦虫,非打不成。

  常香玉:

他没有别的教养方法,就打,打了还真中,还真操心。

那苦啊,那冬天下着大雪,在地下把那雪扒扒弄一片在那地下,靠住墙(倒立),那手勒的,大拇指勒的缝都顺手流血。

苦着呢,哎呀,我这说,后来小孩吧,不胜去要饭,要饭吧你拿个碗,他给你一碗饭吃吃,不至于这么受罪挨打,有过这想法,也不敢吭。

  鲁豫:

也没有别的办法?

  常香玉:

没有别的办法,我父亲打得厉害,那他没有别的办法,他有一次因为这个字吐不清楚,他的手撕住我的嘴,这肉都抠掉一快,那能不流血吗,我这一哭一唱不成戏,老父亲一脚就给我踢那个车底下,趴那儿,一下趴那儿,连头连脸都磕烂了,就昏过去了,农村有好多人在那儿吸着旱烟,或者在那儿吃饭,都在地下蹲着,听俺老父亲教我唱戏,那时候大概是叫农会,农会里头的人都在那儿听戏,一看到这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