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660753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附常见疾病反应点.docx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附常见疾病反应点

治疗疑难杂症取穴120法

1. 五劳七伤少药医,膏肓百劳灸三里。

上穴隔姜用艾灸七壮。

2. 气喘咳嗽灸肺俞,膻中俞府丰隆炷。

肺俞、膻中、俞府用米粒大艾炷平灸各三壮,丰隆隔姜灸五壮。

3.  气急哮喘难履步,膻中气海又俞府。

膻中、气海、俞府三穴用米粒大艾炷各灸三壮。

4. 寒热往来潮如芳,膏肓身柱三里详。

膏肓、身柱、足三里穴各隔姜灸五壮。

5. 肩背瘙痒多缠绵,三角肌边分肉间。

用米粒大艾炷灸三壮。

6. 痈毒流注多发疡,腰尻气海俞加壮。

气海俞平灸七壮。

7. 慢性阑尾炎痛甚,左手间使补泻灵。

左手间使穴先补后泻。

8. 阳狂阴痫厥无知,百会鸠尾穴太冲。

百会、鸠尾穴用米粒大艾炷灸五壮,针泻太冲穴。

9. 全身瘙痒多疹斑,风门肘尖气海俞。

用米粒大艾炷平灸各三壮。

10.  胃脘疼痛连背胸,中脘三里内关补。

用银针针中脘八分,针柄用艾烧三壮,内关用银针针一寸,火灼针柄三壮,足三里穴隔姜灸五壮。

11.  痞块疟母痛坚满,痞根脾俞泻太冲。

痞根穴、脾俞穴用艾灸,太冲穴针泻。

12.  阴水腹胀脾肾虚,水分气海三里炷。

以上三穴隔姜灸七壮。

13.  七疝痞气及偏坠,大敦阑尾太冲追。

大敦、阑尾穴用米粒艾灸三壮,针泻太冲穴。

14.  暑秽入络难举立,阳陵承山委中血。

15.  脑炎头痛人昏迷,上星太阳及人中。

16.  虚腰闪痛动呻吟,温补尺泽及腰缝。

用银针温补尺泽。

腰缝(肾俞、气海俞)。

17.  儿童遗尿灸不愈,温补命门白环俞。

18.  小儿足痿步难行,委中承山填虚针。

19.  偏正头痛有二般,有疾无疾细推看。

痰饮解中脘,还加艾炷灸安然,风患合谷丝竹空,外加三里泻自安。

20.  正头大痛及顶星,虚痛实痛最难分,实则手按更见痛,虚则搭扪痛停。

虚则温补实则泻,百会合谷太上星。

21.  破伤风损肌肉破,外传风毒牙关紧,角弓反张吐涎沫,抽搐不宁动即惊,凤池、曲池腰背缝,委中申脉照海寻。

22.  眼生翳膜何穴治,睛明合谷四白穴,太阳出血光明泻,大小骨空灸之灵。

23.  迎风冷泪风串目,攒竹针之灸骨空,妇人还防秽经冲,泻刺三阴灸泪空。

24.  目成内障真阴涸,太阳合谷临睛明,光明天府凤池穴,再泻阳溪内障消。

25.  头风灌睛外障成,太阳、合谷临睛明,攒竹三里骨空灸,百会脑空用七针。

26.  眼皮湿烘风湿滞,酒湿房劳多此症,睛明四白合光明,二间三间效如神。

27.  目红暴肿痛难疗,诸火上升水白耗,合谷太阳睛明穴,光明行间泻劳宫,肾俞太溪多行补。

刻时肿目痛得消。

28.  鼻塞不能闻香臭,迎香上星五处留;凤池风府百会穴,风门百劳一针瘳。

29.  鼻流臭涕脑肝郁,合谷、上星灸曲差;水沟迎香得穴解,针后还须忌寒冷。

30.  鼻渊鼻痔温火郁,上星风府禾髎决;风池水沟灸百会,百劳风门一针毓。

31.  鼻衄不止膀胃热,气升不降络血涌;合谷风府劳京骨,上星迎香刺人中。

32.  口舌生疮心火炎,水沟承浆合谷连;长强生津玉液刺,舌尖出血效通仙。

33.  口眼斜风袭络,痰饮怒伤虚实看;合谷地仓与颊车,水沟承浆太阳瘥。

34.  颊车红肿枯槽风,肝胃三焦热升壅;合谷列缺地仓穴,承浆三里舌尖针,但取颊车上关穴,二穴出血见奇功。

35.  牙齿肿痛太溪穴,颊车龙玄泻合谷;太渊水沟上片加,下片痛者承浆夸。

36.  体虚耳内吟吟鸣,三里听会合谷行;太溪肾俞常针补,体虚耳鸣得安宁。

37.  耳内红肿热升壅,泻针刺针法理同,听会合谷三里穴,颊车医风除病总。

38.  痒耳烘耳何穴治?

耳门听会足三里,合谷听宫及医风,耳聋气闭亦能医。

39.  二臂麻木逆不仁,肩髃曲池合谷针,肩井列缺温针刺,寒湿流行病是去。

40.  二臂酸痛何穴疗?

上廉下廉手三里,肩井曲池经渠穴,针之温针效定灵。

41.  二手筋紧闭拘急,皆因风湿内相缠,阳谷曲泽渚商里,六经六穴泻是安。

42.  手臂红肿如赤疽,中渚液门曲池取,合谷上都并阳池,穴中具泻妙法同。

43.  肩皆红肿作疼痛,风寒留滞太阳经,肩髃肩贞膏肓灸,先针大抒风门攻。

44.  心胃痛别有九种,积食虫冷肝胃痛,怒肝胃寒并酒伤,大陵内关三里宗,脾俞中上脘施灸,虚实补泻法研究,症见胃脘连背痛,太冲三里显奇功。

45.  胁肋疼痛难转侧,怒气湿滞努力成,支沟章门外关穴,行间期门泻阳陵。

46.  小腹连脐痛莫禁,原因寒凝中寒证,内关三里关元温,水分天枢灸忌针。

47.  小腹肿胀湿气停,气海行间照海寻,内关三里、阴交会,妇女血瘕气海定。

48.  二足麻木难举立,皆因风湿酒伤脾,阳辅阳交绝骨穴,昆仑丘墟足三里。

49.  二膝肿痛如鹤形,脾弱寒湿下注成,膝关委中阳陵穴,中脘丰隆梁丘间。

50.  足弱足痛无力步,寒湿暑痿弱研分,公孙三里委中承,昆仑申脉阳辅丘。

51.  二足红肿痛难忍,寒停湿凝动火扰,照海昆仑京骨穴,委中太冲内庭消。

52.  二腿红肿足三阳,寒湿留滞本经伤,委中、承山、阳陵穴,申脉、气海俞加壮。

53.  二股酸痛连腰尻,耗精劳力损精道,温针肾俞环跳穴,阳陵昆仑泻立效。

54.  腰脚疼痛如何疗?

水沟委中命门拷,肾虚还加肾俞穴,太溪白环最有效。

55.  挫伤腰脱痛连腹,衰翁亏血气乱错,尺泽内关补是效,委中支沟阳陵泉。

56.  夏日伤暑不省事,暑湿感陷袭脾肺,合谷百会并人中,内庭气海与中冲。

曲池少泽行间穴,风胜还加针凤池。

57.  中风口噤不开牙,颊车上关承浆瘥,百会合谷廉泉穴,平补平泻效增夸。

58.  中风半身如不遂,手足三里肩髃配,合谷昆仑绝骨穴,无病手足先针栽。

59.  中风阴阳最难分,手足拘急是阴证,阳证是其形瘫痪,合谷肩髃肩中针;手足三里阴市穴,环跳委中足阳陵。

60.  浑身疮肿湿滞肌,曲池合谷及三里,行间内庭阴交陵,风湿流行疮自启。

61.  单臌胀症疾湿滞,小溲淋闭气行郁,气海行间灸水分,三里内关食关针。

62.  小便不利阴谷针,阴交陵气海大陵。

63.  小便滑数膀胱寒,中极肾俞阴交陵。

64.  大便闭结刺章门,太白照海补后泻。

65.  大便泄泻补中脘,针补中极灸中枢。

66.  赤白痢疾灸天枢,内庭隐白气海针,照海内外关申脉,后重外关申脉迎。

67.  脏毒下血强承山,脾俞精宫灸之灵。

68.  脱肛久痢加二白,百会灸刺承山攻。

69.  翻胃吐食灸中脘,脾俞三里灸中脘,水食不下名五饐,劳宫中块中脘偶。

70.  脾寒发热补后溪,间使三里绝骨宜,大椎身柱膏肓灸,合谷泻之热自除。

71.  先寒后热灸膏肓,绝骨风门合谷刺,热多寒少灸百劳,后溪曲池泻间使;寒多热少膏百劳,后溪曲池先行补。

72.  哮喘咳嗽灸肺俞,天突膻中及乳根,膏肓中脘足三里,丰隆气海加关元。

73.  咳嗽痰血灸百劳,肺俞膏肓中脘炷,治补肾俞刺乳根,久延不治成痨瘵。

74.  吐血之证灸膻中,中脘气海及三里,乳根支沟与关元,肺俞膏肓心肾俞。

75.  肺痈咯脓灸肺俞,膻中支沟大陵具,风门三里清胃热,少商出血清肺经。

76.  痰注经络嗽不愈,咸腥酒色酿积成,肺俞三里与膻中,俞根风门浅缺盆。

77.  传尸痨瘵灸鸠尾,百劳肺俞膏肓宜,膻中俞府中脘炷,四花涌泉三里刺。

78.  五心烦热头目昏,合谷百劳中膂针,心俞劳宫涌泉穴,少商曲池并肩井。

79.  三消五渴补肾俞,气海廉泉人中医,金津玉液海泉刺,泻刺承浆平阴火。

80.  遗精白浊七情伤,心肾不济不纳精,关元心肾俞命门,三阴交白环俞针。

81.  阴茎虚痛阴交陵。

中极太溪复溜针,血却海底穴内关,补泻分明效如神。

82.  阴囊偏坠肝肾寒,阑门三阴交取灵,木肾不痛肿如升,归来三阴灸大敦。

83.  肾水枯绝生奔豚,酒色房劳多此症,关元关门水道针,三阴交归来有应。

84.  妇女赤白淋带症,气海中极白环肾,阴阳交补多泻少,无子子宫中极灵。

85.  多子石门三阴交,崩漏子宫中极针,月事不调针中极,肾俞阴交气海针。

86.  难产不下补合谷,独阳三阴交泻应,块痛气海三阴交,中极阴交落胞衣。

87.  阴门忽然发红肿,三阴交加中极针。

88.  妇女血崩带不止,丹田中极肾子宫,百劳内关膏肓灸,凤池绝骨阳陵泉。

89.  妇人无乳补少泽,合谷列缺灸膻中。

90.  乳痈膻中或大陵,委中少泽俞府针。

91.  小儿赤游丹委中,曲池阴交三里用。

92.  如若脓疡成败血,骑竹马灸奏奇功。

93.  疹伏未透热喘满,天盖凤池外关灵,热毒内攻气喘急,再灸膻中内庭针。

94.  暑风抽搐如惊内,凤池天盖外关瞳。

95.  虫积腹痛面唇青,内关三里灸中脘。

96.  龟背骨劳二足弱,背缝腰缝大脊刺,委中承山阳陵针,风市膝眼三里温。

97.  小儿麻痹二足痿,肺肾亏耗鹤膝寒,膏散需用冲和法,委中承山丘墟安。

98.  四肢麻木大麻风,四风八邪十宣针,风门肘尖常施灸,气海曲池委阳陵。

99.  梅毒疮生有二般,精化气化是其原,精化淫欲交媾得,气化精化脾土生。

100.    赤白游风如粟形,浮肿焮热痒兼疼,表虚风袭拂郁火,血赤气白热化成,风门肺俞上都灸,委中阳陵蠡沟针。

101.    心主惊兮肝主风,心热肝风作急惊,即消天盖凤池印,人中合谷刺督脉。

102.    痫狂经言本一病,狂乃阳邪痫是阴,百会鸠尾三里灸,阳狂天盖太冲申。

103.    阳狂属府肌热汗,小肠气逆上冲心,天盖凤池灸百会,合谷申脉腕首针。

104.    体虚痰湿滞心脾,药物不当成慢惊,气海百会神阙灸,三里公孙风府棱。

105.    不省人事针复溜,曲池合谷及人中。

106.    大人为痨小儿疳,乳食不调是其因,面黄肌瘦腹膨胀,速取天河水疳全。

107.    肝疳爪甲面唇青,摇头泪湿目难睁,耳烂躁渴囊色青,泻痢天河刺指缝。

108.    心疳面赤脉络赤,发热汗多咬牙惊,口舌生疮渴便红,少泽十浆承浆涌。

(十浆之“浆”疑为宣。

109.    肺疳面白喘咳嗽,毛发枯焦寒热增,面颊生疮鼻多涕,清倒天河刺少商。

110.    解颅鹤膝瘦齿连,龈血宣脓面黧黑,足冷口臭牙肾疳,先例天河刺十宣。

(先例天河之“例”疑为倒)

111.    脑疳多因风热伤,乳母喜风不谨慎,光头生疮发穗结,凤池天盖曲池良。

112.    眼疳疳热上攻目,湿痒赤烂疮肿痛,泪泣不明生白翳,天盖太阳合光明。

113.    鼻疳阳明热攻肺,鼻腔赤烂肿痒甚。

咳嗽气急毛焦干,涌泉天盖合外关。

114.    脊疳虫蚀背外突,手击其背空鼓鸣,身热烦渴十指疮,天盖背缝天河清。

115.    少食多泄形消瘦,面黄烦渴痞疳成,温补内关足三里,例取天河忌寒冷。

116.    伤寒头痛针合谷,攒竹太阳紫脉寻。

117.    伤寒胁痛刺章门,阳陵支沟委中针。

118.    热盛不退涌绝骨,大椎曲池合三里、

119.    伤寒以后生余热,绝骨风门合谷形。

上补下泻能发汗,百劳复溜合内庭,汗多上泻并下补,俞穴用之不须议。

常见疾病反应点

1头面躯体痛证

头痛:

压痛点的阳性率最高的部位有:

肩胛内角区、肩胛岗下区、肩胛内缘区、锁骨下缘中点区、剑突区等。

或在“耳后三焦区”内有敏感点或压痛点(多为痉挛性结节或纤维)。

颈推病:

颈推病患者常在颈、背部(多在大椎穴周围或颈椎增生部位)出现“党参花样”“花斑样变”的反应点。

此反应点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豆粒或花生米大小,约有1mm宽的边,边缘较为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

有些患者可出现其它反应点。

刺激反应点可以治疗颈推病。

如果“党参花样变”恰好在痛点上,治疗效果会更好。

肋间神经痛:

在丘墟前后可有敏感点。

肱骨外上髁炎:

多数病例在肩胛骨内角附近或内下方可查到软组织的异常变化,或有结节,或有条状物,或有陷下感,或与健侧对比有明显的压痛。

当强刺激背痛点后,如局部表皮出现淤斑或皮下软组织表现出炎症反应,则对肘部的镇痛效果更佳;同时,随着背部压痛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肘痛也将逐渐减弱或消失。

腰痛:

反应点在腰椎皮肤上,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隐约可见。

或在脊椎从悬枢穴按压至腰俞穴部位,可找到压痛点。

膝痛:

多数患者的骶骨部存在一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刺激该部位可产生显著的镇痛效果。

踝关节扭伤:

在患踝同侧腕部能找到1一2个压痛点(患者伤后腕部并不感到有痛点,外踝扭伤一般在同侧腕部的尺骨茎突有压痛点,内踝扭伤可在同侧腕部的挠骨茎突处发现压痛点。

2内科病证

面肌痉挛:

天容穴与天牖穴之间,多有压之有酸胀感的反应穴。

不寐:

膀胱经背腰部第一侧线上多有的敏感点、结节和条索状物;阳性反应点在心俞、神道、厥阴俞、膏育、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腧穴上多见。

不寐病人除常在心俞、厥阴俞穴部位出现质为中等硬度的圆形结节外,还会因不寐的证型不同,而在与证相关的经脉线上或腧穴部位出现不同类型的阳性反应。

例如:

证属阴虚火旺之不寐,常伴有肝俞穴下条索状结节质中等硬度;肾俞、脾俞穴下有圆形结节质软;太溪、太冲、三阴交等腧穴压痛反应明显等。

胸痹心痛心悸:

患者在心前区胸骨左缘第3、4肋间天池穴及灵墟、屋翳等穴附近有压痛部位。

重度持续性窦性心搏徐缓者,而在印堂穴内右上方有反应点中,在该处用皮内针向下刺入留针后,心率均能增加。

冠心病体表压痛点在膻中穴和左侧心俞穴偏左1.5cm处最为明显,并称之为左膻中和左心俞穴。

主诉胸痛、心悸、气促的心脏病患者左3,4肋间内侧检测出反应点的频率很高,且病情减轻则反应减少。

在颈椎两侧距椎体0.5-1cm处,用拇食指腹循摄按压,有酸痛、麻胀反应者。

心绞痛患者,多在T2有压痛阳性,并于T2手法按压治疗心绞痛病人,多有止痛效果,且部分病人心电图有改善。

心动过速患者其颈前反应点多在胸锁乳突肌下1/4前2cm处。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多有背部脊柱两侧的阳性点。

胃脘痛:

急性胃脘痛在一般在3-5胸椎棘突之间有敏感点。

用拇指间断点压敏感点,有一种酸痛兼舒服的感觉,同时胃脘部疼痛缓解或减轻。

或按压脊柱,按压时一般在疼痛的敏感部位的椎体后关节可发出“喀啦”的响声,若有响声治疗效果则明显。

同时在背部的督脉区,华佗夹脊及膀胱经上,找出疼痛的敏感点、敏感经,进行重点按压、按摩、敲打等。

痢疾:

急性菌痢压痛点一般在三阴交、地机、阴陵泉三穴或三穴上下一横指处。

3妇科病证

不孕症:

躯干前部皮肤有紧张性增强的部位(多以募穴为主)。

在起效的同时患者躯干前部紧张性增强的部位亦会恢复正常。

痛经:

痛经患者多有蠡沟穴压痛,蠡沟穴压痛缓解程度与痛经缓解程度相一致。

急性乳腺炎:

同侧前臂有敏感点(按压时,患者自觉有酸、麻、憋胀感向乳房部传导的部位,多在间使穴上1寸左右)。

在患者肩胛区内可探及2一3个阳性反应点或瘀血点,个别阳性点在肩胛区以下。

反应点局部红肿、压疼明显,其周有星状放射线。

华佗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7胸椎之间)及乳腺肿块相对应的压痛点或皮下按压有肿块结节处

4皮外科病证

痤疮:

痤疮病人通常的反应点是:

在第七胸椎以上的肩背部,为数个散在的栗粒大小淡红色、棕褐色或暗红色疹点,或为数小片与正常皮肤相比较颜色较深的区域,直径在1厘米左右,压之不退色。

刺激此反应点可以治疗痤疮。

痔疮:

痔疮病人在背腰皮肤的反应点通常称之为“痔点”。

“痔点”范围多在上起第7颈椎棘突平面,下至第5腰椎棘突平面,两侧至腋后线,但多见于中下部。

“痔点”特征:

形似丘疹,稍突起,如小米粒大,略带光泽,多为暗红、棕褐色,压之不退色,有的痔点还长有一根毫毛。

找点困难时,用两手在病人背部磨擦,则痔点常可出现。

如果背部找不到痔点,就选其压痛最敏感的一点,那便是痔点。

痔点越靠近脊柱,越靠下,效果越好。

有些患者龈交穴处或上唇系带下部有粒状或片状突起的白色小点或圆长不规则的小结节,称之为“痔疮结节”。

刺激“痔点”或(和)“痔疮结节”可以治疗痔疮。

“痔点”颜色越深,说明痔疮程度重,病程久。

龈交穴处“痔疮结节”:

60%的痔疮患者在龈交穴处或下方有一芝麻粒状大小不等的粉白色赘生物,如有此物者,可用三棱针直接挑刺此赘生物,效果尤佳。

5五官科证

麦粒肿:

背部可找到的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为穴。

肩部的第七颈椎至第九胸椎之间,寻找略高起皮肤呈紫红色粟粒大小的反应点,有一个或几个,且压至褪色,放松即速复原。

对侧背部肩脚区找浅红色稍高于皮肤、小米粒大、压之不退色的反应点。

背部第1-12胸椎至腋后线范围内寻找到的粉红色或暗红色充血性疹点,有的隆起如粟米状,有的稍扁平,直径约0.5--1mm,以1个多见,偶可见2-3个者。

肩井及在背部找到的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

牙痛:

沿脊柱Tl棘突逐个向下按压,选出脊柱压痛最为明显的一个棘突。

花粉症:

上肢肺经的尺泽穴到少商穴之间有压痛、硬结的反应点。

  急性扁桃体炎:

多在背部至阳穴穴区有阳性反应点。

6其它:

戒断综合征:

海洛因依赖者脊柱阳性反应点:

压痛点出现较集中的部位在T5一T7棘突下,T5、T6、T7棘突下三者或合并或单一出现压痛。

压痛点的疼痛程度随躯体症状的缓解,逐渐减弱。

每个患者最敏感的部位是至阳穴。

至阳穴及其周围敏感区

神经官能症:

其痛点主要集中在督脉的神道、灵台、至阳穴(有的兼有第4、第8胸椎棘突下压痛)。

随着疾病的好转,痛点的数目也逐渐减少,痛点的疼痛程度也逐渐减轻。

腧穴与反应点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是针灸学理论的基础之一,在针灸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研究腧穴的本质有助于了解针灸治病的原理,阐发针灸的精髓,丰富针灸理论。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可以减轻病痛的部位,称为阿是穴,它并没有固定部位,也没有固定名称。

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古代医家将一些可以治疗疾病的体表部位作为经验总结而固定部位,并与之起名而成为腧穴。

《内经》在总结这些方法的同时,对腧穴的认识也有较多阐述,认为腧穴是“脉气所发”、“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以痛为输”、“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等,这充分说明腧穴起源于反应点。

但究其本质而言,腧穴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也是临床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

  腧穴是反应点,而反应点不一定全是腧穴。

反应点的范围更广,除了包括传统的腧穴外,还包括压痛点、热敏点、光敏点、磁敏点、电敏点、皮肤异常改变点等一些部位在感觉、色泽与正常体表部位不同的点。

“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狐疑”,可见反应点在体表分布之广。

  从腧穴的起源、发展及本质来看,反应点是临床上针灸施术部位的首选,历代针灸医家的临床经验也可证明这一点。

唐?

孙思邈《千金方》记载:

“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穴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快便痛,即言阿是,灸刺皆验”。

现代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反应点的记载,日本针灸研究所所长代田文治先生认为:

经络是疾病现于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反应系统,经穴是在经络上的反应点。

只要在有反应点的经穴上施以针灸,直至反应消失,疾病也就痊愈了。

在巴黎医学会上,国家通讯员勒盘博士认为:

我们每个器官都联系着皮肤最确实的几个点,这些点感受了病变的刺激而发生而发生特殊的敏感感觉—疼痛,凡是加强这些点的刺激作用,都可引诱病变的痊愈或者有关器官生理作用的改变。

所以,针灸医生在临床针刺或施灸时应该在传统腧穴为定位坐标,在腧穴周围,或在某些特定区域,找寻压之酸痛、麻木、快然甚或疼痛的反应点,也可以直接在体表找到“皮肤异点”进行针刺。

  强调寻找反应点并非是抛弃传统的针灸腧穴理论,而是在其基础上找到更适合针灸的部位。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

“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说明了腧穴均有固定的名称和部位,而反应点既阿是穴发无定处,其功能作用也随病情,个体差异而变化,以致难以文字记载,故在临床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阿是穴在针灸历史上曾经起主导地位,从现代针灸临床研究来看,反应点也应该成为针灸取穴的主体,不仅因为反应点揭示了脏腑体表在特定病理条件下的动态相关联系,而且,在反应点上针灸时,容易激发经络感传,并使“气至病所”,这对于临床治疗和诊断来说都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临床上运用不同类型的反应点来治疗疾病的文献报道:

  一、压痛点

  压痛点在临床上治疗疾病的报道屡见不鲜,马坤印1运用阿是穴针灸治疗头痛115例,有效率为100%,而且压痛点在临床上不但可以作为一个治疗部位,同时也可以帮助我门早期诊断疾病。

黄维2在580例冠心病患者的胸部寻找压痛点,以压之隐痛或者酸痛为阳性,结果阳性率为78.97%,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认为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一项依据。

  二、热敏点

  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在疾病状态下,人体体表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新的疾病反应点,这种反应点对艾灸的热感有着特殊的反应形式,而且,在此类反应点进行艾灸,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根据这种反应点的特性,将之称之为“热敏点”。

在利用热敏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50例,选取符合条件的5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为样本,随机分配到“热敏点”灸治疗组和针+罐+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

两组均为10天一疗程,共治疗1疗程(包括不足10天痊愈者),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为观察指标,观察以上两种不同方法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之间疗效和疗程的差异。

结果:

“热敏点”灸治疗组与针+罐+TDP对照组积分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治疗组痊愈率和显效率为20.00%,73.33%,对照组痊愈率和显效率为0%,15.00%,两组显愈率(93.33%,15.00%)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治疗组有效以上病例治疗天数平均为3.18±1.59d,对照组为7.00±2.47d,二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

结论:

“热敏点”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有很好疗效,远优于目前治疗MPS公认的较佳疗法----针+罐+TDP的综合疗法,并且疗程明显缩短。

  三、皮肤改变点

  曹氏3报道,在患者大椎穴周围或颈椎增生部位附近“党参花样”皮损改变,一般为圆形或者椭圆形,豆粒或花生米大小,约1mm宽的边,边缘较为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用2%的奴夫卡因0.2ml注射在花斑中央成一小皮丘,再次消毒后用三棱针挑破皮肤,在挑断浅表下纤维丝,每次挑3-4个化斑,其中一个要早椎体上,五日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个月,治疗一到两个疗程。

共治疗颈椎病560例,治愈504例,显效38例,好转18例。

  小结

  腧穴又称气穴,既可以输注正气,也可以客注邪气,气之在穴是动态的,可以随脉行上下流动,也可以内外出入,是脏腑病变在体表的反应点。

反应点在体表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出现的部位随着机体疾病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因此,针灸临床选择反应点也应该针对疾病寻找最佳施术部位,而不能死搬硬套教科书的腧穴定位。

  魏稼先生在临床上用阿是穴颇多,在治疗各种痛证及内脏诸证,常先检查确定其敏感点,然后实施针灸,效果极佳。

他认为针灸临床治病应根据敏感点的游移和衰变现象,不断调整处方配穴。

例如面瘫初起,多于翳风、风池、牵正等处出现压痛过敏,可取其处加外关、合谷、风府等针刺,数次后,往往上述敏感点压痛衰减甚至消失,或转移到太阳、下关、角孙等处,此时可以配合头维、地仓、攒竹等穴治疗,可以加快治愈速度,缩短疗程。

因此我们在针刺时应该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采用恰当的穴位。

  反应点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一般以治疗各种疼痛性疾患为主,只要定位准确,找到恰当的反应点,刺激适当,往往效如桴鼓。

但反应点的治疗作用远不止于此,它可以用来治疗任何与之有关的病症。

从临床实践来看,当内脏病变时,往往可在机体体表出现压痛点、热敏点等反应点,刺激这些反应点可以改善和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