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659786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143 大小:41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3页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3页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3页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3页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3页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3页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3页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3页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3页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3页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3页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3页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3页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3页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3页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3页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3页
亲,该文档总共1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1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docx

学校概况研究发展处大华科技大学

學校概況

1.1創校理念

本校創校宗旨,係基於國家經濟產業發展之需要,配合國家教育政策,以培植提升科技社會民眾生活品質能力之人才為目的;秉持「敬業樂群」之校訓,以教授應用科學與發展實務研究為核心,培育兼具專業技能與人文素養、以服務社會人群為宗旨、重視終身學習的技術及商管人才。

而更進一步希望能將此一創校宗旨與辦學理念,嘉惠於整個中華民族的青年學子,並光大發揚中華文化,故本校校名謂之「大華」。

1.2地理條件

本校創校之初,經長期籌備與規劃,最後擇定新竹縣芎林鄉為校址,距離新竹市區僅16公里,距離高鐵新竹站只有8公里,東西向快速道路與第二高速公路(本校位於88.8km指標側)二條交通動脈更為本校增添便捷。

學校鄰近新竹科學園區與生醫園區,與工業技術研究院近在咫尺,交通大學與清華大學又在不遠處,新竹縣觀光與旅遊景點皆在距離本校一小時車程範圍內,故大華堪稱具有最優越的立地條件。

校園地處山麓,有茂林修竹之幽,朝煙夕嵐之美,館舍依山建築,居處其中倍覺寧靜幽雅,實為理想之高等教育學府。

1.3歷史沿革

本校創建43載,學校的發展與成長皆能呼應產業發展與社會需求,專業系所的調整皆能掌握國家發展之契機。

有關學校發展之沿革共分成5個重要時期,分別為:

大華農專時期(公元1967〜1968)、大華工專時期(公元1969〜1990)、大華工商專時期(公元1991〜1996)、大華技術學院時期(公元1997〜2009)及新竹大華科技大學時期(師生期盼於公元2010展開),各階段發展略所述:

1.3.1大華農專時期(公元1967〜1968)

民國56年6月,本校奉准立案為「私立大華農業專科學校」。

初設「食品製造」、「園藝」、「畜牧」等三科。

民國57年,增設「農業機械」、「農產加工」、「畜牧獸醫」等三科。

1.3.2大華工專時期(公元1969〜1990)

民國58年,鑑於國家經濟建設需要,配合國家教育政策,奉教育部核准改制為「私立大華工業專科學校」,以達成培養工業技術人才的目的。

並將「食品製造科」更名「食品工程科」,「農機科」改為「機械工程科」,另增設「化學工程科」。

至民國59年夏,增設「電機工程科」。

民國60年夏,增設「電子工程科」。

民國63年,由於國內就業市場對食品工程人才需求不大,故未繼續招收「食品工程科」新生入學。

此後,日夜間部各科系迅速成長,民國72年,增設夜間部二專「電子工程科」與「電機工程科」。

民國77年,成立五年制「工業工程與管理科」。

民國79年,增設二年制「電子工程科」及「機械工程科」。

1.3.3大華工商專時期(公元1991〜1996)

民國80年,設立二年制「工業程與管理科」及屬於商業職類之「電子資料處理科」。

因為學校科系跨屬工商領域,因此奉教育部核定,改名為「大華工商專科學校」。

爲強化商業管理學群之發展,以契合時代之脈動,民國81年增設二年制「國際貿易科」。

民國82年又設立五年制「電子資料處理科」及「國際貿易科」。

民國83年「電子資料處理科」更名為「資訊管理科」。

民國84年奉准將原有之「機械工程科」,更名為「自動化工程科」。

民國85年爲配合國家僑教政策之需要,與宏碁電腦公司及華隆微電子公司推展建教合作,辦理馬來西亞僑生建教班,此乃本校僑教班之濫觴。

1.3.4大華技術學院時期(公元1997〜2008)

由於掌握了社會多元化、專業化之發展趨勢,本校在穩定中不斷日益茁壯,於民國86年更上一層樓,奉准升格改制技術學院。

先期設立電子工程、化學工程、資訊管理及國際貿易等四系及應用外語科。

次年再經核定,開辦自動化工程系、電機工程系、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等三系。

民國89年增設「觀光管理系」,91年設「資訊工程系」,92年設「財務金融系」,同時「應用外語科」亦改制「應用外語系」。

93年本校獲准設立「機電工程研究所」並招收碩士班研究生,對大華的發展而言,又邁入新的里程碑。

民國94年又增設「行銷與流通管理系」,95年再設「電腦與通訊工程系」。

目前共計13系、1所,學校整體學制已臻完備。

1.3.5大華科技大學時期(擬於公元2010再提出改名科技大學)

為有效符合產業轉型的脈動,確切掌握人才需求的契機,並求強化人才培育市場的競爭力,改名科技大學以及「提昇競爭力、創新突破、展現特色」為本校現階段的必要任務。

為順應教職員工生及畢業校友殷切的期望,也為符合社會大眾的觀感,亦為教育部對「辦學績效卓著,擇優准予改名」的定位,本校正展現強烈的企圖心,積極進行改名科技大學的相關準備工作。

1.4師資素質

本校學生數由95學年度7,232人到98學年度5,223人約下降27.8%。

學院部學生人數佔總學生數的比例也從95學年度的55%逐年上升到98學年度的73%左右。

本校為因應專科部比例降低、學院部學生明顯增長之發展方向,有必要調整整體師資結構。

為積極調整師資結構及行政人力,以滿足改名科技大學各教學、行政單位及研究中心之人力需求,在尊重教師同仁之工作權以及符合大學法的考量下,自96學年度起,經過多年之規劃於公聽會說明討論,陸續訂定「專任教師轉任專職行政人員辦法」以及「專任講師說明提前退休離職優待辦法」以協助教師轉型,歷經兩年來的溝通與協調,改善師資結構得以逐步實現。

校在學制轉型及環境因素變遷下,經由

(1)制訂各項獎勵辦法,鼓勵教師進修、升等;

(2)配合教師職涯規劃協助教師轉型、辦理優退優離;(3)禮聘教授、具專業實務經驗之優良高階教師等具體措施,進行師資結構提升。

95至98學年度現有全校助理教授以上師資已由36%提升至62.70%(以應有教師計算為70.73%),具博士學位之教師佔53.0%(以應有教師計算為60.0%),具二年以上專業實務經驗或乙級以上證照之教師佔51.4%(以應有教師計算為57.9%)。

1.4.1師資結構

本校師資素質已大幅提升,各學群、教學單位之師資結構亦明顯提升,各學群助理教授以上師資至少58%以上。

各系助理教授以上師資至少44%以上。

專兼任教師人數及生師比(全校生師比23.11,日間生師比15.23),亦能維持適當比例。

1.4.2實務師資

本校為強化實務教學,培育符合業界需求之專業人才,除積極延聘具專業實務經驗(具專業證照)之專、兼任教師,並制訂各項獎勵辦法,推動各項措施,以鼓勵教師提升專業職能及實務教學。

本校現有專任教師具實務經驗或專業證照者佔51.4%(以應有教師計算為57.93%)。

為提升教師專業職能及實務教學,已制訂之獎勵辦法有:

「專任教師至業界服務辦法」、「產學合作計畫補助辦法」、「提升師資素質獎助實施要點」等。

並藉由申請、執行各項專案計畫推動產學合作,鼓勵教師進行產學合作研究、參加專業實務研習等,以提升教師專業職能及實務教學

 

校務發展規劃

近年來,國內高等教育環境競爭激烈,為了能在諸多技職院校中脫穎而出並展現特色,過去五年中,本校挹注了近十億的經費、增建校舍與添置設備,展現出強烈的轉型與向上提昇企圖,而本校也在2004年獲CHEERS雜誌評選為全國企業最愛技術學院第九名,這在這顯示社會對於大華的辦學成效與發展前景深具信心。

現階段學校主體建設陸續峻工,嶄新大樓聳立校園,所有教室、實驗室全面空調化,校園、景觀煥然一新。

這一切軟硬體建設祇有一個目的-提供學生最優質的學習環境,並在近期內改名為科技大學。

學校對於未來校務規劃具有既定的目標,透過特設的委員會(中長程規劃委員會)運作,並獲得董事會與全校教職員生的認同後實施。

原則如同下圖所示,學校的校務發展宛如大樹(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要茁壯,必須仰賴陽光(執行策略)、空氣(課程規劃及校園整體建設規劃)及水(財務規劃)等三要素才可達成。

有關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課程規劃及校園整體建設規劃、執行策略及財務規劃將分別詳細說明如後。

圖1校務發展示意圖

2.1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

學校對於未來發展所擘劃的遠景,就學校定位、學院規劃、發展規模等範疇的規劃說明如下。

2.1.1學校定位

將學校定位在「教學為主,實務研究為輔的優質科技學府」。

2.1.2學院規劃

本校自86學年度奉准改制為技術學院後,校務發展均按中長期發展計畫規劃進行,目前已發展至工程技術、電資技術、商業管理等3個學群共13個系及1個研究所。

改名科大後學群提升為學院,因應目前的招生環境將維持現有規模,各學院除依招生來源以及未來產業人才的需求,逐步調整學制結構與班級數,並進一步加強學院內各系之間整合及規劃,以求資源整合與共享,發展學院特色。

有關整體規劃的原則如下:

⏹研究所設置之規劃:

配合大新竹區域產業與國家人力發展需求,結合本校發展特色,以培育實務人才的碩士班及碩士在職專班為發展方向。

⏹大學部方面:

為承擔大新竹區終身教育與回流教育之責任,二技學制招生班級將逐年調整至在職回流教育,以滿足大新竹地區終身教育與在職回流教育市場之需求。

⏹專科部方面:

由於二專學制與四技學制學生來源相同,為增加招生之競爭力,進修部二專學制已於98學年度起停招,轉而與二技同樣移轉至在職回流教育。

至於五專學制,商業管理與電資技術學院部分,此學制配合教育部政策調整與產業人力需求,加強證照及實務技能養成,以提供國中畢業生升學多樣化之選擇;工程技術學院則積極規劃機器人、釀酒技術等特色領域之五專菁英班學制。

依上述原則,在改名科技大學之過程中,各學院規劃其發展重點和班級調整。

98學年度各學群組織現況如圖2,依照上述規劃原則,至102學年度時各學院組織規劃如圖3。

圖2學院規劃(98學年度)

圖3學院規劃(102學年度)

2.1.3發展規模

本校98學年度新生報到率為65%,較以往報到率平均達到70%以上(95學年度75%;96學年度72%;97學年度70%)表現為差。

主要原因有二:

一為全球金融海嘯,導致部份弱勢清寒學生無力就讀,另為園區推動無薪假,影響進修部招生之績效,故整體報到率降低。

今後由於全球景氣逐漸回溫,加上園區與工業區接單逐漸恢復正常水準(目前錸德、復盛、裕器因應產能擴大主動接洽本校開辦產學專班,員額約150~180人),在本校積極努力之下,招生績效將會改善。

本校102學年度學生人數規劃為7,000人,其中現有學制部份由5,223逐步增至6,000人,增加約800人,須提昇報到率3~5%;以本校朝向精進各項招生策略及教學特色方向努力,應可順利逐步達成。

其他主要來源除配合產業需求開辦產學專班,並配合政府政策以及教育部相關法規爭取海外學生(含外籍生、海青班學生以及陸修生),102學年度逐步成長至1,000人。

2.2執行策略

為有效符合產業轉型的脈動,確切掌握人才需求的契機,並求強化市場競爭的戰鬥力,改名科技大學以及「提昇競爭力、創新突破、展現特色」為本校現階段的必要任務,具體的執行策略可分成軟體、硬體及整體等三各面向,詳細說明如後。

2.2.1軟體方面

建立特色系所

本校為配合改名科技大學,依照學校中長程發展計畫聚焦「區域產業與服務科技」重點特色,整合工業科技、電資技術與服務科技規劃為3個學院的發展方向。

掌握社會脈動與結合地區特色,配合現有與預聘的師資與設備,透過各系所的重點發展,適時檢討與調整系所招生結構,並進步強化師資及增購設備。

工程技術學院規劃以發展「工業科技」為主軸,配合區域產業,培育生產製造業所需的工程技術及管理人才。

電資技術學院規劃以發展「電資技術」為主軸,配合區域產業,培育電資產業所需的技術人才。

商業管理學院規劃以發展「服務科技」為主軸,配合區域產業,培育服務科技所需的管理人才。

推動整合型研究計畫

透過各系的建教合作、實務研究重點與各項研究計畫(國科會專案)、教學改進計畫(教育部專案),希望能透過近中程發展計畫的明確目標,並藉由年度工作重點的確實執行,促使跨科系的研究能逐漸顯現。

目前已有製商整合,客家創意文化、再生能源與電能監控等整合計畫效益產生。

加強產學合作

本校積極培養商業管理、電資技術及工程技術等領域的專業人才,以配合政府朝向高科技、服務與在地文化關懷導向之產業發展。

本校以區域產業人才需求以及在地文化特色為主軸,以產學合作中心作為學校與產業界間溝通與合作之橋樑,並不斷提升學校研究之能量及品質、積極爭取相關產學合作之委託執行或補助計畫,尋求適當之研究教師或專業群組團隊進行產學合作。

本校落實技職教育理念,實務與理論並重,配合國家產業政策脈動,深耕在地文化,推動4項積極有效具體作法:

(1)產學媒合機制;

(2)實務研發能量整合;(3)獎勵機制;(4)產官學研訓聯盟機制。

2.2.2硬體方面

校地及校舍

目前本校校區內有大華樓、忠孝仁愛樓、二曲樓、電機館、英士樓、右任樓、綜一館、綜二館、學院樓、橫渠樓、定一樓、圖資中心大樓、女生一宿、第二餐廳等14棟建築物,其中大華樓為全校行政中心,右任樓、橫渠樓及女生一宿為學生宿舍大樓,圖資中心大樓為圖書館和電算中心,其餘則為教學研究大樓。

校地總面積為148,847.04平方公尺,本校總樓地板面積為73,503.45平方公尺,以上空間除供全校師生進行教學研究、藝文活動、生活區空間使用外,為滿足本校未來中、長程發展所需,於98年6月業已完成新志清堂大樓(地下二層、地上六層)規劃設計,該大樓為一多功能樓層,將提供本校大型會議廳(禮堂)、體育館、專業教室、一般教室及校史室等使用空間,預計兩年後完工。

圖書設備規劃

本校圖書館致力於建立多元化的館藏資源。

近幾年館藏型態為紙本、電子兩者兼備,專業學術、一般休閒內容兼顧,中文繁、簡字體並存。

同時陸續參與各項採購聯盟組織及計畫,降低採購成本,同步提升館藏的質與量,截至98學年度,圖書冊數已突破20萬冊,期刊每年穩定維持於450種以上,多媒體視聽資料達14,000件,資料庫含NationalAcademicLicense及技專校院共用版等達110種,以提供全校師生教學研究使用。

因應資訊科技的進展及教育思潮改變,本校圖書館未來五年發展規劃,除重視實體館藏外,並加強各種數位化資源的徵集。

未來五年圖書館發展規劃,乃以館藏為經、服務為緯。

整體發展分成以下3大項:

(1)館藏質量並重、

(2)強化數位化服務、(3)提升館藏利用。

圖書館未來五年於服務發展和館藏經費預算如圖4-11-1所示。

圖書館藏規畫每年增加圖書15,000冊,電子書1萬冊,經費中每年均配置約100萬元推展提升館藏利用及圖書館設施相關工作。

資訊設備規劃

本校共有3000多部電腦,除各系、所、中心之實驗室與專業教室外,並於圖資中心設置多媒體製作中心、網路資源中心,提供學生製作多媒體,並提供穩定可靠之網路系統提供全校師生上網查詢資料或進行學術活動。

本校網路架構考量整體網路之安全性、擴充性及整合性為訴求,將整個校園網路劃分成三大網路系統:

校園網路系統、宿舍網路系統以及無線網路系統。

整體網路骨幹為多模光纖線路為主,單模光纖線路為輔,以CISCO6509為核心分別連接校園北側圖書館機房交換器與校園南側綜一館機房交換器,再向下連至各棟大樓交換器。

各大樓交換器連入核心交換器之前,均設有小型防火牆,預先過濾已知威脅,並降低核心交換器的負載。

對外網路除租用300Mbps電路連接TANET之外,另租用100MbpsFTTB光纖線路2條,以供線路備援及加速國外期刊連結使用。

整體校園之教學區無線網路涵蓋率幾達100%。

2.2.3整體方面

為使用於全體學生教學之設備,包含教學發展中心(數位教學)、通識教育中心(全人教育)和體育教育中心(體適能教學)等單位的儀器設備規劃。

教學發展中心

本校自95學年度成立教學資源中心以來,即以推動優良教材資源共享、並建立教師同仁教學職能精進為最高原則,實施以來成效良好;除辦理各場新進教師研習,教學觀摩與數位教材製作研討會外,並透過期中、期末之定期教學評量回饋資訊,作為提高教師同仁改善教學之立即參考。

本校教學發展中心積極提升多項精進工作,在軟硬體多方面落實改善,並配合目前與北區技職教學資源中心(台北科技大學)、桃竹苗區域教學中心(中原大學)之策略聯盟推動,爭取教學卓越計畫,提升師生教學與學習之滿意度與品質。

其具體作法如下:

(1)整合性e-learning學習計畫、

(2)e-化教室推展、(3)智慧教室建立、(4)e-化外語教學中心、(5)e-化教材製作中心。

通識教育中心

本校自94學年度實施專業系科的本位課程規劃,而97學年度則由通識教育中心執行通識課程改革計畫,完成本校通識教育課程地圖。

新課程已於98學年度開始實施,強調以全人教育之理念,透過核心與專業職能之培育,達成本校校訓敬業樂群之人才培育目標。

配合上述通識課程規劃,強調藝文與美學涵養氛圍的基礎建構,並繼續規劃辦理各項藝文活動,希望透過這些潛在美育與藝術涵化,對於同學產生潛移默化功能,使本校同學不但具有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三大領域的素養,更有美學的體驗認知,有助於其品味生活的能力提升。

為配合近中程之通識教育之推動,擬建置下列重點項目:

(1)通識情境教室、

(2)開發優質通識課程數位教材、(3)建置通識學習網、(4)開發文學步道與校園整體通識情境。

體育教育中心

本校體育發展目的主要為提升學生體適能並培養學生運動知能,激發學生運動動機與興趣,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奠定終身參與身體活動的態度,為本校體育教育目標。

本校體育設施有室外田徑場、室外籃球場、室外排球場、室內桌球室、室內羽球教室、綜二館四樓綜合教室(供射箭、武術、太極拳使用)、體適能健身中心、檢測中心、視聽教室。

為落實體育教學成效及提升學生鑑賞能力,特致力於學生課外休閒活動推廣與宣導工作,提供各種休閒活動空間及機會,期使各項運動技術理論與實務相互配合,培養樂我樂群的人生觀,從而落實本校人本教育的理念。

為配合近中程之體育教育之推動,擬建置下列重點項目:

(1)體適能提升計畫、

(2)運動休閒活動推展、(3)建立教學品質管制系統、(4)充實及提升師資水準、(5)充實設備。

科際整合方向規劃

在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Economy)的時代,企業的競爭重心從爭取「產品和市場」演進至爭取「資源和能源」,再演變到現今的爭取「人才和夢想」。

為實現培育「人才」、追逐「夢想」,我們將透過特色的展現,俾能全面提升本校的教學、研究及服務水準,讓學校在高等教育競爭熾烈的環境中穩定成長與永續發展。

大新竹地區係以高科技產業為發展特色,早已形成海峽兩岸及國際間知名的科技聚落走廊(TechnologyClusterandCorridor),本校位處於新竹縣芎林鄉,係大新竹地區之地理中心點,校區緊鄰高科技產業重鎮(新竹科學園區)、國家工業技術研發基地(工業技術研究院)、新竹工業區、五龍工業區等科技產業環境,因而聚焦在區域產業的發展上並培育所需人才。

今後產業發展鏈應由製造逐漸往微笑曲線之兩端:

設計與行銷發展,未來配合政府營造新竹科學城之各項軟硬體建設工程,包括:

新竹生物醫學園區、世貿會展中心、高速鐵路新竹車站特定區、科學園區三期、璞玉計畫、竹苗捷運系統、體育場館、生物教育園區,對於科技服務人才之需求必日益殷切,為本校發展服務科技之有利外部機會之一。

此外行政院規劃我國21世紀六大新興產業,其中包括文化創意產業,正可以和本地區客家文化與傳統玻璃工藝特色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區域產業之附加價值,此為本校發展服務科技與文化創意產業之有利外部機會之二。

另外本校發展43年的過程中,早已培育無數優質且敬業的科技與管理人力,並以科技教育紮實、師資健全與研究設備新穎充分,在同類技職體系中聞名。

故掌握此一發展優勢條件,配合外部環境機會,聚焦於區域產業與服務科技人才之培育,發展本校永續經營與傳承之特色,是本校中長期規劃的核心目標,也是今後改名科大的主軸策略。

在全球經貿產業環境已步入是否能永續發展之關鍵時刻,本校改名科大的發展,自應整合上述區域產業與服務科技之特色,並加入教導學生具有永續經營與傳承之理念,進一步推動下列三大永續工程:

⏹藝術永續:

結合科技與藝術,推展在地玻璃產業創新。

⏹環境永續:

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提供資源環境永續經營。

⏹文化永續:

結合客家特色,發展本土文化創意產業。

為實踐上述三大永續理念,本校配合改名科大特別成立3個校級中心,整合工程技術、電資技術與商業管理學院人才、教學與研究動能,拓展與落實含通識教育、學生輔導與體適能訓練之全人教育,聚焦於區域產業與地方文化,建構成本校獨特之辦學特色。

本校特別設立校級研究中心:

共可分為三大中心,即玻璃創意中心(着眼於藝術永續)、綠能產業中心(着眼於環境永續)與客家文化中心(着眼於文化永續),以下分別加以論述。

3.1玻璃創意中心

民國92~94年本校承辦教育部顧問室計畫,連續主持3年「創造力教育計畫-玻璃創新營」,為推廣玻璃展開成功的第一步。

於是92年的「培育玻璃創新種子教師及營造玻璃創新技術教育環境」計畫,以及93年的「玻璃產學合作建造示範景觀」均於教育部顧問室之支持之下執行完成。

因成果亮麗,又獲教育部技職司補助3年「玻璃人才培育計畫」(95~97年),「玻璃」遂為本校教學與研究一大特色。

98年度本校甫成立「玻璃創意中心」旋即榮獲教育部補助設置「玻璃聯合技術發展中心」三年計畫,並擔任召集學校,得以整合台南科技大學、朝陽科技大學和東方技術學院等夥伴學校以及業界資源,成為全國第一所設置聯合技術發展中心的私立技術學院,為玻璃技術整合跨出更堅實的一步。

玻璃創意中心的形象網址:

http:

college.hcglass.org.tw;電子商務網站位置是http:

//pga5927700.hcglass.org.tw。

本中心今後將持續與產業合作,並努力爭取各項計畫,回饋教學及提升我國玻璃產業在國際的競爭力。

玻璃創意中心達成願景的具體規劃有:

(1)環保技術/著色材料開發;

(2)生活玻璃創意產品;(3)玻璃創意產品、光電整合設計;(4)通路與行銷;(5)玻璃文化創意產品。

3.2綠能產業中心

本校綠能產業中心以人類永續生存及創造綠色環境的理念為主,發展其主要特色,係配合行政院經濟部於民國98年4月23日,提出輔導本國六大新興產業之一的『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而展開。

上述方案提到節能社會低碳經濟的目標,可以藉下述兩大發展方向來實現:

(1)發展潔淨能源;

(2)積極節約能源,其中藉著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更可以達成綠能科技研發、生活永續發展的理想。

配合綠能產業經濟發展趨勢,本校整合各學院的努力連續3年重點特色計畫累積金額近1千萬元,以綠色能源產業為主軸。

陸續於98年11月提出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建立特色典範計畫-“建構綠色能源開發與應用之教學暨服務平台”,整合化材系、電機系、自工系不同領域的綠能相關研發技術(3年總計畫經費約2,200萬元,申請中)。

於99年2月提出國科會補助私立大學校院發展研發特色專案計畫-“綠能運具關鍵技術開發”,整合電機系、行管系、資工系不同領域的綠能相關研發技術(3年總計畫經費約2,400萬元,申請中)。

在全球大力投入綠能運具研發之際,本中心將規劃研究優質化與特色化的應用技術,並將此研究成果進行產學合作,落實綠能推廣教育。

具體說明如下:

在全球大力投入綠能運具研發之際,本中心將規劃研究優質化與特色化的應用技術,並將此研究成果進行產學合作,落實綠能推廣教育。

具體說明如下:

(1)基礎研究紮根化,

(2)產業資訊系統化,(3)綠能運具創意化,(4)風光照明實用化,(5)綠能推廣全民化:

結合區域資源與學術研究能量,推展全民綠能共識。

3.3客家文化中心

台灣的客家人口,主要分佈在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南投、高雄、屏東、和花蓮縣。

新竹縣客家人口佔86%,是客家人口密度最高的聚集區。

本校位於新竹縣芎林鄉,芎林鄉雖然是面積最小的鄉鎮,然而人文薈萃早負盛名。

大華立校43年,ㄧ直以來積極參與社區活動,與社區居民互動良好。

本校為芎林鄉最高教育學府,有責任、義務主動加入地方營造行列,促進資源的交流與共享,以教育的方式,將客家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